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概念汇总
化工原理概念汇总

化工原理概念汇总化工原理是指化工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
它涉及到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应用到化工工程实际中。
下面将对化工原理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汇总。
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分解、合成、置换等。
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热力学等是化工原理中重要的概念。
2.物质平衡:化工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守恒是一个基本原理。
物质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进入和离开系统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系统内物质的质量之和。
3.能量平衡:能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它与物质平衡相互关联,能够帮助理解和优化化工过程的能量利用。
4.流体力学:流体力学研究流体的运动和力学特性。
在化工工程中,流体的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如流量、压力、速度、黏度等是与流体力学相关的概念。
5.传热学:传热学研究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
在化工过程中,传热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如换热器、加热和冷却等都涉及到传热学的原理。
6.催化剂:催化剂是指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而不被反应消耗的物质。
催化剂在化工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催化裂化、催化加氢等。
7.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与时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快慢,通过调节反应速率可以控制化工过程中的反应进程。
8.分离技术:分离技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出来的过程。
在化工工程中,分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如蒸馏、萃取、吸附等都属于分离技术的范畴。
9.浓度:浓度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在化工过程中,控制溶液中的浓度可以调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果。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方式。
在化工工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是化工原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汇总。
这些概念贯穿于化工工程的各个方面,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工原理非常重要。
不同的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化工原理体系,为化工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定态流动:流体流动系统中,若各截而上的温度、压力、流速等物理量仅随位置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这种流动称之为定态流动非定态流动:若流体在各截而上的有关物理量既随位置变化,也随时间变化,则称为非定态流动。
牛顿粘性定律:对于一定的流体,内摩擦力F与两流体层的速度差成正比,与两层之间的垂直距离dy成反比,与两层间的接触面积A 成正比,即(1-26)式中:F——内摩擦力,N;——法向速度梯度,即在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垂直的y方向流体速度的变化率,1/s;U——比例系数,称为流体的粘度或动力粘度,Pa-so一般,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称为剪应力,以丫表示,单位为Pa,则式(1-26)变为(1-263)式(1-26)、(l-26a)称为牛顿粘性定律,表明流体层间的内摩擦力或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
牛顿型流体:剪应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型流体,包括所有气体和大多数液体。
非牛顿型流体:不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称为非牛顿型流体, 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及悬浮液等。
木章讨论的均为牛顿型流体。
层流(或滞流):流体质点仅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直线运动,质点无径向脉动,质点之间互不混合;湍流(或紊流):流体质点除了沿管轴方向向前流动外,还有径向脉动,各质点的速度在大小和方向上都随时变化,质点互相碰撞和混合。
雷诺数Re:流体的流动类型可用雷诺数Re判断。
(1-28)Re准数是一个无因次的数群。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在直管内流动时,(1)当ReW2000时,流动为层流,此区称为层流区;(2)当Re^4000时,一般出现湍流,此区称为湍流区;(3)当2000 (非金属固体)>(液体)>(气体)。
的大概范围:(金属固体101〜102 W/(m・K))、(建筑材料10-1〜100 W/(m ・K))、(绝缘材料10-2〜10-1 W/(m ・K))、(液体10-1W/(m ・K))、(气体10—2 〜10—1 W/(m・ K))。
化工原理基本知识

化工原理基本知识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动力学等内容。
本文将从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工反应过程和反应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化工原理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学科。
它通过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揭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获得。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化学活性、反应性等。
化学性质的研究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
三、化工反应过程化工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工反应可以是物质的合成反应,也可以是物质的分解反应。
化工反应过程中需要考虑反应的速率、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因素。
化工反应的速率决定了反应的快慢,而热力学和动力学则研究了反应的热效应和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四、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反应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反应动力学中,常常使用反应级数来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反应级数可以是零级、一级、二级等。
