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文学语言,广泛应用于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文学著作及日常书信、诗歌等文本中。

它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言文的特点(1)字词繁多: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十分繁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掌握。

(2)语法严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需要注意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基本语法知识。

(3)注重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4)文意深奥:文言文作品通常含义深奥,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把握其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儒家重孝道。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其结构为“关系词+主句”。

例如:孔子所言皆智慧之言。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情况的句子,其结构为“连词+主句”。

例如: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引导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如“虽…,(-) 然…”,“何以…,(-) 乃…”例如:虽闻其生乎四时,而法菲乎三王。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鲁迅的“光天化日之下,它们正在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中的“光天化日”就是一种比喻。

2. 夸张夸张是指用夸大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枣红绿核樱桃饼”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

3. 反复反复是指利用语言重复来加强表达的力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是不可能,是不应该”就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古字,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熟练来掌握。

2. 领会句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来把握句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一语文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七年级文言文实词知识点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初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孟子二章》)·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第六册·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出师表》)·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出师表》)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三、重点字词解释: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

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 于是)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四、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