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释药技术与原理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在生物制药技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将药物有效传递到身体特定部位的关键工具,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新兴趋势。
药物释放是指将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出来,以便进入患者体内。
药物控释则是指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和时间,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这两种技术有助于增强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和改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扩散控释、溶解控释和化学反应控释。
扩散控释是指将药物从给药系统的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溶解控释是指药物在给药系统中的溶解度决定其释放速率。
化学反应控释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释放,例如 pH 敏感型控释系统。
在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有多种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肿瘤治疗。
通过使用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可以将抗癌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这种技术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延长疗效。
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慢性疼痛治疗。
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可以用于制造疼痛贴剂或注射制剂,将药物缓慢释放到患者体内,减轻慢性疼痛的症状。
这种技术的好处是减少药物的频繁使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肿瘤治疗和慢性疼痛治疗,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还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在口腔领域中,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可以用于制造牙科填料或橡胶片,用于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病。
在皮肤领域,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可以用于制备药物外用贴剂,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治疗皮肤病。
除了已有的应用领域,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
新兴趋势包括纳米技术、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工程。
纳米技术可以用于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输送药物到特定病变部位。
基因转录技术可以通过基因表达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
蛋白质工程可以用于制造具有特定释放特性的载体。
此外,药物释放与控释技术还受制于药物的性质和给药系统的选择。
新型释药技术与原理课件

光动力效应
光动力释药技术利用光动 力效应,通过光能激发光 敏剂产生化学反应,从而 促进药物的释放。
光敏剂与药物传递
光敏剂的选择和药物传递 系统的设计对药物的释放 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光动力释药的调控
光动力释药技术的释药过 程可以通过调节光照强度 、时间和波长等进行调控 。
03
新型释药系统设计
药物选择与处理
全身用药途径
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达到全身治疗 的目的。
智能释药方式
根据生理条件(如体温、pH值、葡萄糖浓度等)或外部刺激(如磁 场、超声波等)触发药物释放,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
04
新型释药技术的实现方法
药物载体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高分子材料
包括聚合物、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具有载药量大、药效持久、 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副作用。
03
神经保护性释药技术
在疾病早期使用神经保护剂,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促进神经再生与修
复。
新型释药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皮肤细胞的释药技术
利用皮肤细胞特异性受体或抗原,将药物包裹在靶向制剂中,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和高效 释放。
促进皮肤细胞修复的释药技术
使用皮肤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与修复。
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药物释放速率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描述药物释放速 率与时间的关系,预测药物释放
过程。
药物释放速率调控
通过改变药物载体材料、优化药 物负载和设计药物释放通道等手
段,控制药物释放速率。
药物释放途径与方式
局部用药途径
通过直接涂抹、喷雾、植入等方式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局 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
河北科技大学物理药剂学10新型释药技术与原理

Noyes-whitney溶出速率方程:dc DS 来自C s KSC s dt VL
溶出速度常数 S Cs 控制粒子大小(胰岛素)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普鲁卡因盐) 高分子成难溶性盐(生物碱鞣酸)
二、扩散原理
透膜扩散——膜材料控制型
药物组成的芯即贮库,周围由聚合物膜包围,膜的性质决定 药物从系统中的释放速度。
膜孔扩散——多孔膜控制型
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骨架型是药物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药物在外层溶液中 溶解,然后扩散出骨架,使固体药物不断溶出。骨架片中药 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原理
•
生物可降解材料因降解而溶蚀,药物从骨 架中扩散同时骨架本身溶蚀。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骨架型小丸等 微孔包衣片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小片
膜控小丸等
缓控释药物制剂释药原理
溶出:Noyes-Whitney 扩散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渗透压 离子交换
一、溶出原理
释药原理和方法
dc DS C s Ct dt VL
Ct<<Cs
优点: ①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 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 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 ③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④较好的发挥药物治疗效果; ⑤按要求定时、定位释药。
控释
缓释
达到药物缓释的方法
