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文化地理概述共28页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庐山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1、庐山地区地理概况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中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会处,江西省的北端,在九江市域的东南部。
北临长江,东滨鄱阳湖。
距南昌115km,有昌九高速公路相连,沿长江上溯246km可抵武汉,顺江而下464km至南京、836km抵上海。
特有的“吴头楚尾”、“三省交会”的地理位置,使得庐山地区的旅游市场腹地广阔,风景名胜影响较远。
庐山地区区位优越,水、陆、空交通条件兼备,对外联系十分便捷:该地区有庐山火车站与全国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直接相连,有昌九与九景等多条高速公路通达临近城市;从南昌国际机场经昌九高速公路到庐山牯岭镇约130km,庐山机场“九江机场”距离牯岭镇也仅30km左右;该地区濒临长江,坐拥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还可以由紧密相邻的鄱阳湖与赣江相连,直达江西省南部腹地。
庐山地区及其依托的九江市历史上就是沟通岭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水陆要道、通都大邑,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如今更是中国南北经济交往的要冲。
因此,该区享有独特的经济区位条件。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
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
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
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
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
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
1935年始收回。
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
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
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
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2、牯岭镇城市地理特征牯岭镇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沿谷地建成,顺地势形成以东谷、西谷以及牯岭街为主体的一心三轴的城镇结构,形似蝴蝶,同时也形成了三片五区的功能布局,包括东谷、西谷、牯岭街三片,以及住居区、商业区、两个旅游服务区、别墅文化区的五区。
庐山文化

文化价值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
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
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自然景观《登庐山》[原](古体)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
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
天高地险,流水潺潺瀑飞悬;穿云破雾,清风拂拂衣衫翩!惊心动魄,喷雪鸣雷双耳愦;恸地憾天,波翻浪涌乾坤旋!断桥飞度,风声鹤唳肝胆裂;逶迤而上,缥缈一身似神仙!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龙首岩,侧看成峰横似岭,高低远近不一般,要知庐山真面目,携云伴雾不下山!锦绣谷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
庐山文化

庐山名字的由来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
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
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
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 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
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
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
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
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
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
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
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
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
庐山简介

庐山(一)、地质概况: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
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
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1)地层与岩性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主要岩层有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1474M)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南部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喷出酸性变纹岩,燕山运动中有大量侵入岩产生,产生混合岩。
)。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各大月山粗砂岩)与牯牛岭层。
大月山粗砂岩岩性艰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
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
牯牛岭层可分为二层: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下层——女儿城砂岩。
它们往往交互成层。
女儿城砂岩较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九奇峰、上霄峰与玉屏峰等,均由此岩层组成。
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软弱,多被侵蚀,形成次生谷地,如大校厂、船洼、西谷、七里冲、小天池等。
庐山外围零星出露寒武系以后的各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成因类型复杂。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庐山耸峙于长江和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最高峰汉阳峰海拔 1474 米,山体面积 282 平方公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 302 平方公里。
东依鄱阳湖,南望滕王阁,西临京九线,北枕扬子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四周陡崖峭壁,气势宏伟雄奇;而山顶牯岭一带却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 ,溪流潺潺,体面秀媚。
森林覆盖率达 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时常云雾迷蒙,所以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地处江南台背斜与下杨子坳隐的交接带,区内地层除三叠纪外均有系统的出露,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
主要有北东向华夏式构造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构造。
许许多多的断裂构造,形成众多的山峰。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地质形成约八万年,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
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
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北部以招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秀媚的岭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由一系列的断层崖,形成宏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着阶地和谷阶。
山上和山麓地带都存在着古地面。
在庐山与长江的交接地带、鄱阳湖的形成与扩张、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湖滨地貌,与之相连,长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变,湖洲交织的鄱阳湖大平原,形成为了多种地貌的汇集,表现出极高的地理地质科学价值与旅游欣赏价值。
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迷蒙。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庐山PPT课件

