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生产区卫生管理规程
洁净区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

洁净区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洁净区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1、目的:规范生产环境卫生管理,保证良好清洁的生产环境,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区域包括洁净区与非洁净区。
3、职责:3.1 生产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2 生产部负责人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4、程序:4.1 分区概念:洁净区:二更、缓冲间、生产操作间、清洗间、洁具间、洗衣间、物料暂存间。
非洁净区:换鞋间、一更、准备间、走廊。
4.2 清洁、消毒执行人员:生产员工4.3 频次4.3.1 洁净区清洁、消毒1)生产任务间歇每周至少一次。
2)每批次新的生产任务开始进行一次,每批次生产任务结束后进行一次。
4.3.2 洁净区空气灭菌:工作日内每天进行。
4.3.3非洁净区:每天对非洁净区简单清扫一次。
4.4 范围4.4.1 洁净区:地面、墙壁、门窗、顶棚、水池、地漏、工作台面、管道表面、桌柜表面。
4.4.2 非洁净区:地面、台面、墙壁、水池。
4.5 清洁、消毒方式4.5.1洁净区内用专业的清洁工具对地面、墙壁、门窗、顶棚、水池、地漏、工作台面、管道表面、桌柜表面进行擦拭。
清洁工具不能有丝毫脱落物,并依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
4.5.2洁净区域内需分区进行清洁,清洁用具上做好标识,防止混用。
4.5.3 洁净区内清洁完毕后,需用消毒剂对地面、墙壁、门窗、顶棚、水池、地漏、工作台面、管道表面、桌柜表面进行擦拭。
4.5.4 清洁、消毒完毕后做好记录,填写《洁净区清洁记录》。
4.5.5 消毒剂的配制与使用依据《消毒剂管理规定》进行。
4.5.6 非洁净区用普通的清洁工具进行地面的清扫及台面的擦拭,清洁工具需做标记,标明为“非洁净区使用”,严禁进入洁净区域内。
4.6 灭菌4.6.1 每周一至周四开臭氧30分钟进行灭菌。
每周五清洁、消毒完成后开臭氧60分钟进行灭菌,对臭氧使用时间登记在《臭氧消毒每日工作记录》上。
4.6.2 开启、关闭臭氧开关的工作需双人进行,一人执行,另一人进行监督、提示并确认臭氧发生器在规定时间内已关闭。
三十万级洁净区卫生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三十万级洁净区卫生管理规程,加强三十万级洁净区卫生管理,保证三十万级洁净区各项清洁规程的贯彻和落实,防止对本厂生产的药品受到污染。
范围:生产车间三十万级洁净区。
责任人:洁净区操作员、洁净区清洁员、QA员、车间主管、QA主管、QC主管、生产部部长、质量管理部部长。
内容:1环境卫生1.1 保持本区域内所有的建筑物表面光滑、洁净、完好、见本色、无污物。
1.2与非洁净区之间压差大于或等于10Pa。
1.3依据三十万级洁净区各操作间和各设施的清洁规程中规定的频次和方法进行清洁操作。
1.4环境清洁内容和周期列于下表:2工艺卫生三十万级洁净区卫生管理规程编号WS-G-005版次:01第 2 页共 3 页2.1本区域内所有互锁装置完好,两侧门不能同时打开;注意保持室内正压。
2.2室内空调在生产时必须连续运行;每日生产前半小时开启空调,待温湿度达到需要的标准后才能操作。
2.3车间控制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2.4每三个月由QA员依据《洁净区尘埃粒子取样、检测操作规程》和《洁净区沉降菌取样操作规程》对三十万级洁净区尘埃粒子进行取样检测,对沉降菌进行取样。
2.5每年由QA员对本区域内高效过滤器进行检漏。
2.6洁净区每周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季度用甲醛熏蒸对空气净化系统环境进行消毒。
2.7沉降菌检测两次不符合要求立即停产对环境及空调净化系统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为甲醛熏蒸。
2.8如尘埃粒子检测不合格,应重新进行卫生清洁;再次测定尘埃粒子,如还不合格,检查高效过滤器、风量、风速。
2.9与生产无关的物品不许带入洁净区。
所用各种物料依据《物料进出三十万级洁净区操作规程》进行清洁后,放入洁净区。
可使用的各种容器具、工具和用品依据《物品进出三十万级洁净区操作规程》进行清洁后放入洁净区。
2.10本区域记录使用的笔为签字笔,不准使用铅笔、橡皮。
2.11按照《生产过程监控管理规程》的规定,QA员对本区域的工艺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药企生产车间洁净区清洁卫生管理规程

