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间接抒情常用技法
间接抒情的七种方法

间接抒情的七种方法间接抒情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之一,主要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来抒发情感,而不是直接用抒情的句子来表达。
以下是一些间接抒情的常见方法:1.借助叙述抒情:通过叙述事件或故事来展现情感。
这种方式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事件的展开让读者感受到情感。
例如,在小说中描述主人公的遭遇,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2.借助描写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方式来传达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生动地展现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情感。
例如,在诗歌中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引发读者的美感体验。
3.借助议论抒情:通过议论或评价某些事物或观点来表达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明确地表达情感,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情感。
例如,在散文中评价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借助象征抒情:通过象征或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含蓄地展现情感,使读者需要仔细品味才能理解情感。
例如,在小说中使用某个象征性的物品或场景,可以引发读者对主人公的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5.借助烘托抒情:通过烘托或渲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加强情感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情感。
例如,在诗歌中用反复吟咏的手法来强化情感的表达,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6.借助反语抒情:通过使用反语或讽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以幽默或讽刺的方式展现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内涵。
例如,在小说中使用反语来描述某个角色,可以引发读者对该角色的思考和共鸣。
7.借助想象抒情:通过想象或创造某种情境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展现更加丰富和自由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诗歌中创造一个奇幻的场景,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总之,间接抒情的方法多种多样,它们各具特色,但都能够有效地表达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中考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答题技巧

中考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都是常见的抒情方式。
下面是一些答题技巧:
1.直接抒情:
- 直接表达情感,如“我感到很高兴”,“我非常难过”等。
-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如“她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痛”,“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等。
- 通过描写场景或事物,如“那片美丽的风景让我陶醉”,“那朵花的颜色如此鲜艳,让人心情愉悦”等。
2.间接抒情:
-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或语言,间接表达情感,如“他默默地坐在那里,没有说话”,“她轻轻地抚摸着那本书,仿佛在回忆着什么”等。
- 通过描写场景或事物,间接表达情感,如“那片草原上,夕阳映照下的景色美极了,让人感到无比宁静”,“那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屹立不倒,让人感到无比自豪”等。
在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 对于直接抒情,要注意描写的细节和情感的表现方式,以及情感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氛围。
- 对于间接抒情,要注意描写的行为或语言是否能够表达出情感,以及情感是否与文本的整体氛围相符合。
- 最后,要结合文本的整体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全面)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
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③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间接抒情的方法修辞

间接抒情的方法修辞
间接抒情的方法修辞,又称“含蓄抒情”,是一种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
相较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更多地侧重于阐述情感、叙述故事,通过意境、意象、暗示等手法,把情感传递给读者。
例如,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稻穗飘动着,微风吹过,连带着田野里的蝉鸣,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或者,当夕阳逐渐西沉,天空渐渐染上了暖暖的红色,淡淡的云层里好像藏着一些无法言说的情感,让人沉醉其中。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引发内心的共鸣,达到抒情的效果。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阅读题抒情答题技巧

阅读题抒情答题技巧一、抒情阅读题答题技巧(一)理解抒情方式1.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文中很容易发现那些直白表达情感的语句。
比如“我爱你,中国!”这种句子,就非常直白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当在阅读题中遇到这种抒情方式时,要注意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背景和原因。
可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或者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等激发了作者这样强烈的情感。
2.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通过描写一系列的凄凉的秋景,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来表达游子的思乡之苦。
在答题的时候,我们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像枯藤是干枯的,老树是衰败的,这些特点往往和作者的悲伤、孤寂等情感相呼应。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
像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写,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这时候答题就要剖析这个事物的象征意义,莲花象征着高洁,那作者为什么要以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可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借事抒情: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抒发情感。
比如说在回忆和亲人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的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那些一起做饭、一起散步等小事,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爱。
回答这类题时,要明确事件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二)分析抒情语句的作用1. 从结构上看如果抒情语句在文章开头,可能是为了定下情感的基调。
例如一篇文章开头就说“我满心的欢喜,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
”那这就为全文定下了欢快的基调。
在文章中间的抒情语句,往往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在描写了一段艰难的经历后,作者说“但我心中依然充满希望,这种希望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这里既总结了前面的艰难,又引出了后面继续奋斗的内容。
在结尾的抒情语句,一般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
像“我将永远铭记这段岁月,它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语文中各种手法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分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
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
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局部那么不属于描写手法。
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衬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比照、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衬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答复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间接抒情的方法