亲水凝胶骨架片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第十章 新型释药技术与原理
定位释药的名词解释

定位释药的名词解释定位释药是一种药物传递系统,它可以精确地将药物释放到特定的部位或组织,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这种技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定位释药的定义、原理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释。
一、定位释药的定义定位释药是一种控制药物释放的技术,通过设计和制备药物传递系统,使药物以特定的速率和途径进入体内,并在特定位置释放。
这一技术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在靶组织或器官的局部浓度,减少药物在非靶组织中的分布,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定位释药的原理1. 靶向导向:定位释药系统通常包含靶向部位的识别和导向两个部分。
靶向识别是通过适配体、抗体、同种异体物质或酶等选择性地识别靶组织或靶细胞。
导向是通过药物载体、颗粒、微囊或胶束等物质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部位。
2. 控制释放:控制释放是指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使药物以特定的速率释放出来。
这可以通过微胶囊、纳米粒子、聚合物等递送系统来实现。
通过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优化,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从而实现对药物释放过程的精确控制。
三、定位释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 肿瘤治疗:定位释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抗肿瘤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或聚合物中,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此外,定位释药系统还可以将多种抗肿瘤药物组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神经疾病治疗:定位释药技术在神经疾病治疗中也具有潜力。
例如,可以将药物纳米颗粒注射到脑组织中,以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此外,通过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手段,可以将药物载体直接送入受损神经细胞,以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3. 炎症治疗:定位释药技术在炎症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抗炎药物包裹在适当的载体中,并通过靶向识别和导向,可以将药物传递到炎症部位并释放。
这种定位释药系统可以减少药物在健康组织中的分布,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微丸释药原理

微丸释药原理
微丸的释药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首先,微丸可以是小剂量药物和辅料制成的粒径小于2.5mm的各类丸剂。
通过特定比例的辅料添加,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
此外,微丸的粒径较小,使得药物在胃肠道中分散均匀,减少了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微丸表面的包衣材料也会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
例如,包衣材料可以制成薄膜、凝胶、溶蚀等类型的包衣,根据临床需要将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
同时,微丸还可以作为压制成片剂、填充胶囊剂的中间产品。
通过调整微丸的粒径和包衣材料,可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吸收效果,从而减少个体内和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保障均匀吸收。
总的来说,微丸的释药原理主要通过药物在微丸中的均匀分散、包衣材料的控制释放以及微丸作为中间产品的应用等方式来实现。
纳米释缓技术

纳米释缓技术
纳米释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控释技术,可用于制备和释放各种药物。
该技术基于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部,并通过控制粒子大小、药物浓度和药物释放速率等因素,实现精准地控制药物释放。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米释缓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
纳米释缓技术基于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该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纳米粒子的小尺寸
纳米粒子通常具有较小的尺寸,可以穿过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屏障,进入到目标组织和器官。
因此,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内部,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表面积大
纳米粒子的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以提高药物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积,促进药物的吸附和释放。
3、微观多孔结构
纳米粒子通常具有微观多孔结构,可以用于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持续时间。
药物可以通过孔道进入到纳米粒子内部,随着环境变化,药物会缓慢地从纳米粒子中释放出来。
纳米释缓技术相对于传统药物制备和控释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精准控制药物释放
纳米释缓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药物浓度和药物释放速率等因素,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
这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2、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增强药物稳定性
纳米粒子的表面可以被修饰,使其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这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失效和降解。
4、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1、肿瘤治疗
2、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3、心血管疾病治疗
4、感染性疾病治疗
结论。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一、前言膜控型缓释制剂是一种在药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制剂,其主要作用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从而达到持续、稳定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定义、分类、组成以及释药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定义膜控型缓释制剂是指通过将药物包裹在一层或多层薄膜中,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以预定速率逐渐释放,从而达到持续治疗效果的一种制剂。
