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每日一读:《草堂之春》
第五节 古诗文阅读-中考语文备考讲义

第五节古诗文阅读古诗词单篇阅读考点一理解浅显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考试范围:古诗词阅读考查采用浅显的课外阅读材料例1(2019·金华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等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吴音渐已变儿童__”。
(理解内容)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主旨情感)__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对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对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__【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从诗句“吴音渐已变儿童”中的“渐已”可以看出时间之久。
第2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要结合诗句意思回答,“师已忘言真有道”表达对文长老的羡慕之情,“我除搜句百无功”表达对自己除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第四联写了诗人对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例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矶:水边凸出的岩石。
首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深山野谷,云雾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在山溪之上的小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恍若仙境一般。
__【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答题时要求根据所指定的诗句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各地的中考卷看,古诗词单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情感、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等的理解和感受。
考查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叹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
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
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注释】①匡庐:即庐山。
②颓然:松弛的样子。
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
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匡庐奇秀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乐天既来为主既克,公问其故(《曹判论战》)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4分)【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 。
重庆市各地2021-2022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分项选编:文言文阅读题

重庆市各地2021-2022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分项选编:文言文阅读题一、对比阅读(2022春·重庆巴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全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水之花,可爱者甚萫。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亭亭净植.( )(4)宜.乎众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下列关于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乙文使用了衬托手法,用牡丹从正面衬托莲花的形象,用菊花从反面衬托莲花的形象。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乙文赋予莲花丰富的意蕴,“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志洁行康,庄重而又令人敬佩。
D.甲乙两文骈散相间,错落有致,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但甲文句式更整齐,大多有对仗的特征。
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链接材料”所写内容与哪篇选文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请结合内容具体回答。
【链接材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⑤,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唤取(兰的香味)。
中考散文阅读——杜甫草堂记(定稿)

杜甫草堂记
杜甫 +
草堂 +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 ),是属于( 散文)
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杜甫简介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语言特点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 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 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 甫 草 堂
正大门
简介(Introduction)
主讲人:马丽冉老师
知识清点:
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是一种自由的、灵活的抒写见 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按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 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内容上:
散文是作者把自已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 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至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 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 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 名作。
《曲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曲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曲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曲江二首唐代: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译文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
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曲江二首》注释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减却春:减掉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
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坟墓。
推: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浮:虚名。
朝回:上朝回来。
典:押当。
债:欠人的钱。
行处:到处。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现。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违背,错过。
《曲江二首》鉴赏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韩愈《晚春》赏析及备考集锦

韩愈《晚春》赏析及备考集锦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词句注释】1.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2.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3.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斗芳菲:争芳斗艳。
4.杨花:指柳絮。
榆英(jid ):榆树的果实。
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才思:才气和思致。
5.惟解:只知道。
漫天:满天。
【白话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作品赏析】“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仅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其诗歌创作亦有斐然成就。
究其原因,在于韩愈自强不息,勤学上进,勇于探索。
韩愈自幼勤学,“读书为文,日记数千万言”,后遂通“诸史百家”,学问精进。
其诗歌创作追求新奇,甚至不避险怪。
他大力扶持后学,曾极力褒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鼓励其探索诗歌创作艺术。
此二人奇僻、瘦硬的诗风成为当时诗坛的别调,自有韩愈提携、勉励之功。
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
“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
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
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
草树“百般红紫斗芳菲”乃是百花千红万紫,争奇斗妍。
“斗”即竞胜、比赛。
“斗”的内容是指各种草树斗艳(红紫)争芳(芳菲)。
杨花榆英“漫天作雪飞”乃是柳絮随风飘荡,漫天飞舞,与白雪竞胜比美。
诗人在形象化地描绘草树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英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的灵动奔放画面的同时,精细准确地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的敏感鲜活的心灵。
“草树”是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争奇斗妍,尽现娇容丽姿,妩媚迷人。
“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
《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课文60篇

