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定风波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
•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 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 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 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 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 5.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 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 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优美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 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 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 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 用意: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 5.能表达本词主旨游 》(陈与义)
• 1.《临江仙》全诗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 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 2. 请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任选角度,赏析“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 6.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的表达效果。 •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
把斜阳当做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清新喜悦之 情。
《定风波》苏轼
7.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
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 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3.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 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 所谓晴了。

《定风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优秀课件

《定风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优秀课件

诗歌赏析
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 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诗歌赏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 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 还会远吗?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放开喉咙吟 唱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 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 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 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诗歌赏析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背景简介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 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 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 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 ,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 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 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 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 变,写下了这首,也无风雨也无晴” 。 全词点睛之笔,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此次
经历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 ”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 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 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 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 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从刚被贬谪(1080年)到作此诗(1082年),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刚被贬谪时,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

可是希望不等于现实,彼时东坡的心里,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对人生的无奈。

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的喟叹。

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

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心态变得缓和、宁静,而《定风波》一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写景,景中寓情。

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放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的。

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

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

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不觉狼狈。

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说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

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

这里有个比较,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

这里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

要说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

《定风波》讲解品读

《定风波》讲解品读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 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 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 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 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 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 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 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 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 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 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 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 “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身处风雨而吟啸徐行,如闲庭漫步,何等洒 脱悠然!这不正是是一种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行为 吗?这与“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苏轼独 特的生命精神在这种对照中突现了出来。
• “竹杖芒鞋轻胜马”,进一步展开,写自己在风雨 中体悟到的超旷乐观的心理感受。
• 竹杖芒鞋,颇有一份野趣,透露出老苏摆脱官场 羁绊、无拘无束的个性。
• 这表明,苏轼之所以能在宦海生涯中经得起那么 多的苦难,那么多的风吹雨打,就是因为他那本
就爽朗健旺的人格生命中还内蕴着深邃的诗性智 慧。
读罢全词后,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 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 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 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 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 梦的特征。

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苏东坡经典诗词千古绝唱

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 苏东坡经典诗词千古绝唱

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苏东坡经典诗词千古绝唱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1苏东坡最着名的十首诗词1、《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尤袤最著名的十首诗

尤袤最著名的十首诗

尤袤最著名的十首诗尤袤,字涵阳,号古山,一位备受尊敬的宋朝诗人,他的著名的诗作,不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宋代以及后代乃至今天也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十首,它们分别是《临江仙》、《定风波》、《绮罗香》、《无题》、《感梅归朝潮》、《蝶恋花》、《望梅止渴》、《游园不值》、《江城子》以及《沁园春长沙》。

《临江仙》是尤袤最著名的一首诗,它描写了一个仙人住在江边的情景,仙人仿佛来自九天,梳着鲜艳的青纱,似乎受了某种神秘的力量的缚,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外貌,他们都能彰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

这首诗被誉为“入神诗”,它以深刻的文字写出了美妙诗句,它温柔而引人入胜,让读者在读完之后思考人生。

《定风波》是尤袤另外一首著名的诗,它描写了海上的风波,像马蹄般的翻滚,海浪像涛声声的咆哮,被赞誉为“海上定藏宝贝之歌”。

这首诗赋给人们一种豪迈的壮丽,像海浪一样,无与伦比的美丽,尤其是最后一句“海上的神仙,做着美梦千百回”,更是唱出了尤袤对定藏宝贝的崇拜。

《绮罗香》是尤袤又一首伟大的诗歌,它描写了仙踪缥缈,绮罗香和佳人送客的场景,其中可以感受到众仙婆娑的神秘,以及两个相互引领的佳人,令人心醉。

这首诗以诗意的笔调,以凄美悲壮的语调,表达了尤袤对古老文化的崇敬之情,并且以柔情似水的歌谣唱出了他对爱情的真挚美好,一首诗,包容几千年的传承。

《无题》是尤袤的另一首伟大作品,它没有标明题意,但是以凄美的节奏,柔美的语调描写了一切沧桑和江湖的人生。

诗中的意境显现出尤袤的神态,从里至外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感,它仿佛在用一种清雅而健康的方式,来表达尤袤对人生百态的思索与思考。

《感梅归朝潮》是尤袤又一首精彩的作品,它描写了梅花带着普通人的梦想,归来朝潮的场景,诗中的梅花形象可以看出尤袤对人生的崇拜,以及对美的追求,令诗中的情景更加绚烂,使人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无边的热情。

