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助学单6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上册助学单-全册-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助学单-全册-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助学单-全册-苏教版第⼀单元《升和毫升》第⼀课时:认识容量和升预习内容:数学书P1—2例1、例2以及P3练⼀练。

预习题⼀:在家⾥或者超市⾥找⼀两个稍⼤的容器,你能在容器表⾯的标签上找到它的容量是多少吗?记录在下⾯。

预习题⼆:计量⽔、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升作单位。

你知道1升是多少吗?你可以准备⼀个1升的容器带到学校来,你也可以⽤说⼀说或⽤⼿势⽐划⽐划,明天与我们交流。

拓展题:阅读数学书P7 动⼿做,按照步骤⾃⼰做⼀个1升的容器。

你能⽤⾃⼰制作的量器去估计家⾥的脸盆、奶锅等等它们的容量吗?预习内容:数学书P3—4例3、例4。

预习题⼀:在家⾥找⼀两个稍⼩的容器,带到学校来,你能在容器表⾯的标签上找到它的容量是多少吗?记录在下⾯。

预习题⼆:计量⽐较少的液体,通常⽤毫升作单位。

1毫升有多少呢?准备⼀个滴灌,吸⼊1毫升的⽔,⾃⼰试⼀试,把它地在⼿⼼上,数数⼤约有多少滴?把你的实验过程记录在下⾯的空⽩处。

预习题三:升和毫升的进率是多少?预习内容:数学书P5—7。

预习题⼀:在下⾯的空⽩处,⽤你⾃⼰的⽅法整理这个单元的知识点。

预习题⼆:这个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想要提醒⼤家注意的,记录在下⾯的空⽩处。

预习题三: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好题推荐吗?拓展题:甲⼄两个容器⼀共可以盛⽔1800毫升,已知甲容器的容量和⼄容器容量的8倍,甲⼄两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第⼀课时:除数是整⼗数的⼝算和笔算预习内容:数学书P8—9例1和例2。

预习题⼀:⼝算下⾯各题:80÷20= 240÷40= 400÷80=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

预习题⼆:380÷30= 你会⽤竖式进⾏计算吗?⾃⼰先试⼀试,写在下⾯的空⽩处,明天的课上与我们交流。

拓展题:40×()<161,()⾥⾯最⼤填()。

482<60×(),()⾥⾯最⼩填()。

助学单的六种基本样式

助学单的六种基本样式

助学单的六种基本样式一般说来,助学单需能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要能凸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二是要能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上发挥作用;三是要便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评价,四是要能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风格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助学单并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预习的侧重点会产生影响,这就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缘故。

小学数学的课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新授类的、练习类的、复习类的、练习讲评类的等,针对不同的内容和课型,预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

围绕不同的课型,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几种不同的助学单样式。

探学式:“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

所以,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贯穿预习的始终。

“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的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

比如,围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助学单:“探学式”适合用于探究性味儿较强的新授内容,这样的助学单可以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前移至课前,学生可以在尝试—自学—反思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做学式:数学不总是“想”出来的,好多数学内容,需要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亲历,比如1千克有多重?1分钟的时间有多长?1平方米有多大?等等,都需要学生“做中学”才能获得。

比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助学单:“做学式”助学单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不仅是在量的认识、形体的认识等知识中需要大量“做”的活动,还因为“课标”修改以后,数学学习更重视了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做数学”日趋成为我们急迫思考的话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助学单(1—4单元)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助学单(1—4单元)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的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2、小船图向()平移了()格。

金鱼图向()平移了()格。

你是怎么想的?3、你能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吗?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有什么地方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吗?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旋转?能说一说,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2、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画一画。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试一试,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地方?《轴对称图形》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吗?2、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3、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地方?4、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用轴对称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练习一》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1、这个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你有什么好题推荐吗?写下来,明天与我们交流。

2、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吧。

《亿以内数的认识》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1、想一想,填一填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2、填一填3、写一写,读一读《亿以内数的认识》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1、填空这个数是由()组成的。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写作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数是由()组成的。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写作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数是由()组成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助学单

四年级下册数学助学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预习内容1.课本2、3页内容2.练习一1、2题。

