程门立雪课文

程门立雪课文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

也非常尊敬老师。

相传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

时争论起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

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敲门,

忽然,听见程老师打鼾的声音,就悄悄

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午睡,咱们在

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们就站在门口,默

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

学生站在门口的雪地里,就急忙把他们

拉进屋里,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

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

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

单篇导读

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程门立雪实录点评

程门立雪 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顾冬艳 第一课时 贾老师:上课! 学生:起立。 贾老师:小朋友好! 学生:老师好! 贾老师:请坐。 贾老师:小朋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写的什么字?仔细看好。(板书)横、撇……什么字? 学生:成。 贾老师:成,成功的成。每个小朋友不怕失败,走向成功。(板书:语)这什么字?一起读。 学生:成语。 贾老师:成语是我国汉语当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构字的方式,它一般就四个字,有的是五个字或者六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往往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我们就把这种叫做成语故事。(板书:故事)小朋友们知道的成语有哪些? [贾老师通过解释什么是成语,让小朋友知道成语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故事往往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成语故事。] 学生:画龙点睛、千变万化、拔苗助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贾老师:好!他说了一个画龙点睛,有一个词和画龙点睛相反的叫什么? 学生: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和画蛇添足不是相反的成语,这里贾老师说错了吧。] 贾老师:还知道什么? 学生:排山倒海。 [“倒“学生念了第四声,正确的应该读第三声,这里贾老师没有注意到。] 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言九鼎、深不可测。 贾老师:小朋友知道好多!

[贾老师及时点评表扬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贾老师:真好真好! 学生:打草惊蛇。 学生:一不做,二不休、一身是胆、一字千金。 贾老师:这个小朋友说的都是“一”打头的,那如果老师说老虎的“虎”打头的,知道的小朋友有吗? 学生:狐假虎威、虎头蛇尾。 学生:他前面说错一个成语,狐假虎威第一个应该是狐狸的“狐”。 贾老师:诶,狐狸的狐,不是老虎的虎。对啦!还有吗? [贾老师并不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学生:虎门销烟。 贾老师:这是个历史故事,不是个成语故事。 [贾老师马上点明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的不同。] 贾老师:小朋友,每一个成语后边呢总是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看好是什么?(板书:程门立雪)一个字念“程”,禾木旁,右边是个口下面是个王,跟老师念“程”(学生跟读)。“程门”(学生跟读)。“立雪”(学生跟读)。 贾老师:一起念,预备读。 学生:程门立雪。 [贾老师从学生颇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贾老师:程门立雪是个很有名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加上括号)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下面把书打开。我们先听一遍录音。(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 贾老师:课文里面有十几个生字。小朋友借着拼音把这十几个生字读一读。读准它,读好它。开始。(学生自读生字,老师走下去指导) 贾老师:(拿出识字卡片,学完的生字就贴在黑板上)老师把这几个生字拿出来给大家认认看,谁会读的举手。 学生:杨。 贾老师:对,跟老师一起读“杨”,后鼻音。什么杨?木易杨。

程门立雪教案

程门立雪 教学目标: 1.会认“程、宋、朝、尊、论、冒、专、椅、悄、咱、默、醒、容、诚、恳、惊”16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会写“专、面、咱、宋、容,尽、冒、雪”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程、宋、朝、尊、论、冒、专、椅、悄、咱、默、醒、容、诚、恳、惊”16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会写“专、面、咱、宋、容,尽、冒、雪”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成语——程门立雪 2.教师导入: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课文《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教师朗读课文,提醒学生仔细听清楚字的读音和停顿。 2.组织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带读课文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齐读。 (3)学生分析生字结构并口头组词。 (4)学生练习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4.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杨时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睡觉,宁愿在风雪中等待的故事。 5.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学生齐读。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写一边读出笔画名称,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笔顺和结构以及笔画间的连带呼应。 3.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齐读课文。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生字和词语,也了解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那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杨时尊敬老师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听? 2.指名读课文。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 2 ~ 1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一、解释文中字词: ①喧(xuān):通“ ”, 。 ②裂: 。 ○ 3 引: 4 有所失: 5 诵: 6 辍然: 7 何为: 8 自是: 9 喧: 10 戒: 11 .方: 启示: 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呼而问之 B 、以此戒之 C 、多作自能见之 D 、自是之后 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 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 》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 3 ~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 ”等。 3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 2.绩: 3.以刀: 4.故: 5.子: 6.斯: 7.立: 8.是以: 9.则: 10. 旦: 11.夕: 12.事子思:事: 13.道: 她用 来比喻学习,用取此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与《 》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天资聪颖,但他的父亲不让其学习学习,让他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可见后天的教育及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4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成( ) ②弃去( ) ③逢老媪方磨铁杵( ) ④还卒业( ) 6逢: 7媪: 9铁杵: 10之: 12感: 13还: 14卒业: 15今: 16氏: 2、翻译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题(含答案)