三、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包裹材料和包裹方式,膜控型缓释制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聚合物基质型: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并通过调节聚合物结构和孔径大小等因素来实现缓慢释放。
2. 聚合物涂层型:将药物涂覆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个保护性屏障,防止水分子进入,从而控制药物释放速率。
3. 脂质体型: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来实现缓慢释放。
4. 纤维素酯型:将药物包裹在纤维素酯中,通过调节纤维素酯的分子量和结构等因素来实现缓慢释放。
四、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组成1. 药物:膜控型缓释制剂的核心部分,其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着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包裹材料:用于包裹药物的材料,通常为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甲酯等。
3. 助剂:用于改善制剂性能或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的辅助材料,如防腐剂、增塑剂等。
五、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1. 扩散控制型扩散控制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膜控型缓释机制。
其原理是药物从内部扩散到薄膜表面,然后通过薄膜孔隙向外扩散。
药物的扩散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分子大小、包裹材料孔径大小、温度、湿度等。
2. 溶解控制型溶解控制型是指药物在包裹材料中的溶解速率决定了其释放速率。
其原理是当药物释放到包裹材料中时,药物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物,从而导致药物分子无法向外扩散,只能通过溶解来释放。
3. 反应控制型反应控制型是指药物与包裹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药物缓慢地释放出来。
其原理是将一种或多种化学试剂加入到包裹材料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得药物缓慢地释放出来。
亲水凝胶骨架片释药原理

亲水凝胶骨架片释药原理
亲水凝胶骨架片释药的原理是通过凝胶骨架片的水溶性和可降解性,将药物包裹在凝胶骨架片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释放出来。
具体原理如下:
1.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可降解性的材料作为凝胶骨架片的材料,例如聚乙二醇或明胶等。
2. 药物包裹:将药物溶液或药物微粒与凝胶骨架片相混合,使药物包裹在凝胶骨架片中。
3. 水溶性:由于凝胶骨架片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当接触到体液时,凝胶骨架片开始溶解。
4. 药物释放:随着凝胶骨架片的溶解,药物逐渐从凝胶骨架片中释放出来。
释药速度通常取决于凝胶骨架片的溶解速度和药物的溶解速度。
5. 释药过程:释放出的药物可以通过扩散、溶解或反应等方式进入周围环境或受影响的部位,实现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亲水凝胶骨架片释药的原理就是利用凝胶骨架片的水溶性和可降解性,将药物包裹并逐渐释放出来,从而实现药物治疗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冲给药系统:靠外界启动装置,按生物节律 需要,调整释药速率,实现脉冲给药。
二、释药机制
1.膜控型药物的透皮吸收 膜介导经皮给药系统。 膜材料: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微孔聚乙烯 。 特点: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为储库,包封在渗透膜
中,胶黏剂均匀分布在控释膜和防黏层之间。
2.骨架型药物的透皮吸收
药物混合在黏性基质或胶黏剂(drug inadhesive, DIA)形成的一类经皮给药系统。
7.靶向给药乳剂 乳剂为载体,药物定位于靶部位的微粒分散系
统。 特点:对淋巴的亲和性。 8.热敏给药系统 应用温度敏感脂质体载药结合病变部位升温来
实现靶向给药。
9.胞内靶向 第l级-特定的器官组织, 第2级指到-特定的细胞, 第3级-特定的细胞器(如溶酶体、线粒体等)。
胞内靶向给药系统: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药物和细胞 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第四节 定位与靶向释药 靶向制剂: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
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
分类: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主动靶
向(active targeting)、转移靶向(diversional targeting)和物理靶向(physical targeting)
4.脑靶向
理想的靶向药物
条件:①趋脑性,②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使几乎所有大分子 药物和98%小分子药物不能顺利进入大脑及中枢神 经系统。利用抗体技术iang药物与能通过血脑屏障 的肽或蛋白质偶联,利用血脑屏障上载体的转运, 将药物运输之中枢神经系统。
5.骨髓靶向 骨髓-血屏障(MBB)是药物难以进入骨髓。 实现骨髓靶向给药的主要障碍: MBB及肝脾的强大
第十章 新型释药技术 与原理
延缓与控制释药 透皮吸收释药 透黏膜释药
定位与靶向释药 脉冲式给药 自调式给药 自乳化释药
第一节 延缓与控制释药
缓释制剂: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 药物,长效作用的制剂。一级速率。
控释制剂: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可控速率释 放,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 范围内的制剂。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
1.肝靶向
将药物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或细胞内
传输机制:①载体传输②受体介导③清除介导 ④静电作用。
2.肺靶向 一定粒径大小的微囊或脂质体可实现肺靶向。
3.结肠靶向 优点是: ①易被胃酸破坏或被胰酶代谢的药物,生物利用度↑。 ②蛋白多肽类药物,解决生理屏障问题。 ③夜间发作疾病,长效释药。 ④结肠疾病,更有效。 ⑤结肠直肠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疗效。 ⑥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较小剂量和副作用。
▪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能够 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 质。
▪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无 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 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 间长。
▪ 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 (DMSO),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其他吸收 促进剂
胶黏剂层既作为皮肤黏附剂,又可成为药物储库和 释药限速层。
3.能量驱使药物的透皮吸收 通过化学能、热能、电能、声能等促进药物释放和 透皮吸收
(1)化学能: 即药物的热力学活性,药物分子的自由能。超饱和 态药物和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的热力学活性,促 进药物的被动扩散。
(2)热能: 加热,其能量形式可用来设计主动扩散的经皮给药 系统。
(3)电能:
1)离子导入(ion to phoresis)压脉冲电场持续时间(10 -4~ 10-3 s) ,细胞膜等脂质双层形成暂时可逆的 亲水性孔道,增强渗透性。
