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酒文化中的折射_肖艳

合集下载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之浅谈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之浅谈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之浅谈酒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食与饮食的追求,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酿造工艺、品味方式、饮酒礼仪等方面,更与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首先,酿造工艺方面的差异。

西方国家以葡萄酒为代表,注重自然发酵,以保留葡萄本身的天然风味,所以他们的酒更多是以葡萄为原料制成,并强调原汁原味的美。

而中国的酿酒文化源远流长,以黄酒、米酒、白酒为主,追求的是工艺的精细和品味的独特性。

中国的酒以精致的酿造工艺和丰富的口感为特点,带有一种茶、咖啡般的禅意。

其次,品味方式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品味酒的方式通常是细细品味,通过观察、闻香、品味来体验酒的口感和气息,同时会根据个人口味搭配适合的美食,以达到最佳的味觉享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在饮酒过程中传达情感和交流,通过亲密的互动和轻松的氛围来增进友谊和团结。

在宴席上,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而客人则要敬主人一杯以示感谢,这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

第三,饮酒礼仪方面的差异。

西方饮酒礼仪注重个人自由和舒适度,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来选择酒的种类和饮用方式。

一般情况下,西方人习惯于用透明的酒杯来品味酒,并且可以选择用冰块或者加入水果等来调配饮品。

而中国饮酒礼仪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尊重传统,以茶杯或者酒杯为主,不加任何配料,将酒的品质和功效表现得更加纯粹。

最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酒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西方国家,酒被视为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人们经常会在聚会、社交或庆祝活动中畅饮。

而在中国,酒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含义和仪式感,它是人们交朋友和表达感情的工具,也代表着尊重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酿造工艺、品味方式、饮酒礼仪等方面,更反映了不同国家人们对美食与饮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酒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饮品,不同地区的酒文化也有其独特性。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体现在酿造工艺、饮酒习惯、酒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首先,中西方酿造工艺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酿酒过程注重原料的挑选和处理。

葡萄酒是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其酿造过程需要精选葡萄,并进行发酵和陈酿,以保持其香气和口感。

此外,西方还注重酒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品质检测,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比之下,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酿造工艺。

中国的酿酒主要以粮食为原料,如黄酒、白酒等。

在中国,制作酒的工艺多样,有米酒、糯米酒、花雕酒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酿酒历史悠久,酿造过程则依赖于其特有的发酵方式。

传统的酿酒工艺中使用了糯米和曲子等原料,通过特殊的发酵和蒸馏技术,制作出了独特的中国白酒。

同时,中国的酒文化中还有传统的酿造方式,如坛子酿造等,与西方的现代化酿酒设备相比更富有手工艺的特点。

其次,在饮酒习惯上,中西方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酒常常和社交活动结合在一起,如餐酒搭配、鸡尾酒派对等。

西方人更倾向于在特殊场合或与亲朋好友一起享受饮酒的乐趣。

此外,西方还有一些特有的饮酒仪式和习俗,如品酒师的职业、酒窖的管理等。

而在中国,饮酒则常常伴随着酒宴和亲朋好友的聚会。

中国的宴会文化中,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举杯敬酒表达友谊和情感。

中国的酒宴中有着丰富的礼仪和规范,比如主人敬酒、宾客敬酒、轮番敬酒等。

同时,中国的酒文化中存在着尊酒、斟酒、干杯等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酒的特殊情感和尊重。

最后,酒在中西方的象征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酒是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品味和身份地位。

红酒、香槟等高档酒品更是象征富有和高雅的生活方式。

而在中国,酒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将酒看作人际交往的工具和纽带,敬酒是表达敬意和友情的一种方式。

此外,中国的白酒在一些场合中也有祭祖扫墓等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中西方酒文化在酿造工艺、饮酒习惯和酒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中西方酒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酿造方法、饮用习惯、礼仪准则以及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酒的酿造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采用的主要酿造原料是大米,而西方则主要使用葡萄。

中国的酒主要有白酒、黄酒、米酒等,而西方文化中则主要有葡萄酒、威士忌、伏特加等。

此外,在酿造过程中,西方文化更加注重陈年和发酵过程,酒的质量也借助于时间来证明,而中国酒文化更注重传统手工酿造和酒的风味。

其次,中西方对待酒的饮用习惯不同。

在中国,饭桌上的酒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宴会或聚会都需要敬酒,而且酒杯一满一定要一饮而尽,代表尊重和欢迎。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品味和享受,通常会在餐前或餐后畅饮小酒,或者和朋友在酒吧聚会。

此外,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酒可以帮助人们交流和沟通感情,而西方文化中酒常常视为一种放松和解压的方式。