蓓蕾读书工程《三国演义》阅读竞赛(含答案) 一、填空。 1、《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代作者罗贯中。这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名著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2、“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魏_、_蜀_、_吴_,各自的首领是曹操、刘备、孙权。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双股锏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5、《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三顾茅庐、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6、《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曹操_,“智绝”是_诸葛亮_,“义绝”是_关羽_。 7、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都是关于、张飞、赵云、马超、黄盖。 8、书中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9、《三国演义》采用话本章回叙事的叙述手法,《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11、写出五个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探囊取物、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1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关公)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13、巧授连环计”涉及庞统、曹操这两个人物,使用连环计是因为连环计是一计连环累敌,一计以火攻敌,两 故事的主要人物依次是关羽、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二、选择题。 1、官渡之战中双方的主要指挥者是( BC ) A袁术; B袁绍; C曹操; D刘备 2、长坡一战中,被魏将程昱称为“万人敌”的是谁( C ) A关羽; B张飞; C赵云 3、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A ) A吕布; B魏延; C孙权 4、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A ) A黄盖; B许诸; C典伟 5、孔明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C ) A长坂坡; B五丈原; C新野 6、孔明征南蛮时曾七擒七纵孟获,当孟获第七次被马岱抓住时,他对马岱说什么话?(A ) A能不能换张新面孔丫; B士可杀不可辱; C如果今天不杀了我,你会后悔的 7、关于《三国演义》,正确的一项是(A ) A、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张飞字翼德 B、“三英战吕布”,“三英”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 8、关羽在离开曹操时唯一带走的曹操的赠物是?(D )A美女 B金银 C奴役 D赤兔马 9、“垂手过膝,目能顾其耳。”描写的是谁?( B)A庞统 B刘备 C伊籍 D诸葛亮 10、被尊为“中国武圣”的英雄是( C )A马超 B赵云 C关羽D吕布 三、简答题 读了《三国演义》,你最喜欢其中那个人物,请简要说明理由。 喜欢诸葛亮,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义两全。 一、填空题。20分 1.小刚一点都不喜欢读课外书,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名句劝告他。 2.中国的第一部童话集是__________(作者)所著的__________(作品)。 3.__________ (填人名)“煮酒论英雄”。 4.《草房子》这部书所讲的故事发生在____小学,书中的秃鹤原名叫____ _,后来因为他,人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5.程门立雪讲的是__________尊敬师长,诚恳求学的故事。投笔从戎讲的是__________弃文从武,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夜郎自大比喻。牛角挂书比喻。 6.______________,远亲不如近邻。凡人不可貌相,______________。 7.《两都》班固赋,______________。 8.让我们在古诗文中“游”名胜!下面的诗句写的是哪处名胜?请填写在括号里。 ①姑苏城外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__________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毕竟__________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9.中国古诗文中有许多经典名句都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王之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我们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 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 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 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 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

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 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 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 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 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 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 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 程颐命令家人道。

