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MA P 、 V t 、 P p e a k 与 吸 痰 前 比较 无 显 著 差 异 ( P > 0 . 0 5 ) ; 对照 组患者吸痰后S p 0 2 显著低 于吸痰前 , H R、 MA P 、 V t 、 P p e a k 显 著 高 于吸 痰 前 ( P <
0 . 0 5 ) ; 实验组痰液喷溅 明显低 于对照组 ( P < 0 . 0 5 ) ; 实验组平均每天吸痰耗材 费用及每 次吸痰操作 时间明 显低 于对照组( P < 0 . 0 5 ) 。 结论
例, 其 中男6 3 例, 女3 9 例, 年龄1 6 ~ 8 7 岁, 平均 ( 5 8 . 7  ̄ 1 0 . 5 ) 岁。 基础疾
病: 有 机 磷 农 药 中毒 6 例( 5 . 9 %) , 颅脑损伤4 0 例( 3 9 . 2 %) , 成 人 急 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9 例( 8 . 8 %) , 脑 卒 中2 9 例( 2 8 . 4 %) , 急 性 重 症 胰 腺 炎8 例( 7 . 8 %) , 重症胸腹联合伤5 例( 4 . 9 %) , 其他5 例( 4 . 9 %) 。 纳 入
1 . 2 . 3 监测指标
2 组分别监测并记录, 每例患者每天随机记录3
பைடு நூலகம்
标准 : ①均行经 口经鼻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 , 持续心 电、 血氧饱和度监测 ; ②预计机 械通 气时间> 4 8 h ; ③ 急性
生 理学 与 慢性 健 康 状 况 I I ( A P A C H EⅡ ) 评分为( 2 0 . 1  ̄ 3 . 4 ) 分; ④ 均 知 情 同意 自愿 参 加 本 研 究 者 ( 本人或家属 ) 。 排除标准 : ① 建 立 人 工气 道前 有 呼吸 道感 染者 ; ②机 械通 气 1 d 后放 弃 治疗 自动出 院者 ;

机械通气病人吸痰前后护理干预的进展

机械通气病人吸痰前后护理干预的进展
机械通气病人吸痰前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石 晶 ,程 青 虹
摘要:综述了吸痰前后3种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供氧浓度、肺复张、人工膨 肺)单 独 应 用 时 所 产 生 的 作 用,提 出 联 合 干 预 的 方 法,旨 在 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机 械 通 气 ;吸 痰 ;低 氧 血 症 ;护 理
的实施是在机械通气时 采 用 持 续 气 道 正 压 的 方 式 ,一 般 设 置 正 压水平35cmH2O~60cmH2O(1cmH2O=0.098kPa),持 续 20s~40s,然 后 调 整 到 常 规 通 气 模 式 。 胡 风 琴 等 临 [21] 床 随 机 对照研究证实,应用控制 性 肺 膨 胀 能 有 效 防 治 食 管 癌 术 后 早 期 低氧 血 症 病 人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的 发 生 。 朱 艳 萍 等 的 [22] 动 物 实 验 研究证实,在吸痰后给予 控 制 性 肺 膨 胀 可 以 纠 正 吸 痰 所 导 致 的
1 提 高 供 氧 浓 度 吸痰时由于机械刺激和负压抽吸可以使肺泡内气体氧浓度 降低[5]。有文献报道,吸痰前后吸入纯氧者,其动脉血氧分压 高
善 低 氧 血 症 ,但 其 作 用 不 持 久 ,多 数 肺 泡 不 能 保 持 开 放 状 态 。 2.1.2 延 长 性 叹 气 法 (PEEP 递 增 法) 增 加 PEEP 值 同 时 减 少每公斤 体 重 潮 气 量,改 变 3 次,每 次 维 持 30s,然 后 再 逐 渐 减
有 研究应用 PEEP 递增法对20例 ARDS病人进行了肺复张,结 果发现与 PEEP 递 增 法 前 相 比 氧 分 压 升 高 。 [19] 但 该 研 究 并 未 对血 流 动 力 学 和 呼 吸 顺 应 性 进 行 评 估 。 杜 全 胜 等 进 [20] 行 临 床 研究证实,延长性叹气法 能 明 显 改 善 急 性 肺 损 伤 病 人 的 氧 合 状

