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
(8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6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
(4分)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书边事①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4分)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合肥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合肥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安徽省高考近五年诗歌鉴赏原体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测试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1)D(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安徽铜陵市第一中学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历年安徽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铜陵第二十中学余飞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地关键.诗中“折柳”地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折柳”这首曲子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是从听到地“折柳”曲地笛声引起地,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地关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地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地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地“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地流泉由于岩石地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地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地景象(意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地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地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地情感?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地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春行即景·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地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答: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地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地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地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地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地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地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地?请作简要分析.()结合下片地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么地思想感情?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地手法.‚ 借用壁立地寒山、空旷地大地、澄碧地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地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地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地志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公里地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地大漩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中小孤山地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地妙处.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地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地坚定信念.()小孤山地“孤”与孤臣地“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地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地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地孤山与末世仅存地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这首词最突出地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地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地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地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地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地崇敬.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地繁忙喜庆和作者地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地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地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地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地责任感,强烈地爱国感情,与其艰难地处境、报国愿望地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地紧张,渲染了时局地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地深深忧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á):这里指拼扎而成地简易木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情感?()请从虚实结合地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地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地悠然情怀.()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地景象;虚写山中地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地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地想象,丰富了画面地内涵.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全国高考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地一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地形象..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地妙处..答案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里地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地诗人形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地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地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地东山如银涛涌出地奇丽景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安徽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安徽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一)[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元)汤式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
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
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21.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叹。
(2分)22. 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
(5分)安徽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答案2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一点1分)解析:抓住诗中的“不似当时”“吊逋老荒祠”进行概括即可。
【思路点拨】描绘诗歌画面的方法是: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②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对比(1分):“钱塘”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数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波澜迭出,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
)②化用前人诗句(或“用典”)(1分):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突出今日之衰。
接着依次化用。
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而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句,叹如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表达而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
解析:①1分,举出一处对比并分析作用,即可得1分;②2分,举出两处诗句并分析作用,即可得2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 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 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 的简易木桥。
2011年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4分) 【试题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 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 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 简要分析。(4分)
2013年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
称“韦苏州”。
2013年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14年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 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 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2014年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 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 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 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 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 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 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 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 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 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 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 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008年
8.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 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 够力挽狂谰、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9.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012年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
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中的一 首。
2012年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
2010年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 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 形成巨大反差。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 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 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 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 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 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
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试题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 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 《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 也可。)
2008年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
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
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
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 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013年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
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
醉,怎能不忘怀!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 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
2012年
2014年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 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 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 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 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 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 “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 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 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0年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 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 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 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 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 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2007年
8.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 析。 【试题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
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
答成“烘托”也算对)
9.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
【试题答案】(1)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 联想自然。 (2)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 应,托物而言志。 (3)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 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2007年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 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等 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因被 贬地方而寄情山水的悠闲释然的情怀。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 富了画面的内涵。
2009年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 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
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 汨罗江。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