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拿“孩子小不懂事”作挡箭牌育儿知识)
育儿经验48条(育儿知识)

育儿经验48条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
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自己要做得正。
2,不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忌讳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地。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
不刻意。
15,穿的和妈妈差不多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
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
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牢记的八个不要

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牢记的八个不要家长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要注意,有时候很可能因为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最重要的,家长们要记得以下的教子八不要:1.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孩子什么事情没完成好,父母或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不要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
孩子会为了物质奖励而学习。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你对你正干坏事的孩子说:“别再把浴缸里的水往地板上泼,晚餐后我就让你吃一个冰淇淋。
”问题是,如果你不给他东西,他就不会停止。
一个用来制止他错误行为的奖励无异于贿赂,更表明你的规矩本身没有内在价值。
只能在孩子干完事之后再予奖励,以表彰其好行为。
不要把冰淇淋当成是贿赂,而是当成一种赞赏的表示。
还要帮助孩子明白一种自身的奖励:一种满足的感受。
可以说:“你努力干,把你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你一定会很自豪地让朋友们看到它。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不一会儿,孩子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逼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
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
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
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育儿知识-为人父母 决不可碰的那些底线

为人父母决不可碰的那些底线'在育儿的问题上,不同的人可能用的方式并不一样。
有些育儿底线爸妈们是不能触碰的,如果触碰了这些底线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那么在育儿过程中,哪些底线不能触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犯错。
但是有些爸妈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觉得孩子不如人意,所以总喜欢去苛责孩子,责骂孩子笨。
孩子们对爸妈的评价是非常在意的,如果爸妈老是批评孩子,那么孩子们就会变得自卑,没有自信,甚至会真的觉得自己很笨。
难道爸妈们想要有个笨孩子吗?如果不是,那么请尊重孩子,别攻击孩子。
爸妈们在责备孩子时往往忘记了场合:在人多的地方爸妈们责骂孩子,孩子朋友在场时爸妈责骂孩子。
孩子们也是有尊严的,爸妈们如果教育孩子时伤了孩子的自尊,那么孩子们不仅不会听爸妈的话,甚至还可能对爸妈产生敌意。
所以爸妈们责骂孩子时,记得看场合,不要乱骂孩子。
孩子们有时候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而爸妈们却喜欢揭开宝宝们的伤疤,甚至在别人面前谈笑宝宝们的糗事。
宝宝们不恨爸妈才怪呢!爸妈们都喜欢孩子长的好看,惹人爱。
但是人的长相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如果爸妈自己长的不好看,那又有什么理由去嫌弃孩子的长相呢?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的长相上纠结。
因为如果爸妈公开表示孩子长的丑,那丢脸的不仅是孩子,当然还有爸妈自己。
现在孩子们过年都会有很多的压岁钱,而爸妈们总是以孩子还小作为私吞孩子压岁钱的理由。
孩子们虽然无法自己管理财务,但是爸妈们可以给孩子开个账户,把孩子的钱给他们存起来,或给孩子小额金钱,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
如果爸妈占有孩子的钱,孩子们就无法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也会失去对父母的信心,因为爸妈老是占有他们的钱。
'。
育儿知识-中国式教育雷区请勿踩

中国式教育雷区请勿踩尽管父母们一心为了孩子好,但是有时候你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容易带个孩子们伤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中国家长,我们对孩子教育中主要有右边2大雷区。
雷区1:小孩子不懂事很多家人只会一味来指摘批评孩子。
大家要知道,道理只有你讲了,孩子才会知道;只有你教了,他才会明白。
如果面对孩子的出错,你仅用这一句来抗辩,是起没去任何作用的,不懂的还是不懂。
或者你可以孩子讲起,你不能怎样,这样做的后果是xxx,孩子能理解的更深一点。
事实上,不讲道理会加深时会孩子们的误会,经常强调错误的信息内容,反而会让宝宝记住,导致他连连犯错,这回让你误以为他是不愿意改正。
在这种错误的循环当中,你眼中的孩子是“不争气”的,孩子眼中的你是“不理解”他们的。
孩子很委屈:道理我懂得其实孩子们喜欢听从大人的指著,如果可以他做到了自己会很有成就感。
家长考生若是教给孩子一些半生道理、行为准则,示范、引导他们去学习,他们不仅愿意去表现,也会做的很出色。
雷区2:压力就是动力这是不少家长都有的错误认识观念,让孩子过早的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失去了原本无忧、快乐的童年。
有时父母很着急,担心妈妈自家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逼着孩子拼命向前学习。
比如,如果一般小朋友可以背诵爸爸妈妈两首诗,自己孩子必须要会背五首,甚至更多才可以,或者是奋不顾身孩子为孩子各种培训班。
这重担式教育方式只会压死孩子式稚嫩的肩膀,拔苗助长难以成活,过重的重压会使孩子渐渐失去女孩学习的兴趣,开始害怕学习,当更不会转化为动力了。
孩子很委屈:压力让我害怕压力过重不仅会打败孩子学习的热情,还而使孩子内心备受煎熬,从而影响未来深远的讲课,也之间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广受挑战,容易因此产生几代形成人的隔阂。
学生家长不如先从培养孩子的孩子学习兴趣开始,适时着力点给孩子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让他们爱上学习,他们才会主动学习。
请别再拿孩子当你的借口读后感

