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肺泡癌的影像诊断分析

肺泡癌的影像诊断分析
简要病史: 男性,80岁。反复咳嗽1年余,痰少, 无血痰,无明显发热。
影像表现: 两肺野弥漫性多发条索状,结 节状以及蜂窝状影,边缘模糊,部 分病灶相互融合,内可见空泡影及 空气支气管征,部分病变伴随扩张 支气管影。双侧胸腔积液。右侧肋 骨可见骨质破坏区周围软组织明显 增厚,椎体骨质密度同样减低,骨 纹理较疏。
后,提高存活率,如发生播散,随 着散灶的增大、融合,单发灶则转 化为多发病变而失去手术机会;对 多发病变治疗则以化疗为主,手术 意义不大。
外凸或内凹,无支气管充气征;增 强后可见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区内树 枝血管增强影。⑤两肺弥布的斑片 状与结节状影,个别病例,结节内 有空洞或囊性改变,推测其成因可 能是由结节中央坏死,更有可能是 与终末细支气管的活瓣阻塞有关。 ⑥动态观察,病变不断增大、增多。
鉴别诊断 1、孤立型BAC (1)周围型肺癌: CT征象相似,呈类圆形结节或肿块, 边缘分叶,有毛刺、胸膜凹陷征, 内可见小泡征,多有强化,较难区 分。(2)结核结节或结核瘤:多数病 灶边缘光滑无明显分叶毛刺,病灶 内可见微细钙化,呈弥漫或均匀一 致性分布,CT值多高于160 Hu,可
与卵圆形的低密度影(接近空气)。 此征与支气管充气征同时存在时, 有定性意义。②支气管充气与一般 急性炎特点是支气管壁不规则,凹 凸不平,普遍性狭窄;支气管呈僵 硬、扭曲;主要是较大的支气管显 影,较小的支气管多不能显示,呈 柘树支状,此与肺炎的空气支管造 影征表现不同。③磨玻璃征是受累
肺组织呈近似水样密度的网格状结 构呈磨玻璃样外观,细支气管肺泡 癌可表现为单纯磨玻璃样,也可为 磨玻璃样加支气管征象,后者强烈 提示BAC。④肺段实变与血管造影 征,增强扫描前可见病变以肺叶或 肺段分布,呈楔形的实变,病变尖 端指向肺门,外围与胸膜相连;密 度均匀一致,边缘平直,亦可稍外

【影像诊断课件】细支气管肺泡癌

【影像诊断课件】细支气管肺泡癌
• 炎症是不会出现的。
• 2 CT“血管造影征”:增强扫描显示在肺实变 性病灶内的树支状血管强化影。
• 特异性约92%。在黏液低密度衬托下。
弥漫型肺癌
• 多为细支气管肺泡癌,少数为高分化腺癌 • 生长方式:多数呈伏壁式生长 • 临床:血痰、胸痛、胸闷憋气、大量黏液痰(细支的气管腺
分泌) • 两种表现类型:
肺炎浸润样型或大叶型 弥漫结节型
弥漫结节型
双侧或单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多 发结节影。大小不一,密度不等, 分布不均,多数边缘模糊
• 1、粟粒至黄豆大小。 • 2、结节分布以中、下野较密集。 • 3、结节密度中等,边缘模糊,渐增大,随结节增
• 密度稍高的片状阴影,其内的肺血管分 枝隐约可见。范围大小及分布类型不定, 多为非叶、段性分布。
特殊征象
• 1 枯枝征
管腔应由近及远变细,而这里示远端变粗。
特殊征象
1 枯枝征
• 2 CT“血管造影征”
特殊征象
• 1 枯枝征:肺实变性病灶内显示的含气支气管, 走行不自然,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分枝残缺 不全。
• 单发或多发性。密度欠均,病灶内可显示支气 管气相。或密度均匀但偏低,接近水密度。
•不规则形片状阴影 •邻近可伴有边缘模糊结节影
如何与肺炎鉴别?
2 蜂窝状改变
• 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内分布泡状密度减低 区,外观似蜂窝或粗网,间隔粗细不均, 无共壁。其内及周围无支扩或纤维条索。
3 磨玻璃样改变
大边缘渐清楚。 • 4、肺纹理紊乱,结节和纹理间有无数网影 • 5、以结节为主伴有斑片状阴影
结 节 伴 斑 片 影
HRCT显示
• 结节随机分布,伴小叶间隔和支气管血 管束增厚或串珠样改变。
பைடு நூலகம்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X线摄影、CT、MRI、PET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以及组织学特点。