《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课文60篇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课文60篇一、课文练习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饮酒·君子堂前装竹掉》东篱酒旗风簇簇,草堂春使燕飞舞。
行客别之恋之在,君家酒旗谁入语。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5.《伤仲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6.《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绝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桂枝香·举杯邀明月》暂时别今业,且莫寄匆匆。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9.《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箫无处遣秋声,犹为离人听砧杵。
焉知二五初秋夜,露草栖鸿双决绝。
11.《汉江临泛即事》抱明月而长终,皎皎而白云;何有西风忧国念,于言不尽况殷勤。
12.《登高》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3.《绿字》紫烟红袖短篇写倦,金沙香泪点蛾眉。
尊前有月如花魂,卿今月汉最风景。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15.《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16.《天净沙·秋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7.《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18.《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醉花阴·儿童敲画阑炉》儿童敲画阑炉,笑语盈盈暗尘障。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0.《诉衷情·醉冢月》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冯至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
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
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
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草堂之春》
草堂之春
钟树梁
万里桥西一草堂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簇娟好静,雨邑红蕖冉冉香。
”有谁读了这样的诗句而不引起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呢?草堂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又有谁能不因为对诗人崇高品质的景仰而更增加对草堂的向往之情呢?千百年来,草堂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圣地;但在那长夜漫漫的时代里,草堂也饱阅沧桑,屡经兴废。
它虽然经过几次修葺,布置确也幽雅,像联题咏也每有佳句,但小培补总抵不过大摧损,优美的文字也掩饰不了丑恶的现实,而只能增加游人的愤激之情。
在解放前的一二十年内,在地方军阀的统治和骚扰之下,草堂真是憔悴、雕残、遍体鳞伤到目不忍睹。
那时,草堂经常驻扎着旧军队,或作为有“伤”无“医”的“伤兵医院”,呻吟噪闹,芜秽不堪。
工部词、诗史堂已成为鸽子的幽居和几匹病马的栖息之所,马粪狼藉,鸽毛乱抛。
房屋多已坍塌,花树也摧残殆尽,只有残余的几株梅树在春光暗淡、蔓草凄凉之中很不调和地放出了几朵寒花。
一抬头望见隔壁某氏的别墅,那怒蕊繁枝,重楼高阁,真要压倒草堂的矮墙,而对
穷生穷死的诗人挪揄不少。
“诗史”,“诗圣”,在某些人的眼里,端的能值几文钱!
诗人不仅无灵保护自己的草堂,就连他的身躯也无以自保,诗人的塑像遭受风吹雨打而臂断肢残。
后来有一个好心肠的和尚,实在看不过去了,才用一些稻草把他的塑像从头盖住,使他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诗人“穷年忧黎元”的眼睛是遮盖不住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万里桥西一草堂”也随之而得到了新生,诗人也刮目而观今世了!
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初步医治了草堂的创伤,并使它更加神采焕发,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游览之所。
后来又决定在这里建立“杜甫纪念馆”。
几年来,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密切重视及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之下,本着恢复旧观而又有所发展的原则,经过缜密研究、苦心经营,才有象今天这样宏丽深幽的草堂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至于在草堂建立杜甫纪念馆则更是前人所绝对不能梦想到的。
人民真正懂得纪念诗人的意义。