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种 吸痰 方 式 , 吸 痰 前 后 记 录 脉 搏 血 氧 饱 和 度 ( p 的 变 化 并 比 较 两 组 患 者 并 发 症 例 数 。 结 果 吸 痰 中 、 痰 后 于 SO ) 吸
05 n S治 疗 组 各 时点 S O 值 较 吸 痰前 I i 下 降 明显 ( 00 ) C . miO p2 mn P< . 5 , S治 疗 组 吸痰 前 后 S O2 无 显 著 差 异 ( 00 ) p 值 P> .5 。
【 摘要】 目的
研究更适合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 的方式 。方法
选取外科 重症监护病 房( IU) SC 和急诊 重症监
护 病 房 ( I U) 械 通气 治 疗 的 6 例 患者 为研 究 对 象 , EC 机 1 随机 选 择 使用 密 闭式 气 管 内 吸 痰 ( s 和 开放 式 气 管 内吸 痰 ( ) c) 0s 两
维普资讯
1 0
中华 当代 医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0 7年 4月 第 5卷 第 4期
C I E EMO E NME II E H N S D R DCN
密 闭式 吸痰 管在 机 械通 气 患者 治疗 中的疗 效 观察
沈 建琴 徐文亚 庄细 琴 刘 青 陈建 芬 朱 滨( 江苏 省 常 州 市 第一 人 民 医院 常州 2 30 ) 10 3
2 3 0 C i ) 10 3 hn a
【 bt c] O j t e T n e e wa f norcelu tnadcr i pt ns nmehn a vn ltn Me . A sat r bei of dabtr yo d t ha sco n a aet o cai l e tao . t c v i t e a i en i c i i h

吸痰术的进展研究

吸痰术的进展研究

密闭式吸痰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此
[1]俞湘蓓,蒋玉兰.两种不同吸痰管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比 较·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81—1182·
口1暑鬟:嚣::0嚣鬈管内吸弓瞰果观察及评价·临床急
[3]i百募:饶晓菇:荷尧芝,等.两种吸痰管及吸痰程序效果观察.
护理研究,1998.12(6):257—258. [4] 吕爱梅,霍俊霞。胡玉莲.对昏迷患者吸痰深度的探讨.菏泽医
专学报,2002·14(2):39· [5]蒋冬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望誓孥鐾苎!誓坠坌篓望:璺要璺生字芦滋生。文献报曼,
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8%一60%,感染 发生率每日增加1%p1。这是由于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在吸 痰过程中保证了气道的密闭性,会明显降低含菌气溶胶的吸 入,并明显减少操作者的污染机会。陈小萍通过两种吸痰方
作。吸痰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务人员都孳感霉婆,病人呼吸
道的病菌能以
km/h

的速度被咳出。并且在稀释次urtg.限’rdp廿’JI-I-I.120
稀释液直接注入呼吸道内,很容易引起病人呛咳,甚至痰液喷
射到医务人员身上、脸上,对医务人员产生职业伤害。由于痰
液内含有各种致病菌,吸痰时痰液喷出,极易传染其他病人。
[6];磊i三蕃不同型号吸痰管吸痰安全性研究.护理学杂志,
j磊 。。2007 29¨、.4q
[7]叶桂芳。黄考福.昏迷病人吸痰法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 (14):1107—1108.
[8]陈小萍.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病人中的应用比较·中国医
鋈!仑三置篓妻尘妻!!璺曼党篓罂耄望苎竺萼堡要三竺苎。,,差凳姜:=霎曩i嚣对8)负:1压130吸.痰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护理学

