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病害1
鲜食葡萄采后微生物病害及防治

地位 。2 0 1 4年 , 世界 鲜食 葡萄年总产量为 2 0 5 5万 t , 而中国的鲜食 葡萄年产量就 已达到 9 0 0万 t , 占世界 总产
量的 4 3 %; 同时 , 中国也 是 鲜食 葡 萄 的 消 费大 国 , 葡 萄 生 产 基 本供 应 国 内市 场 , 还有 2 0万 t 左 右 的 进 口… 。鲜
温度 下致病 , 危 害采后 运 输和货 架 期 的葡萄 ; 灰霉 和交链 孢霉 在 低 温条 件 下 具 有 较 强 的致 病 性 , 是 低 温贮 运 中 的主要致 腐 菌 。
色的霉 腐 , 多 发 生 在 葡 萄 果 柄 基 部 或 果 粒 伤
口处 , 。
1 鲜 食 葡 萄 采 后 主 要 微 生物 病 害
当前 , 国内外 葡 萄贮 藏 中使 用最 多 的化 学 防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4  ̄1 修 回 日期 : 2 o 1 7 . 1 O . 1 1 基金项 目: 渭 南 市 科 技 创 新 扶持 资 金项 目 , 项 目编 号 ( 2 0 1 4 T C P T一7 ) ; 渭 南 市 基 础 研 究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2 0 1 7 J C Y一4一1 ) ; 渭 南 市 科 学 研究发展项 目, 项 目编号 ( 2 0 1 7 K Y J 一 4) 。
5采后病害

第五章园艺产品采后病害及其防治园艺产品采后在贮藏、流通期间发生的病害通称为采后病害(postharvest diseases)。
园艺产品的采后病害可分为两大类:生理失调(physiological disorder)病理病害(pathological decay)第一节果蔬贮藏中发生的生理失调(逆境伤害)果蔬采后的生理失调也称为采后生理病害,是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生长发育期间营养不良造成。
一切会引起生物体生理功能失常的环境条件都属于逆境(Stress)。
生理失调是果蔬对逆境产生的一种反应。
逆境伤害主要有低温伤害(冷害及冻害)、气体伤害Question 1降温贮藏是延长果蔬贮藏期的一种主要方法。
低温对果蔬有何有利影响?有什么不利影响?一、冷害(Chilling injury)概念:果蔬在其组织冰点以上的低温中贮藏时发生的代谢失调称为冷害。
Question 2是否各种果蔬在低温贮藏时都有可能发生冷害?•冷害发生的可能性与果蔬的品种、种类有关;•易发生冷害的产品称为冷敏感产品。
冷敏作物低温贮藏不当时,害处多于益处,不仅藏的优越性不能充分体现,产品还会迅速败坏,贮藏寿命缩短。
•冷害发生的温度依果蔬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在0~15℃。
大部分果蔬短暂受冷后回到暖处仍可以恢复正常代谢,长久受冷后则组织和细胞受到损伤,不能恢复正常代谢。
二、冷害的症状及生理变化1、冷害常见的症状①表皮凹陷②退绿、果皮变黑③水渍状④烫伤状⑤腐烂,坏死⑥后熟果实如香蕉、芒果将不能成熟或成熟不正常⑦产生异味(如油梨、柑桔等)⑧果肉褪色(番茄)冷害后显微结构的变化: 线粒体肿胀解体内质网肿胀核糖体消失细胞核染色质聚集液泡破裂2、冷害发生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呼吸速率及呼吸商改变冷害开始时,呼吸速率异常增加;随着冷害发展,呼吸速率下降;◎果蔬细胞膜受到伤害,透性增加,离子相对渗出率上升;◎由于细胞膜受伤害,使乙烯合成酶系统活性明显降低;◎三羧酸循环发生混乱,导致中间产物α-酮酸积累。
草莓果实采后病害及保鲜技术

c i essD c a .为 蔷 hl ni u hB i) o l
为 B ton fceaa(eBr W e e 。 分 生 孢 oyt i ukln D a ) ht1 r ia i y z] 子 梗 丛 生 ,直 立 , 色 至 褐 色 , 4 . - 2 . 淡 2 6 0 1 10 3
到 果 实 成 熟 , 在 环 境 条 件 适 宜 时 才 发 病 。 高 湿 利 于 病 害 的 发 展 ,如 花 期 多 雨 则 病 重 。
11 1 症状 . .
