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指小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量增加,而且粪便呈水样或呈糊状,有时伴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腹泻在小儿成长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生命危险。
临床护理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儿腹泻的护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关于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现与大家分享如下:一、及时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在小儿腹泻的护理中,护士首先要及时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特别是大便的变化。
腹泻的大便量多、次数增多,护士要及时观察大便的颜色、气味、性状以及有无血、脓、黏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反映,并根据医嘱进行护理。
护士还要及时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通过及时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加重。
二、正确选择护理措施小儿腹泻的护理工作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
对于腹泻患儿,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护士还要注意消毒和隔离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护士要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对于腹泻患儿的饮食护理,护士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及营养状态,选择适合的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还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以保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护士还要及时更换患儿的尿布,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尿布皮炎的发生。
三、疼痛护理腹泻患儿在排便过程中可能出现腹痛,因此护士要对腹泻患儿进行疼痛护理。
可以采用温水袋、按摩等方法缓解腹痛,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
护士还要保持患儿的心情舒畅,营造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避免患儿受到惊吓、焦虑等情绪影响。
四、与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在腹泻患儿的护理中,护士要与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饮食情况、排便情况等。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一、加强观察,注意早期预防
小儿腹泻的病情进展迅速,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预防,可以有效地减轻患儿的痛苦和
疾病对其发育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小儿的观察,尤其是对于消化道不适、腹泻、发热等症状,要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定期给小孩做消化系统检查,了解其消
化能力和胃肠道状况;其次,保持小孩的环境清洁卫生,尤其是食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最后,及时接种预防疫苗,像轮状病毒等可以有效预防腹泻的疫苗。
二、营养支持,防止脱水
腹泻是一种引起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紊乱的疾病,很容易导致脱水,因此需要采取营养
支持措施,保证患儿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同时防止脱水症状加重。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给小孩提供易于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其次,加强水分摄入,让患儿多喝水、盐糖水,以预防
脱水;最后,注意电解质的平衡,可以适量补充钠、氯等电解质,以避免电解质失衡。
三、有效护理,缓解症状
小儿腹泻的症状比较明显,如腹痛、便秘、腹部胀气等,会给患儿带来不适和痛苦,
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缓解患儿的症状。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给小孩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小
儿的情绪;其次,进行适当的按摩和轻拍,以促进排便和缓解腹部不适;最后,及时更换
尿布,保持皮肤清洁,有效预防皮肤炎等并发症。
总结:
临床护理中,针对小儿腹泻的护理,需要加强观察、注意早期预防,采取营养支持、
注意电解质平衡,同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缓解患儿的症状,将其送给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关怀与温暖。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是由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的。
腹泻会给小儿带来很大的不适,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护理小儿腹泻的过程中,护士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况,并有效地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在护理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小儿腹泻临床护理的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护士需要对小儿腹泻的病因、病情、治疗方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腹泻的病因有很多种,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饮食不当等。
护士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体温变化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关注小儿的情绪变化。
腹泻会导致孩子出现不适感,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的情况。
护士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轻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
护理小儿腹泻还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营养补充。
腹泻会导致孩子体内水分、电解质的丢失,护士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的发生。
在饮食上,护士需要视具体情况给予孩子流食或禁食,确保孩子的胃肠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在营养上,护士还需要关注孩子的膳食结构,保证孩子获得足够的营养,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在护理小儿腹泻的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关注孩子的监测和观察。
监测孩子的生命体征、大便情况以及病情变化,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在观察方面,护士需要关注孩子的肠胃排空情况、腹泻的颜色和气味等,这些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小儿腹泻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工作。
小儿腹泻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和无助。
护士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浅析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

浅析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2015年6月-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24例,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性的分析。
结果:经过我院的优质护理后,24例患儿中显效16例,占66.67%,有效5例,占20.83%,无效3例,占12.50%,总有效率为87.50%。
结论:经过优质的临床护理后,小儿腹泻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患儿预后较好,有效的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方法;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112-02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又称小儿腹泻病,其是因多因素、多病原所引发的以大便的次数增多以及性状改变为主要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的综合征[1]。
为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0.5~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
小儿腹泻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结节的发病率较高。