程门立雪

36程门立雪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纪凌 教学目标: 1、在课文语境中识记8个生字,随文理解“尽快”、“心疼”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3、边读边想,理解成语“程门立雪”的意思。 4、懂得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两分钟准备:交流成语) 一、揭示课题,引入故事。 1、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成语。每个成语简洁而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中国人对成语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无论是吟诗作对还是朋友之间的闲谈,都会说上那么几句成语,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和一个成语有关。 板书:程门立雪 指名读。 2、“程门立雪”是成语,也是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思考:“程门立雪”的意思,用一句话简单说说。 2、学生交流,师板书: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 3、学习生字“杨”,介绍程老师。(程颐老师,他是我国宋朝时期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师:读文章、写文章,题目很重要,这篇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大致内容。 4、再看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中还有些什么内容没说清楚?少了什么? (为什么去?为什么站在雪地里?在雪地里干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了解的内容。 三、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2小节 1、指名读第2节,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交流问题,随机理解词语“尽快”(板书:尽快弄清问题)

3、(出示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师引读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杨时和同学—— 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就是为了—— (板书:冒雪请教) 4、你觉得他们怎样?(板书:爱学习) 5、齐读第2节。 (二)学习第3小节 1、引读第3节,师生合作读。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忽然听见——,就悄悄地对同学说—— 2、看老师圈一个词。(老师圈划“悄悄”) 为什么要圈这个词呢?请你读读杨时的话想一想。 生交流。(师:等一会儿的意思是——等到老师醒来) 指导读杨时的话。做上动作悄悄地对你的同学说。 3、为了不打扰老师才这么悄悄说的呀。自己读下一句话,看看还有哪些词也要 圈出来。 默默——不出声,在心里背 静静——耐心、真心板书:等待(待的部首是双人旁。) 好好读读这句话,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自读,指名读。 4、深入思考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为了要弄清问题才来的吗?怎么不进去呀? 老师在睡觉,那就走吧,改天再来呀? 师:弄清学习上的问题很重要,不能回去,但是现在不打扰老师午睡,尊敬老师比弄清问题更重要。 5、根据板书,现在你能说说他们站在雪地里干什么? (等老师醒来,向他请教问题。) (三)学习第四、五、六节 1、故事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四、五、六节。 2、理解关键句。(出示句子: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 没有说话。)

励志成语故事【九篇】

励志成语故事【九篇】 导读:本文励志成语故事【九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勤能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主席都钦佩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文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同学们,这是一段古人认真求学的历史,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凝聚成一个成语———“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态度或行为。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由于读书很多,学习了很多知识,最后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

程门立雪文言文及翻译

程门立雪文言文及翻译 导读: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

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史料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 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 成语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程门立雪_语文S版

《程门立雪》教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

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会认“程、宋、尊、默、疼、慈、祥、容”8个生字,会写“惊、醒、宋、容、尽、息、急、题”8个生字。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虚心求教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会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认识新偏旁。 【教学难点】 学习杨时尊师好学的精神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05.程门立雪教案