病原茵为 R  ̄ h @m toir (heb e s ln e E rn . X o f
F. Vu 1 气 生 茵 丝 稀 疏 , 初 白 色 , 后 灰 r ) i. l。 色 ; 孢 囊 梗 直 立 。 大 多 1 2根 ,少 数 3 4根 - -
果 上 病 斑 初 凹 陷 ,后 变 褐 色 , 覆 盖 灰 霉 状 物 ,最 后 整 个 浆 果 软 腐 。
匍 匐 枝 ,与假 根 相 对 生 出 ,不 分 枝 或 偶 而 分
枝 ,3 . - 6 . m长 ,壁 光 滑 ,无 隔 ,淡 褐 0 0 4 60 色 ; 孢 子 囊 球 形 、 近 球 形 , 黑 色 , 直 径
往 严 重 发病 。
12 1 症 状 . .
货 架 寿 命 。本 文综 述 了近 年 来 国 内外 有 关 草 莓 果 实采 后病 害及 贮藏 保 鲜 的研 究 进展 。
1 草 莓 果 实 采 后 病 害
被 害 果 实 开 始 为 淡 褐 色 水 渍 状 病 斑 ,继
11 草 莓灰 霉 病 [ . 2 1
棍棒 形 ,侧 生 ;卵 孢 子球 形 淡 黄 色 ,近 满器 ,
[农林牧渔]第九章果蔬采后病害及其防治
![[农林牧渔]第九章果蔬采后病害及其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afa380776a20029bc642d55.png)
第九章果蔬采后病害及其防治果蔬采收以后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病害称为采后病害。
果蔬采后病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果蔬本身的生理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性病害。
为了系统阐述果蔬采后因生理紊乱造成的危害性,本书将冻害、气体伤害等外界不良环境引起的胁迫伤害也一并阐述。
另一类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一、生理性病害及防治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因病害种类而异,大多是在果蔬表面或内部出现凹陷、褐变、异味、不能正常成熟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成长条件及果实采收后贮运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环境条件不良而引起。
(一)果蔬缺素症营养物质亏损也会引起果蔬的生理失调。
因为营养元素直接参与细胞的结构和组织的功能,如钙是细胞壁和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钙要导致生理失调、褐变和组织崩溃。
苹果苦痘病、番茄花后腐烂和莴苣叶尖灼伤等都与缺钙有关;甜菜缺硼要产生黑心,番茄果实缺钾不能正常后熟。
因此,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合理施肥,灌水,采前喷营养元素对防治营养失调非常重要。
同时,采后浸钙对防治苹果的苦痘病也非常有效。
表9-1为部分水果常见生理病害。
表9-1 水果常见生理病害及症状产品生理病害症状苹果梨葡萄柑桔桃李子红玉斑点病褐果病(果心发红)水心病(蜜病)果心崩溃颈腐病,维管束腐烂果皮褐斑贮藏斑褐心病贮藏褐斑贮藏褐斑毛绒病(Woolliness)冷藏伤害以皮孔为中心的表皮斑点在贮藏温度较高时发生果心处褐变果肉出现半透明区域,在贮藏过程中变为褐色贮藏过期的果实果心变褐、变软连接果柄与果心的维管束颜色由褐变黑果皮上的灰色斑转为黑色,贮藏早期发生贮藏期过长果实上的褐色斑果肉中有明显的褐色区域,可发展为空洞白葡萄果皮上出现果皮上褐色凹陷状斑赤褐色,果肉干枯果皮和果肉出现褐色凝胶(二)冷害冷害是指低于细胞组织冰点的温度条件下,农产品因对低温不适产生的生理代谢失调。
冷害不同于冻害,冷害在贮藏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而且经常发生。
果蔬采后病害及防治

6.1 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
在果蔬的表面和角质层裂缝内附着有大量 的病原孢子,繁殖也很快。1个桃子果皮表 面有17万个链核盘菌孢子。只需少数孢子 发芽侵入果实组织生长繁殖,就可引起桃 果实的褐腐病,病原孢子的增殖速度也是 惊人的。1个指状青霉孢子,接种在柑桔果 实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7天,可 以增殖到1010个。
6
6.1 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