白鹿洞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于公 元940年,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重建扩 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着中 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
第10页/共22页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规划、开发牯岭避暑地,代表着 西学东渐的新趋势。到20世纪初,牯岭曾经汇集二十余国的数 千名基督教传教士,兴建欧美风格的避暑别墅近千幢,以及各 宗派的教堂多座。形成中国最有规模的一处避暑胜地和山地别 墅群。今天,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庐 山各有一席之地。
第19页/共22页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1点中对于文化遗 产的说明:“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 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 合体”,以及第二条第3点中对于自然遗产的说明:“从科学、保 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 然区域”,庐山不仅具有秀美的以“奇、秀、险、雄”为特色的自 然风光,而且还具有庐山山水诗文化以及白鹿洞书院这样的文化价 值深厚的历史场所,还有各式迥异的异国建筑,故符合对于自然遗 产和文化遗产的定义。另外更加突出的是,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 代著名的书院,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深远,彰显了庐山文化名山、 教育名山的特色,故庐山还被评为“文化景观”。庐山不仅因其 “匡庐奇秀甲天下”这样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还以白 鹿洞书院“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这样独一无二的历 史文化意义而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因此而言符合遗产的真实性标 准。另外,庐山的秀丽景色千百年来一直保存完好,愈发地优美动 人,而白鹿洞书院也得到了很好的崇仰与保护,至今犹存,因此独 具完整性优势,符合遗产的完整性标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 将会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000年其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很差,多年都 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上缺少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的支持,旅游业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与制约;风景区旅游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比较突出。
庐山概况讲解

• •
在同一时期均由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胜地中,以江西牯岭的规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 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鸡公山。规模较小的还有福建鼓岭(英文Kuliang)等。 庐山有资料显示,庐山牯岭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6.8°C,按照气象学的季节划分,牯岭自11月上旬到4月 上旬为冬季,在长达5个月的冬季里,冰雪常有,所以庐山别墅的石墙一般厚50厘米左右,它冬挡寒风,夏 抵暑热.别墅所使用的石料多为花岗岩和石英砂岩,庐山石工对粗毛石的整形加工分为两种,其一俗称" 菠萝皮"就是对毛石的凿削比较粗放,就像菠萝皮,其二,俗称"荔枝皮",加工就要细一点,像鱼鳞一样的点 凿比较密!在砌法上有一种被称为"一面镜"就是把石块凿成15厘米厚的方形板块,竖砌在石墙上.都说 庐山房屋铁皮盖,但实际上庐山还有十多栋采用星子县的青石板做瓦的别墅.这些青石瓦有的是正方 形,有的是黄金分割的矩形. 1935年12月30日,中英就交收牯岭避暑地达成协议。当天晚上,庐山所有中国居民,提着灯笼, 走到街上,进行“万人游灯会”,庆贺庐山回归。1936年1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这一避暑地。 用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东谷南面不远处的芦林避暑地由俄国东正教会开辟,规模较小。1919年租给汉口俄租界。1924年 连同汉口俄租界一起被湖北省政府接收。1929年转归江西省庐山管理局。1955年拦水形成一个风 景优美的水库(芦林湖)。芦林一号是1960年建造的毛泽东别墅。现在是庐山博物馆。 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洪涌而至,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 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 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 个角落。 1897年1月14日,美国传教士赛兆祥在庐山购地建造别墅。以后夏季,赛兆祥和家人常从江苏来庐 山避暑。赛兆祥的女儿赛珍珠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充满感情地回忆道:“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 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 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赛珍珠后来因长篇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 享誉世界。起先被称为“赛兆祥别墅”的房子,现在改为“赛珍珠纪念馆”。
庐山

第一章庐山地区地理概况1. 地理位置2. 气象条件1 3. 水文条件1 4. 植被土壤1 5.地质地貌1 6. 人文环境第二章气象气候1 .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2.山地气候特征及九江星子的比较3.气候观测数据的分析第三章地质1.庐山地区地层及岩石特征2.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3.庐山地史演化简析4.庐山地区地貌类型及特征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5.庐山地区地貌发育规律6.冰川地貌问题讨论第四章植被1.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主要代表种群类型)2.植被演替及演替顶级群落、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3.对庐山地区植被开发利用或保护的看法(自然或人工)第五章土壤1.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2.各种土壤类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3.山地土壤地带性土壤对比分析及土壤改良设想第六章水文1.庐山水文基本特征2.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3.庐山水资源供需分析第七章地理环境综合分析黄龙寺结束语前言本次实习从2009年8月17日开始,至2009年8月26日结束,历时10天。
实习地点为庐山地区,包括庐山山区、星子县和九江市。
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07级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队医等共100人左右。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1)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3)掌握庐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4)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5)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地理位置庐山地区位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会图1-1 庐山区位图处,“承东启西”,“迎南接北”(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