药企生产车间洁净区清洁卫生管理规程一、目的 Purpose本规程规定了药企生产车间洁净区的清洁、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
二、适用范围 Scope适用于药企生产车间车间洁净区清洁、消毒、灭菌操作。
三、责任 Responsibilities1.药企生产车间所有清洁洁净区的人员均需遵守本规程。
2.质量保证部负责洁净区清洁过程及结果的监督。
四、内容 Content1. 清洁用具1.1 洁净区清洁使用专用清洁用具,应采用不易掉毛、落屑的材质。
1.2 不同区域和部位的清洁用具应分开使用,不得混用,不同区域的清洁器具应定期更换,更换频率不得低于最低更换频率的要求,详见下表:1.3 不同洁净区的清洁器具应分开使用和存放在洁具间,以免交叉污染。
2. 清洁顺序原则2.1 洁净区与设备之间应先清洁厂房后清洁桌椅,最后清洁设备。
2.2 洁净区的清洁顺序是先顶棚,后墙面,最后地面。
2.3 洁净区清洁时应先清洁洁净度高的地方。
2.4 设备清洁顺序是先内后外,先上后下。
3. 洁净区的清洁方法3.1 把洁净抹布浸没在消毒剂桶内,浸没时间不少于5秒。
将浸泡消毒液的洁净抹布夹在万向擦上。
3.2用万向擦紧贴顶棚、墙面或地面末端的一头开始往前推,如果遇到拐角,在拐角处万向擦90度拐弯继续往前推,推到另一头末端的时候万向擦180度旋转,万向擦头之前三分之一处重合之前所拖过的轨迹往回拖。
3.3 在拖擦过程中,如果抹布已经不能托擦出明显的消毒液痕迹,则需要润洗抹布。
把抹布浸没在消毒剂桶内,在消毒剂桶内上下荡洗,荡洗次数不少于10个来回。
3.4 直至顶棚、墙面或地面完全被拖擦到,表面无污渍痕迹为止。
3.5 特殊处理:如果墙面或地面有顽固污渍,用万向擦夹洁净抹布难以擦除,用洁净抹布沾消毒剂擦拭。
4. 桌椅的清洁方法4.1 把洁净抹布完全浸泡在消毒剂中至少5秒,用手揉搓不少于5次,用手拧干。
4.2 擦拭桌面或椅子的表面,顺序是从上往下。
4.3 当洁净抹布擦拭时不能擦出明显水迹时需冲洗浸泡,用手揉搓不少于5次。
洁净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洁净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保证洁净区环境卫生达到卫生标准,维护员工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特制定此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洁净区(如无尘车间、洁净室等)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
三、管理职责1. 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内部员工进行环境卫生管理,设立、改革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2. 环保安全部门:负责监督洁净区环境卫生管理,针对洁净区卫生问题及时制订并实施改进方案。
3. 保洁员:负责每天对洁净区进行清洁,保障环境卫生达标。
四、环境卫生标准1. 地面清洁要干净整洁,无杂物、灰尘;地面用专门的清洁器具来清理,使用电子地拖,一定要保证地面干燥,以防止滑倒等事故的发生。
2. 墙面保持清洁,无油污、陈旧斑点、墙角不积灰尘,墙角处注意清理。
3. 通风设备日常定期清洗,不得有积尘。
不定期(如工作空间无人时)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4. 设备和器具清洁无菌,不能有积尘、油污,设备的维护保养要做好,防止故障发生。
5. 垃圾桶放置指定位置,不得有异味、霉变等情况发生,必须及时清空垃圾。
6. 工作服、隔离服、手术衣等需要经常洗涤,不能有异味,如果使用细菌清洗,清洗皮肤要干净,必须换新。
五、环境卫生管理1. 入库前清洗:所有进入洁净区的器械、设备、衣物、材料等均要经过洁净处理,以保证其不带有污染物。
2. 环境检查:每日进行卫生检查,检查项包括地面、墙面、灯具、通风设备、设备及器械等;如发现问题,要立即清洗处理。
3. 清洁程序:清洁程序要分工明确,每个保洁员要定期清洁,清洁进度要及时记录,不得有疏漏。
4. 垃圾处理:垃圾按时分类清理,放置指定位置并及时清空。
5. 环境卫生监督:环境卫生随时监管,凡是发现卫生问题,必须立即清洁、处理,以达成卫生标准。
六、员工培训1. 工作人员接受岗位培训,包括洁净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
2.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检查误操作现象,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洁净区卫生管理制度

洁净区卫生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维护洁净区的卫生环境,保障人员健康和生产工艺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洁净区卫生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洁净区内所有人员。