小儿腹泻为导致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及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24例,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12例,患儿年龄0.5至7岁,平均(1.3±1.1)岁。
24例患儿中轻度腹泻14例,重度腹泻10例。
所有患儿均经过血常规、大便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后确诊为小儿腹泻。
1.2 疗效标准显效:经过优质的护理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性状及镜检正常;有效:经过优质的护理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大便仍为稀水状,镜检正常;无效:经过护理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未消失或严重[2]。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和。
2.护理2.1 饮食护理因严格的限制饮食及禁食过久都会引起营养不良,引发中毒,造成患儿病情的迁延不愈,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除伴有严重呕吐的患儿需要暂时性的禁食4至6小时(禁食不禁水)外,其他患儿都应继续进食,以此来减轻腹泻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恢复。
小儿腹泻病的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病的护理体会【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是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为特点的小儿时期常见病,多见于<2岁的婴幼儿。
新生儿腹泻在产科婴儿室及儿科新生儿病房(室)均可引起流行,且蔓延迅速,虽采取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也常成为院内极难控制的医院感染问题。
病儿一旦腹泻可很快出现,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故应及早防治。
(一)病因1.非感染性因素(喂养及护理不当) ①食物量的过多或质的不当(食物成分不适宜)或不定时、不定量。
②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未经辅食过渡而突然断奶或婴儿对某种食物过敏。
③气候的突然变化也可诱发腹泻,腹部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加,过热可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
④小儿情绪不稳定、过度哭叫、情绪紧张或低落均可引起自主神经紊乱,使肠消化腺分泌及运动功能失调而发生腹泻。
2.感染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①肠道内感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因使用污染器皿、食物不洁或带菌者传播所致。
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多见,病毒以轮状病毒为主。
②肠道外感染,常见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二)发病机制1.非感染性腹泻小儿肠道的吸收能力不好,透过性强,分泌与蠕动功能易发生紊乱。
当喂养护理不当,如喂养过多、质量不当,影响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受凉时肠蠕动增加;过热时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哭闹过度,情绪紧张等因素均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积滞于肠道上部,同时酸度减低,有利于肠道细菌的上移与繁殖,并分解食物产生发酵,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
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如乙酸,乳酸等),可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并同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
以上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2.感染性腹泻由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完善;胃肠道感染的机会较成年人更多,故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感染性腹一泻。
由于纽菌感染腹泻,病原菌是通过肠毒素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作用;病原体黏附作用导致腹泻。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患儿的安全,科学合理地进行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
在我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现分享如下。
我们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获取患儿的基本信息、病史、家庭状况等,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以及饮食情况等。
根据患儿的年龄、发育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和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患儿的饮食护理。
对于腹泻患儿来说,水分和营养的摄入非常重要。
在排除感染的前提下,通过饮食调理可以加速肠道功能的恢复。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食欲等,选择适宜的食物供给方式,如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等。
在饮食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食欲、消化情况等,及时调整饮食方案,确保患儿的水分和营养摄入达到需求。
我们需要注意患儿的体温、水电解质平衡等问题。
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严重时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经常观察患儿的体温、皮肤湿度、尿液量和性状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脱水的早期征兆。
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可以给予口服补液,例如理想口服盐糖溶液。
对于重度脱水的患儿,需要及时给予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在患儿腹泻期间,我们还要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
腹泻时,患儿的排泄物会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容易引起皮肤糜烂、湿疹等问题。
我们需要经常检查患儿的臀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周围的皮肤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使用温水擦洗、定时更换尿布,避免摩擦和外界刺激,可有效预防皮肤问题的发生。
我们需要注重对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支持。
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情况下可以治愈,但对于患儿和家属来说,却可能带来很大的恐慌和困扰。
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给予患儿和家属适当的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我们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情感安抚和关爱,使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心和关爱。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对小儿腹泻患者的观察十分重要。
在接诊小儿腹泻患者时,要全面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皮肤黏膜、呼吸情况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
特别要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同时还要重点观察患儿的大便情况,包括大便次数、质地、颜色、有无脓血等,这些观察都有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护理人员要确保患儿的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腹泻时,患儿由于大量失液失盐,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测量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弹性、口渴程度、尿量等,及时处理患儿的脱水状态。
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特点,配制适宜的饮食,推荐各种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适当增加饮水量,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同时要避免给患儿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刺激。
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儿腹泻时,由于大便次数增多,容易造成患儿的肛门周围皮肤潮湿,甚至发生红肿、破裂、疼痛等情况。
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儿做好肛门及臀部的清洁工作,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还要选择合适的尿布和卫生用品,避免使用过于紧绷的尿布,防止刮伤患儿的皮肤。
