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定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认为宗教是迷信和哲学偏见的产物,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和不平等。

然而,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宗教信仰正是他们寻求安慰和指导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对人类意识的扭曲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歪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只是人类悲哀的映象,心灵的鸦片。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被用来控制和压迫被剥削阶级,迷惑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摆脱宗教束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宗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之一,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超越自我的寻求。

宗教信仰对于个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可以带给人们安慰和宽慰。

此外,宗教还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冲突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宗教追求的是不同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冲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鼓励工人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宗教则主张个体的救赎和灵魂的救赎,追求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强调对神的顺从和敬畏。

这两种追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称只有通过实践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改变人类社会,而宗教则依赖于神的力量和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分歧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解释上存在根本的差异,使得它们在思想上存在冲突。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如何处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以及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慰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是“虚妄的幻想”,是对社会现实的错觉,同时也承认宗教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不仅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成分,更强调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

二、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1. 宗教自由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核心原则在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国家不得干预公民宗教信仰的选择。

2. 科学唯物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对待宗教。

它主张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宗教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3. 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要求国家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实践需要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1. 培养宗教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宗教工作要引导宗教界人士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推动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它鼓励宗教团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增强宗教社团组织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宗教工作需要引导宗教社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我修养,使其在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超验的意识形态体系,它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来解释和影响世界的运行。

在没有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鬼、命运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和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遁脱。

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它麻痹人们的意识,使他们迷失于神秘和超自然的追求中,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改革。

然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以希望和慰藉,提供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马克思主义既不排斥宗教信仰,也不主张全盘否定宗教。

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社会变革来消除人们对宗教的依赖,逐步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关于宗教问题的探索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进行了对宗教的解放和改革。

他们秉持着对人民幸福的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以减少人们对宗教的盲目信仰。

此外,在一些宗教团体中也涌现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信仰观念。

一些信仰者试图将宗教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宗教信仰来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这也为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 力量”。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
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宗教幻 想有其现实基础。 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 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 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 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
才产生了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 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 质的异化观点 ,“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人们既不能解 释又不能控制,同样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得以存在和 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 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
4、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总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多次提出,要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国 家政治和法的批判,通过消灭私有制度 来消灭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列宁认 为,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必须善于同宗 教作斗争,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宗 教的根源,把同宗教的斗争同消灭产生 宗教的社会根源的实践联系起来。所以, 任何时候,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 应有的首要地位,决不要把群众间的宗 教分野置于政治分野之上。如果这样做, 就会分散革命的力量,分裂劳动群众队 伍,破坏革命队伍在政治上的 团结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早期信仰“本教”,藏语“本曲”,俗称黑教。本教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①笃本,即“原始的本教”;②恰本,即“流传的本教”;③觉本,即“改信的 本教”。从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仰佛教,抑制本教以后,本教与佛教 几经斗争,佛教终于占了上风,现在藏族大部分人信仰佛教。
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一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以色列地区。在人类发展史上,基督教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中世纪的欧洲地区)。近代以来,虽然经历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 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基督教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欧美地区被普遍信仰。
基督教的产生 公元1世纪,基督教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在今日的以色列、巴 勒斯坦和约旦地区所创立,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和许多文 化传统,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它认为人类从始 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并在罪中悲苦受死,只 有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借助耶稣基督,才能获救。耶稣降生 并牺牲自己,救赎人类,标志着上帝与人类重立新约,带来上 帝救世的福音,宣告旧约时代的结束。耶稣在宣道过程中招收 12个使徒,以十字架上的牺牲,为世人赎罪。耶稣死后3天复活, 复活后第40天升天,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开启了持续到今 日的辉煌与发展。
宗教的发展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形 成了阶级和阶级压迫, 人们对残酷的社会现象 感到无能为力。
被剥削的人们在找不到解脱 痛苦的出路时,便把希望寄 托在宗教信仰上,而剥削阶 级则尽量利用和发展宗教来 维护自己的统治。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 扶植,世界宗教得到长 足发展,并成为某些国 家的国教,至今极大地 影响这些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一、宗教:宗教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
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的最大特点是让人信仰一种根本不存 在的、纯属虚构出来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主宰着 自然以及社会而神秘力量。因此,出现了不同宗教
佛教建筑
伊斯兰教建筑
基督教建筑
其中,宗教观念是基础,它反映了宗教的 本质是决定宗教之所以是宗教的基本要素。
起源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小 亚细亚一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 图一 耶稣创立。宗教经典《圣经》。
图一为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 图二为圣经封皮。
图二
1.宣扬人们放弃与现实苦难的斗争,并美化剥削制度,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起到维痹、削弱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还利用神权实现其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 3.历史上人民群众也曾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宗教都充当着起义的旗帜和纽带。 4.宗教对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对文学、艺术、建筑、医药等等都起一定的推动、保存和传 播的客观作用。
宗教组织、制度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 教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表现。
宗教产生 发展 消亡的过程
宗教的产生 宗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而产生 的。据有关考古史科证明,人类最 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 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 时的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 对于严酷的自然现象感到无能为力, 对于它的千变万化的奥秘不能理解, 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及梦幻、孕 育等的不可理解。后来随着社会发 展,在大多数地方,宗教也由多神 教发展成为一神教,认为有一个全
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 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
牟尼。宗教经典《三藏· 经律论》。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为麦加人穆罕默德。宗教经典
《古兰经》。
3.基督教

建筑方面: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法国的巴 黎圣母院和德国科隆大教堂,既表现了宗教内容, 又是建筑绘画的杰作。
音乐方面:贝多芬的《橄榄上的基督》、莫扎特的 《加冕弥撒曲》和佛教的《大悲咒》等。
谢谢观看
佛教距今2500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公元前 565—公元前486)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 “佛教圣地”形象。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的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 我意识或自我感觉。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批评者认为其存在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但也有学者较为公正地认为它 同样具有自身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有时可以看做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有的无神论者认 为,宗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尽管宗教与科学之间有时存在明显的对立,在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矛盾 (如神 创论与进化论之争),但是许多人认为不应过多地用宗教的观念批评科学或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抨击宗教,因为二者是 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广义上的迷信包括宗教,狭义上的迷信则被认为与宗教相悖。
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与任何其他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 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正如宗教的发生是不可 避免的,宗教的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自出现 宗教起,宗教就处在一个生生灭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 义认为,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宗教的存 在既然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那 么,只有在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消除以后,宗教才会最 终消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