请别再拿孩子当你的借口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就像被人敲了一记闷棍,一下子清醒了不少。
这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周围很多拿孩子当借口的现象,也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毛病。
以前总觉得身边那些说“都是为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伟大。
但这文章一点破,我才发现这里面好多都是幌子。
比如说有些家长自己不想努力工作,就说“为了多陪陪孩子”,然后整天在家无所事事。
这哪里是陪孩子呀,这就是自己偷懒,还把孩子拉出来当挡箭牌。
孩子可没让你不工作,没让你在家躺着刷手机呀。
还有些夫妻关系不好,也说是“为了孩子不离婚”。
可孩子在那种天天吵架、气氛压抑的家庭里能健康成长吗?这不过是大人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把孩子当成掩盖婚姻失败的遮羞布罢了。
孩子成了大人逃避责任的无辜受害者,多冤呐。
从这文章里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时候我不想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就会说“要回家陪孩子”。
其实吧,也不完全是因为孩子,就是自己有点懒,不太想出去应酬。
这文章就像个小警钟,提醒我以后可不能这么干了,得对自己诚实点儿。
这文章让我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大人用来逃避问题或者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
我们大人得有担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要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就该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勇于面对生活的好榜样,而不是整天拿孩子当借口,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后再听到有人拿孩子当借口,我可能就会忍不住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他,让他也好好反思反思呢。
【育儿知识】教育孩子试试“三无”原则

【育儿知识】教育孩子试试“三无”原则
■“无错”原则有的时候,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是孩子们在探索客观世界。
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行为,家长也千万不要因此“讨厌”孩子。
针对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区别对待,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无批评”原则一些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做出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就
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
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孩子
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
对0岁至3岁孩子来说,并不能完全听懂理性批评。
因此,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并无压力”原则有些父母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并使孩子内心产生不必要的
恐惧和紧绷。
“你要是搞不好,长大就可以唉了”“再不好好搞,就把你关入小黑屋”……此类语言或者作法,都会给孩子导致不必要的恐惧,并使孩子丧失对自己的确实
和勇气。
孩子在恐惧和紧绷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却、多疑。
科学家庭教育谨记三个“不当”

科学家庭教育谨记三个“不当”科学家庭教育谨记三个“不当”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父母在遇到小孩犯错时,不要赶忙就如同法官审案般给小孩判定“罪行”,如此做是不科学的。
父母要关注小孩的内心世界,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阻碍小孩,同时注意爱护好小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生活如同一场竞赛,小孩作为运动员只能孤身奋战。
父母不能自作主张地为小孩充当裁判,反而要做支持小孩、鼓舞小孩的拉拉队,让小孩意识到身后有人作为他坚强的后盾,让小孩树立自信、放手去翱翔。
要善于查找小孩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还要积极地颂扬小孩,增强他们的自信。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家长不要把自己当成驯兽师,将小孩当成毫无自主能力的小动物。
相反,家长要努力成为小孩的镜子,如此小孩就能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来认识自己、发觉反馈结果。
我们都明白,要给小孩宽松的教育方法,然而,专门多时候,家长必须要教育小孩。
1.家长要针对小孩的年龄给予其相匹配的言行举止要求,比如待人接物的差不多礼仪、跟其他人打招呼要讲礼貌、讲究卫生、守时等。
父母要让小孩从小养成差不多的礼貌。
2.家长不要太注重小孩做某件事的结果,要求他们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
然而必须要求小孩在过程中保持积极认确实态度,严谨负责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从小就要做一个负责的人。
3.家长碰到小孩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
小孩犯错并不代表他成为了坏小孩,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小孩学会了道理,得到了教训。
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姑息小孩的小错误,要让小孩意识到错误、反省缘故、找出解决方法,因此更不能一味地批判。
4.家长要培养小孩差不多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要求他们在生活中秉持诚实、善良、尊老爱幼等态度。
5.假如小孩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那么家长一定要及时解决,不能当做没听到或者给予虚假的承诺,否则会消减自己的小孩心目中的诚信度。
6.假如有人向家长打小报告,说出了家里小孩的不行之处,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
请不要拿“孩子小不懂事”作挡箭牌

