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十章1-3
高中物理第十章热力学定律本章概览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3(new)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本章概览本章首先讲述了研究热现象的宏观理论,通过学习应明确:本章研究热现象的出发点和方法与分子动理论有所不同,在研究中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过程,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研究宏观物体热现象,能量传递和转化的关系及条件。
其次讲述了研究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要深刻理解能量传递和转化的数量关系,了解热现象中能量传递和转化的方向性,了解能源和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认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高中物理第十章热力学定律章末复习总结课件选修33高二选修33物理课件

12/10/2021
第一页,共十六页。
知识结构
12/10/2021
第二页,共十六页。
专题整合 专题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表达式:ΔU=Q+W。 2.ΔU、Q、W 的正负问题:凡有利于物体内能增大的, 取正号,如内能增加 ΔU 为正,外界对物体做功 W 取正号, 外界给物体传递热量 Q 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12/10/2021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例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不仅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也可以从 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空调设备否定了热传导的方向性 C.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因为违背了能量守 恒定律 D.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推论
12/10/2021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A.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 B.反映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的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 定律 C.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D.气体向真空中膨胀的过程具有方向性 E.热机中燃气的内能不可能全部变成机械能 F.第二类永动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12/10/2021
第十四页,共十六页。
解析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统计规律而不是实验定 律,A 错误;任何宏观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都可以说明热 力学第二定律,B 正确;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 逆的,C 正确;气体向真空中膨胀的过程是不可逆的,D 正 确;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热机中燃气的内能不可能全部 转变成机械能,E 正确;第二类永动机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而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F 错误。
12/10/2021
第三页,共十六页。
3.综合问题:要理解内能的概念,记住影响内能大小的 因素。对于气体要抓住体积变化是否是做功的标志(V 变大, 对外做功,反之对内做功)。对于理想气体要抓住温度变化 是内能是否变化的标志(T 升高,内能变大,反之,内能减 小)。
(24)热力学第十章1

Ps mT P0 mT Dwt
D 为蒸汽耗量,kg/s
耗汽率
耗汽率:蒸汽动力装置每输出 单位功量所消耗的蒸汽量。 理论耗汽率:
D 1 d0 P0 wt
用d表示, 单位是kg/J
D 1 内部功耗汽率: d i P wt ,act i
有效功耗汽率: d D 1
e
4
2
凝汽器 给水泵 3
34 给水泵 s 压缩
41 锅炉
p 吸热
朗肯循环
朗肯循环p-v图
p 4 12 汽轮机 s 膨胀 1 23 凝汽器 p 放热 34 给水泵 s 压缩 3 2 v
41 锅炉
p 吸热
朗肯循环T-s图
T 1 4 3 2 s 12 汽轮机 s 膨胀 23 凝汽器 p 放热 34 给水泵 s 压缩 41 锅炉 p 吸热
一般很小, 占2%左右, 忽略泵功 T 1 4 3 2 s
h1 h2 t h1 h3
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分析
T 5 4 3 2 s 1 6
h1 h2 t h1 h3
影响热效率的参数?
t1 、 p1 、 p2
蒸汽初温对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p1 , p2不变,t1
T 5 4 3 2 2' s 优点:
蒸汽动力实际循环分析
非理想因素:
1 T 5
汽轮机不可逆过程( 1 2act)
蒸汽经过汽轮 机实际作功为:
wt ,act h1 h2 act
4
3
2 2act
s
蒸汽动力实际循环分析
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汽轮机效率)
wt ,act h1 h2 act T wt h1 h2
大功率汽轮机ηT在0.85~0. 92之间
高中物理第十章热力学定律4热力学第二定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3

(2)第二类永动机:只有单一热源,从单一热源吸收 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的热机叫第二类永动机,它不 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不能 实现.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种表述,开尔文表述:不 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 其他影响.
判断正误
1.在有些情况下热机的效率可以达到 100%.(×) 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做成的原因,违反了能量守 恒定律.(×)
解析: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都是具有方向性的,A 对.第二类永动机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是不能实现, B 错.在热传递的过程中,能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 到低温物体,但其逆过程不可能自发地进行,C 对、D 错.
答案:AC
知识点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种表述
提炼知识 1.热机. (1)热机的效率 η:热机输出的机械功与燃料产生的热 量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η=WQ 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 100%.
(2)“不产生其他影响”的含义是发生的热力学宏观 过程只在本系统内完成,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力学方面 的影响.如吸热、放热、做功等.
