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张衡传》导学案(课时1)

合集下载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范晔、张衡相关文学常识(以及文史、文化常识),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通过课下注释、查阅词典、对比历史中的张衡翻译课文;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成果,以及他在政治上的作为。

一、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范晔(398—445),字蔚宗。

南朝宋顺阳人。

历史学家。

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

后左迁宣城太守。

代表作《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120卷;2、张衡: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他是书画家,东汉四家,上有其名;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

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

3、基础知识梳理:查阅工具书完成任务。

新新学案(目标):识记生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积累文化常识(如举孝廉、辟公府等)于课本中。

二、思维探究与创新传记: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课前反复读《张衡传》,并完成相关问题:[自主独学]1、听录音,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张衡的?(传记的角度思考)2、整体感知:通过合作学习概括本文的内容。

三、技能应用与拓展[对学探究]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张衡的那些才能品德。

2、翻译课文2-4自然段,说说张衡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3、读课文的5、6自然段,张衡迁侍中时的时局和处事态度、心思?[群学探究]1、介绍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质地、大小、外形等角度),候风地动仪是怎样于预知地震的?2、学习了這篇课文,请你说说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作答)[学习反思]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那些收获?[课内素材]: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时,潜心研究天文历法。

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做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下不停的转动。

《张衡传》学案导学.doc

《张衡传》学案导学.doc

《张衡传》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学重点: 1. 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3. 文史、文化常识。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导学程序与内容:一、解题“传”:传记 . 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比较“传”的不同含义:《张衡传》《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诗集传》(传记)(传记)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

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

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1700 多年。

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

课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

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

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

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二、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 1.逐段阅读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

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 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2) 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3) 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

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4) 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

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张衡传》学案导学_1

《张衡传》学案导学_1

《张衡传》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掌握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学重点: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3文史、文化常识。

学习难点:掌握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导学程序与内容:一、解题“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比较“传”的不同含义:《张衡传》《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诗集传》(传记)(传记)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

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

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

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

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

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

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

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初中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二、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逐段阅读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

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

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

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③仪器的机关构造。

说明内部主要部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④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

《张衡传》导学案(教师版)修改

《张衡传》导学案(教师版)修改

《张衡传》教案(第一课时)一、确定目标(2分钟)1.课堂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2.学习内容《张衡传》第1-3自然段,第一课时3.学习目标(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疏通字音。

(3)、利用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疏通第1-3自然段字词句。

4、方法指导(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第1-3自然段字词句。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5分钟、讨论交流8分钟、精讲释疑13分钟)(一)掌握下列文学常识:1. 文史专名(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 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 学问和技能 )②五经十《乐》。

(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9)通史;断代史。

(例如:《史记》;《汉书》)(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2、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1)举:(“举孝廉不行”)推荐(被)举荐任官(2)行:(“举孝廉不行”)去应荐(3)辟:(“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召来授官(被)召(4)就:(“连辟公府不就”)就职,任职(5)召:(“累召不应”)召请来授官(6)应:(“累召不应”)应职,接受官职(7)拜:(“公车特征拜郎中”“征拜尚书”)任命,授给官职(8)迁:(“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学案段柳清【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教学重难点】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一、知识链接:1、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时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

3、《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4、《史记》: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5、《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6、《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7、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8、回忆:编年体:《左传》《吕览》《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后汉书》三、疏通课文(一)、研读第一段。

《张衡传》导学案第一课时

《张衡传》导学案第一课时

张衡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传记文章的特点和各种史书体例的文化常识
2.了解范晔和《后汉书》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知识链接
1.历史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 作者简介
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

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

《宋书》上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

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

此书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

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3.《后汉书》
范晔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有史学见识,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与司马迁的《史
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盛行于世。

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4.1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导学案

4.1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导学案(学生用)编写:高二语文组班级:姓名:【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叙述、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于\',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本文详略的剪裁。

2、本文的语言特色【导学设计】一、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二、张衡简介(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

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

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三、课前预习课文,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A.属()文邓骘() B.逾侈()璇()玑C.驿()站河间相() D.骸()骨蟾()蜍()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同()(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同()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君何以知燕王(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求人可使报秦者(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10)甚矣,汲黯戆(zhuàn g)也5.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张衡的生平、成就及作者范晔。

2分析《张衡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2掌握一些基本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字词,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小组探究,自查效果。

【学习内容】文化常识积累我国史书体例:编年体:《春秋》《左传》《吕览》《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后汉书》前四史:《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

《汉书》东汉,班固,纪传体,断代史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后汉书》南朝刘宋,范晔,纪传体,断代史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三国志》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

传记的一般写法: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术语学习12——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3——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封官,任命4——召见,召聘 5——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6——指官职调动。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7——指官职调动 8——指官职调动◎补充: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张衡传》导学案(课时1)一、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作者及传主。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学习张衡的优秀品格,了解文学方面的成就。

二、学习重点:1、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

三、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

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2、关于传主: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

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

《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

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

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

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

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

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3、关于人物传记(1)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 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 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逾侈.()邓骘.()璇玑..()()篆.文()..()蟾蜍阉竖..()()..()()乞骸..骨()()帷幄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部分(第2—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高中历史,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同时也暗示了张衡晚年的悲剧结局。

3、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任务:(1)解释加点的词语: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贯六艺..,遂通五经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指出下面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四、合作探究:五、拓展延伸:1、课文中官职专用名词: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

指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

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

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

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2、官职变动用词: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任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

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勃,人名)六、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zhǔ)左冯(píng)征辟(bì)B.逾侈(yú)邓骘(zhì)不徙(xǐ)C.都柱(dōu )合契(qì)陇西(lǒng)D.骸骨(hài)肃然(sù)收禽(qí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与……交往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C.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看、视察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七、学习反思(收获、疑惑)《张衡传》导学案(课时2)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及相关文化知识。

2、学习2~6自然段,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不慕名利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学重点: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三、自主学习:阅读2~6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为太史令。

.....郎中,再迁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而出....,衡乃诡对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视事...,征.拜尚书..三年,上书乞骸骨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3、纵观全文,传记从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张衡传写了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能三个方面,却又并非彼此独立。

全文三部分,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

比如第一部分的“从容淡静”与第二部分的“不慕当世”;第一部分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讽谏”与第三部分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又如第一部分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二部分“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四、合作探究:1、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地动仪的?明确:候风地动仪:时间——阳嘉元年名称——候风地动仪材料——以精铜铸成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

文章的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

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

)2、本文在选材的详略处理上又是有什么特点?五、拓展延伸:1、学习这篇人物传记,我们从张衡那里得到了什么启发?写作上有什么借鉴?2、开阔视野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