(4)声能:将超声用于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称为超 声导入法(sonophorersis),多采用频率在10kHz和 15MHz以上的超声波。
道环、阴道栓剂、阴道片剂、气雾剂、凝胶剂等。 (6)结肠给药系统:
胃肠道上端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结肠吸收良 好的药物进行结肠给药。
二、生物黏附机制
生物黏附(bioadhesion) 由三种机制产 生。 (1)机械嵌合: (2)相互作用:共价键,作用过于持久强烈,给 药系统不适用。 (3)综合作用:包括不同吸引力(如静电吸引力、 范德瓦尔斯力、氢键和疏水键构成的综合作 用)。
完全,生物利用度低。
分类
▪ 按释药方式:一级释药制剂、零级释药制剂、自调 式控释给药系统、脉冲式释放系统;
▪ 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胶囊剂、片剂、丸剂、乳 剂、注射剂等;
▪ 按给药途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缓控释给 药系统、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注射缓控释给药系 统等;
▪ 还可以按释药机理: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 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等。
▪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 我国传统的膏药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透皮吸收制剂, 但现代的透皮吸收制剂在制作方法、基质和疗效等 方面与传统的膏药已有很大的区别。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
▪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 肠给药的副作用;
▪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TDDS 的局限性
▪ ①药物起效慢,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 ▪ ②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 ③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
不宜设计成TTS; ▪ ④某些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 将时间因素引入治疗机制的新疗法,可以收 到比一般治疗方法更为满意的效果,为治疗 疾病及新药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疾病发作的节律性及择时给药的重要性要 求给药能适应疾病发作的节律性特点,提供 相应的节律性有效血药浓度,也就是说药物 的释放应充分考虑时间因素。
应答式释药系统有开环和闭环两种体系: 闭环-自身的信息反馈来控释,自调式; 开环-外部的变化因素,脉冲给药系统
2.透皮促进剂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长 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 称表皮(epidermis)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管, 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要素
基本要求:药物渗透性调节、皮肤黏性的建立和保持。
(1)压敏胶:应根据每一类型的不同亚型选择合适的压 敏胶。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聚异丁烯类树脂。
(2)赋形剂:改善系统的性质。注意赋形剂与其他组分 的相容性。
(3)黏性、耐受性和渗透性的平衡:良好的疗效,提高 病人的长期顺应性,必须保持黏性、耐受性和渗透性 三因素的平衡。
靶向制剂适用于:
①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②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 性(酶、pH值等);
③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 而缺乏特异性;
④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 量之比)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靶向制剂的三要素:
▪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 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即靶向 制剂不仅要求药物选择性地到达特定部位 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 结构,而且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滞留相 当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而载体应无遗留 的毒副作用。
特点
普通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 ▪ 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
的药物,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 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 ③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④较好的发挥药物治疗效果; ⑤按要求定时、定位释药。
▪ 局限性:①价格昂贵; ②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 ③降低了随机调节剂量的可行性; ④受胃肠转运时间的限制,在体内吸收不
第三节 透黏膜释药
一、概 述
1.含义与特点
药物通过与生物黏膜表面紧密接触而通过该处 上皮细胞。给药系统经黏膜的药物传输称为透黏膜 释药。
作用部位:口腔、鼻腔、眼、消化道、阴道及直 肠。
即可局部作用,又可全身作用。 特点: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应用方便, 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及作用时间快
许多药用聚合物具有黏膜黏附特性,如:纤维 素衍生物(MC、HPC、CMC等)或聚丙烯酸类似物 (卡波姆或聚卡波非)、多糖(polysaccharide)、透明 质酸(hyaluronic acid)和壳聚糖(chitosan) 。。。
卡波姆(carbopol,CP) 最常用的强黏附力生物 黏附剂。白色细粉状、吸湿性。水中成低黏度酸性 溶液,碱中和后为澄清的黏稠凝胶,其增黏效果稳 定,比天然树脂纯度高而耐老化,黏性受T影响小, 不受微生物影响。
2.各类黏膜给药系统的释药特点
(1)胃肠道黏膜给药系统:药物与适宜载体制成制剂 通过胃肠道黏膜给药。 对于胃肠道内吸收窗较窄的药物,采用延长释药体 系在胃肠道滞留时间来改善药物吸收。
2.分类组成及材料 按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储库型、骨架型及混合型。 贮库型指药物被控释膜包裹成贮库,控制药物释放; 骨架型指药物分散于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控制药物 释放。 根据能量驱动,又分为被动释药和主动转运型。 按基质的不同又分为贴剂与巴布剂,贴剂常用压敏 基质,而巴布剂则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载药基质。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和透皮促进剂 1.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 给药面积不应超过50cm2-贴剂,剂量小。 凝胶、软膏剂、喷雾剂、乳剂和脂质体制剂面积扩大。 (1)磷脂体:以脂质为基础设计的新剂型如卵磷脂囊、脂质体、微 乳、固态脂质纳米粒、传递体等。 (2)固态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以脂肪油为 基质,外包磷脂,粒径<200nm的微球/微粒。靶部位,可将药物 传输到皮肤的特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