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玉米储藏技术

合集下载

新鲜玉米储存方法

新鲜玉米储存方法

新鲜玉米储存方法
储存新鲜玉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放入冷藏室:将新鲜玉米整根的保留叶子剥去,用塑料袋或保鲜膜包裹好,放入冷藏室保鲜。

这种方法可保持新鲜玉米的质感和味道,但存放时间有限,最好在3-4天内食用。

2. 冷冻储存:将新鲜玉米去除外层叶子和须,切下需要的部分,将其浸泡在开水中约2分钟,然后放入冷水中迅速冷却。

之后将玉米粒剥下,放入密封袋或冷冻盒中,放入冷冻室储存。

这种方法可以保存玉米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可储存3-6个月。

3. 糖浸泡法:将新鲜玉米去除外层叶子和须,切下需要的部分,将玉米粒剥下,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开水中焯烫1-2分钟后捞出,放入冰水中迅速冷却。

将焯烫过的玉米粒放入糖水中浸泡,糖水比例为10%的糖浸泡液,可以保存玉米的新鲜度和口感,储存时间可达到1-2个月。

无论使用哪种储存方法,新鲜玉米在储存前都需要进行彻底清洗,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玉米的储藏技术标准

玉米的储藏技术标准

玉米的储藏技术标准1.1玉米的储藏特性玉米又称包谷、苞米,籽粒由皮层、胚、胚乳三个部分构成。

突出的特点是籽粒胚大,胚部占整个籽粒体积的1/3,占籽粒质量的8%~15%。

玉米籽粒形态扁平,顶部较宽、厚,有的品种顶部饱满隆起,多数品种平坦,有的品种凹陷;基部较狭窄,胚部着生于籽粒基部。

玉米的籽粒表面较为平整,没有小麦籽粒那样的深沟槽。

玉米籽粒有多种颜色,常见的是黄色和白色。

玉米不耐高温储藏,在30℃左右时籽粒中酶的活力加强,呼吸旺盛,消耗干物质,增加水分,放出大量的热,加速品质劣变。

由于玉米胚部含有大量的脂肪,使其容易酸败,同时适宜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易受常见害虫如玉米象、大谷盗、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锈赤扁谷盗、麦蛾及印度谷蛾等害虫的危害,给安全储藏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1)原始水分高,成熟度不均匀玉米在我国主要产区是北方,在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的果穗外有包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玉米原始水分一般较大,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0%~35.0%,在秋收日照好、雨水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0%~22.0%。

玉米的成熟度往往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一,致使顶部籽粒往往是不成熟粒。

加之玉米含水量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

这类籽粒极易遭受虫霉侵害,有的则能在储藏期间受黄曲霉侵害而被污染带毒。

(2)胚部大,生理活性强玉米胚部大,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试验表明,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的呼吸强度大8~11倍。

(3)胚的吸湿性强玉米的胚较之其他部位具有更大的吸湿性,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

通常干燥玉米的胚部,其含水量小于整个籽粒和胚乳,而潮湿玉米的胚部,其含水量则大于整个籽粒和胚乳。

(4)胚部脂肪含量高,易酸败玉米胚部富含脂肪,约占整个籽粒中脂肪含量的77%~89%,在储藏期间胚部易遭受虫霉侵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玉米安全储藏技术和管理要点(转)

玉米安全储藏技术和管理要点(转)

玉米安全储藏技术和管理要点(转)一、玉米的储藏特性(一)呼吸旺盛。

玉米的胚是禾谷类粮食中最大的,占总重量的10~14%,占总体积的30~35%,因此,在相同条件下玉米比其他禾谷类粮食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和呼吸强度。

正常玉米呼吸强度是正常小麦呼吸强度的8~11倍。

(二)吸湿性强。

玉米种皮和外胚乳很薄,胚部组织疏松,且胚中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

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

(三)容易酸败。

玉米胚部较大,几乎占全粒体积的1/3,约占全粒重量的10%~12%。

由于胚部吸湿容易,且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当贮藏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时候,很容易生霉。

玉米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四)容易生霉。

玉米由于胚大,脂肪含量高,带菌量大,在温度、水分条件适宜时,容易发生霉变。

(五)容易生虫。

玉米胚部组织疏松,营养丰富,大部分害虫喜欢侵害玉米。

(六)耐储性差。

玉米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我国玉米产区在北方,每年玉米收获时天气已冷,故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35%。