一、课型 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 2.正确书写并记忆8个汉字“惊、醒、宋、容、尽、息、急、题”;及以下词语:大雪纷飞、宋朝、面容、尽快、休息、急忙、问题。 3.学习新偏旁“酉”字旁。 4.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识记并正确书写8个生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 2.正确书写并记忆8个汉字“惊、醒、宋、容、尽、息、急、题”;及以下词语:大雪纷飞、宋朝、面容、尽快、休息、急忙、问题。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1.2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8个生字,注意“醒”字的写法 2.理解1.2段内容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小朋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它们大多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流传至今。 其中有一些还有专门的故事呢,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3、“程”指谁?(程颐老师)“立雪”是什么意思?谁在程门立雪?“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好词语,读通句子。 2.、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文是怎样写杨时的呢?自由读第一段,找相关句子。指导朗读。 2.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 3.练习用“非常”说话。 4.师:是啊!杨时是我们宋朝的一位著名学者。 (四)回读课文,记忆积累 回读第一段。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5生字“、敲、默、待、慈、漫”;正确书写并记忆“著、敬、题、待、漫”。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杨时为什么冒雪站在程老师家门口。 3.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程门立雪》这一课,你们知道《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 请学生解释“程门立雪”的意思。 2.上节课学过的字宝宝还认识吗? 老师这里有几组姐妹字,你能给它们找朋友吗? 杨()宋()著()敬() 扬()林()都()警()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三、五小节。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了杨时既是一个(爱学习),又是一个(尊敬老师的人)。 1.对呀,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在小小组长的带领下轻声读读课文第3、5两个小节,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来?说说理由。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第三、第五小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正确。 2.学学这两节中的生字,在小组中交流识字好方法。 3.找找描写表示杨时爱学习、尊敬老师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先自己圈划,再小组讨论) 4.交流,随机讨论。 1)学习生字:敲默待慈 2)抓“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待”,体会杨时爱学习的品质。 3)抓“悄悄、默默、静静”等,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品质。 4)杨时说的两句话也可以看出杨时是非常尊敬老师的。 出示杨时说的两句话: 程老师正在午睡,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 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指导读好杨时的两句话。 5)师引读3、5节。 5.小结:杨时尊敬老师,宁愿在风雪中等待也不愿打扰老师休息;杨时爱学习,不浪费一点点时间,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习四、六小节。 1.程老师又是怎样的人?请大家读读第四、第六节。 根据反馈指导朗读4、6节,重点体会“急忙、心疼、久久”。 2.重点学习第六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小节。 a.老师问了三位小朋友,一个小朋友说“久久没有说话”是程老师一直没有说话;另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没有话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们说哪一种说法对? b.出示句式:

程门立雪文言文及翻译教学教材

程门立雪文言文及翻 译

程门立雪文言文及翻译 导读: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

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史料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 成语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4课程门立雪

第24课《程门立雪》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认读字。认读9个词语。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4个会写字,会写3个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能区分3组同音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出示“成语”,这个词怎么读? 2.成语是我国汉语当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构字的方式,它一般就四 个字,有的是五个字或者六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往往说明 一个深刻的道理,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我们就把这种叫做成语 故事。(出示:故事)小朋友们知道的成语有哪些? (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画龙点睛、千变万化、拔苗助长…… ) 3.小朋友,每一个成语后边呢总是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今 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程门立 雪),第一个字念“程”(老师标注拼音),禾木旁,右边是个 口下面是个王,跟老师念“程”(学生跟读)。“程门”(学生跟

读)。“立雪”(学生跟读)。 4.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程是指谁?“立雪”是什么意思?谁在程门立雪,为什么要 “立雪”?……) 二、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生字。 2.指名接龙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3.学习认读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本课的生字。 (拿出识字卡片,学完的生字就贴在黑板上) a生字:程鹅鼾吧默疼您搅漫 b出示多音字“尽”“教” (思考:这个字我们之前学过读什么,再去看一看在课文里读什么?)尽(jìn) 尽力,尽(jǐn)尽管 教(jiāo)教书,教(jiào)教室 (2)去掉拼音读生字: 把拼音去掉,请小组互助,检查你的小伙伴是不是已经会读本课的生字了。 (3)读词语 出示词语: 著名尊敬尽快鹅毛大雪请教屋里 鼾声默默地安静急忙心疼打搅您

程门立雪点评

《程门立雪》点评 第一课时 贾老师:上课! 学生:起立。 贾老师:小朋友好! 学生:老师好! 贾老师:请坐。 贾老师:小朋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写的什么字?仔细看好。(板书)横、撇……什么字? 学生:成。 贾老师:成,成功的成。每个小朋友不怕失败,走向成功。(板书:语)这什么字?一起读。 学生:成语。 贾老师:成语是我国汉语当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构字的方式,它一般就四个字,有的是五个字或者六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往往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我们就把这种叫做成语故事。(板书:故事)小朋友们知道的成语有哪些? [贾老师通过解释什么是成语,让小朋友知道成语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故事往往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成语故事。]