本文将结合各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进行探讨。

一、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X线的透射原理来观测人体内部的结构,对细支气管肺泡癌进行初步筛查和定位。

在X线摄影中,细支气管肺泡癌表现为边界模糊的肺实变,常常伴有不规则的空气支气管征象。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多数呈现为肺门周围的多发性磨玻璃密度结节,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和定位。

二、CTCT技术是目前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最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结构,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特点提供直观的观测。

在CT影像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通常呈现为局灶性的磨玻璃密度结节,密度不均匀且边缘模糊,病灶直径一般小于3cm。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常常显示薄壁囊样改变,CT影像结合病灶大小、形态和密度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析。

三、MRIMRI技术在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MRI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软组织对比度,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显示更加准确。

在MRI影像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常呈现为高信号,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明显,这对于胰腺的定性和定位非常有帮助。

MRI还可以通过脂肪抑制序列技术,减少周围脂肪组织的干扰,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定性和定位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四、PETPET技术主要用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术前评估和分期,可以评估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组织学特点。

PET扫描可以显示细支气管肺泡癌病灶的代谢活性,对于诊断肺癌的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PET影像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灶通常呈现为代谢活跃的高信号,病灶周围淋巴结可呈现为代谢亢进。

这些特点对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术前评估和分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肺癌类型,通常在临床上难以被发现。

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以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肺癌类型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特征1. 影像学表现多样化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空洞性改变、实性结节和混合性改变三种。

其中,空洞性改变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典型特征之一,常在X线胸片上呈现为大小不一、形态复杂的肺部透明区域,甚至出现肺大疱和肺患者的情况。

实性结节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影像学特征,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病变周围会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和肺实质破坏。

混合性改变则指同时存在空洞性改变和实性结节。

2. 高度浸润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具有高度浸润性,往往会在病变周围局部出现纤维化和肺实质塌陷等病理变化。

这些病变的产生通常会导致肺叶和肺段的损伤,关键时刻还可能会出现气胸和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3. 转移风险高细支气管肺泡癌有很高的转移风险,在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尤其高。

此外,还存在肝转移、脑转移和骨转移等病理形态,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诊断。

二、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最基本方法,但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仅能发现病灶部位存在肺纹理增粗和肺实质破坏等非特异性表现。

在初诊时,常用于筛查和初步定位病变部位。

2. CT成像CT成像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对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CT成像,可以准确地评估病变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并发现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表现。

此外,在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理形态、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问题上,CT成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PET-CTPET-CT联合诊断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其可通过核素荧光成像技术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

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研究及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肺癌,其中9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具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因此,影像诊断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进行研究和分析。

1. 影像学表现SCLC通常表现为中心型肺癌,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肺外转移。

其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胸部X线检查:SCLC的典型X线表现为中心型肺癌,可形成钩状阴影或大面积浸润。

部分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为阴性。

(2)CT影像:CT影像可帮助了解病灶的精确位置、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密度的变化。

SCLC通常表现为一种边界不清的肿块,其界限模糊,病灶内部密度较高。

当病变向支气管管腔内突出时,病变部位呈向心性嵌入,有时会形成气道狭窄,对于支气管分枝造成明显的压迫和阻塞。

(3)PET-CT影像:对于SCLC的诊断及其转移情况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

PET-CT影像通常表现为多发的肿瘤灶,其代谢活性较高,是SCLC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我们可以使用下列方法作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

(1)X线检查:尽管X线检查的表现不够明显,但在低钙化和少量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2)CT影像:CT影像是SCLC的精确诊断的常见方法,它有助于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密度的变化。

根据影像学表现,对于疑似SCLC的患者,应予行活检等确诊手段以消除误诊的可能性。

3. 络合应用针对不同病例和不同的诊断需要,可以组合应用上述影像学检查技术,以达到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影像学检查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及患者治疗、预后评估、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临床医生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向像诊断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向像诊断