由于同一果穗,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导致玉米粒的成熟度不均匀,加上脱粒时玉米容易受损伤,这样未成熟粒与破碎粒的存在,增加了玉米贮藏的难度。

二、影响玉米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玉米在储藏期间有无发热霉变是玉米储藏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志。

导致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玉米质量、玉米水分和粮堆内相对湿度、储藏环境温度以及粮堆气体成分等。

(一)玉米质量。

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中明确提出中央储备粮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标中等以上标准。

即:玉米容重≥685g/l、杂质≤1.0%、不完善粒≤5.0%、水分≤14.0%。

玉米质量的好坏对发热霉变有根本性影响。

玉米属于耐储性较差的粮食品种,如果不熟粒多、杂质多、水分高或不均匀,其生理活性较强,就容易发热霉变。

另外,粮食破碎粒和杂质多会增大粮食自动分级,破碎粮食和杂质聚集在一起,容易引起虫霉滋生和大量繁殖,导致热量难以扩散出现发热现象。

以前人们储藏玉米的方法

以前人们储藏玉米的方法

以前人们储藏玉米的方法
在现代农业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储藏玉米的方法有很多种。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 晒干:将玉米挂在晒场上晒干,然后将干玉米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这种方法适用于干燥气候的地区。

2. 熏制:将玉米熏制干燥,然后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这种方法可以防止虫害和霉菌。

3. 储存在地窖中:将玉米存放在地窖中,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从而延长储藏时间。

4. 储存在竹筒中:将玉米装进竹筒中,然后用竹筒密封,可以保持干燥和通风,从而防止虫害和霉菌。

这些方法虽然古老,但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可能仍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来储藏玉米。

玉米保鲜储存方法

玉米保鲜储存方法

玉米保鲜储存方法
玉米保鲜储存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去皮储存:将玉米去掉外皮和须,用塑料袋包好,放入冰箱储存。

这样可以延长玉米的保鲜期。

2. 冷冻储存:将带皮的玉米整个放入密封袋中,放入冷冻室冷冻保存。

在食用前,将玉米解冻即可。

3. 煮熟储存:将玉米煮熟后,去除玉米粒,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储存。

这样可以保持玉米的新鲜度和口感。

4. 速冻储存:将玉米去掉外皮和须,切成小块或薄片,放入滚水中焯水1-2分钟,然后迅速放入冰水中过冷却,沥干水分,放入冷冻室冷冻保存。

5. 真空储存:将玉米切成段或者粒状,放入真空袋中,使用真空机将空气抽出,然后将袋子密封保存。

这样可以延长保鲜期并保持玉米的口感和营养。

无论何种储存方法,玉米都应该经常检查,如发现有坏掉、变质的部分,及时移除避免蔓延。

最新玉米储藏技术规范标准

最新玉米储藏技术规范标准

最新玉米储藏技术规范标准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储藏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最新玉米储藏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一、储藏前的准备1. 清洁与消毒:储藏设施在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消除可能的微生物和害虫。

2. 设施检查:确保储藏设施的结构完好,无漏雨、漏风现象,通风系统正常运作。

二、玉米的收获与处理1. 适时收获:根据玉米的成熟度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

2. 去杂:收获后的玉米应去除杂质,如秸秆、叶片等。

3. 干燥:玉米收获后应尽快进行干燥处理,以降低水分含量至安全储藏水平。

三、储藏条件1. 温度控制:储藏环境的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以减缓玉米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动。

2. 湿度控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下,避免玉米吸湿发霉。

3. 通风:确保储藏环境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利于热能和湿气的散发。

四、储藏方式1. 堆垛:玉米应按照一定的方式堆垛,堆垛高度和密度应根据储藏条件和玉米特性确定。

2. 隔离:使用隔离材料,如塑料薄膜或专用垫料,以防止地面湿气对玉米的影响。

五、储藏期间的管理1. 定期检查:定期对储藏的玉米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如霉变、虫害等。

2. 记录:建立储藏记录,包括温度、湿度、检查结果等,以便于管理和追溯。

六、病虫害防治1. 物理防治:通过清洁、通风等物理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需严格遵守使用规范。

七、出库管理1. 出库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玉米品质,制定合理的出库计划。

2. 出库检查:出库前对玉米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出库玉米符合标准。

八、安全与环保1. 安全操作:在储藏和出库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

2. 环保意识:在储藏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规范标准旨在确保玉米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同时也为提高玉米储藏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指导。