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进展

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进展
显 著 的特点 是操 作 时无 需断 开 呼吸 机连 接 , 中断吸痰 时 患者 的机 不
动 脉 『气 、 流动 力学 和呼 吸 力学 指 标 都 会 发 生 改 变 , 恢 复 时 I 血 I L 且
间 明显 短 于 开放 式 吸痰 ,密 闭式 吸痰 方式 对 P E 患 者更 适 宜 、 EP 更 安 全 , 可有 效 避免 风 险 。 并 3 密 闭 式吸 痰 法对 预 防 院 内感染 的影 响 . 2 马 杏 云…等监 测 了3例 密 闭式 吸 痰 患者 发 生 呼吸 机 相 关性 肺 1 0 炎 ( A ) 病原 菌 及 耐 药 现 状 。 果 显 示 V P 原 菌 以革 兰 氏阴 V P的 结 A病 性 菌 为主 , 82 其 中前 4 依 次 为鲍 氏不 动杆 菌 、 绿 假 单 胞 占7 . %, 位 铜 菌 、 炎克雷伯菌 、 肺 大肠 埃 希菌 , 中 大 部 分链 球 菌 对青 霉 素 类 、 其
密 闭式 吸痰 是 2世 纪 9年 代从 美 国引 进我 国的 一项 全 新 吸痰 0 0 技 术 , 了更 好 的展 现其 在 临 床应 用 中 的发 展 趋势 , 为 本文 从 密 闭式
吸 痰 法 的 原 理 、 类 、 呼 吸终 末 正 压 (E P  ̄ 械 通 气 患 者 的 影 分 对 P E )L 响 、 院内感 染 的影 响 、 对 密闭式 吸痰 管道 更换 时 间 、 复 张密 闭式 吸 肺
当代护 士2 1年43 下 旬刊 02 )
-7 一
※综 述
密 闭式 吸 痰 的临 床 应 用 进 展
胡式 吸痰 的 分 类及 国 内的研 究进 展 , 包括 对 呼 吸终 末正 压 机械 通 气 患者 的影 响 , 对预 防 院 内感 染 的影 响 , 痰 管 更换 时 吸

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14 ・ 1
护 理 实 践 与 研 究 2 1 第 9卷 第 7期 ( 0 2年 上半 月 版

综述 与讲 座 ・
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护理 的研 究进展
郁 美华
d i1 ・ 99 ji n 17 o :0 36 / ・ s ・6 2-97 ・0 2 0 ・6 s 6 62 1 ・7O 4
气管进入胸腔后 , 在胸 骨角平面分左右两支 , 分叉处 被称 为隆突 , 为了清除纤毛无法 清除的分泌物 , 以吸痰管都 插的 所
大, 对缺血 、 缺氧最敏 感。密 闭式吸痰 保存 了肺 容量 , 促进 了 肺泡扩张 , 因此能够维持较好氧合状态 , 改善心肌缺氧所引起 的反射性心率增快 和血压增 高。王晓萍 研 究发 现 , 与开放 式 吸痰相 比, 密闭 式吸 痰前后 心率 、 均 动脉 压 ( P 无显 平 MA )
气 道 损 伤 。 采 用 密 闭 式 吸 痰 , 减 少 吸 痰 所 造 成 的肺 容 量 下 可
降及肺泡萎陷 , 免了因肺泡 萎陷而造成 的严 重通气/ 避 血流 比
例 失 调 , 服 了肺 泡 萎 陷 与 复 张形 成 的剪 切力 , 少 了肺 组 织 克 减 的 再 损 伤 。 M gi e等 对 不 同 吸 痰 方 式 所 造 成 的肺 容 量 减 ago r 少 进行 研究 , 果 显 示 , 闭 式 吸 痰 引 起 呼 气 末 肺 容 积 减 少 为 结 密
抗, 听诊有痰 鸣音 , 痰液堵塞 ,p 下降 J SO 。吸痰前 要注意观
察肺部体 征和临床症状 , 不应 以痰 的性质 、 量来片面评价吸痰 效果 , 决定 吸痰 时机。
3 气 道 湿 化
机械通气病 人可 使用 恒温 湿化 器 ( 温度 3 3 2— 5℃ ) 人 、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ICU(重症监护病房)作为救治重症患者的关键场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ICU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救治重症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如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梗阻等。

传统的气道吸痰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如通气间断、气道感染风险高、对患者不适等问题。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传统吸痰方法的诸多问题,成为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技术创新。

密闭式吸痰技术通过密闭方式将吸痰管连接到呼吸机气道接口上,实现在呼吸循环过程中连续、无损耗地吸除气道分泌物,从而减少气道感染风险、保护患者气道。

密闭式吸痰技术在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管理中,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因为吸痰过程中的气道开放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气道负压、气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这对于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来说尤为关键,可以有效降低气道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吸入阻塞物的风险,保证气道通畅。