(3)“ 单 一 热 库 ” : 指 温 度 均 匀 并 且 恒 定 不 变 的 系 统.若一系统各部分温度不相同或者温度不稳定,则构 成机器的工作物质可以在不同温度的两部分之间工作, 从而可以对外做功.据报道,有些国家已在研究利用海 水上下温度不同来发电.
(4)“不可能”:实际上热机或制冷机系统循环终了 时,除了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对外做功,以及热量从低 温热库传到高温热库以外,过程所产生的其他一切影响, 不论用任何的办法都不可能加以消除.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每一种表述,都揭示了大量分子 参与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 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他描述: (1)一切宏观自然过程的进行都具有方向性. (2)气体向真空的自由膨胀是不可逆的. (3)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10.1-2-3 功和内能、热和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3.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做功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热传递
对内 对外
(外界对物 (物体对 体做功) 外界做功)
内能增加 内能减少
U W
吸热
(物体从 外界吸热)
(1)热传导: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 热传导。
(2)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 (3)热辐射: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 辐射。
二、热量
1、定义: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1)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 加多少,即Q吸=△U 。(2)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 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即Q放= -△U。
3、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4、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比较
(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结论:做功使得物体(密闭气体)温度升高,即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焦耳的实验
焦耳
詹姆斯·普雷斯科 特·焦耳(1818年12月24 日-1889年10月11日), 英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曼 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 。起 初研究电学和磁学. 1840 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布 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 的定律,即焦耳定律.焦 耳测量了热与机械功之间 的当量关系——热功当量, 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 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实 验基础.
高中物理 第十章 热力学定律 第1、2节 功和内能 热和内能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3-新人教

第1、2节功和内能热和内能1.绝热过程:系统只由于外界对它做功而与外界交换能量,它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的过程。
2.绝热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加量等于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即ΔU=W。
3.热传递: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或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的过程。
4.系统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向系统传递的热量Q,即ΔU=Q。
5.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且具有等效性,但二者实质不同。
一、焦耳的实验1.绝热过程系统只通过对外界做功或外界对它做功而与外界交换能量,它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
2.代表实验(1)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中的水,引起水温度上升。
(2)通过电流的热效应给水加热。
3.实验结论要使系统状态通过绝热过程发生变化,做功的数量只由过程始末两个状态决定,而与做功的方式无关。
二、功和内能1.内能的概念(1)内能是描述热力学系统自身状态的物理量。
(2)在绝热过程中做功可以改变热力学系统所处的状态。
2.绝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1)表达式:ΔU=W。
(2)外界对系统做功,W为正;系统对外界做功,W为负。
三、热和内能1.热传递(1)条件:物体的温度不同。
(2)过程:温度不同的物体发生热传递,温度高的物体要降温,温度低的物体要升温,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3)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热和内能(1)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也能改变系统的热力学状态,即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量: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3)单纯的传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①公式:ΔU=Q。
②物体吸热,Q为正;物体放热,Q为负。
1.自主思考——判一判(1)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2)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3)热量一定从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
(×)(4)做功和热传递都可改变物体的内能,从效果上是等效的。
(√)(5)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小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1-3热力学定律复习

•化学热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中, 气体最容易用分子模型进行研究. 一,气体的pVT关系
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真实气体 范德华方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本质是能量守恒. U = Q + W • 基本概念和术语
数据包括标准热容、标准相变焓、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燃烧焓 等.
8
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与环境,过程与途径
系统
所研究的 物质对象
敞开系统 封闭系统 隔离系统
物质进出 能量得失
√
√
√
系统的宏观性质: • 广延性质 n, V, U, H, S, G, A, …, 有空间上的加和性.
• 强度性质 T, p, Vm , Um , , …, 无空间上的加和性.
理想气体:在任何温度/ 压力下均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 两个特征: (1)分子本身必定不占有体积; (2)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3
一 气体的 p V T 关系—理想气体
分压力pB: 无论是理想气体还是真实气体, 混合气中任一组分B的 摩尔分数yB与总压力p 的乘积定义为该组分的分压力:
pB = yB p
功的符号: 系统得功, W > 0 ;系统作功, W <0 .
体积功的一般计算式:
W
V2 V1
pambdV
热(Q): 因系统与环境间未达到热平衡而传递的能量. 热的符号: 系统吸热, Q > 0 ;系统放热, Q < 0. 热的类型: 物质变温过程的热; 相变热; 化学反应热等.