《蝶恋花》是尤袤在宋朝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蝴蝶恋爱花朵的场景,蝴蝶游窗飞舞,与花朵相拥结缘,尤袤诗中令人心动的景象,使人们发出了一种无尽的情感,并且能够体会到贴近平凡的柔情,它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而且也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 反复诵读,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2. 感受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定风波》1. 诵读经典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因雨具先前被拿走,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3. 鉴赏诗句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释句: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讲解: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释句: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高中语文】苏轼词三首《定风波+江城子+临江仙》(多文本阅读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苏轼词三首《定风波+江城子+临江仙》(多文本阅读教学课件)+

2.在读书交流卡上按照下面句式填空。
在《定风波》的微电影中,
画面有

声音有

意境侧重

贰悟 生 命 之 情

任务二:悟生命之情
微电影里的苏轼会以什么样的形 象展示在镜头里?

任务二:悟生命之情 微电影里的苏轼会以什么样的形
象展示在镜头里? 示例:我认为苏轼应该是镇定自若 的,因为“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莫听”, 表现了他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感谢指导!
辘 使 君
苏 , 门
梦 昏 昏
苏 轼
昏 昏 晓
溪 沙
嚼珠槽排 怎车前晓 未醉


· ·
作业: 下期多文本阅读的主题: 人生如梦醒复醉 苏轼的三首和梦有关的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然光秋被少酒头廊来度梦世苏事西 北。谁云,贱鬓。风秋,事轼一江 望把与妨月常上看叶凉人一 场月 。盏共。明愁。取已。生场 大 。凄孤中多客 眉鸣夜几大 梦世
穿透诗酒任平生
—多文本阅读 苏轼词三首
苏轼的三首词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学习目标】 壹 读写结合,品景析意境。 贰 咬文嚼字,悟情敬英雄。
学校要组织“共读苏东坡”读书活动,第一期的阅读主题是 “穿透诗酒任平生”,请同学们结合三首词为本次活动设计宣传的 微电影。电影共分成三个小片段,分别是品诗意之景,悟生命之 情,敬英雄之魂。设计要求如下:
生。怒涛狂 澜,急流遇新冷。一叶扁舟东西倒,虽持桨,身 如萍。
飘摇依旧怵惕行。望东坡,叹伶俜。蓦然回 首,南亭笼日影。归去诗酒穿人生,羽觞传,醉 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 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 形象 ,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 , 把失 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 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人眼望着一位女子从住所那面的路上姗姗
首二句,不仅是工整的对句,也不只 是状景,而是少有的情景交融的佳句。其 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 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 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
“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 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 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不远。 武陵是避乱之地。“桃源望断无寻处”, 是说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避乱之地而痛苦。 秦观正是在被现实压迫得无法逃匿的情况下, 才急于找到这个避难的“桃源”的。
苏轼在乌台诗案谪贬黄州后,没有被痛
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
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临江仙》一词 便记载了他的这种旷达和恬淡。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作于秦观北宋绍圣四 年(1097)离开郴州贬所之前。 表达作者的贬滴羁旅之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能以境胜,把自己
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创造“有我之境”,
并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 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 矣。”(《人间词话》)还有人称“杜鹃声 里斜阳暮”为“尤堪肠断”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方面是说得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 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 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 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 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 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 现手法。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 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 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 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 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 生活态度。
人。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是著名词 家贺铸的代表作。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凌波”,本于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 此处指女子的轻盈步履。“横塘”, 贺铸的住处。龚明之《中吴纪闻》说:“铸有小筑 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 间。”
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
——《跋米元章书秦少游词》
秦郎淮海领宗风,小阕苏门亦代雄。等
是百身难赎语,郴江北去大江东。
——《瞿髯论词绝句》
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出身贵族。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
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
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 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早年曾任武职,四十岁 后转文职,做过泗州通判等,晚年退居苏州。一 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临江仙.夜归临皋》和《定风波》 都作于苏轼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时期,即 被贬黄州期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雨也无晴。 也无风
《临江仙》 《定风波》
一、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 词史的贡献。 二、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三、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黄州期间文学 创作的关系。
四、分析《临江仙》和《定风波》等词作 所表现出的苏轼的的人生态度和胸怀。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秦观受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 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 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苏门 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 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处州,继而又遭到谒
告,被削秩,再贬郴州。他面对接踵而来
的政治迫害,感到无路可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 无寻处。
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 下,看不清渡口。
另一方面又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 漩涡中渐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砌成”, 言恨之层层叠叠,犹如恨山怨墙厚重难量。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尾的二名句,当是作者郁闷心情曲折委婉 的发泄。
此二句或从唐戴叙伦《湘南即事》诗: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变化而 来,都是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这 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说明作者真是一个走投 无路的“伤心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 五十引《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 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