二、基本原则1.全员参与: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洁净区的卫生环境,必须加强自律和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规范操作:所有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工作,严禁违规操作,以免影响洁净区的卫生状况。
3.定期检查:洁净区卫生状况将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卫生环境达到标准。
三、职责分工1.洁净区经理:负责制定卫生管理制度,监督和管理洁净区的卫生工作,并组织开展卫生培训。
2.员工:负责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保持洁净区的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四、基本要求1.洁净区内禁止吸烟,禁止带食物进入,严禁饮食。
2.洁净区内的设备、工具必须经过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确保其卫生状态。
3.洁净区内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杂物必须放置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4.洁净区内必须经常通风,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动。
5.洁净区内的地面必须保持干净,定期清洁和消毒。
五、操作规范1.进入洁净区前,必须进行整理和清洁,换上指定的工作服、帽子、口罩和手套,并接受洁净区经理的检查。
2.洁净区内的操作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不得出现违规操作。
3.洁净区内必须保持工作台面的清洁和整齐,工作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
4.洁净区内的设备和工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后才能使用,使用后必须及时清洗和归置到指定位置。
5.在洁净区内发现卫生问题,必须及时报告洁净区经理,由专人负责处理。
六、安全措施1.洁净区内必须配备相应的洁净设备和器具,确保操作和清洁的安全性。
2.洁净区内必须设立应急救护箱,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和药品。
3.洁净区内必须设立警示标语,提醒人员注意安全和卫生。
七、检查和处罚1.洁净区经理将定期对洁净区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按照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
2.洁净区内的员工如果违反卫生规定,将受到警告、罚款、甚至解雇等处罚。
洁净室卫生管理制度

洁净室卫生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持洁净室(区)的卫生环境,提高生产操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洁净室(区),主要包括清洁和卫生的管理措施。
三、责任与义务1.洁净室(区)的使用人员负有在洁净室(区)内保持清洁和卫生的责任。
2.洁净室(区)的管理员负责监督并执行该洁净室(区)卫生管理制度,在洁净室(区)内制定并贯彻有关清洁和卫生的操作规程。
3.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卫生管理培训,了解并掌握相关卫生管理要求,做好相关卫生操作。
四、清洁与卫生1.洁净室(区)的地面、墙壁、工作台面、设备仪器等应保持清洁。
2.洁净室(区)的门窗应定期清洁,保持干净,并定期更换门窗封条。
3.洁净室(区)内的垃圾桶应定期清理并使用封闭式的垃圾袋。
4.洁净室(区)内的设备仪器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5.清洁工具的使用应符合洁净室(区)的要求,工具应定期清洁,并保持良好状态。
6.受损的洁净室(区)设备应及时报修或更换。
7.洁净室(区)的通风系统应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进出洁净室(区)的要求1.进入洁净室(区)前,应进行身体清洁,穿戴合适的洁净服装和鞋套,并进行手部消毒。
2.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人员禁止进入洁净室(区)。
3.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减少活动时间,并保持安静,禁止吸烟、饮食和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4.离开洁净室(区)时,应清洁并消毒双手,正确处理洁净服装并按要求归还。