• 故功和热不是系统性质, 不是状态函数!
第十热力学优秀课件

第十章 热力学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 第一定律。能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容、等压、等温和 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的改变量,热容量及卡 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 程,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二、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
平衡态 准静态过 可逆过程 热容量 摩尔定压
1、在下列说法中,那些正确( )
①可逆过程一定是平衡过程。
②平衡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③不可逆过程一定是非平衡过程。
④非平衡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
(A) ④,①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例题2
2、关于热功转换和热量传递过程,有下面一些叙述
()
①功可以完全变为热量,而热量不能完全变为功。
(A)Q1<0,Q1>Q2 (B)Q1<0,Q1<Q2 (C)Q1>0,Q1>Q2 (D)Q1>0,Q1<Q2
例题4
4、如图所示的两个卡诺循 环,第一个沿ABCDA进行, 第二个沿ABC'D'A进行, 则这两个循环的效率η1和 η2及两个循环所做的净功 A1和A2的关系( )。
(A)η1=η2,A1<A2 (C)η1>η2,A1=A2
等容过程的相关公式:
dA PdV 0
dQ dECv,mdT
等压过程的相关公式:(P不变)
dA PdV RdT
dECV,mdT
dQCP,mdT
等温过程的相关公式:(T不变)
dAPdV
dE0 dQdA
QARTlnV2
V1
绝热过程的相关公式:(dQ=0) 绝热过程方程(泊松方程)
PV 常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项
扩散项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质量守恒方程:
u v 0 x y
2u 2u u u u p u x v y Fx x x 2 y 2 动量守恒方程: 2v 2v v v v p u x v y F y y x 2 y 2
牛顿冷却公式
§10-1 概述
一般情况下,局部壁面传热系数hx、温差(tw-tf)x以及热 流密度qx都会沿固体壁面发生变化 对局部对流换热,牛顿冷却公式可表示为:
x qx d A
qx hx t w t f
x
积分可得整个固体表面面积A上的总对流换热热量:
qx d A hx t w t f
1904年,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 Prandtl)在大量实 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边界层概念,使微分方 程组得以简化,使其分析求解成为可能。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边界层理论
流动边界层
y
u u
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流体薄层 称为流动边界层 规定速度达到0.99u 处的y值作为边界层的厚度, 用表示。流动边界层的厚度与流动方向的长度相 比非常小,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上。 由于边界层的存在,流场分成了两个区:边界层区 (0 y )和主流区(y > ). 流动边界层是存在速度梯度与粘性力的作用区,也 是发生动量传递的主要区域,流体的流动由动量微 分方程来描写;主流区内速度梯度趋近于0,粘性 力的作用可以忽略,流体可近似为理想流体。主流 区的流动由理想流体的欧拉方程描写。
规律:
由于紧贴固体壁面的流体是静止的,热量传递依靠导热,根据傅立 叶定律:
第二类边界条件等于给出了边界法线方向的流体温度变化率,但边 界温度未知。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和单值性条件构成了对一个具 体对流换热过程的完整的数学描述。但由于这些微分方 程非常复杂,尤其是动量微分方程的高度非线性,使方 程组的分析求解非常困难。
qm out hout
t t qm in hin c p u x v y dxdy
t t t u v x y c p
2t 2t x 2 y 2
能量微 分方程
非稳态项
湍流核心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边界层理论
热边界层
当温度均匀的流体与它所流过的固体壁面温度不同时,在壁面 附近将形成一层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层,称为热边界层或温度 边界层。 规定流体过余温度t-tw=0.99(t-tw)处到壁面的距离为热边界层 的厚度,用t表示。 热边界层是温度梯度存在的主要区域,因此也是发生热量传递 的主要区域,其温度场由能量微分方程来描写;热边界层以外, 温度梯度可以忽略不计,流体温度为主流温度t 。
qm out hout
t u v t qm in hin c p u x v y t x y dxdy
t t c p u x v y dxdy
dU t c p dxdy 单位时间内热力学能的增量为: d
流体流入、流出微元体所带入带出的焓差可分别从x及y方向 加以计算。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能量微分方程
dU qm out hout qm in hin d
以x方向为例,在d 时间内,由截面x处进入微元体的焓为:
u v 0 x y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能量微分方程
dU qm out hout qm in hin d
2t 2t x 2 y 2 dxdy
dU t c p dxdy d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能量微分方程
dU qm out hout qm in hin d
同理,y方向上的相应表达式为:
H y dy t v H y c p v y t y dxdyd
在单位时间内由流体流动带出微元体的净焓为:
忽略流体动、位能的变化,且流体不作功,则: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能量微分方程