两肺炎症样肺泡癌 (实变灶内见支气管气相,叶间裂轻度凹陷或膨隆)
左下叶背段炎症样肺泡癌
上一病例CT示支气管气相
同上病例
两肺炎症样肺泡癌(右中叶实变及两肺癌性淋巴管炎)
右下叶炎症型肺泡癌
左 上 叶
炎 症 型 肺 泡 癌
右上叶炎症型肺泡癌(支气管气相)
三、弥漫型(共14例):
双侧肺野弥漫分布0.2~1.5Cm的小点状及 /或小结节状密影,大小混杂。以0.3Cm直径 以下为主者5例,以0.4Cm直径以上为主者8 例。病变分布不均、不对称,以两中、下肺 野较为密集,有4例以索条状、网状纹理增 多为主,仅伴有少量散在小点状密影,其中 两例伴有肺气肿,另两例伴有小片状模糊阴
以炎症型和弥漫型常见,本组13例肺炎型有 8例,占61%,14例弥漫型有13例,占93% 。
(3)、由于部分癌细胞可以分泌粘液, 因而某些患者可咳出大量的白色粘稠泡沫痰 ,本组就有8例,占17%。粘液痰的多少及 有无可能与细胞的类型以及有无粘液分泌功 能有关。
(4)、40岁以上,偶然发现双侧中、下肺 野结节状或点片状阴影。 (5)、患者发热、气短,胸片发现炎症样 或弥漫性或索条网状纹理增多的病变,经短 期抗炎、抗结核治疗未见好转,应提高警惕 ,积极采取各种鉴别诊断措施,如高条件胸 片、病灶断层、支气管额面及侧后倾斜断层 、纤支镜检查、病灶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影,前两者酷似肺纤维化,后两者酷似支扩 合并感染。小点与小结节影密度偏高,部分 边缘清楚,部分较模糊,有8例病灶部分融 合成小片或大片不均密影。伴有少量胸水2 例,肺门淋巴结增大4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 例,胸骨转移1例,肋骨转移2例。
右 肺 弥 漫 型 肺 泡 癌
两肺弥漫型肺泡癌
两 肺 弥 漫 型 肺 泡 癌

8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分析

8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分析
s c ae ,bu piult d bbl—l uc nc o i r e i l e y r arb onc ke hog a sgn etr e ousat n to r m i ,h e og ne te uai ns, e a a a d g oun plurltg n r d—gas ls.Lo rc ns ld ton ba o o ia i
气相 、密度不 均 、胸膜 牵引和毛 玻璃影 ; 实变型 细支 气管肺泡癌 可为 单叶或段 实 变、 多叶或段 实变、 支气管气相 、囊状影 、 毛玻璃 影和 叶间胸膜 膨 出: 多结 节型细 支 气管肺泡 癌较 少见 , 表现 为 以 中下肺 野分 布为主 的 弥漫性腺 泡结 节 , 分见 空泡 。误 部 诊 2 1 中 ,( 4 4 2)  ̄ ' 例为 实变型 , 主要原 因是对 细 支气管肺泡癌 的重视 和认识 不够 。 结论 熟悉细 支气 管肺 泡癌各 型CT 象 , 征 必要 时借助 穿刺活检 和纤 支镜 检 , 能提 高细 支气管肺 泡癌 的诊 断准 确率, 少误 诊 。 减
(eaml tf a il y ogi opt X ca gHea rv c 6 0 0C ia D p r e R do g, n [oH si lf uh n , n n oi e 1 0, h ) no o G a ao p n 4 n
【 btat A s c 】Obe t eT td h nig f rn h la el ac o ,oices ted got cuay adt aa z r jci os yteCT f dn s o ci ol oa cr n ma t n r e h i n scacr , n nl e v u i ob o v r i a a i c o y