给予患儿适当的心理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儿腹泻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护理人员要通过温馨的语言、温暖的动作和细心的照顾,给予患儿充分的关怀和爱护,使其感到安心和舒适。
要与患儿进行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患儿的内心需求,帮助患儿认识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小儿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保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和干燥,给予患儿适当的心理护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儿渡过难关,早日康复。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上应该给予细致而全面的护理。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意观察病情
腹泻患儿因为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常伴有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病情变化极快,所以在照顾患儿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泻次数、大小便情况、精神状态等。
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报告医生。
2.保持环境清洁
小儿腹泻传染性很强,容易感染其他宝宝,所以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干净。
随时更换
患儿湿床单和衣服,定期对环境消毒。
3.合理饮食
小儿腹泻后很容易引发脱水,因此一定要加强饮水,及时补充水分。
在饮食方面,最
好以流质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宜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
每日的摄入量
应该适量,不能过量或不足,以防影响患儿的肠胃功能。
4.密切关注体温
小儿腹泻后很容易出现发热现象,这时应及时测量并记录体温,如果体温过高或持续
不退,应及时就医。
5.合理运动
小儿腹泻后应该避免过重的体力活动,但也不能长时间卧床不起。
适时做一些适当的
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的护理应该全面而客观,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在饮食、环境
和病情观察等方面做出恰当的护理措施,以便及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例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5-21T09:27:00.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穆文芹[导读] 在患儿无呕吐的情况下可食用炖苹果,炒米汤,以及维生素B类蔬菜等改善胃肠功能。
穆文芹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222002)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71-02 【摘要】目的总结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护理体会。
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腹泻患儿20例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严密观察病情,提供全方位护理。
结果20例患儿平均住院六天均痊愈出院。
结论对小儿腹泻实施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全方位护理是必要的。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科住院腹泻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8岁,每日腹泻6-30次不等,呈蛋花样或黄色粪质,量约50-300ml,其中有5住院时即出现不同程度脱水症状。
1.2治疗方法控制感染,根据脱水情况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轻、中度腹泻可采用口服补液法,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配合饮食调节,脐周热敷、按摩等护理治疗。
2 护理
2.1调整饮食[1]: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外,均应继续进食,以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促进恢复,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暂不添加辅食,应少量多次喂哺。
人工喂养者忌生冷、硬、油炸、高脂肪等食物,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半流质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在患儿无呕吐的情况下可食用炖苹果,炒米汤,以及维生素B类蔬菜等改善胃肠功能;对少数呕吐频繁或腹泻、脱水加重者应及时改为静脉补液[2]。
2.2补液的护理:静脉补液是适用于严重脱水其目的是通过补充不同种类的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静脉补液的实施过程中需做到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及两补(见尿补钾、惊跳补钙)。
轻度腹泻的患儿无脱水和中毒症状,精神食欲好可让患儿继续进食,可口服补液盐,脱水纠正后可将补液盐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
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盐。
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溶液的成分、容量、滴注持续时间。
2.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24小时入量包括静脉输液量,口服液体量及食物中含水量;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丢失的水分和不显性失水。
计算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在腹泻患儿液体疗法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2.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意识、血压、脉博、呼吸、体温的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尿量、大便及呕吐物的次数、性质以及量,以准确估计失水情况。
2.5发热的护理:腹泻起病急,基本无潜伏期,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7.5~39℃,一般持续1~4天。
根据情况每四小时测体温,患儿应多休息,病房温湿度适宜,经常开窗通风,低热者嘱其多饮用糖盐水,衣被不宜太紧;多汗时擦干汗液,及时更衣,防治受凉,并做好口腔护理;对高热者给予温水擦洗、头部冰敷等措施。
有热惊厥史者,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防止体温过高,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烦躁者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2.6皮肤护理注意及时更换清洁、柔软的尿布,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洗净臀部拭干并吸干涂油。
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皮肤溃疡局部可增加暴露或灯泡照射,以促进愈合;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2.7心理护理:患儿精神差、烦躁、苦恼不安,表达能力差,每天腹泻数次甚至数十次,患儿体重明显减轻,患儿痛苦,家长心情焦虑,恐惧。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耐心向家长讲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以亲切的话语、娴熟的技术、细心的护理,真诚的态度赢得家长的配合。
2.8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腹泻的病因,潜在并发症及相关的治疗措施;做好护理指导及预防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洗手;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强调少量多次饮用。
适当给患儿增加户外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腹部注意保暖,避免过热或受凉,操作时暴露腹部不宜过久,避免活儿受凉[3];注意饮水卫生、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若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导致药品浪费,而且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慢性腹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抗菌药物可直接刺激肠道及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强,葡萄糖吸收减少致腹泻或腹泻加剧[4]。
3 体会
腹泻虽不可怕,可其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对患儿的健康危害大,家长焦虑、恐惧、紧张,通过护理人员认真的观察和细心护理,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也可减轻患儿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135.
[3]蓝雪霞,叶萍,张妍燕.外用贴脐膏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08.14(3);346.
[4]魏克伦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