dU qm out hout qm in hin d
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热量:
2t 2t x 2 y 2
dxdy
能量守恒方程:
2t t t t 2t c p u x v y x 2 y 2
4个微分方程含有4个未知量(u、v、p、t),方程 组封闭。原则上,方程组对于满足上述假定条件的对 流换热(强迫、自然、层流、湍流换热)都适用。
5.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10-1 概述
对流换热的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对流换热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换热条件下表 面传热系数h的具体表达式,主要方法有四种: 分析法、实验法、比拟法、数值法 分析法:对描写对流换热的偏微分方程及相应的定 解条件进行数学求解,从而获得速度场和温度场的 分析解的方法。
优点:能深刻揭示各个物理量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 缺点: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目前只能得到个别简单的对流 换热问题的分析解
Wnet dU d
建立坐标系,取微元体: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单位时间内
x dy h x
0 dx
2 gz
y h y
2 f
qm in h u 2 2 gz f
q h u
in m out
out
式中,为通过界面由外界以导热方式进入微元体的热量;qm为 质量流量;下标“in”及“out”表示进及出;h为流体的比焓; Wnet为流体所作的净功。
第十章 对流换热
§10-1 概述
对流换热是流体与所流经的固体表面间 的热量传递现象。 本章将重点阐述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影 响因素、数学描述方法及边界层理论和相似理 论,为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并讨论一些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相流体 强迫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和计算方 法。对有相变的凝结和沸腾换热的特点和影响 因素以及热管的工作原理,本章只作简要介绍。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的定解条件
常见的主要有两类边界条件:
第一类边界条件 给出了边界上的温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t w f x, y, z ,
qw f x , y , z ,
t n qw w
第二类边界条件 给出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对流换热的定解条件
对流换热过程的定解条件包括4个方面:
几何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壁面与流体之间的相 对位置,壁面粗糙程度等。 物理条件 说明流体的物理性质,给出热物性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规律。 时间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进行的时间上的特点,例如是稳态还是非 稳态问题,还应给出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说明所研究的对流换热在边界上的状态(例如边界上的速度 分布和温度分布规律)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边界层的特征
1、边界层厚度与壁面特征长度相比是个很小的量 2、流场划分为边界层区和主流区。流动边界层之外可 近似为理想流体;热边界层内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 是发生热量扩散的主要区域,热边界层之外的温度梯 度可以忽略。 3、根据流态,边界层分为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 湍流边界层分为层流底层、缓冲层与湍流核心三层。 层流底层内的温度梯度和速度梯度远大于湍流核心。 4、在层流边界层与层流底层内,垂直于壁面方向上的 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导热。湍流边界层的主要热阻在层 流底层。
紧靠壁面处流体静止,热量传递只能靠导热,
流体导热系数
t qx y
y 0, x
按照牛顿冷却公式
t qx hx tw t x y t hx tw t x y y 0, x
qx
y 0, x
如果热流密度、表面传热系数、温度梯度及温差 都取整个壁面的平均值,则有 t h t w t y y 0
§10-2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
流动边界层
流动边界层在壁面上的发展过程也显示出,在边界层内也会出 现层流和湍流两类状态不同的流动。 这种将湍流边界层分为三层不同流动状态的模型称为湍流边界 层的三层结构模型。
湍流核心
临界距离xc
边界层从层流开始向湍流过渡的距离。其大小取决 于流体的物性、固体壁面的粗糙度等几何因素以及来流 的稳定度,由实验确定的临界雷诺数Rec给定。 u xc 5 Rec 2 105 ~ 3 106 一般情况下,取 Rec 5 10
H x c putdyd
由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x+dx处进入微元体的焓为:
u t H x dx c p u d x t d x d y d x x
两式相减,可得在d 时间内x方向由流体流动带出微元体的 净焓,略去高阶无穷小量后为: u t H x dx H x c p u t d x d y d x x
§10-1
概述
y u T Twx,hx x
牛顿冷却公式
对流换热量可以用牛顿冷却公 式计算:
Aht w t f q ht w t f
式中,h为整个固体表面的平均表面传 热系数,tw为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 tf为流体温度 外部绕流, tf取主流温度,即远 离壁面的流体温度t 内部流动, tf取流体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