助学题1.试一试,我能行:四(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4人,一共有几名学生?你能根据题意完成线段图吗?2.学一学,相信你能懂:你能改变一下条件,将加法应用题改成减法应用题吗?能模仿上面的图例画一画吗?3.整理一下,把知识连成串:通过上面的图例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家长签字:成功、失败,其实都是我们成长中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预习内容1.课本5、6页内容2.练习二1、2、3题。

助学题1.试一试,相信你能行:自己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再把它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要求:列出算式,并画出线段图)2.说一说,相信你最棒:通过上面的三道题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吗?3.想一想,你能有收获:仔细观察乘除法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文字描述一下吗?家长签字:关于0的运算了解自己,虽然难,预习内容1.课本6页内容2.练习二7、8题。

助学题1.想一想:0在数学上表示什么意义?2.试一试:0在四则运算中如何运算(分别举例说明)3、总结一下,你会有收获。

同学们举例说明0为什么不能做除法?家长签字:评价:带着问题来课堂,带着主见来学习。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预习内容1.课本9页内容2.练习三1、2、3题。

助学题1.查一查:看书或上网、也可以向家长请教,了解小括号与中括号的有关知识与作用。

2.温故而知新,相信你会探。

(1)计算96÷12+4×2,回顾一下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结合你对“()”的理解,想一想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并计算出来,要求有详细过程。

(3)结合你对“【】”的了解,想一想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并计算出来,要求有详细过程。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预习单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预习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预习单《图形的平移》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的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2、小船图向()平移了()格。

金鱼图向()平移了()格。

你是怎么想的?3、你能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吗?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有什么地方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吗?《图形的旋转》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旋转?能说一说,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2、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画一画。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试一试,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地方?《轴对称图形》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吗?2、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3、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地方?4、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用轴对称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练习一》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1、这个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你有什么好题推荐吗?写下来,明天与我们交流。

2、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吧。

《亿以内数的认识》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1、想一想,填一填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2、填一填3、写一写,读一读《亿以内数的认识》助学单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1、填空这个数是由()组成的。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写作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数是由()组成的。

助学单的应用冯洪芳-精品

助学单的应用冯洪芳-精品

“助学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董家湾小学冯洪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各教学活动需密切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以“助学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例,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三助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助学单的使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也给予数学老师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助学单一一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中让学生以小老师、小记者、小辩手、小侦探的身份去主动学习,课后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助学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活动,学生们通过看书、思考、实验、操作、收集和阅读材料,在尝试-自学-反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便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价。

提前完成助学单,学生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表达出来,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反驳、辩论、评论。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助学单适应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

在班级中,学生们的层次不同,导致学习方式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助学单的设计既顾及每个孩子,也可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例: 在教学混合运算中, “65x 37+65-42” 大部分学生根据运算顺序先乘再加、减得计算,其中冶建恩提出来不同的计算方法,37个65加1个65就是38个65,所以可以直接改为“65x 38-42"o学生们刚开始质疑,而后通过探索去验证。

这样的“碰撞”在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学生们在兴趣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学习推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四、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从一节、一单元、一学期的知识整理中,学生们用气泡图、知识树、维恩图等方法去整理所学习的知识,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探索如何研制助学单