六、个人卫生1.所有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等。
2.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遵守洁净室(区)的卫生要求,不得携带不符合要求的物品进入洁净室(区)。
3.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及时报告感觉身体不适的情况。
七、违纪与处罚1.对违反洁净室(区)卫生管理制度的人员,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对于多次违反洁净室(区)卫生管理制度的人员,将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终止其使用洁净室(区)的权利。
生产区域卫生管理规程

XXXXXXXXX有限公司一、目的:为了规范管理生产区域环境、工艺卫生管理,制订本规程。
二、范围:本规定适用于生产区域。
三、责任:操作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工程部管理人员、QA人员。
四、内容:1.一般生产区环境卫生1.1厂房内表面窗明壁净见本色,无浮尘、无霉斑、无渗漏、无不清洁死角;灯与管线无积尘。
1.2地面光滑、平整、清洁、无积水、无杂物;地漏干净无积垢。
1.3厂房严密,防虫防鼠设施完好;生产区内无动物及昆虫。
1.4工作台表面平整,不易产生脱落物。
1.5物料、中间产品定置放置,堆码整齐,遮盖,防虫良好,状态标志明显。
1.6一切与生产无关的用品不得带入车间。
不得在车间内吸烟、吃饭、睡觉、会客、及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
1.7楼道、走廊不得放置任何生产用具及物品,不得堆放成品及中间产品,保持通道的清洁,畅通。
1.8人员、物料要从规定的通道出入,有明显标志。
1.9不同的操作间安排要合理,不得相互妨碍,不得产生交叉污染。
1.10生产中废弃物应放在垃圾袋中定点存放,工作结束或交班后及时清理到规定的废弃物堆放处。
1.11生产区内设置相应清洁间,清洁用具齐全,定点放置,消毒措施完好,通风良好。
清洁用具使用后及时处理干净,清洁工具及清洁剂分别存放,不得造成对药品生产环境的污染。
操作间内不得存放清洁工具。
1.12一般生产区域的日常清洁卫生操作按《一般生产区清洁标准操作规程》SOP-SC-TZ-006进行清洁管理,不得对洁净区产生不良影响。
1.13非本生产区域人员一律不得私自进入本生产区。
2. 一般生产区工艺卫生2.1物料的卫生:2.1.1物料的包装要求完好,无破损、受潮、变质、发霉、虫蛀、鼠咬等现象,各种标记齐全,符合药用标准,有检验合格证,方可进入车间。
2.1.2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物料应存放在规定区域的货架上或垫仓板上,按照品种规格码放整齐,有状态标记。
2.1.3物料进入操作间,包装要求完好,无破损、受潮、变质、发霉、虫蛀、鼠咬等现象,保证清洁、无尘,码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能随意堆放。
洁净生产区卫生管理规程

洁净生产区卫生管理规程一、目的:规范洁净区卫生管理工作,使洁净区卫生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二、适用范围:公司所有洁净生产区和洁净检验区。
三、责任人:操作人员、工序负责人、车间主任、部门负责人、QA人员及进入该区的其他所有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四、内容:1. 环境卫生洁净区的内表面(墙壁、顶棚、门窗、地面等)应当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无积尘,便于有效清洁和消毒。
洁净区的温湿度、尘埃粒子、沉降菌数、静压差等应符合相应级别洁净区的控制要求。
洁净区内各气闸及所有闭锁装置应完好无损。
洁净区的空调净化系统应于每天上班前2小时开启,其中运行1小时后,臭氧消毒半小时,置静半小时。
洁净区空调净化系统应连续运行,工作间歇时空调应做值班运行,保持室内正压,并防止结露。
洁净生产区不得安排三班生产,每天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清洁与消毒,更换品种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间歇用于清场、清洁与消毒。
洁净区内进行各种操作活动时要稳、准、轻,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动作,各种活动(操作)应限制在最低而有效的幅度范围内。
生产过程中应关闭操作间门窗,尽量减少出入次数;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入桶并密闭存放在洁净区内指定地点,工作结束后将其及时清除出洁净区。