反应级数与反应速率方程的指数相关,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获得。
总结起来,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它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工反应过程和反应动力学等内容。
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对于掌握化学工程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化工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化学工程设计和生产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化工原理概述与基本概念

化工原理概述与基本概念化工原理是指在化学工程与化学技术领域中,通过对化学反应、传质、传热等基本过程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基本规律和理论知识的学科。
化工原理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化工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化工原理的定义、基本概念以及与化学工程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化工原理的定义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物质传质与传热等基本过程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对这些基本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物质的转化规律并加以应用,进而实现化工生产的控制和优化。
化工原理既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核心。
二、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或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导致物质的属性发生改变。
化学反应是化工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其速率、平衡等方面的控制对于化工过程的运行至关重要。
2. 传质:传质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
在化工过程中,传质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气体的吸收、液体的萃取、固体的溶解等。
传质的速率和方式对于分离纯化和反应等化工过程的效果和效率有重要影响。
3. 传热:传热是指热量在空间中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是难以避免的。
掌握传热规律对于提高化工反应效率、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4. 化工流程:化工流程是指将原料经过合适的化学反应、传质传热等处理,最终得到所需产品的过程。
化工流程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原料选取、反应条件控制、能耗和环保等。
三、化工原理与实际应用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实践的基础和指导,通过研究和应用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可以实现对化工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以下是化工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方面:1. 反应器设计:化工原理为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等理论,可以确定最适宜的反应器类型、尺寸和操作条件,提高反应过程的效率和产物质量。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一、化工原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化工原理的概念化工原理是指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它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物质传递、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本原理和规律。
2. 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物质传递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1)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能量转化规律和能量平衡的科学。
在化工过程中,热力学原理适用于研究热平衡、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2)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化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反应平衡等问题都需要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3)物质传递物质传递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物质的扩散、对流,以及传质设备的设计和运行原理等问题。
(4)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和流体性质的科学。
在化工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流体力学原理,如管道输送、泵的选择和设计、流体混合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基本原理是化工原理研究的基础,它们为化工过程的设计、优化和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化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1. 化学平衡在化工过程中,化学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产率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分析化学平衡是化工过程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内容。
2. 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循环是指利用热力学原理设计和运行的热力系统,如蒸汽发电系统、制冷系统等。
热力学循环的分析和设计对于提高能量利用率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3. 热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是指利用热力学原理对化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热平衡进行分析。
热力学分析通常包括能量平衡、热效率、热损失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化工过程优化和节能改造的重要手段。
三、化工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速率,其大小受到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化工原理的概念

化工原理的概念化工原理是指化学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的设计、研究、生产和控制等各个领域。
化工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平衡原理、能量平衡原理、动量平衡原理以及传质、反应、分离等基本原理。
首先,物质平衡原理是化工原理中的基础。