果蔬组织本身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它对侵染的病原菌进行抵抗。
侵染的条件:
①病原必须具有克服寄主的防卫能力;
②必须能够在寄主的营养、、水分条件下
生长;
③必须能够合成分泌分解寄主组织的酶,以
释放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病原菌在寄生
组织内寄生性生长发育。因此,虽有大量的
病原存在,但果蔬是否生病,是否腐烂,还
18
(二)物理防治方法 1.低温贮藏:
可延缓病原物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速度 2.气调处理:高C02抑制病菌生长。 3.辐射处理: ①60,γ-射线照射. ②紫外灯(256264)照射产品诱导抗病性 4.热处理:热水或蒸汽T<60℃ (三)化学防治 1.注意对症用药
青霉腐烂用苯并咪唑类 2(仲丁胺)。 根霉可用氯硝胺, 灰霉可用S02制剂。
时间病害病原侵染部位和途径采前侵染香蕉炭疽病柑橘茎端腐葡萄灰霉病苹果皮孔病甜瓜黑斑病马铃薯干腐病色二孢diplodia葡萄孢botrytis链格孢alternaria镰刀孢fusarium表皮花萼花萼花瓣幼果皮孔表皮裂纹表皮或损伤处采收或采后侵染香蕉冠腐病菠萝黑腐病番茄酸腐病马铃薯软腐病甜瓜软腐病柑橘青绿霉香梨青霉病根串珠菌thielaviopsis地霉geotrichum欧氏杆菌erwinia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青霉penicillium果柄表皮损伤表皮损伤或皮孔表皮损伤表皮损伤损伤果柄四
苹果采后病

苹果采后病害是指采收后发病、传播、蔓延的病害,包括田间已被侵染但未有明显症状、在采收后才发病或继续危害的病害。
采后病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飞生物因素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另一类是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主要生理病害:一、虎皮病:又称为褐烫病、晕皮病,是由于皮下细胞渐次向内褐变引起的。
症状:轻微虎皮果实皮下细胞的外层细胞是正常的。
之后,果皮变为浅褐色,至暗褐色,微凹陷,不规则形状,过郫县5—6层细胞变褐,严重的皮下细胞崩溃,下线。
但病斑不深入果实,表皮细胞的形状不受影响。
原因:诱导虎皮病的直接因子是α-法尼烯的氧化产物。
氮过量可使花青素发育受到抑制,花青素具有抗乙烯和α—法尼烯氧化的能力,所以着色不良的果实一发生α—法尼烯危害,且易粉熟绵化,如苹果的虎皮病是典型的例证。
影响因素:过早采收、钙含量、品种与砧木的不同、贮藏环境中乙烯水平、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和贮藏温度。
防治:适期采收,创造良好贮藏环境,如低氧、低温和适量高浓度二氧化碳对防治虎皮病有好处。
人工防治分为两类,一类是化学控制,一类是非化学控制。
药物控制:最有效的虎皮抑制剂是联氨苯和乙氧基喹。
用1000×10-6~2000×10-6乙氧基喹或联苯胺浸泡果实,或用浸泡有乙氧基喹的油纸包裹,均可和能耗的控制虎皮病。
高温处理:54°下热水浸蘸30s或60s,一直元帅苹果的虎皮病。
2.红玉斑点病是红玉苹果最总要的贮藏病害。
症状:前期在果面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形斑点,边缘清晰,直径1~9mm,病斑褐色,直至黑色,病斑凹陷,但限制于果实表皮下细胞,不深入果肉。
影响因素:果实缺钙,加重发病原因与采收过早、过晚,预贮温度过高等有关。
预防:适时采收、及时预冷,保持适宜气调贮藏环境(O2 3%~4%,CO2 2%~6%)3.苦痘病病斑多发于果实顶部,发病初期先由果皮下的浅层果肉发生褐变,因此表面不易识别。
之后,在果面上出现园斑。
在绿色品种上,园斑呈深绿色;在红色品种上,园斑呈紫红色。
农产品采后病害

(1) 黑茎病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var. ) 黑茎病杆菌( atroseptica) ) 引起大多数蔬菜、部分果菜, 引起大多数蔬菜、部分果菜,特别是马铃 薯的黑胫病、番茄的茎端腐; 薯的黑胫病、番茄的茎端腐;
(2) 大白菜软腐病菌(E. carotovora var. ) 大白菜软腐病菌( carotovora) ) 广泛引起各种蔬菜软腐, 广泛引起各种蔬菜软腐,特别是大白菜的 软腐。果蔬被软腐病菌侵染后, 软腐。果蔬被软腐病菌侵染后,起初呈小块 水浸状斑点,组织开始变软,在适宜条件下, 水浸状斑点,组织开始变软,在适宜条件下, 腐败组织面积迅速扩大, 腐败组织面积迅速扩大,最终引起组织全部 软化腐烂,腐烂组织可产生不愉快气味。 软化腐烂,腐烂组织可产生不愉快气味。