洁净生产区内应尽量减少使用不易清洗的凹陷或凸出的壁架、橱柜和设备,生产所用纸笔不得发尘,不能用铅笔、橡皮、钢笔,一般用中性笔进行书写工作。
洁净区不设告示板、记事板。
洁净区清洁间和清洁工具除应符合一般生产区的清洁要求外,还应保持清洁间通风干燥;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等应采用不产脱落物材质,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洁晾干,防止产生霉菌。
清洁剂、消毒剂应轮换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微生物。
不得将非生产用物品、个人杂物等不必要的物品带入洁净区。
所用各种器具、容器、设备、工具应使用耐清洗、耐腐蚀的材料制作。
所有器具、容器、设备、工具等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清洁、消毒后方可按《物料、物品进出生产区标准操作规程》带入洁净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洁净生产区卫生管理规程
一、目的:
规范洁净区卫生管理工作,使洁净区卫生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二、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洁净生产区和洁净检验区。
三、责任人:
操作人员、工序负责人、车间主任、部门负责人、QA人员及进入该区的其他所有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四、内容:
1. 环境卫生
1.1洁净区的内表面(墙壁、顶棚、门窗、地面等)应当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无积尘,便于有效清洁和消毒。
1.2 洁净区的温湿度、尘埃粒子、沉降菌数、静压差等应符合相应级别洁净区的控制要求。
1.3 洁净区内各气闸及所有闭锁装置应完好无损。
洁净区的空调净化系统应于每天上班前2小时开启,其中运行1小时后,臭氧消毒半小时,置静半小时。
洁净区空调净化系统应连续运行,工作间歇时空调应做值班运行,保持室内正压,并防止结露。
1.4洁净生产区不得安排三班生产,每天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清洁与消毒,更换品种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间歇用于清场、清洁与消毒。
1.5洁净区内进行各种操作活动时要稳、准、轻,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动作,各种活动(操作)应限制在最低而有效的幅度范围内。
1.6 生产过程中应关闭操作间门窗,尽量减少出入次数;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入桶并密闭存放在洁净区内指定地点,工作结束后将其及时清除出洁净区。
1.7 洁净生产区内应尽量减少使用不易清洗的凹陷或凸出的壁架、橱柜和设备,生产所用纸笔不得发尘,不能用铅笔、橡皮、钢笔,一般用中性笔进行书写工作。
洁净区不设告示板、记事板。
1.8 洁净区清洁间和清洁工具除应符合一般生产区的清洁要求外,还应保持清洁间通风干燥;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等应采用不产脱落物材质,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洁晾干,防止产生霉菌。
清洁剂、消毒剂应轮换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微生物。
1.9 不得将非生产用物品、个人杂物等不必要的物品带入洁净区。
所用各种器具、容器、设备、工具应使用耐清洗、耐腐蚀的材料制作。
1.10所有器具、容器、设备、工具等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清洁、消毒后方可按《物料、物品进出生产区标准操作规程》带入洁净区。
1.11洁净区内过道、内走廊不得随意放置、堆置生产用具、半成品或其它物品,保持通道的清洁、畅通。
1.12 洁净区厂房应严密、无缝,无啮齿类动物及其它虫害,同时应设置专门的昆虫、动物隔挡装置,防止蚊蝇、老鼠等动物进入。
1.13各生产车间空间消毒采用饱和臭氧(O
3),质管部采用饱和臭氧(O
3
)加紫外
灯。
具体空间消毒管理按照《洁净厂房空气消毒管理规程》进行。
2. 工艺卫生
2.1 进入洁净区的原辅料、内包装材料、容器及工具等均应按《物料、工具、容器、用具进出洁净区标准操作规程》在脱外包间对其外表面采取有效清洁、消毒措施后方可进入洁净区。
2.2原辅料,半成品应分类存放在远离回风口和排风口处,定点码放整齐,不得影响气流循环。
并有遮盖防尘措施,有明显的质量状态标记,防止交叉污染和差错。
2.3称量应该在专门设置的称量间进行,操作时应打开层流排尘装置防止粉尘飞扬,并保持操作间的相对负压。