玉米储藏技术

玉米储藏技术

玉米储藏技术概述: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盛产玉米。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也大,其用途广,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玉米收获后原始水分较高,不易储藏,必须通过机械干燥或晾晒降水后才能转入正常储藏,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宜作长期储藏。

储藏特性名称: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河北等省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高,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外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收获的玉米原始水分一般高达20-35%,在吉林、黑龙江如遇秋雨多,霜冻早,新收获玉米的最高水分可高达38-40%;其他各地在日照好秋雨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的成熟度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授粉时间较晚,致使顶部籽粒产生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原始水分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些因素都给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不利影响。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1)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

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

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2)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

因此储藏中胚部首先遭受虫、霉为害。

特别是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在储藏期间不论常温常湿或高温高湿,都是胚部酸度增加速度较快。

玉米粒的贮藏方法

玉米粒的贮藏方法

05
玉米粒的贮藏注意事项
防止虫害和霉菌
虫害防治
在贮藏前应进行充分的晾晒,降低玉米 中的水分含量,避免虫卵和幼虫滋生。 同时,贮藏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并 定期检查是否有虫害发生。
VS
霉菌防治
玉米粒容易感染霉菌,导致变质和发霉。 应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贮藏环境,并保 持容器密封性良好,以减少空气中的霉菌 孢子进入。同时,要定期检查玉米粒是否 有发霉现象,一旦发在贮藏过程中,玉米粒应避免与农药、化肥 等有毒物质接触,以免造成污染和安全问题 。
避免与有害物质接触
贮藏容器应选择无毒、无异味的材料,避免 玉米粒与有害物质接触。同时,要避免与其 他易产生有害物质的食品或物品共同贮藏。
注意贮藏容器的密封性
密封容器选择
贮藏玉米粒应选择密封性能良好的容器,如 玻璃瓶、金属罐或塑料袋等。容器的盖子或 封口应紧密,确保空气无法进入。
空气流通
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可以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
02
玉米粒的贮藏容器
金属容器
总结词
金属容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久性,但长时间存放可能导致玉米粒变色。
详细描述
金属容器如铁罐或铝罐是常见的贮藏玉米粒的容器。它们具有紧密的盖子,能 够有效地隔绝空气和湿气,防止玉米粒受潮和氧化。然而,金属容器中的玉米 粒可能因为长期接触金属而逐渐变色。
冷藏贮藏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玉米粒的品质,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以防影响贮藏效果。
真空贮藏
真空包装
利用真空包装机将玉米粒装入密 封袋中,排除袋内的空气,以降
低氧气含量和延缓氧化反应。
贮藏条件
真空包装后的玉米粒应放置在阴 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高
温和重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储藏技术概述: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盛产玉米。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也大,其用途广,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玉米收获后原始水分较高,不易储藏,必须通过机械干燥或晾晒降水后才能转入正常储藏,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宜作长期储藏.储藏特性名称: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河北等省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高,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外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收获的玉米原始水分一般高达20-35%,在吉林、黑龙江如遇秋雨多,霜冻早,新收获玉米的最高水分可高达38-40%;其他各地在日照好秋雨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的成熟度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授粉时间较晚,致使顶部籽粒产生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原始水分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些因素都给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不利影响。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1)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

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

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2)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

因此储藏中胚部首先遭受虫、霉为害。

特别是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在储藏期间不论常温常湿或高温高湿,都是胚部酸度增加速度较快。

3)新玉米组织松散,原始水分高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新收玉米水分一般在20-35%之间,最高可达38-40%以上.即使秋雨少、日照好、成熟度高的情况下,玉米水分也在17-22%左右,加上目前杂交玉米粉质多、角质少、组织松散、玉米生理活性强,储藏稳定性自然就会降低.4)玉米易生虫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还有未熟粒等因素,容易感染害虫,受害虫侵蚀。

5)玉米胚部带菌量大、易霉变玉米胚部富含营养物质,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且玉米胚部组织松散,易感染微生物。

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期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