对于ICU 患者来说,气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来说,保持气道通畅可以降低气道阻塞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密闭式吸痰还可以提高吸痰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吸痰的次数,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缩短吸痰过程,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进一步开展关于密闭式吸痰在ICU患者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效果黄㊀媛,易㊀鹤,钟丽芳,周㊀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目的㊀探讨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㊀将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急诊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的常规吸痰护理;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急诊收治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及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㊁吸痰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㊀观察组干预后血氧饱和度(S 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率(H R)㊁呼吸频率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吸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㊀密闭式吸痰器吸痰能够有效减小急诊机械通气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提高吸痰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关键词:急诊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器;血氧饱和度;心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G8194(2020)11-0066-02D O I:10.13764/j.c n k i.l c s y.2020.11.024㊀㊀吸痰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彻底吸出,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气道管理措施,若吸痰不当或无效吸引不仅影响呼吸,还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㊁气管内出血等多种并发症[1].既往临床多采用开放式吸痰的方式辅助急诊机械通气患者排痰,但吸痰过程中需断开呼吸机连接,无法维持有效通气与氧合,同时操作复杂易增大交叉感染风险.密闭式吸痰则采用密闭式吸痰器的三通连接吸痰管㊁呼吸机与负压,吸痰过程中无需断开呼吸机,且具有操作简便等优点[2G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结果报告如下.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机械通气患者92例,其中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1~14岁,平均(7.39ʃ1.06)岁;原发病:重症肺炎20例,张力性气胸15例,感染性休克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14岁,平均(7.35ʃ1.09)岁;原发病:重症肺炎22例,张力性气胸16例,感染性休克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㊀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的常规吸痰护理.应用一次性吸痰管,呼吸机常规湿化后,调节为吸引支持模式,无菌操作取出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管,脱开呼吸机,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打开吸引器,缓慢旋转并回抽吸痰.吸净痰液后连接呼吸机管道,分离吸痰管与吸引器连接管道并冲洗吸引管道.吸痰前后给予2m i n纯氧,如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将生理盐水注入气管插管内以稀释痰液.吸痰结束后将一次性手套连同吸痰管一同做感染性废物处理.观察组应用密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1)吸痰:使用一次性密闭吸痰器(苏州伟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6F)进行吸痰,密闭式吸痰器由透明三通㊁注液口㊁吸痰管㊁负压控制阀㊁连接管等部分组成,将透明三通分别连接气管插管连接口㊁呼吸机及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操作时,无需关闭呼吸机,打开负压吸引器并调节吸引压力值至9~14k P a.左手握住三通阀,右手将吸痰软管缓慢置入气管插管至适当深度,控制负压旋钮,缓慢回抽吸痰管,如遇痰液较多可重复操作.吸痰结束后,关闭负压,退出吸痰管至密闭式袖套内,保持密闭工作状态;注射器内抽入收稿日期:2020G03G30基金项目: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G Z2019Z S F248)0.9%氯化钠注射液,使之与侧腔管相连,接通负压自动冲洗吸痰管,关闭负压吸引器,结束吸痰.2)护理:①吸痰过程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烦躁不安㊁心率减慢症状,立即停止吸痰,提高氧浓度,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吸痰.②测量并记录插管长度,并于患者嘴角一侧固定气管插管,每次吸痰结束后,均需查看气管插管固定情况,避免发生插管移位.密闭式吸痰管可在24h 内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复使用,吸痰时动作应轻柔㊁快㊁稳㊁准,并注意观察痰液颜色㊁性状与量.③确保良好的病区环境,保证空气流通,每日使用消毒液拖地2次,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前后均严格执行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采用95%氯化钠注射液擦拭患者口腔及舌面,1次d-1;协助患者选取半卧体位,每2h 协助变化体位.1.3㊀观察指标1)采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2组吸痰5d 后血氧饱和度(S p O 2)㊁心率(H R )及呼吸频率,并记录吸痰总量.2)并发症:对比2组呼吸道感染㊁气管内出血㊁肺部感染及气道堵塞等发生情况.1.4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果2.1㊀生命体征及吸痰量观察组干预后S p O 2水平高于对照组,H R ㊁呼吸频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吸痰量多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1.表1㊀2组患者生命体征及吸痰量比较x ʃs组别nS p O 2/%H R/(次 m i n -1)呼吸频率/(次 m i n -1)吸痰量/m L 对照组4889.20ʃ1.47115.88ʃ4.4725.74ʃ5.5330.26ʃ2.65观察组4497.54ʃ1.4190.65ʃ3.5822.58ʃ3.4635.94ʃ2.86t 27.71829.7083.3569.888P <0.001<0.0010.001<0.0012.2㊀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呼吸道感染㊁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55%(2/44);对照组出现3例呼吸道感染㊁2例气管内出血㊁3例肺部感染㊁2例气道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10/4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32,P =0.017).3㊀讨论㊀㊀机械通气是救治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辅助呼吸,改善通气困难状况.气管内吸痰是急诊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重要措施,可及时吸出气管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4G5].传统吸痰以开放式气管内吸痰为主,易引发多种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对患者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吸痰后S p O 2水平高于对照组,H R ㊁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吸痰量多于对照组(均P <0.05),提示密闭式吸痰器吸痰能够减少急诊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利于减小吸痰操作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提高吸痰效果.密闭式吸痰器吸痰相较于开放式吸痰,具有操作简单,可在24h 内连续多次使用的优点,无须更换吸痰管㊁脱开呼吸机,可缩短吸痰时间,并增加吸痰量,有利于提高急救效果[6].应用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可同时保证急诊患者机械通气的连续性,维持血氧饱和度于正常水平,从而减少低氧血症造成的心律失常,促进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密闭式吸痰器密闭性好,可大大减少污染途径,降低呼吸道感染㊁肺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此外,由于密闭吸痰管远端柔软易弯曲,导管前端侧壁为多孔设计,可保证导管始终位于气道中央,降低贴壁吸痰的发生风险,减少气道黏膜损伤㊁气管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吸痰安全性.总之,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可促进急诊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且利于减少并发症.参考文献:[1]㊀石娟,徐海燕,方美,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按需吸痰的改良效果[J ].贵州医药,2018,42(6):761G762.[2]㊀范艳竹,典慧娟,王磊.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水平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4):416G419.[3]㊀夏桂英,毛精英,黄少兵.密闭式吸痰法联合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7):72G74,78.[4]㊀郭福燕,冉蕾,刘会霞,等.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手术机械通气拔管后急性呼吸衰竭及气道管理[J ].国际呼吸杂志,2019,39(6):429G433.[5]㊀刘香玉,宋克义,夏玲霞,等.不同吸痰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8):1396G1398.[6]㊀赵欣,辛霞,于媛媛,等.密闭式吸痰盒在气管切开术后更换时间及抑菌优势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18,15(1):29G31.(责任编辑:罗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密闭式吸痰的文献回顾,从对VAP发生率的影响,吸痰管更换时间、吸痰管选择、吸痰时间和深度、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面等进行综述。