2.4物料在配制过程中应尽可能遮盖,尽量减少抛洒,不可避免时应及时清理。
2.5配制结束后剩余物料应及时清退,生产操作间不得存放与本批生产无关的物
料。
2.6生产过程中不得裸手接触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设备表面。
2.7生产所用的所有设备不得产生污染物,内外表面平滑,光洁,无渍垢。
2.8每班、每批生产结束应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设备的清洁应有具体要求,对需拆卸的设备应有详细的拆卸要求与装配过程,具体见《设备清洁管理规程》。
2.9设备及管道的保温层要求全部包扎平整、光洁、不得有颗粒物质脱落,并能承受冲洗清洁、消毒而不渗漏。
所有的管道要进行标识,表明输送的介质内容和流向。
2.10主要设备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应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并应有操作记录。
2.11所有用于生产操作的用具、容器应光滑洁净,不得脱落碎屑、杂物,不得有锈斑、污垢,无尘埃,符合卫生要求。
2.12所有生产工具、容器、设备使用前应有“已清洁”标志,且在清洁有效期内。
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在清洁间清洁、消毒。
2.13 每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应按《清场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清场;当天不能完成本批生产的,下班前应按照《洁净区清洁、消毒标准操作程序》对生产场地进行清洁。
2.14洁净区的清洁、清场一般必须在工艺操作结束后进行,停产或其它原因超过洁净区清洁有效期时,应在生产前进行再清洁。
正常工艺生产必须在空调净化系统开机运行达到自净时间后方可开始进行。
2.15对于由于各种不可测的异常情况(如突发管道泄露、混药事故等,以及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环境卫生控制不合格等)造成污染而必须实施清洁的,应当启动偏差处理程序,根据偏差处理规程进行处理。
2.16洁净区人流、物流要充分分开,有明显的标记,人员、物料要在规定的通道出入,不得交叉穿行。
3.人员卫生
3.1洁净区全体人员应身体健康,持《健康证》上岗。
操作人员每年必须体检一次,持周期体检合格证方可继续留在本岗位工作。
发现患有传染病、皮肤病、外伤伤口及皮肤过敏者,应调离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岗位。
凡体表有伤口、过敏及其它身体不适症状的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不适,必要时应调离岗位,待身体恢
复后方可重新进入原岗位工作。
3.2洁净区只限该区域的操作人员、维修工、电工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进出洁净区的人员要严格控制和监督,非洁净人员不得入内。
洁净区人员每日进入岗位应按《人员进入洁净区标准操作程序》进入,并规范着装;离开时,应按进入的反向程序更换工装退出。
未穿洁净服的人员不得进入洁净区,穿戴洁净工作服、鞋的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洁净区域进入非洁净区域。
3.3 洁净区人员应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做到勤剪指甲、勤理发、勤剃胡须、勤换内衣、勤洗澡。
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戴饰物。
3.4 严禁在洁净区吃东西、喝水、咀嚼东西、吸烟、大声喧哗,并不得将食品、饮料、香烟和个人用药品等非生产用物品带入洁净区。
3.5参观人员和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洁净区,特殊情况确需进入的,应当有专人事先对个人卫生、更衣等事项进行指导。
3.6随时注意保证手的洁净,注意消毒。
干手用烘手机,手在清洁以后,不再做与工作无关的动作,不再接触与工作无关的物品。
3.7洁净服装(包括帽、鞋、手套、口罩)卫生,严格按《工作服装管理规程》中执行。
4. 清洁剂消毒剂的管理
4.1 每天生产结束后应对洁净区空间和表面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洁净区沉降菌符合标准要求。
4.2 清洁: 清洁剂按照《清洁剂、消毒剂管理规程》配制和使用。
4.3表面消毒:使用的表面消毒剂新洁尔灭(0.1%苯扎溴铵溶液)、3%甲酚皂溶液。
消毒剂按照《清洁剂消毒剂管理规程》配制和使用。
除手消毒使用75%乙醇和新洁尔灭(0.1%苯扎溴铵溶液)不做更换以外,其他表面使用的消毒剂应交替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