还有,中西方对于饮酒的礼仪准则存在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商务环境中,敬酒是表示尊重和礼貌的一种方式。

敬酒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例如在敬酒时要使用两只手,酒杯要比对方的低一些等。

而在西方,敬酒的方式相对简单,通常只是轻轻碰杯,并且饮酒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是否饮用。

最后,中西方酒文化在象征和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酒是一种寄托情感和表达感激的方式,它代表着团圆、友谊、庆祝和喜悦等象征。

而在西方,酒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放松和享受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西方酒文化在酿造方法、饮用习惯、礼仪准则以及象征意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酒文化也相互融合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论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向

论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向

论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向摘要: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悠的岁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酝酿出了悠久灿烂的酒文化。

中西方对酒的喜爱虽然相同,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却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欣赏酒的角度有所不同,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们,甚至不同的心情当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

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酒种酒的酿造酒具饮酒礼仪核心文化饮酒方式饮酒目的一、酒文化——在酒文化起源上,中西方的看法完全不同。

中国人一向主张“人造酒说”,而西方则普遍认为酒是由神创造的中国关于酒的起源有多种,《战国策》中言:“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酒诰》中言:“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民间更是流传着多个版本关于酒的起源的传说。

而无论是记载还是传说都将酒作为一种人造的佳酿。

而在西方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说到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就不得不提到酒与诗的密切关系,诗赋予酒的是全新的诠释,使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墨士借酒写出流传至今的好诗篇,抒发了自己或喜或忧的感情,描绘了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还有《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二、酒种的不同中国: 粮食酒中国酿酒原料主要有小麦、高粱和粟、稻谷。

西方: 葡萄酿制酒在西方众多的酒中,最具特色、最著名的属于发酵酒的葡萄酒和属于蒸馏酒的白兰地,它们用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葡萄三、酿造工艺的差异在酒的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

西方主要以葡萄为原料,重在讲究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

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起最重要的主导作用,人的劳动则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西酒文化之差异

中西酒文化之差异

中西酒文化之差异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酒的种类、饮用方式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酒的种类上。

中国的白酒、黄酒、红酒等都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而西方的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等则是以麦芽、葡萄、大麦等为原料酿制的。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气候环境。

中国人喜欢吃米饭、面食等主食,因此白酒、黄酒等以粮食为原料的酒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市场。

而西方人则喜欢吃面包、肉类等食物,因此啤酒、葡萄酒等以麦芽、葡萄等为原料的酒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市场。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饮用方式上。

中国人喜欢用小杯子喝酒,这种方式被称为“小酌”,寓意着“小饮怡情”。

而西方人则喜欢用大杯子喝酒,这种方式被称为“畅饮”,寓意着“痛快淋漓”。

此外,中国人在喝酒时喜欢与朋友聊天、交流感情,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品味。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中国人喜欢在节日、聚会等场合喝酒,这种场合被称为“宴席”。

在宴席上,人们会尽情地享受美食和美酒,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激之情。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们会在下班后去酒吧、夜店等地方放松身心,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人认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强调的是友谊和亲情的重要性;而西方人则认为“饮酒不醉人人自醉”,强调的是自我控制和自律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传统礼仪,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中西方酒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酒的种类、饮用方式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秀之处,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于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关于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关于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在面对不同文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很多价值观存在差异。

本文将以酒文化为例,探讨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饮酒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的说法。

在中国文化中,酒象征着交流、情谊和繁荣,所以非常看重喝酒的仪式感。

而在西方国家,喝酒则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和享受。

西方国家的酒文化中较为流行的是葡萄酒,是一种优雅而高档的文化消费品。

在酒的选择上,中西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白酒是一种清韵淡雅、纯香干净的饮品,强调的是饮酒需要慢慢品味,而西方国家的葡萄酒则注重酒的品质和品种,更偏重于对酒的鉴赏。

在西方国家,酒的品质与价格是成正比的,因为他们认为,酒的品质高说明生产工艺好,所以酒的价格高。

在饮酒的场合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酒言欢的场合很多,像闹婚、朋友聚会、年夜饭之类,都需要饮酒来庆祝和增进友谊。

而在西方,大多数人不会在正式场合喝酒,他们更多是将饮酒作为私人行为,自己在家中或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会喝点酒。

最后,在饮酒的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人们大多是用酒杯喝酒,重视酒的仪式感。

而在西方,人们则更多是用葡萄酒杯或高脚杯喝酒,传统的红酒杯、白酒杯、麦芽酒杯等等都有很多种不同的款式和尺寸。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酒意义、酒的选择、场合和方式等方面。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学习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从而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