间接抒情的方法
间接抒情的方法指的是通过一些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达情感或者情感之外的一些深层意义。
这种方法常常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来展现,也可以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运用。
其中,比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比如用“花开富贵,花落寂寞”来表达人生的起落,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来表达相思之情等等。
通过比喻,可以将复杂的情感或思想用一种简洁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象征则是更加抽象的表现方式。
通过一些具象的符号,比如“太阳”代表希望,“月亮”代表孤寂,来表达情感或者思想深度。
读
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暗示则是一种更加含蓄的表达方式。
通过一些间接的言辞或行为来表达情感。
比如在一个雨天里,一个人默默地站在窗前,这个场景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的表达,但是我们通过这个场景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不是直接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一些隐喻、象征等方式来表达。
这种方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1 -。
间接抒情的手法

间接抒情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常常使用各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中,抒情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而在抒情的过程中,有时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会显得过于直白,不够优美,这时候就需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几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一、意象抒情意象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通过形象、声音、味道等多种感官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在意象抒情中,作家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特点等来暗示自己的情感。
例如,一片凋零的树叶、一只孤独的小鸟、一朵凋谢的花等都可以成为意象抒情的素材。
二、比喻抒情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的比较来表达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一个美丽的女子,用“花开花落”来比喻人生的悲欢离合等等。
通过比喻,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典故抒情典故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古代经典文献或历史事件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典故抒情,作家可以借用古代文化的底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加深刻、生动。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就引用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四、象征抒情象征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种事物或符号进行象征性的解读来表达情感。
例如,用“太阳”来象征父亲,用“雨”来象征哭泣等等。
通过象征抒情,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在解读中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隐喻抒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某种事物的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用“病毒”来隐喻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等等。
通过隐喻抒情,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间接抒情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意象、比喻、典故、象征和隐喻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
通过这些手法,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加深刻、生动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间接抒情常用技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教会学生表达情感,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高中作文教学(尤其是记叙文)一定要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做到文必有情,抒真情,发实感。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抒情的基本技法。
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要掌握记叙文间接抒情的常用技法。
一、通过形象逼真的“描写”抒发情感描写的对象是生活中的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或特征,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点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于细微处见真情”。
技巧一:描摹肖像在记叙文中写人物总是以形传神来写肖像。
肖像主要是指人的容貌、神态、姿态、衣饰等。
形神兼备的肖像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写道:“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白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秃了顶的老婆子的滑稽打扮,寄寓了的辛辣嘲讽。
技巧二:描绘语言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
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常用的语言描写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只言片语勾轮廓。
孙犁《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一句话便写出:先是一个陈述句,表明了自己态度。
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
这样,人物质朴鲜活,栩栩如生。
第二是同样言语多样说法。
也就是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候,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
有的人是委婉含蓄,有的人则直露火暴。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技巧三:刻画动作可以描写人物连贯的动作(这也是常常在矛盾冲突中写人物),也可以对人物行动进行对比描写。
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摹写得生动、鲜明,让人一见难忘:“‘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者;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以及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技巧四:剖析心理心理描写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
可以用人物独白、梦境和幻觉来反映心理。
梦境描写,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
林黛玉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的噩梦,既透露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借助恰到好处的“虚实相生”抒发情感平时学生写作常会有这样的苦恼:有些话题看起来太虚,如“思念”“成熟”“时间”无法表现,难以抒情;也有些话题看起来太实,如“桥”“路”,难以写得深刻,表达含蓄的情感。
其实另有蹊径可走,那就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虚实相生”写法。