在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吸痰管选择方面各类证据已基本一致。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机械通气;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6-0007-02Research progress of closed suction sputum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Ran Guo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losed suction in trachea of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VAP incidence, the replacement time of suction tube, the selection of suction tube, the suction time and depth, and the influence on respiratory circulation. All kinds of evidences on the replacement time and selection of closed suction tubes are consistent.【Key words】Closed; Sputum suc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吸痰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作用。

密闭式吸痰可在不中断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吸痰,让通气不中断,报持呼吸末正压(PEEP),能避免打开人工气道造成的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因能减少吸痰前的准备工作而减轻工作量,现将密闭式吸痰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密闭式吸痰的操作过程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不需要分离患者和呼吸机的连接,避免了患者气道与外界空气的交流,减少污染环节,从而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

郝亚兴meta分析认为密闭式与开放式气道吸引在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病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这与于海荣的研究结果一致[3]。

密闭式吸痰降低VAP发生率的可能原因是在吸痰的过程中保证了人工气道的密闭性,减少了开放式气道引起的气溶胶产生,而且对PEEP影响相对较小,减少呼吸道黏膜、肺泡的损伤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4]。

与开放式吸痰相比,虽然密闭式吸痰被越来越多得研究证实能降低VAP的发生率,但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5]认为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的VAP的发病率上并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数据、更多权威的研究结果来证实,2.密闭式吸痰管的更换频率鲁梅珊[6]采用Meta分析评价密闭式管更换频率对VAP发生率以及吸痰装置尖端菌群定植率的影响,发现与每24h更换相比,每48h、72h、120h更换对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ICU住院日的影响不大,但每72h更换密闭式吸痰装置的患者,其导管尖端菌群定植率高于每24h更换的患者。

VAP的发生与众多因素有关,更换频率可能不是VAP 的主要危险因素[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5]意见:除非破损,密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跟换(1B)。