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

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

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中西酒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在饮酒方式、酿酒艺术和酒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酒文化的差异进行解读。

首先,中西酒文化在饮酒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饮酒往往是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人通常在酒吧、餐厅或家庭聚会中享用酒类。

他们喜欢尝试不同种类的酒,并倾向于通过饮用酒精来放松身心,促进社交交流。

而在中国文化中,饮酒通常是和宴席、商务谈判、朋友聚会等场合紧密相连的。

中国人更注重饮酒的仪式感,不仅关注酒的品质和口感,更重要的是看重酒桌上的人情味和友谊,喝酒常常与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建立有关。

此外,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些讲究饮酒礼仪,如对较长辈或高官的敬酒规矩。

其次,在酿酒艺术方面,中西酒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葡萄酒是最出名的酒类产品。

西方人在葡萄酒酿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他们注重葡萄酒的品种、产区和年份,通过风味品鉴来欣赏和评价葡萄酒的品质。

而中国有着丰富的酿酒文化历史,以黄酒和白酒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的黄酒在酿造过程中,注重传统发酵技术和酿造工艺,强调原料和酿造工艺对于酒的品质的影响。

而中国的白酒则在酿造技术上独树一帜,通过传统酿造工艺和陈酿过程来打造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最后,中西酒文化在酒文化传统上也有着差异。

在西方,酒文化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艺术,酒文化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西方人会对酒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学描写,同时也有严格的酒业规范和法律法规。

而在中国,酒文化与社会礼仪和人际关系亲密相连。

中国的酒文化中,观念先行,喝酒被视为一种交际手段和人际关系的维系方式。

此外,中国还有一些与酒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春节期间的“敬酒祭祖”等。

总的来说,中西酒文化在饮酒方式、酿酒艺术和酒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酒文化更注重酒的品质、品鉴和社交交流,而中国酒文化更注重酒的仪式感、人际关系和节日仪式。

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的不同所导致的。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摘要: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酒在人类的历史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西方对酒的看法有着不一样的差异。

一:酒的概念酒是以谷物、水果、花瓣、种子或其他含有丰富糖分、淀粉的植物,经糖化、发酵、蒸馏、陈酿等生产工艺而生产出来的含有食用酒精的食品,是由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

二、酒的种类纵观各类酒品不难发现,东方以酿造米酒为主,而西方则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主。

中西方酒在种类上的差异也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在农耕时代初期,中西方由于地理及气侯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华夏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米类,黄河流域以种植抗旱耐瘠薄土壤的粟(小米、谷子)为主,而长江流域多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稻(大米),古代的华夏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沃土良多,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因此米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一直用小米、大米等谷物制造米酒,因此,中国盛行的是“米酒文化”。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麦类,众多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已用小麦制成啤酒,远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酿造啤酒的记载,且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者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

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并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化”。

可见,中西方酒种类之不同,反映出的是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农耕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文学2010年第期10245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酒文化中的折射◎肖艳(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摘要酒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且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酒文化,而表现于酒文化中的异同正是与中西方在历史进程、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背景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异同息息相关。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酒融会贯通了人们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异同有着其特殊的研究意义,也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酒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折射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245-02酒,作为一种饮品,它深入千家万户,无论是为了爱情友谊、宴客婚嫁,还是为了交际谈判、消愁解闷,酒几乎渗透到了一切的人类活动之中。

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久的岁月,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

每一种酒的发展,都来源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探索和研究,是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人们可以通过酒文化了解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历史。

而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社会规范以及文化底蕴的不同,酒文化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也在中西方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性。

一、酒的起源关于酒的起源,大体分来,中国人主张酒是由人通过种种工艺酿造而成的,而西方则普遍认为酒是由神创造的。

酒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关于酒诞生的说法也有很多,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是杜康造酒说:相传杜康是位牧羊人,于放牧中不慎丢失装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竹筒复得,竟意外发现小米粥发酵而成为醇香扑鼻的琼浆。

杜康于是弃鞭停牧,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售佳酿,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酒圣。

而“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

古书中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杜康因此成为酿酒的鼻祖。

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许多,大都把酒解释为神造的产物,是属于人类的神赐的礼物。

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而希腊人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 )带到人间来的,是酒神赐给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相传狄奥尼索斯是从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西姆莱所生,长大后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酒便在欧洲在陆上渐渐盛行起来。

酒神带着他的随从四处流浪,所到之处便飘起了酒香。

相比而言,虽然汉语虽有“酒神”或“酒仙”的叫法,却是指酒量很大的人,或是古时对酷好饮酒之人的美称,两者均与神话无关,更与西方文化中的“酒神”(Dionysus )不同,在现代的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有所区分。