技巧一:化实为虚舞动的火焰好像永不磨灭的希望。
崎岖的山路好似饱经沧桑的人生。
那波涛汹涌的海浪,就像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舞动的火焰”“崎岖的山路”“波涛汹涌的海浪”都属于实体,通过化实为虚,它们被比喻为“永不磨灭的希望”“饱经沧桑的人生”“豪放飘逸的诗风”,这样比喻,达到了“实→虚”的虚实化效果。
这种化实为虚的方法,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使文章显得有文采,有气息,有感情,像诗一般优美。
技巧二:化虚为实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也是冶炼强者的熔炉。
我对你的爱有太平洋那么深,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尊重就如一束玫瑰,芳香扑鼻,在你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也留有余香。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逆境”“对你的爱”“尊重”都属于虚体,通过化虚为实,它们被比喻为“阻挡弱者的大山”“冶炼强者的熔炉”“深深的太平洋”“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山峰”“芳香扑鼻的玫瑰”,这样比喻,达到了“虚→实”的虚实化效果。
这种化虚为实的方法,可增强文章的文采,提高文章的魅力,使贫乏、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错落有致,使抒发的情感更深沉、更深刻。
技巧三:以虚代实这种技巧的运用方法是:本应修饰实体的词现在却用来修饰虚体,或者说,本来处于实体位置的词现在却使用了虚体,这样仍然可以达到虚实化的效果。
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
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康熙与他相反,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
又发试卷了,我不得不把纷乱的思绪折起,连同冷落了多日的日记一并塞入桌洞,手又碰到那个装满父亲期望的鼓鼓的包。
在上边的例子中,“休息”“释放”“装满”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或链接实体的词,它们现在却支配着虚体;“一个疲惫的王朝”“深宫里的生命”“纷乱的思绪”“父亲的期望”都属于虚体的词,通过“以虚代实”,即运用了虚实化的技巧后,这些语句就显得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更加耐人咀嚼,也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思想的深刻性。
技巧四:虚实叠加这种技巧的运用方法是:句子中的动词既修饰表示实体的词,又修饰表示虚体的词,实体、虚体叠加使用,同时出现,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语句变得富有内涵,富有深蕴。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
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赤着身的纤夫,赤着阳刚,赤着坚韧,赤着啸傲的秉性。
在上边的例子中,“酿造”不仅用来修饰实体的“蜜”,而且顺势借用来修饰虚体的“生活”“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同理,“种下”“赤着”分别修饰表示实体的词“一株树秧”“身体”,又顺势借用来修饰虚体的词“一个美好的希望”“阳刚”“坚韧”“啸傲的秉性”。
这种技巧和拈连的修辞手法极其相似,其妙处就是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三、依托色彩鲜明的“景物描写”抒发情感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
而事实上学生写起景物来却东拉西扯,缺少感情,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充分发挥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传情达意,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手法为景物描写服务,依托色彩鲜明的“景物描写”抒发情感,力争做到辞为情动、情景交融。
技巧一:意象生情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借意象抒情可使抒情有所凭借,富有诗情画意。
比如我们熟悉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过雄浑壮阔、生机无限的意境,表现了壮美的草原风光,体现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
再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为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念情悠悠,我的一地梨花……”这篇文章是写父亲因梨坏骗人而失了诚信,又因退还所骗的钱而找回了诚信,故事简单,但因为一地梨花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地梨花”既营造了诗般意境,又与父亲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
技巧二:点染生情“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语文课本中“点染”句有很多,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等,因其巧妙点染,情真意切,因而感染力极强。
试想,如果学生能在高考作文中写出一两句“点染”句来,一定会以超强的情感穿透力,使阅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激起打高分的欲望。
一位同学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母亲》作为纪念。
文中他写母亲下葬的那个傍晚,他欲哭无泪,感情无以抒发,遂以景代之:“傍晚时分,一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天空。
”一位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
在文章结尾,小妙用点染:“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
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
”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主旨,又余音袅袅,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技巧三:以景衬情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文章表现的主体,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情,这种写法也叫寓情于景。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写景都是以海面的景象来表达人们当时的心情。
当家境拮据的于勒一家出发前往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轻快明丽的景象衬托出全家人的兴奋快乐;而结尾的景象是在见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后,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面钻出来”,阴影是什么,从小说的角度而言是哲尔赛岛,但更是内心的阴影啊,于勒还会回来吃咱们的吗,早先的一千种计划泡汤了,连姐姐的婚事也许会有变故呢,种种愁绪不就是这阴影吗?此时的写景就是以阴郁厚重的压抑之景衬托出人们的失望沮丧甚至是担心之情,这就是以景衬情。
技巧四:情景交融在文中既抒情,也写景,从而使情景浑然一体。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作既有充满诗意的令人神往的景色描写,如悠悠的彩云,柔美的金柳,迷人的波光,软泥上的青荇,清澈的泉水,五彩的彩虹,斑斓的星辉,悄悄的笙箫,善解人意的夏虫……也有直抒胸臆的情感倾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再如作文片段:“我走上这座小桥,心情是那么愉快。
桥下,水底的鱼儿清闲地游动;头上,欢乐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
微风吹来,镜子般的水面荡起细小的波纹,倒映在河面上的桥影,随着波纹轻轻地颤动,真像弧形的五线谱。
我禁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高歌一曲,又怕惊飞了天上的鸟儿。
我也真想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又怕吓跑了桥下的鱼儿。
”小在文中描写了水底的鱼儿、天上的鸟儿和河面上的桥影三种景物,每一种景物的描写都饱含愉快的心情。
要不,鱼儿怎会清闲,鸟儿怎会自由自在,桥影咋就成了五线谱了呢!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有了情感,有了韵味。
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也和景物融成了一体,引起了读者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