2.接合菌亚门 2.接合菌亚门
(1)根霉属: 根霉属:
贮藏温度对该病发生有很大影响, 贮藏温度对该病发生有很大影响,是典型的 高温性病害, 高于10℃ 10℃的温度 高温性病害,只要在高于10℃的温度下才能 生长,温度大于21℃其所引起的软腐病才能 生长,温度大于 ℃ 迅速发生。葡枝根霉最适生长温度为 ℃ 迅速发生。葡枝根霉最适生长温度为25℃, 米根霉最适生长温度为35℃ 米根霉最适生长温度为 ℃。葡枝根霉对低 温非常敏感, 温非常敏感,在0℃冷藏数日的桃和草莓几乎 ℃ 没有发生因根霉引起的腐烂。 没有发生因根霉引起的腐烂。
1.鞭毛菌亚门
(3)霜疫霉属: 霜疫霉属:
常见的霜疫霉属菌有引起荔枝采后腐烂 的霜疫霉病( )。表现 的霜疫霉病(Peronophythora litchi)。表现 )。 的症状为果蒂开始出现不规则 果蒂开始出现不规则, 的症状为果蒂开始出现不规则,无明显边缘 的褐色病斑,潮湿时长了白色霉层, 的褐色病斑,潮湿时长了白色霉层,病斑扩 展迅速,全果变褐,果肉发酸成浆, 展迅速,全果变褐,果肉发酸成浆,溢出褐 水。荔枝霜疫霉病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或病 残果皮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卵子发芽, 残果皮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卵子发芽, 产生大量游动孢子侵染树枝和果实。 产生大量游动孢子侵染树枝和果实。
采后病害及控制

采后病害及控制果蔬采后病害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病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1. 病理性病害病理性病害是指果蔬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而引致果蔬腐烂变质的病害,即通常所说的腐烂,它能互相传播,有侵染过程,也称为侵染性病害。
1.1病理性病害引起的症状1.变色2.腐败3.坏死1.2病理性(侵染性)病害的特点:①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和细菌;②除采后感病外,相当多的病害是田间带病采后发病;③与采前自然环境相比,采后贮运环境对发病可控性更大。
1.3病原菌的入侵途径①直接入侵②自然孔口入侵③伤口入侵1.4病原菌的传播途径①借助风、雨、虫传播②接触传播③水媒传播④种子带菌传播2 生理性病害采前和采后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成分、机械损伤、化学药物等都会对果蔬的生理和生化代谢造成影响,这些因素的极端变化就会形成逆境或胁迫(stress),从而影响正常的代谢过程,导致成熟衰老加速、品质下降,造成严重的采后损耗。
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果蔬代谢异常、组织衰老以致败坏变质的现象,统称为生理病害或生理失调(生理紊乱),不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直接侵染所致,故又称非侵染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包括以下3类:①低温伤害(low temperature injury)冷害、冻害②气体伤害(gas injury)低O2伤害、高CO2伤害、SO2伤害、NH3伤害③营养失调(nutritional disorder)缺乏矿质元素2.1低温伤害(low temperature injury)1)冷害:冰点以上低温造成的伤害。
主要表现为内部组织崩解败坏,出现褐斑、黑心或烂心,外部色泽变暗,水浸状,稍下陷;或者果实不能成熟,成熟度差,香味减少,风味变劣。
2)冻害:冰点以下低温造成的伤害。
组织呈半透明,甚至结冰。
2.2气体伤害(gas injury)1)低O2伤害:气调贮藏时,由于O2调节和控制不当,造成O2浓度过低而发生无氧呼吸,导致乙醛和乙醇等挥发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和积累,毒害细胞组织,使产品风味和品质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简述采后病害的概念和危害。 2. 导致生理性采后病害的原因有哪些? 3. 侵染性采后病害的主要有哪些微生物类 群? 它们分别引起什么病害?