请不要拿“孩子小不懂事”作挡箭牌请没有要拿“孩子小没有懂事”做挡箭牌文/李浑浅1.这地来超市买物,看到一名50多岁的姨妈用买物车拉着一个小男孩,正在湿货区挑谢口因。
取其说是挑,没有如说是正在试吃,果为嫩太太不断剥了谢口因往小伴侣嘴面塞。
那时超市面的导买走过去揭示说:欠好意义,谢口因是不克不及品味的。
并指指一旁夺目的提示牌:请勿品味。
嫩太太没有认为然天说:尔出品味啊,小孩子尝一二个皆没有许吗?说着又往孩子嘴面塞了一颗。
导买有些没有爽天说:尝二颗没有要松,您给孩子吃了皆有两三十颗了,那那里是尝,那是蹭吃。
买物车面的孩子否能觉得没没有妙,嘴巴一咧,哭了起去。
嫩太太看到孩子哭了,霎时像被踏了猫首巴同样用尖利的声音说叙:“您否实够凶猛的,孩子吃二颗谢口因,您居然把孩子骂哭,没有让尝咱们怎样购,万一是逾期的呢?万一坏了呢?再说,他只是个孩子啊,孩子吃您们二颗谢口因,是多年夜的罪恶吗?”霎时围拢了一群人,没有亮本相的大众选择战嫩太太站正在异一个和壕面,简直一边倒天以为,小孩子吃二颗谢口因出啥。
导买气失曲翻皂眼,说您们讲没有讲理啊。
那时轮到尔结账了,于是尔出再接续围不雅事态开展,不然预计尔也会战这个导买同样气失翻皂眼。
怪没有失有人说,每一个熊孩子暗地里皆有一个熊野少。
时常看到一些人以“孩子借小,没有懂事”为名,觅供各类圆就,甚至有得学养却毫有愧疚感:各人皆正在列队上车,她非要夹塞,理由是带着孩子没有圆就;来吃酒菜,人借出到全,XXXX位野少曾经给孩子吃上了;茅厕便正在十米谢中,私园广场上却一年夜片尿迹,果为“娃小憋没有住了”……其真不少时分,没有懂事的没有是孩子,恰正是这些挨着孩子旗帜的年夜人。
有个伴侣已经战尔咽槽,亲休带小伴侣去野面玩,看外了她野专今架上的脚奇,这是她从日原购归去的,十分顾惜,修议孩子玩另外玩具,小伴侣又哭又闹必然要脚奇,野少不单没有哄孩子,借自做主弛拿高脚奇给孩子玩。
成果小伴侣拿得手面后,又咬又啃借往天上抛,伴侣疼爱天禁止,却被向天面咽槽抠门、小气:“连小孩子玩一高皆不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不要拿“孩子小不懂事”作挡箭牌
1.
那天去超市购物,看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用购物车推着一个小男孩,在干货区挑开心果。
与其说是挑,不如说是在试吃,因为老太太一直剥了开心果往小朋友嘴里塞。
这时超市里的导购走过来提醒说:不好意思,开心果是不能品尝的。
并指指一旁醒目的提示牌:请勿品尝。
老太太不以为然地说:我没品尝啊,小孩子尝一两个都不许吗?说着又往孩子嘴里塞了一颗。
导购有些不爽地说:尝两颗不要紧,你给孩子吃了都有二三十颗了,这哪里是尝,这是蹭吃。
购物车里的孩子可能感觉出不妙,嘴巴一咧,哭了起来。
老太太看到孩子哭了,瞬间像被踩了猫尾巴一样用尖利的声音说道:“你可真够厉害的,孩子吃两颗开心果,你竟然把孩子骂哭,不让尝我们怎么买,万一是过期的呢?万一坏了呢?再说,他只是个孩子啊,孩子吃你们两颗开心果,是多大的罪过吗?”
瞬间围拢了一群人,不明真相的群众选择和老太太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小孩子吃两颗开心果没啥。
导购气得直翻白眼,说你们讲不讲理啊。
这时轮到我结账了,于是我没再继续围观事态发展,否则估计我也会和那个导购一样气得翻白眼。
怪不得有人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经常看到一些人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名,寻求各种方便,甚至有失教养却毫无愧疚感:大家都在排队上车,她非要夹塞,理由是带着孩子不方便;去吃酒席,人还没到齐,某位家长已经给孩子吃上了;厕所就在十米开外,公园广场上却一大片尿迹,因为“娃小憋不住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懂事的不是孩子,恰恰是那些打着孩子旗号的大人。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吐槽,亲戚带小朋友来家里玩,看中了她家博古架上的手偶,那是她从日本买回来的,非常爱惜,建议孩子玩别的玩具,小朋友又哭又闹一定要手偶,家长不但不哄孩子,还自作主张拿下手偶给孩子玩。
结果小朋友拿到手里后,又咬又啃还往地上扔,朋友心疼地制止,却被背地里吐槽抠门、小气:“连小孩子玩一下都不肯。
”
听那语气,不给小孩子玩就是没爱心,就是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问题家长明知道那么大的小朋友不知轻重,有损坏人家东西的可能,为什么不制止呢?孩子小,就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百依百顺?孩子小,就可以肆无忌惮不讲规矩,甚至没教养了吗?气人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不作为或者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大人。