部分密闭式吸痰管厂家说明书建议72小时更换,更换频率太快不仅对预防VAP没有帮助,还增加医疗费用。

3.密闭式吸痰的时间及深度吸痰时间的长短要求是建立在患者安全并有效清除分泌物的基础上。

指南建议成人气道吸引每次时间不超过15秒[5],陆淑梅研究显示吸痰时间10秒、15秒均能达到理想的吸痰效果,15秒吸痰因刺激气道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患者呛咳反射较重。

研究发现深吸痰(吸痰管末端到达隆突),易引起患者呛咳、气管粘膜损伤等并发症[8]。

钱才女[9]研究显示浅痰相对于深吸痰在预防VAP的发生率上更有优势。

但如果患者肺部感染重,咳嗽反射差,气道分泌物多时,痰液不能及时有效到大气道,采用深吸痰可更好达到排痰充分的目的[10]。

近年来预设深度吸引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而言这是一项个体化的措施,暨吸痰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的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达到有效吸痰又不损伤气管粘膜的目的,但在临床实际操作和推广还需要一定时间。

目前在吸痰护理常规中,对于吸痰时间至今仍缺少一个较权威的、统一量化的操作标准。

3.密闭式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的粗细和侧孔的多少直接影响吸痰管效果,表面经过雾化和毛化处理的吸痰管可以抗静电,更顺利插入气道,一般要求2~3个侧孔,吸痰管过细容易堵管不能有效地吸出痰液,过粗则会造成有效通气量大幅下降,气道内压力变化过大、PEEP急剧变化、肺泡陷闭。

通常建议在保证吸引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细的吸痰管,成人使用的吸痰管外径小于所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一半,儿童小于气管内径的50%~66%,婴儿小于70%[11]。

4.密闭式吸痰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护士操作时需将患者与呼吸机管道分离,易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使肺容量下降、通气中断而缺氧,且容易造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导致心律失常,密闭式吸痰在肺容量、保持颅内压稳定方面优于开放式吸痰[12]。

赵艳春研究结果显示,密闭式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吸痰时ICP升高的影响更小[13]。

皮红英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密闭式吸痰法动脉血氧分压恢复的时间短于开放式吸痰组,缩短了患者缺氧时间[14]。

陈奕娜等[15]监测患者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相比,能在更短时间内恢复生命体征到平稳状态。

刘爱丽等[16]研究了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显示密闭式吸痰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要小于开放式吸痰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开放式吸痰方式也要低。

但是也有研究者表示密闭式吸痰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等方面与开放式吸痰存在差异的证据不足[17]。

研究提示无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或密闭式吸痰都会对呼吸和循环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程度上可能会相对较轻一些,也和护士的规范操作有较大的关系。

5.小结密闭式吸痰装置因较多的优点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密闭式吸痰装置成为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标配,在保护病区环境和保护医护人员方面有很大作用,而对其相关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其在预防VAP、对呼吸和循环功能、气管黏膜损伤等方面影响还未形成统一观点,还需要更多的资料与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1]倪胜约,揭青青.封闭式吸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5):310.[2]郝亚兴,王宝玉.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2019,28(5):690-694.[3]于海容,王婧婷,黄婷婷,等.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比较的系统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1-6[4]Akermane,Larssonc,Erssona.clinical experiencer associated pneumo niausing closedver-susopensuction system[J].Nurs crit care,2014,19(1):34-41[5]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524-543.[6]鲁梅珊,余昆容,李洪娜,等.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9):1122-1126.[7]俞森洋.呼吸危重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804-805.[8]张妮,李青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9,11(3):966-968.[9]钱才女,汪慧.密闭式吸痰的吸痰深度比较[J]当代护士,2016,09:98-99.[10] VAN DE LEUR J P,ZWAVELING J H.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426-432.[11] TUME L N,COPNELL B.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the critically ill child[J].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4(2):56-63.[12] GRAP M J. Not-so-trivial pursuit:mechanical ventilation riskreduction[J].Am J Crit Care,2009,18(4):299-309.[13]赵艳春,赵丽,陈志兰.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水平影响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6,12:42-43.[14]皮红英,张黎明,高岩,等.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气体交换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3):15-17.[15]陈奕娜,黄雪琴,黄海星,等.密闭式吸痰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39-41.[16]刘爱丽,江丽华,田金飞,等.不同吸痰方法对PEEP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6):490-492.[17] MAGGIORE S M,LELLOUCHE F.et al.Prevention of endotracheal suctioning-induced alveolar derecruitment in acutelung inju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7(9):1215-1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