而在神话传说之外,考古发掘表明,在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华夏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与西亚北非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开始了农耕革命,而在农耕时代的初期,中西方古人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几乎是同时开始了人工酿酒。

二、酒的种类纵观各类酒品不难发现,东方以酿造米酒为主,而西方则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主。

中西方酒在种类上的差异也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在农耕时代初期,中西方由于地理及气侯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华夏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米类,黄河流域以种植抗旱耐瘠薄土壤的粟(小米、谷子)为主,而长江流域多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稻(大米),古代的华夏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沃土良多,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因此米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一直用小米、大米等谷物制造米酒,因此,中国盛行的是“米酒文化”。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麦类,众多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已用小麦制成啤酒,远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酿造啤酒的记载,且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者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

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并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化”。

可见,中西方酒种类之不同,反映出的是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农耕文化。

直到近代,中西方的酒品才通过文化的交流而为相互所知并传播接受。

安徽文学2010年第期10246三、饮酒之道作为特别的一种文化,中西方饮酒之道的差异也折射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这一点,从酒和酒具的选择以及饮酒礼仪上可以显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人大多采用主观性思维模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层面,以人的思想和感受为主,即“以人为本”。

在中国人看来,酒的发明是用来为人服务的,酒在欢乐时助兴,在忧愁时浇愁,神医华佗更用它作麻醉剂替人疗伤。

再看饮酒地点,你能在酒馆里旸饮,也可在家中小酌全凭各人选择。

而对于装酒的器皿,也没有特殊的规定,大碗显豪爽,小盅显秀气,酒壶便于携带,酒缸储存方便。

而是采用普通的碟盘杯盏,还是做工精致,材质稀罕的昂贵酒具,往往依循饮酒人的身份地位、关系情谊而定。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在中国主观感情思维的文化中,酒文化也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特征。

而西方人喝酒有其特有的规矩和套路,这是由于西方思维注重科学、理性,趋向于探索自然和物质,发现且尊重事物的本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理性思维。

他们重视不同酒自身的不同特点,充分尊重酒的性质和味道,力求将各种酒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常西方人都会去酒吧喝酒,酒吧有特定的布局,特制的柜台、凳子、酒柜。

酒吧侍者也有一套特定的规范化的服务操作,示瓶、开瓶、溜杯、温烫、滗酒、斟酒,以及宴会上各种酒具的摆设,都有严格规定,程序之复杂倒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方人饮酒体现的是对葡萄酒自身特质的尊重,而对于酒具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品味酒来选择的。

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充分舒展的滗酒器、乃至为葡萄酒温度而专门设计的温度计,形形色色的玻璃杯中小杯子是喝白葡萄酒的,再大一些的是喝红葡萄酒的,瘦而高的杯子是喝香槟的……这些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这一事物的尊重,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中国人喝酒,意在饮酒的人和饮酒的氛围,主张每次只饮一种酒,认为几种酒同时下肚后酒力不易发散,容易导致醉酒伤身,而酒的选择也多是由它给人的味觉效应或作用作为依据的。

中国饮酒礼仪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对饮者或共饮者其人的尊重,根据人的尊卑亲疏和酒量高低选择不同度数,不同级别的酒。

中国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者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而行酒令、划拳、做游戏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者更尽兴,形成了中国酒食桌上一个穿插始终的欢快游戏,而这是中国酒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而西方人喝酒,意在酒的风味和酒与食材的搭配,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12~14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12~14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

此外饭前要喝开胃酒,餐后还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

如此一顿饭下来总得喝上五六种酒。

西方的饮酒礼仪意在酒之物本身,饮用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来享受美酒。

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喝较淡的酒再喝浓郁的酒、先饮短年份的酒再饮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再者,西方人讲究个人平等主义,酒席上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也不兴划拳猜数的助兴之举。

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者之间极大的文化差异,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

在人际交往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更多是一种交际的媒介。

人们通过酒来交流情谊,沟通情感,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洽谈商务,酒就是一个中间枢纽,连系着人们之间微妙的情感,人们更多的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以外的东西。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恰当地使酒这一媒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需要承认的是,虽然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远流长。

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1]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17卷第4期.[2]徐琰.从酒文化的语词形态异同点看东西方文化特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5月,第3卷第3期.[3]张志超.英汉酒文化的不对等性分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6卷第9期,.[4]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5]任运伟.浅说中国酒文化及其开发和利用.企业管理,2008年3月.[6]刘耀锋.简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新学术,2007年第2期.[7]刘娟,韩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科学教育,2008年6月.[8]王宇.论酒神狄奥尼索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32卷第1期.[9]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第38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