2.
退一万步讲,如果孩子可以轻易被原谅,那么,多大的孩子才算孩子呢?
我记得有一次坐火车回河北老家,那是一班夜车,车里人多,又闷,一个一岁左右的宝宝不知怎么了,突然开始哭闹,当时已经熄灯了,车厢里很安静,所以小朋友的哭声格外响亮。
虽然很吵,但大家都没吭声,毕竟,这么大的孩子哭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家长已经尽量在想办法哄了。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吵死了,还让不让人睡觉?”
听声音应当也是个“孩子”,只不过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原本在哄小孩儿的家长解释:“不好意思,车里太闷,宝宝可能不舒服,请体谅一下。
”
然而十岁的孩子并不想体谅:“他不舒服,我还被吵得头疼呢,我体谅他,谁体谅我啊?再哭你们下车吧!”
一岁孩子的家长估计被那句“你们下车”惹怒了,不满地反驳:“孩子不懂事哭闹,我已经尽量在哄了,你有什么资格让我下车?火车是你家的吗?”
结果一直沉默的、十岁孩子的家长不乐意了:“你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你家孩子哭闹吵得大家睡不了,我儿子抗议一下,你横什么横?”
眼看两位“护孩子”心切的家长要开撕,列车员赶紧出面制止,努力平息了这场争吵。
但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可以不懂事,可以犯错,也应当被原谅,因为他是一个孩子嘛。
果真如此吗?
当年比较有争议的药家鑫杀人案,当时也有人为药家鑫辩护,说他还是个孩子。
我们不讨论药家鑫应不应当判死刑,只讨论一个人多大还是“孩子”,讲真,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考虑,只要父母还健在,哪怕我们已经七老八十了,身份也依然是“孩子”,可我们却并不是这个社会的“孩子”了。
再者说,就算犯错的是孩子,监管他的可是大人啊,在他的行为不合社会规范甚至有失教养是,家长可有尽到劝说或者及时制止的义务?像前边说的,明明超市有写“禁止品尝”,奶奶却肆无忌惮给孩子吃个不停;酒席上,人没到全就提前
给孩子吃;还有自作主张给孩子玩人家手偶那位家长。
说白了,是仗着孩子小,想被区别对待,甚至为所欲为,因为他们暗暗以为,孩子小是一种特权。
这哪里是小孩子不懂事,分明是带他的大人不懂事。
3.
有一次我带张小又去买蛋糕,那时他两岁多,趁我们不注意抠了生日蛋糕上一个草莓,蛋糕房的导购说蛋糕被破坏不能出售了,建议我们买下来,我也认为是我没看好孩子,才会发生这种事,于是决定掏钱买蛋糕,当时我婆婆也在场,她不想赔钱,于是说:小孩子不懂事,算了吧,小又,快给阿姨说对不起。
我认为这不是道歉那么简单的事,还是付了钱,回来的路上,我婆婆说:“小孩子又不懂事,说声对不起就得了,非让买下来就是讹人。
”
我并不这样认为,张小又的行为已经给别人造成了损失,他闯了祸,我这个当妈妈的当然要负责,而不应以“他是孩子”推脱甚至抵赖。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动辄以“他是孩子”求得原谅,借此逃避责任。
的确,一岁以内的婴儿饿了困了会哭闹;两岁的婴儿可能油盐不进讲不通道理;抱着孩子坐车或者外出的是有很多不便之处。
这个社会也提倡“爱幼”,作为一个妈妈,我深知带孩子出去有种种不便和意外,我也经常感受到别人的善意,对此我也很感激。
遗憾的是,那些把“他是孩子”挂在嘴边的人,并不是这些可以被体谅的原因,而仅仅是,监管不利借此推脱,或者逃避责任,甚至为所欲为。
惹人烦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纵容或者无所谓的态度。
因为是孩子,所以可以不讲理,可以先吃饭,可以随地大小便,损坏了东西可以不赔偿,甚至杀了人也可以被免除死刑,你有没有想过,这样被“特殊照顾”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
他是你的孩子,你愿意无原则地宠溺,家里好吃的紧着他吃,好玩的紧着他玩,但是,你愿意宠,不代表别人愿意宠,你愿意忍,不代表别人愿意忍。
他只是你的孩子,不是全天下人的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好好管孩子,迟早有人会帮你管孩子。
别总拿着孩子小不懂事作挡箭牌,请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错误,否则,如果一直纵容下去,有可能,他人到中年,还会是个不懂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