物质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对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定量描述和分析,通过考虑反应物、产物、副产物等参与过程的物质流动,确定不同组分之间的质量和物质流动的关系。
物质平衡原理通常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通过对物质平衡进行计算,可以确定反应的产率、反应物消耗量、副产物生成量等重要参数。
其次,能量平衡原理是化工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能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对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描述和分析,包括热量、功等形式的能量,通过考虑能量传递、转化和耗散等过程,确定能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能量平衡原理用于计算化工过程中的热效率、能量损失、能量传递效果等参数,对于优化化工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非常重要。
此外,动量平衡原理也是化工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动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对流体流动条件的描述和分析,通过考虑质量流动、动量传递和动量损失等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流体流速、流量等参数。
动量平衡原理用于计算流体在化工过程中的压力和速度分布、阻力损失、流体黏度等参数,对于设计和优化化工设备,尤其在流体力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质是化工原理中的重要过程之一,是指物质在多相(如气-液、液-液、气-固等)系统中因浓度不均而发生的物质转移现象。
传质过程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吸附、析出、结晶等化工过程中。
传质过程的研究可以通过物质的扩散、对流、反应等机制来探究,应用于计算传质速率、传质边界层厚度、反应速率等参数。
反应是化工原理中的核心过程之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种或多种物质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工反应可以是气-液、液-液、气-固等相的反应,也可以是催化反应、生物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反应。
在化工原理中,通过考虑反应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反应热、反应平衡等因素,可以确定反应的条件和行为,进一步优化反应过程并提高产率。
化工原理公式和重点概念

化工原理公式和重点概念化工原理是指研究化学工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科学分支。
它涵盖了化学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化学反应、传质、传热、流体力学、过程控制和反应工程等。
下面将介绍化工原理中的几个重点概念和公式。
1.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工流程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表达了物质在过程中的质量不能被创造或消失。
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进料质量=出料质量+蓄积质量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定律是化工过程中另一个基本的定律,它表达了能量在过程中的转移和转化,但不能被创造或消失。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进料能量=出料能量+蓄积能量3.质量平衡定律(质量平衡方程):质量平衡定律是研究化工反应过程中物质的传递和转化的重要原理。
它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进料物质的流速×浓度=出料物质的流速×浓度+反应速率×反应时间4.能量平衡定律(能量平衡方程):能量平衡定律是研究化工过程中能量传递和转化的重要原理。
它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进料热交换量+进料物质的热容=出料热交换量+出料物质的热容+反应热5.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方程描述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反应的不同类型,常见的反应速率方程有零级反应速率方程、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和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等。
6.传质方程:传质方程描述了物质在传质过程中的传递速率与温度、浓度或压力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传质方程有菲克定律(Fick's Law)、斯多基定律(Stokes's Law)和谷井定律(Graham's Law)等。
7.传热方程:传热方程描述了热量在传热过程中的传递速率与温度、热导率和温度梯度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传热方程有傅里叶热传导定律(Fourier's Lawof Heat Conduction)、牛顿冷却定律(Newton's Law of Cooling)和辐射传热定律等。
化工原理上 知识点总结

化工原理上知识点总结一、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1. 化工原理的概念化工原理是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工程等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学科,是化工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化工生产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包括化工流程、反应过程、传质过程、能量转换过程等。
化工原理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化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化工工程技术的设计、控制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2. 化工原理的基本内容化工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传质与反应动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内容。
其中,物质平衡研究物质在化工过程中的流动分布和转化规律,能量平衡研究热量在化工过程中的转移和转化规律,动量平衡研究流动介质在化工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传质与反应动力学研究物质传输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热力学研究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
3. 化工原理的应用领域化工原理是化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广泛应用于化工工程技术的设计、计算、控制、优化和改进等方面。
在化工生产中,化工原理被应用于化工过程的优化设计、生产参数的确定、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整、产品质量的改进等方面,对化工生产的安全、经济、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工过程中的物质平衡1. 物质平衡的基本概念物质平衡是研究物质在化工过程中的流动分布和转化规律的基本原理。