地无分远近,人无分老幼,为了给草堂增加光彩,送花,送竹,送塑像的不乏其人,也有捐赠珍藏已久的唐代大邑瓷碗的。
八十高龄的前清探花商行鎏老人为草堂补写楹联,少年儿童为了体现“机林碍日吟风叶”这一句杜诗的诗意,在浣花溪上献种桤木三千株。
杜甫在当时不过得二三朋友的帮助而营建草堂,所谓“主人为卜林
塘山”,而今天是以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力量来“为卜林塘”,这“万里桥西一草堂”就真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了!难怪一位英国记者在参观后不胜感慨地说:“我国莎士比亚纪念馆,许多年一直没有成立,经费都用在军费上了,只有人民中国才能在短时间中建立起这样的纪念馆来!”
现在的草堂真是幽深静倩,诗意满园。
春天,“桃花逐水,柳絮随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夏天,一到草堂,你便会爱上那万竿修竹,一天凉意;在“翠柏”、“高楠”的密叶浓荫之下,草堂真是一碧无尘。
走近水槛,你更会领略到“雨邑红渠冉冉香”的意味。
到了秋天,又是一番情趣,“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好象是今天才写的诗句,那么新鲜。
严冬天气,梅花开放,草堂管理处苦心搜集来的各样名种,如绿萼、白梅、粉团、朱砂之类,一时盛极,稼香艳色,又不是“江路野梅香”所能比拟;至于那邻家的梅园,也已归并到草堂来了。
诗卷长留无地间
历来研究社诗的人很不少,杜诗的版本也最多。
但在过去,很难有一个收藏家或公立图书馆所收藏的杜诗种类之多能与今天杜甫纪念馆相比。
杜甫纪念馆现在收藏有历代刻本、手抄本、国外刻本、译本杜甫诗集470部共2590册,其中有元明刻本10余种。
如元皇庆元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30册,已历时600余年,虽墨
痕略淡,而开函披卷,古意盎然。
这许多书不仅以它们的技代久远而见珍,更有助于对杜诗的研究。
手抄本中,也颇有一生心血革干一编,书成而无力付印的,它们的价值固然有待于鉴定,但广为搜辑,使它免于遗佚,为‘功也很不小。
至于近人的杜诗研究,可以说是搜罗无遗。
国外译本。
有的其中只译了一首社诗,如捷克的《中国古今诗选》,也被收集。
不仅收集图书,并广泛组织国内著名书画家书写杜诗或作“诗意画”。
现有“诗意画”的佳作数十幅。
如齐白石老人的“批杷对对香”,就是那么几笔,象金丸一般的果子,毛茸茸的绿叶,温厚而倔强的批杷树的性格,都活鲜鲜地出现在纸上。
诗得画而益彰,画有诗就更见其美了。
这些书画的收集只有在今天的社会里才办得到。
为了更全面、广泛地搜寻与杜甫有关的实物、遗迹和传说,除发函而外,杜甫纪念馆还派专人到杜甫生平所经历过的地方作搜集工作。
纵横11个省,历时300多天,他们一步步地追循着千年前杜甫的行踪,象勘探地下最珍贵的宝藏一样,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收获不少。
“诗卷长留天地间”,诗人也长留在人民的心中,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关怀,那些珍贵的零篇断简,片语只言,又哪能集中再现于人间而与广大群众见面,并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服务呢!
会心真军俦
杜甫草堂在文化普及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它使历史上伟大诗人的思想感情,日益深广地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他的诗歌真正成为劳动人民所能接受的文化遗产。
几年来,草堂先后举办了《杜甫生平》、《杜甫诗意画展》、《杜甫在四川的遗迹》、《人民时代对杜甫的纪念》等多次展览,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今年春天,在梅花盛开的时节,草堂举办了一次盛大的赛诗会,知识分子、工农诗人联翩来到,他们都热情地把自己的新生活和诗人的理想结合起来,唱出了新的诗篇。
在新时代文艺方针正确贯彻之下,杜甫的诗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了精神力量;而今天的广大社会人士、劳动人民都成为诗人的知己,这又不是当年只有寥寥的李白、高适数人所能比并的了。
今夭了解杜甫的人之多,相知之深,在一千年来的历史上,那都是“罕有其俦”的。
玉垒浮云变古今
历史在前进,新中国在飞奔,优美的社甫草堂,仅仅是千万朵鲜花中的一朵。
从一朵鲜花也能看出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诗人,再不必为“幽栖地僻经过少”而愁吟,再不必为“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悲歌,再不必为“哀哀寡妇诛求尽”而愤激,再不必为“戎马关山”而涕泅滂沱。
今天,如果要用诗人自己的最有概括性的语言,热情、有力地来歌唱,那么,我们应当同声高吟着:“锦江春色来天
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草堂与荆。
;从地一起,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这不是一般的春色和变化,这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百花齐放的春色和驱穷扫白的变化,它出在人民手上,它从天地之间挟着雷霆万钧之势而来,奔腾呼啸,朝着更美好的明天。
1959年9月12日
注:文中的小标题都是杜甫诗句,文中凡所引诗句也都是杜甫的诗。
摘自:选自成都出版社《草堂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