如正常稻谷携带孢子个数,一克干样约为9.5万个以下,而正常干燥玉米却携带9。

8-14.7万个孢子。

据上海地区调查,也说明玉米带菌量比其他粮种都多,故玉米胚部很易发生霉变。

引起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原因是入库水分高、或在储藏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地坪和仓墙返潮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附着于粮粒上的微生物即开始繁殖和生长.如玉米堆内混有水分高的籽粒或受损伤的籽粒,未到高温季节,也能引起生霉.根据对玉米霉变的观察,玉米霉变的早期可以发现籽粒表面湿润(俗称出汗),色泽鲜艳,有轻微甜味,胚部或破碎面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粮温上升。

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处理。

随着粮温升高至20℃左右时,籽粒表面的白色菌丝体发育成孢子,可观察到胚部出现绿色霉点(俗称点翠),继而呈灰色,产生腥辣味,霉变后期,粮温继续升高,籽粒点翠部位变成黑色或灰色,全粒变为黄褐色,以至霉变结块,人、畜不能食用。

常规储藏的玉米,入库时水分较均匀,但受仓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在粮堆上层的30-60厘米处也会出现发热现象.砖园仓和露天囤的玉米,容易发热部位一般也在顶部及向阳面.玉米储藏的安全水分,一般要求在13-14%之间。

根据各地试验,北方气温低,安全水分可稍高(黑龙江可在14.5%水分以内),南方玉米水分要控制在13%以内,可以安全过夏.玉米水分超过14%,在温度较低时,可储藏一段时间,超过25℃就可能霉变发热。

玉米生产区北方各省在玉米收获后水分都很高,但这时气温已很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高水分玉米可安全储藏一段时间,而在气温升高前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玉米水分。

目前东北地区大都采取烘干降水办法,但由于烘干条件的限制,普遍反映,经烘干降水后的玉米在储藏中更易发热霉变,难于保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1)玉米粒水分不均匀和粮堆各层水分不均。

由于烘干玉米粒水分不均匀,水分高的籽粒就是玉米储藏中的不稳定因素,加上形成货位后,正常情况下,上、中、下层水分差值较大,玉米水分高的粮层更易霉变发热。

(2)烘干玉米吸湿性能差,散湿性强的特性,导致其孔隙间湿度大,烘干玉米堆内部相对湿度一般在80%左右,因此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3)烘干玉米温度高。

在形成货位后,内部粮温较高,且各部位粮温不一致,易产生温差,造成湿热扩散等原因,使粮堆产生结顶而生霉发热。

(4)烘干玉米籽粒结构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一部分籽粒有机械损伤,破碎粒增多,特别是在温湿度高的情况下,使储藏期间微生物繁殖较晾晒的玉米快,易于生霉发热。

(5)烘干的玉米因受高温作用的影响,抵抗微生物、害虫侵害能力差.因此,高水分玉米采用机械烘干降水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与作用时间,既要提高降水效果,又要保证烘后玉米水分均匀一致和保持品质。

储藏品质变化:玉米在储藏期间,脂肪酸值不断增加,玉米水分和储藏温度愈高,增加愈快。

在玉米脂肪酸和总酸度增加的同时,发芽率相应大幅度降低.玉米水分在15%以上,淀粉酶活性加强,导致淀粉的水解和还原糖的增加,适于淀粉水解的条件也有利于玉米籽粒代谢作用的加强,因此最终导致淀粉和糖的损失,使玉米品质下降.玉米过热烘干,会引起玉米脂肪酸增加,可溶性糖增加,淀粉减少,蛋白质变性和溶解度降低,食用品质降低.据试验,用双塔式烘干机烘干水分18-19%的玉米,出机粮温在50℃以下,对玉米色泽,味道等品质基本无影响;50-60℃时,色泽、香味大减;60℃以上,玉米色泽变灰,失去原有香味。

发热的玉米,淀粉酶活性增强.发热的玉米在湿磨时淀粉与其他成分很难分离,淀粉产量减少。

黄玉米在储藏中其胡萝卜素第一年损失最快,损失量可达含量的50%以上,甚至低温储藏对胡萝卜素也有影响,在高温中损失更快,只有在缺氧条件下储藏比较稳定。

受损伤的玉米粒中,游离氨基酸增加,据试验,完善粒中游离氨基酸值为110毫克左右(KOH毫克/100克干样),在籽粒受伤的情况下,可达320毫克。

总之,玉米在高温、高湿等不良条件下化学成分极易变化,影响品质.玉米储藏品质控制指标为:脂肪酸值≤40mgKOH/100g,干样发芽率≥30%。

储藏技术:玉米的储藏原则与稻谷、小麦等相同,也是“干燥、低温、密闭”.但由于我国玉米生产区北方各省在玉米收获时气温已很低,收获后的玉米水分很高,不易干燥,故很难实现上述原则,加之玉米的耐储性差,容易遭受虫、霉侵蚀,因此,玉米比稻谷、小麦难以保管。