探索如何研制助学单
层次要清晰(利于学生“拾级而上”;利于 课堂逐题讨论;利于面向中间,兼顾两头。)
内容有弹性(开放的、有趣的、利于创造的, 板块状要明显)
方法多样化(观察、猜测、查资料、调查、 实践、做实验等)
让助学单更有情调些:
把预习的成果讲给爸妈听听; 找一道好题明天与同学交流; 你真棒,奖励一题 ; 能画个图、举个例子、做个实验证明你的想法吗? 有什么疑问需要老师或同伴帮忙的? 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同伴注意的? 上网冲冲浪,看看我还会有什么新发现? ……
助学单由谁来研制呢?
助学单可以是教师单独研制,也可以由教研 组的老师将任务分块研制,当然,最好的办 法是有分有合,经过集体商讨后的助学单, 质量更高。如果实验的时间长了,学生到了 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来参与到助学单的研 制中来。
助学单由谁来研制呢?
比如:教学“比的认识”之后,教师有意识的启发: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想
助学单要不要教师批改呢?
这得分不同的情况来处理,如果是小班,我 们提倡教师课前浏览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 并在课中实施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果是大班, 并且好多数学老师教两个班级的,那么课前 教师就没有时间看了,可以在课中学生讨论 时,教师借行间巡视的机会,看一看学生助 学单的完成情况。
助学单的完成情况如何检查呢?
“助学单”的研制无疑是要闯的第一关隘
第三,来自于教师对于课堂的错误认知,长 期以来,我们固执地认为,课堂应该是探索 的、发现的,特别是在观摩课、公开课、竞 赛课的“评分标准”的助推下,很多教师更 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先学了,课上一下 子就没有可以抖出的“包袱”的,以为这样 的课堂就失去了“探索味儿”了,所以,不 愿意进行改革。殊不知,学生先学本就是一 种探索,只不过这样的探索前移了;先学后 的课堂同样充满探索,而且会探索得更深、 更宽。

四年级数学助学单5(1)(1)

四年级数学助学单5(1)(1)
自我评价
我学会了:( )。
我存在的困惑是:( )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你真棒!( ) 有进步!( ) 加油啊!( )
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3小时行驶( )千米;4小时行驶( )千米;5小时行驶( )千米……
t小时行驶( )千米。
2.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是( ),如果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关系式吗?试试看,你的答案是( )。
3.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是不是很方便,你能不能将路程,速度,时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也用字母表示出来呢?你的答案( ),( )。
当a=80,b=200时,这辆汽车行驶了( )千米。
2.如果用c表示总价,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请用字母表示出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
3. 长方形长a米,宽b米,正方形的边长为a米,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一共( )米。
4.大米每包a千克,共有10包,面粉每包b千克,共有8包,大米和面粉一共( )千克,大米比面粉多( )千克。
表示2个a相乘。
4.已知长方形长a米,宽b米,则C=( ),S=( )。
自我检 测
1.
(1)已知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小时后行驶( )千米,3小时后行驶( )千米……t小时后行驶( )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驶m千米,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 )千米。
(3)已知汽车每小时行驶a千米,上午行驶4小时,下午行驶b千米,用式子表示这辆汽车行驶的千米数( );
四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2》助学单
班级
姓名
课型
时间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五一期间共1259人参观科技馆,第一天688人,第二天312人,第三天多少人?
自我评价
我学会了:( )。
我存在的困惑是:( )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你真棒!( ) 有进步!( ) 加油啊!( )
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助学单
班级
姓名
课型
时间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2、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知识链接
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回来了,看这儿有59只,那儿有67只,树上有33只。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5+33+42○55+(33+42) 48+(52-34)○ 52-34+48
1000-300-250○1000-(300+250)
2、下面的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84+37=37+84( )
(2)56+167+33=56+(167+33)()
(3)72+65+28+135=(72+28)+(65+135)( )
自学探究
任务一: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加法结合律
认真看课本P17页至P18页“自主练习”前面的内容,仔细思考课本中的问题,认真看课本中的黄色部分内容,它会给你很多启示。如果你已经看懂了所学内容,请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情境图中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下面的问题吗?
(1)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我是这样想的.
自我检 测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39=39+□ 42+24=□+42 36+48=□+□
120+(42+33)=(□+33)+120 68+77+23=□+(77+□)
245+□=318+□ □+332=□+412 □+□=33+432
2.算一算,填><或=
60-30-20○60-(30+20) 60-30+20○60-(30-20)
列式为我还可以先求列式为.
(2)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我是这样想的.
列式为我还可以先求,列式为.
2.通过上边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用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后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他们的结果是( ),这个规律我们叫作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
任务二: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加法交换律
1.根据情境图中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下面的问题吗
(1)冬青和柳树一共购进多少棵?有几种不同的列式?试试看?
.
(2)比较上述的不同算式计算出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与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你们发现了什么?.
2. 34+2○2+34 3470+1210○1210+3470 39+34○34+39
我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 ),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