2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2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支 气 管肺 泡 癌 患 者 , 男6 例, 女1 5 例, 年 龄3 1 — 6 3 岁,
平 均4 7 岁, 均 行 X线 摄 片 , C T 检查 , 部 分 外 院 MR I 检
查 。在外 院按 照肺 炎 治疗者 5 例, 建议 进 一步 检查 或 怀疑 者7 例, 手 术后 现存 者9 例。
鉴别意义的征象有 : ①病灶 内的蜂窝样透亮区: 本组 5 例. 该征 象 的病理 基础 是癌 细胞 沿着 肺泡 及 细支气
管壁 生长 , 有 伏壁 生长 之称 。肺 泡 隔结构 完整 。 不规
2 结 果 孤立结节型7 例, 实变型3 例, 弥漫 或多结节型 1 1 例, 体检 查 出3 例, 咳嗽 1 9 例, 呼 吸 困难 2 例胸 痛 咯
好 的肺 泡 癌 的亚 型…。 我 院近3 年收 集经 手术 和 ( 或)
病理 证实 . 资 料完 整 的2 1 例 进行 分析 . 以提高 对本 病
的认识
多个肺 叶。 ③弥漫型( 或称肺炎型) : 影像学检查类似 大 叶型肺 炎 . 肿瘤 组织 累及 数个 肺 叶或双 侧肺
3 . 1 CT 影像 学 表现 3 . 1 . 1 孤 立病 灶 的影像 特点
1 资 料 与 方 法
搜集 分 析我 院经 手术病 理 证实 的2 1 例确 诊 的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弥 漫 性 细 支 气 管肺 泡 癌 痰 细 胞 检 查 阳性 率 极
高, 病灶 分 布广 泛 . 进 展快 。 X线平 片 即可 做 出诊 断 而单 灶 型则 因不成 块 .按 叶段 分布 又含 支气管 充 气 征 ,故普 通X线 平片 很难 定 性 , C T 则 有 独 到之处 ,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既往的一些关于肺泡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 学上,国内文献以蔡祖龙的报道病例数最多。
蔡祖龙报道一组63例
z 除具有一般肺癌的CT征象(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 凹陷等)外,提出以下几个特点:
y⑴病变位于肺野外周或胸膜下; y⑵形态不规则可呈星状或斑片状; y⑶空泡征(假腔)出现率高,BAC的空泡征约占52.38%; y⑷细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也较高,约占33.3%; y⑸蜂窝征:由多个小泡集聚成蜂窝状,其大小比较一致,有时小
y蜂房征:病变区内密度不均,呈蜂房状气腔,大小不一,为 圆形与卵圆形的低密度影(接近空气);其病理基础是癌细胞沿 着肺泡细支气管壁生长,但不破坏其基本结构,而使其不规 则增厚,故肺泡腔不同程度存在;此征与支气管充气征同时 存在时,有定性意义。
IPF honeycombing
y支气管充气征:与一般 急性炎性病变不同,其 特点是支气管壁不规则, 凹凸不平,普遍性狭窄; 支气管呈僵硬,扭曲; 主要是较大的支气管显 影,较小的支气管多不 能显示,呈枯树枝状; 此与肺炎的空气支气管 造影征表现不同。
z 可有两种情况:
(1) 多数大小结节或斑片影弥漫分布于两肺,平片上见双 肺弥漫分布粟粒状与结节状致密影,大小不等或相等, 分布不均,不对称,以两中下肺野为著,部分边缘清 楚,部分较模糊,可融合成片状影,也有的表现为网 状纹理增多。CT上表现为一个肺叶,或一侧肺或两肺 散在分布的结节状影,结节大小不等或相等,分布不 均或同一肺叶内相对均匀,每个结节形态与孤立型BAC 相仿。
光镜下分类2
zmucinous占80%,柱状粘液细胞起源,更 趋多中心,预后更差,生成copious mucus 造成bronchorrhea;
znonmucinous占20%,clara cell 或type 2 pneumonocyte起源,更局限更单发。50% 见lamellate psammoma body形式的钙化
泡很微细,病变呈现细网格状改变; y⑹磨玻璃密度; y⑺胸膜凹陷征出现率高,占85.91%; y⑻个别病例病变可显示颗粒状高密度与低密度相同间,呈桑椹状