玉米安全储藏首先要解决的是降水问题,只有把玉米水分降低至符合安全水分标准,才能确保玉米的安全储藏。

下面分别介绍玉米的降水和几种主要的储藏方法。

1)玉米的降水由于北方玉米生产及气候的特殊性,除了采取日晒、自然通风及机械烘干降水外,在收获前采取田间扒皮晒穗方法也是降低收获后玉米水分的一个重要途径。

(1)田间扒皮晒穗田间扒皮晒穗即站杆扒皮晒穗,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腊熟中、末期(定浆)包叶呈现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田间扒皮晒穗的时间性很强,要事先安排好劳力,适时进行扒皮.扒皮时用手把果穗上的包叶扒掉(一扒到底),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暴晒(晒15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

这种降水方法已在东北各地广泛应用,一般可使玉米水分比未扒皮晒穗的降低5~7%,并能促使玉米提前7-8天成熟,使其营养成分逐渐增加,籽粒饱满,硬度增强,脱粒时不易破碎,明显提高质量与产量。

实践证明,推行田间扒皮晒穗,玉米成熟早、质量好、产量高、水分低,是实行科学种田,促进庄稼早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田间扒皮晒穗的玉米,其水分比末扒皮晒穗的平均多降低6.5~7.1%;千粒重(干重)增加5~6%;容重增加5。

4~6%,品质明显改善,质量等级大大提高。

(2)通风栅自然干燥通风栅自然干燥降水,是采用特制的通风栅储存高水分玉米,利用自然风降低玉米水分的方法.通风栅多采用角钢做成长30m、高4m、宽0.8m的骨架,组装成一个长方形整体,四周骨架内用五目铁丝网做壁,底部用2mm厚的冲孔(冲成3X5mm的长方形小孔)铁板做底.通风栅的上部有铁板制成的盖(用以防雨雪),每隔5m设一入粮口,底部做成V形结构(坡度为25”)并设有200X200mm方型出粮口,以利进出粮食。

冬季将高水分玉米装入通风栅内,在自然风作用下,即在大气温度、湿度和风力综合作用下,可以促使栅内玉米水分不断降低。

据吉林省梨树县粮食局巩永清试验,初冬、严冬、中春、晚春分别在通风栅内装入高水分玉米,经一定时间自然通风后(7~110天),玉米水分由20.9~22.5%下降至14.2~18.9%,降低了3.1~7.8%,实现了安全储藏。

通风栅降水以中春和晚春的效果最好,初冬和严冬的效果较差,在气温最低的月份几乎不会降低水分(从1月13日至1月28日16天的时间只降低水分0。

5%)。

冬季降水虽然缓慢,但东北地区的低温季节很长,玉米在低温冷冻的情况下仍可安全储藏,待到四、五月份将玉米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即可安全储藏。

这样,既解决了安全储藏问题,又达到了降低水分的目的。

实践证明,通风栅不仅降水效果十分明显,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在节约能源,降低费用,减少晒粮工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高水分玉米储藏时间,降低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提高出粉率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3)高水分玉米的春季晾晒将已脱粒的玉米薄摊在晒场上晾晒降水。

A。

晾晒的季节与时间春晒是北方地区处理高水分玉米的黄金季节。

正常年景的大面积春晒应在三月初铺满地,五月末前晾晒结束(原始高水分玉米应在不迟于四月上旬铺地晾晒)。

一般粮面辐射温度0-5℃时即可开始铺粮.晾晒时要集中人力抢铺抢起,不错过晴天,不空闲晒场,铺满铺严。

在铺晒时,要根据水分情况,先晒水分高的,后晒水分低的.B.铺晒粮的厚度早期晒,温度低,风速小,不宜过厚。

初期晾晒玉米的厚度,东北地区的铺晒厚度一般应掌握在4。

5-7厘米,以防止降水不匀。

随着气温升高,铺晒的厚度可适当加厚,但最厚以不超过20厘米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