(按病菌中名、拉丁名、病名和英文名列表)
4. 简述生理性采后病害的预防控制措施。 5. 简述侵染性采后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
6. 简述侵染性采后病害的预防和控 制技术。 7. 网浏览有关采后病害资源,进一 步学习 有关采后病害的知识和技术。 1) 记录上网时间、浏览的网站 2) 记录查到的采后病害及其重要 信息(症状、发生规律、控制等)
3.3 侵染性病害常见主要症状
1) 2) 3) 4) 5)
病状:干腐、湿腐、软腐、病斑 病征:不同的霉状物、颗粒状物 颜色:白色、黑色、褐色、红色、 气味:霉味、臭味、酸味、酒味等 味道:苦味、酸味、涩味等
曲霉腐烂病: Aspergillus spp.
青霉腐烂病: Penicillium spp. 镰刀菌腐烂病: Fusurium spp.
纪淑娟.植物提取物用于果蔬植物防腐保鲜 研究进展. 2008. http://www.plant. /yuanlin/2007-09/28084.htm 王庆国. 国内外果蔬采后技术研究进展.
林河通,陈 莲等. 橄榄果实采后生物学研究 进展. 2005,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4(4):465-469 关海林,刁小琴. 冬枣采后病害及其防治技 术研究进展. 贮藏与加工杂 志,2006,6(1):1-3.
假单孢杆菌
Xanthomonas sp. 黄单孢杆菌
Bacillus sp. 芽孢杆菌
3.4 侵染性采后病害的流行学
作物收获后,其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寄主产品 种类、病原菌及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因素。
寄主
病害 病原 环境
侵染性采后病害的发生条件
1) 2) 3) 4) 产前作物带病(菌) 作物产品的种类或类型 收获、运输、贮藏操作中造成的伤口 贮藏条件: 环境污染或带菌量 贮藏温度 贮藏湿度 贮藏通风 5) 其它生物:鼠害、虫害等
第四节 侵染性采后病害的控制
◆策略:以采取适当操作和物理措
施的预防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有 害化学农药。分阶段的病害控制: 产前病害控制 收、运、贮过程预防 贮藏前防病处理 贮藏期间防病
4.1 产前病害防治 • 药剂控制 • 抗病品种 4.2 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 选择晴好天气适时收获。 • 细心操作,避免造成伤口。 • 适当晾晒,控制果蔬、种子等的湿度。
Erwinia rot: cabbage 白菜软腐病
Erwinia rot: broccoli 花椰菜软腐病
Erwinia rot: potato Erwinia rot: papayae
apple
tomato
Pseudomonas spot:
P. syringae pv. papulans
apple
◆本节复习思考题与实践
1.导致生理性采后病害的原因有哪些?你在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生理性采后病害有 哪些? 2.参考有关资料,根据新鲜水果收获后的生理 性腐烂病的发病规律设计其预防控制措施。 3.网浏览有关采后病害资源,进一步学习有关 生理性采后病害的知识和技术。 1) 记录上网时间、浏览的网站 2) 记录查到的生理性采后病害及其重要信 息(症状、发生规律、控制等)
• 作物产品包括原生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如:水果、蔬菜、薯块、种子、 苗木、粮食、食物、木材等
• 采后病理学 Postharvest pathology
• 贮藏物保护学 Stored product protection
• 种子病理学 Seed pathology
1.3 采后病害的重要性 危害损失 (Damage and loss) a. 腐烂病变造成的损失 b. 变质和毒素污染造成的损失 c. 居住环境污染 d. 引起人畜健康问题
Early blight fruit or tuber rot Alternaria solani 早疫腐烂病(茄链格孢)
Penicillium contaminated foods 青霉菌污染变质的食品
Penicillium as wood, furniture and air contaminants 青霉菌毁损木材、家具并污染空气
4.3 贮藏前处理
• • • • •
汰除病虫果实或籽粒、伤破果实或籽粒 同位素辐照处理杀灭表面病菌 塑料膜包裹、打蜡或涂膜 微生物制剂处理 贮藏容器或贮藏室消毒灭菌:喷洒药剂 或熏蒸(甲醛液、石灰水、磷化铝等)
4.4 贮藏期间的处理 • • • • • • 低温贮藏(4-6oC) 保持通风透气 定期抽样检查,发现霉变及时清除 采用CO2气调 定期药剂熏蒸 控虫害、鼠害防病
根霉腐烂病: Rhizopus spp.