样改变。
解释
z 所谓空泡征是指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其直径<5mm, 籍此与肺癌空洞区别,有时含气腔隙不规则,呈宽窄不等 的条状与囊状。BAC空泡征的病理基础为①未被肿瘤组织 占据的含气肺组织;②未闭合的或扩张的小支气管;③乳 头状癌结构间的含气腔隙(此见于乳头状型);④沿肺泡间 隔生长的癌组织未封闭的肺泡腔及融解、破坏与扩大的肺 泡腔;有时空泡内因有粘液,脱落的肿瘤细胞成分的存在, 可使其CT值增高,近似水样密度。
看法3
y病灶基本形态具有多样性,有相当部 分呈现多结节征,不少有典型棘状突 起,这些征象出现得多,提示肺泡癌 的机会增加。
看法4
y磨玻璃密度也是伏壁式生长的特征之一, 单独表现时,有作者认为系细支气管肺泡癌 的早期征象,但较少见;较多时候出现在实 性病灶的边缘,对肺癌的诊断作用不大,更 多的是用作肺腺癌的分型诊断。一些 CT- 病理对照显示病变的磨玻璃密度区域为非粘 液性的BAC,而实变区域为粘液性的肺泡癌。
z 所谓磨玻璃密度指整个瘤结节或结节之部分区域密度较淡 呈模糊的磨玻璃状,它不掩盖肺血管纹理,病灶境界仍较 清晰。其病理基础是肿瘤细胞沿肺泡间隔生长,肺泡壁增 厚,但肺泡腔未闭塞,内可有少量粘液或脱落的肿瘤细胞。
我们的一组病例
z30例:周围型,距胸膜最小经2cm以内为
21例,分叶征18,细短毛刺24,PI 25,空 泡征或细支充气征21,强化征22/22,多结 节征13,磨玻璃征4,棘状突起6
z 孤立型BAC中,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于体检时发现, 少数病人可有咳嗽、咯痰、胸痛等一般呼吸道症状,个
别病例可有血丝痰。我们的一组26例中,仅8例痰血、1 例脑转移
z 弥漫型BAC中,多数病人症状较重,主要有咳嗽、咯痰、 为白色粘液痰, 量多,还可有血痰、胸闷、气短、胸
疼、消瘦、杵状指等。一般不发热,当合并感染时可发
z 其次是进一步的分型,部分BAC常有 一些较为特征性的CT征像,病灶大多 位于外周或胸膜下,呈多结节或小片
②多发结节型,少见,表现为广泛的细小结节,中下肺野为 主,结节大小相似,少数不等或有个别较大结节即母结节, 结节内可有空泡或钙化,结节之间仍可见正常肺组织,是 弥漫型的过渡;
③弥漫型,癌组织常累及数叶或双肺,部分呈肺炎样故称肺 炎样型,呈一个或多个叶、段的实变,常合并多叶段的小 斑片影或腺泡样结节,并常可见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后两 型也常合并称弥漫型。预后极差,已失去手术机会。
光镜下分类1
z 根据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的不同可分四型: z ①肺泡细胞型,癌细胞分化较好,柱状,沿原肺泡壁生长,
形成与正常组织相似的肺泡样结构,不侵及间质; z ②乳头状型:基本上仍保持肺结构,但突出的特点是形成
许多大小稍不等的乳头伸入肺泡腔内,有的乳头尚未分支, 有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形成轴心,以上两型,PAS及奥辛 兰染色,癌细胞均阴性; z ③粘液细胞型,肺泡壁上被覆的癌细胞为高柱状粘液细胞, 也可只有少数癌细胞散布于肺泡壁上,粘液除见于细胞内 外,还往往充满肺泡腔内; z ④混合型,以上三型的混合。 z 关键征像为:背景肺结构保持完整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
Imageology of Brochioloalveolar Lung
Carcinoma (BAC)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 李惠民
概念
肺癌(大概念)
支气管肺癌:源自支气管 肺泡癌: 源自肺泡
z 细支气管肺泡癌有着不同于其它腺癌的组织 发生及形态学特点,具有不同的起源和表现,
BAC伏壁式生长方式所造成。 y李铁一的描述:蜂窝在CT上表现为集合的小囊腔,病
理上囊腔壁为折叠的肺泡壁及肺泡管壁,可见腺样化
生及鳞状化生,有时囊腔壁表面可见纤毛柱状上皮细
胞,呈细支气管扩张状态。显然,这与BAC中的表现是 不一样的,因而,能否称为蜂窝征尚有可商榷之处。
弥漫型
热。bronchorrhea少见且晚约5%,认为特征。