学生:画龙点睛、千变万化、拔苗助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贾老师:好!他说了一个画龙点睛,有一个词和画龙点睛相反的叫什么?学生: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和画蛇添足不是相反的成语,这里贾老师说错了吧。] 贾老师:还知道什么? 学生:排山倒海。 [“倒“学生念了第四声,正确的应该读第三声,这里贾老师没有注意到。] 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言九鼎、深不可测。 贾老师:小朋友知道好多! [贾老师及时点评表扬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贾老师:真好真好! 学生:打草惊蛇。 学生:一不做,二不休、一身是胆、一字千金。 贾老师:这个小朋友说的都是“一”打头的,那如果老师说老虎的“虎”打头的,知道的小朋友有吗? 学生:狐假虎威、虎头蛇尾。

学生:他前面说错一个成语,狐假虎威第一个应该是狐狸的“狐”。贾老师:诶,狐狸的狐,不是老虎的虎。对啦!还有吗? [贾老师并不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学生:虎门销烟。 贾老师:这是个历史故事,不是个成语故事。 [贾老师马上点明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的不同。] 贾老师:小朋友,每一个成语后边呢总是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看好是什么?(板书:程门立雪)一个字念“程”,禾木旁,右边是个口下面是个王,跟老师念“程”(学生跟读)。“程门”(学生跟读)。“立雪”(学生跟读)。 贾老师:一起念,预备读。 学生:程门立雪。 [贾老师从学生颇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贾老师:程门立雪是个很有名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加上括号)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下面把书打开。我们先听一遍录音。(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贾老师:课文里面有十几个生字。小朋友借着拼音把这十几个生字读一读。读准它,读好它。开始。(学生自读生字,老师走下去指导) 贾老师:(拿出识字卡片,学完的生字就贴在黑板上)老师把这几个生字拿出来给大家认认看,谁会读的举手。 学生:杨。

名人读书故事: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 励志的名人读书故事:【牛顿】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手抄报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手抄报网小编特意为您整理了许多读书手抄报介绍,欢迎阅读!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

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

S版《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5、程门立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8个汉字;会写8个汉字,能正确读写“惊动、大雪纷飞、面容”等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较完整地讲出来。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3.情感目标:学习杨时尊师好学的精神,体会程颐与杨时的师生情深。 教学重点:会认8个汉字;会写8个汉字。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两位历史名人。(灯片1) 2、读课题,生质疑。 二、观看视频:程门立雪(灯片2) 1、简介:程颐杨时(灯片3) 2、问:看了视频后,你知道“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吗?(灯片4) 3、再读课题。读准“程”。 三、自渎成语故事,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灯片5) 2、学习会认字。(灯片6) (1)先自由读生字: (2)去拼音再齐读上面的生字。再打乱顺序齐读;自由读;指名读。 3、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自学8个会写字。(灯片7--14) (1)教师重点提示:“醒”的部首(酉)。 (2)教师示范写“醒”字部首和“题”字。(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地方。) 4、学生书写生字。师指导。 5、认读词语。游戏:摘苹果。(灯片15)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自由选读课文某一自然段,教师给评点指导。

3、教师示范读第三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某一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容()题() 客() 提() 急()京() 隐()惊() 2、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评点,要求学生读得好。 2、练习 (1)杨时是() 要求学生说一句话。 (2)杨时是()。 要求用上“既……又……” (3)练习用“非常”造句。 二、小组合作探究(灯片17) 1、小组合作学习2-5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句子写杨时爱学习?用“______”画出来。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杨时尊敬老师?用“~~~~~”画出来。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习效果。(灯片18) 指导有感情朗读。 4、重点理解句子。(灯片19——22) (1)(灯片19)比较下列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①他们就站在门口,背书,等候着。 ②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候着。 ③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候着。 (2)想一想:杨时和同学为什么站在鹅毛大雪中静静地等候着?(灯片20) (3)(灯片21)雪越下越大,时间慢慢地走着,过了好久,程老师醒来,发现——(学生接着读下去) ①从“心疼”一词你读懂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