Blue mold 青霉病 (P. italicum) Green mold (P. digitatum)
Anthracnose (Colletotrichum sp.) 炭疽病
Gray mold (Botrytis sp.)
霉腐烂病
Botrytis fruit rot (B.cinerea) 灰霉腐烂病 (灰葡萄孢)
根霉腐烂病: Rhizopus spp. 根霉
腐霉腐烂病:Pythium spp.腐霉; 毛霉腐烂: Mucor spp. 毛霉 疫霉腐烂病:Phytophthora spp. 疫霉 镰刀菌腐烂病:Fusurium spp. 镰刀菌
细菌性腐烂病: 假单孢杆菌属: Pseudomonas 欧文氏杆菌属: Erwinia 黄单孢杆菌:Xanthomonas 无色杆菌属: Achromobacter 小球菌属: Pediococcus 乳杆菌属:Lactobacterium 小杆菌属:Microbacterium 酸小杆菌属:Acidimicrobium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第三节 侵染性采后病害 Infectious Postharvest Diseases
3.1 定义:由微生物因子侵染导致采后作物
产品的腐烂和变质,称为侵染性采后病害。 英文名称: Infectious diseases
◆最重要的有两类:
真菌病害(Fungal diseases) 细菌病害(Bacterial diseases)
乙烯伤害 Ethylene injury
低温冷害
Low temperature chilling
CO2 伤害
高CO2伤害
氨伤害 铵害
热气体伤害
热水伤害
2.3 生理性采后病害的控制
针对生理性采后病害诱发因子控制此类 病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或措施: 1) 适时采收. 2) 避免操作中的机械伤害. 3) 适宜的贮藏温度: 低温贮藏延缓产品 自熟衰亡和乙烯释放. 4) 调节贮藏期的O2和CO2浓度. 5) 避免极端温度和冷冻剂泄漏.
表现症状
苹果Malus pumila Mill.,梨 Prvrus communis L.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 -3℃ 病状变化较大,病部产生深灰色的霉,果心空窝,果肉 腐烂变黑
褐腐病 Brown rot
灰霉病 Gray mold 青霉病 Blue mold 黑腐病 Black rot 白腐病 White rot 炭疽病 Anthracnose
Monilinia fructigena (Aderh.EtRuhl.) Honey
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 Penicillium expansum (LK) Thom Sphaeropsis malorum PK 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 Colletotrichurm gloeosporioides (Penz.) Arx.
病害危害的FAO数据: 发达国家:损失率 5% 发展中国家:损失率 20%~30% 我国:损失20%,相当于3000万吨/年 果蔬直接经济损失300亿元/年 果蔬变质间接损失超千亿 取食霉变食物造成人畜中毒或死亡
因此:采后病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与人类 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 重大研究价值
1.4 采后病害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黄 健 曾顺德. 张迎君.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 治研究进展.西南园艺,2005,33(5):23-25 陈维信,吴振先.荔枝采后处理与保鲜综合技 术. 2008, /advance /2008/0419/article_44.html 王 振,刘学敏,李立军.水果产后病害生物防 治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2007,38 (5):683-691 郎国良,徐南昌,郑 强. 柑桔贮期病害及其综 防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 2007, (1):68,100
第二节 生理性采后病害
Physiological Postharvest Disorders
2.1 定义:由非生物因子引起采后作
物产品的腐烂或变质。 英文名称: Physiological disorders
主要发生于采后果实、蔬菜、薯块、花 卉和苗木等鲜活农产品上。
2.2 生理性采后病害的发生: • 组织自然死亡或退化 (Natural senescence) • 矿质缺乏 (Mineral deficiencies) • 极端温度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 乙烯 (Ethylene) • 低O2/高CO2 (Low oxygen/high carbon dioxide) • 冷冻剂泄漏化合物(Chemical including leaking refrigerants) • 压力(Bruising and pressure)
第一节 概述: 采后病害的概念与重要性
1.1 采后病害的概念
在收获以后,作物产品受到其它 生物的侵染或者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 响而表现出的腐烂或变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