线


(包括平片、CT)
z细支气管肺泡癌的X线表现已有不少文 献报道,大致可将它分为二种类型:
y孤立病灶型
y弥漫型
技术
z 普通平片对较淡的病灶显示较好,高千伏片 对一些隐蔽部位的病灶显示较好,但可遗漏 密度较淡的病灶;CR多种处理尤其是能量减 影有利于病灶的显示;
预后也不一样,尽管从分类上WHO仍然将 其归属于腺癌
概述
z 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BAC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z Barsky等统计1955~1990年1527例肺癌的构成比变化:
y鳞癌从56.1%(55~60年)下降至22.2%(86~90年); y腺癌(包括BAC)从14.6 %上升至46.5%,大大超过鳞
看法5
y⑤许多作者提及蜂窝征,而这种蜂窝征其实与间质性 肺病变中的蜂窝 (honeycombing)改变不一样,后者有 明显的肺结构破坏、变形,本质上是肺结构的毁损,
局部肺组织丧失功能,而BAC中的蜂窝征主要是一种 肺实质(肺泡)部分性充填、残存肺泡和细支气管血管共 同形成的网格样结构,其背景肺结构并无破坏,这是
癌; 4BAC从5%(55~60 年)迅速上升至24%(85~90年); y非BAC肺腺癌无变化,表明肺腺癌的上升主要是BAC发
生率增长所致 z 这与Auerbah(美国1991年)和Ikeda(日本1991年)的研究结
果大致相同
病理
z伏壁式生长(lepidic)特征:
y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结构无破坏, 肿瘤分泌的粘液充满肺泡,常可见支气 管充气征和空泡征,空泡是肿瘤组织中 残留的正常或气肿的肺组织、坏死组织 及扩张的细支气管。
z文献上的类型和特点:5个特征性CT征 象--蜂房征、支气管充气征、磨玻璃征、
肺段实变与血管造影征、两肺弥漫分布的斑 片状与结节状影
z结合我们一组的类型和特点
z 典型叶段分布的多结节影 z 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与结节状影。个别病例,结节内有空洞或
囊性改变,推测其成因可能是由结节中央坏死所致,更有可能是 与终未细支气管的活瓣阻塞有关。
goblet cell; ④混合型:上述各型细胞生长方式(以伏壁式生长为主, 又可有堆积式生长)和混合性的组织学特性(多种 细胞类型混合存在),因此,BAC有多种临床表现 和X线表现。
z BAC多见于非吸烟人群,男女发病率相近但女性 似更多见,发病年龄低于非BAC的腺癌患者,临 床半数无症状。危险因素有局灶肺纤维化(结核疤、 肺梗死)、弥漫纤维化疾病如硬皮病、原有的类脂 肺炎等。
大体分型
①孤立病灶型,结节或片状,规则或不规则,大多在肺的外 周部,位于胸膜下,大小常相差较大,直径0.7~4.5cm, 由于具有较强的促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故多呈分叶状, 伴有胸膜凹陷征,密度不均匀;大多系非粘液分泌型,痰 细胞学检查多为阴性,纤支镜也常难以奏效,即使PET也 有50%的阴性率;
细胞来源分类
z BAC起源于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是一种异 源性肿瘤,电镜下可见其有四种来源类型: ①大多数病例起源于终未细支气管纤毛上皮的
Clara细胞,ciliated cell, 甚至stem cell; ②少数来自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③细支气管化生的粘液上皮细胞mucus-secreting
z 肺段实变与血管造影征:增强扫描前可见病变以肺叶或肺段分布, 呈楔形的实变,病变尖端指向肺门,外围与胸膜相连;密度均匀 一致,边缘平直,亦可稍外凸,无支气管充气征;增强后可见均 匀一致的低密度区内树枝状血管增强影,类似炎症性肺实变。
此与孤立病灶型 BAC中的蜂窝征 含义一致,虽然 字面上略有改动, 恐难脱与间质性 肺疾病中的蜂窝 肺一致之嫌疑。
(2) 病变呈多个肺段或肺叶的炎症样实变,实变区密度多 数偏高,体积部分膨大或缩小,叶间裂平直呈弧形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