物质平衡的基本概念包括输入、输出、积累和转化等概念。
输入是物质进入系统的过程,输出是物质离开系统的过程,积累是系统中物质的变化过程,转化是物质在系统内发生变化的过程。
2. 物质平衡的计算方法物质平衡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物质平衡方程是通过对系统内各环节进行物质平衡计算,建立系统物质平衡方程,求解得到系统内各环节的物质平衡量。
物质平衡的求解方法包括代数求解、图解法、矩阵法、数值积分法等。
3. 物质平衡的应用案例物质平衡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投入和产品产出量的计算、化工设备的负荷计算、化工废水、废气治理的效果评估等都需要进行物质平衡计算,以确保化工生产过程的稳定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概念汇总化工原理知识绪论1、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s):用来为化学反应过程创造适宜的条件或将反应物分离制成纯净品,在化工生产中共有的过程称为单元操作(12)。
单元操作特点:①所有的单元操作都是物理性操作,不改变化学性质。
②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共有的操作。
③单元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化工过程时,基本原理相同,所用设备也是通用的。
单元操作理论基础:(11、12)质量守恒定律:输入=输出+积存能量守恒定律:对于稳定的过,程输入=输出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输入=动量的输出+动量的积存2、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经验法):用量纲分析和相似论为指导,依靠实验来确定过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无量纲数群(或称准数)构成的关系来表达。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在抓住过程本质的前提下,对过程做出合理的简化,得出能基本反映过程机理的物理模型。
(04)3、因次分析法与数学模型法的区别:(08B)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实验:寻找函数形式,决定参数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一、概念题1、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泵向单位重量的液体提供的机械能。
以H 表示,单位为m 。
2、离心泵的理论压头:理论压头:离心泵的叶轮叶片无限多,液体完全沿着叶片弯曲的表面流动而无任何其他的流动,液体为粘性等于零的理想流体,泵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压头称为理论压头。
实际压头:离心泵的实际压头与理论压头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流体在通过泵的过程中存在着压头损失,它主要包括:1)叶片间的环流,2)流体的阻力损失,3)冲击损失。
3、气缚现象及其防止:气缚现象:离心泵开动时如果泵壳内和吸入管内没有充满液体,它便没有抽吸液体的能力,这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的多,随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造成吸上液体所需要的真空度。
像这种泵壳内因为存在气体而导致吸不上液的现象称为气缚。
防止:在吸入管底部装上止逆阀,使启动前泵内充满液体。
4、轴功率、有效功率、效率有效功率:排送到管道的液体从叶轮获得的功率,用Ne 表示。
效率:轴功率:电机输入离心泵的功率,用N 表示,单位为J/S,W 或kW 。
二、简述题1、离心泵的工作点的确定及流量调节工作点:管路特性曲线与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就是将液体送过管路所需的压头与泵对液体所提供的压头正好相对等时的流量,该交点称为泵在管路上的工作点。
流量调节:1)改变出口阀开度——改变管路特性曲线;2)改变泵的转速——改变泵的特性曲线。
2、离心泵的工作原理、过程:开泵前,先在泵内灌满要输送的液体。
g QH N e ρ=η/e N N =ηρ/g QH N =开泵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
液体在此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叶轮外周,压力增高,并以很高的速度(15-25 m/s)流入泵壳。
在蜗形泵壳中由于流道的不断扩大,液体的流速减慢,使大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
最后液体以较高的静压强从排出口流入排出管道。
泵内的液体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形成了真空,在液面压强(大气压)与泵内压力(负压)的压差作用下,液体便经吸入管路进入泵内,填补了被排除液体的位置。
3、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以及安装高度的确定方法、及其防止办法:汽蚀现象:提高泵的安装高度,将导致泵内压力降低,其最低值为叶片间通道入口附近,当这个最低值降至被输送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将发生沸腾,所产生的蒸汽泡在随液体从入口向外周流动中,又因压力迅速加大而积聚冷凝。
使液体以很大速度从周围冲向汽泡中心,产生频率很高,瞬时压力很大的冲击,这种现象称为“汽蚀”;安装高度的确定方法:泵的允许安装高度受最小汽蚀余量或允许吸上真空度的限制,以免发生汽蚀现象(例如:管路压头减去汽蚀余量等于允许安装高度)。
防止方法(预防措施):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只要低于允许安装高度,就不会发生汽蚀。
离心泵入口处压力不能过低,而应有一最低允许值——允许汽蚀余量。
第三章: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一、概念题1、均相混合物与非均相混合物均相混合物:物系内部各处物料性质均匀而且不存在相界面的混合物。
例如:互溶溶液及混合气体。
非均相混合物:物系内部有隔开两相的界面存在且界面两侧的物料性质截然不同混合物。
2、表征颗粒的基本概念球形度:目的涵义:3、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自由沉降:单个颗粒在无限大流体中的降落过程,颗粒彼此相距很远,不产生干扰的沉降称为自由沉降;干扰沉降:若颗粒之间的距离很小,即使没有互相接触,一个颗粒沉降时也会受到其它颗粒的影响,这种沉降称为干扰沉降4、过滤、过滤介质、助滤剂:过滤:利用多孔介质使液体通过而截留固体颗粒,使悬浮液中固液分离的过程。
过滤介质:多孔性介质、耐腐蚀、耐热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过滤介质特点:助滤剂:是颗粒细小、粒度分布范围较窄、坚硬而悬浮性好的颗粒状或纤维固体,如硅藻土、纤维粉末、活性炭、石棉。
、5、深层过滤与滤饼过滤深层过滤:颗粒尺寸比介质的孔道的直径小得多,但孔道弯曲细长,颗粒进入之后,很容易被截留,更由于流体流过时所引起的挤压与冲撞作用,颗粒紧附在孔道的壁面上。
这种过滤时在介质内部进行的,介质表面无滤饼形成。
滤饼过滤:颗粒的尺寸大多数都比过滤介质的孔道大,固体物积聚于介质表面,形成滤饼。
过滤开始时,很小的颗粒也会进入介质的孔道内,部分特别小的颗粒还会通过介质的孔道而不被截留,使滤液仍是混浊的。
在滤饼形成之后,他便成为对其后的颗粒其主要截留作用的介质,滤液因此变清。
过滤阻力将随滤饼的加厚而渐增,滤液滤出的速率也渐减,故滤饼积聚到一定厚度后,要将其从介质表面上移去。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固体物含量比较大的悬浮液。
5、过滤常数、比阻:压缩性指数s :压缩指数0<s<1(可压缩滤饼)s=0(不可压缩滤饼)过滤常数K :与滤饼性质(s 、ε、a )、滤浆性质(c 、μ)、推动力(∆p )有关;比阻ε:表征滤饼过滤阻力大小的数值,6、可压缩滤饼与不可压缩滤饼不可压缩滤饼:某些悬浮液所形成的滤饼,其空隙结构因颗粒坚硬不会因受压而变形,这种滤饼成为不可压缩的。
可压缩滤饼:若滤饼受压后变形,致使滤饼的空隙率减小,使过滤阻力增大,这种滤饼称为可压缩的。
7、重力收尘与旋风收尘重力收尘:气体进入降尘室后,因流通截面扩大而速度减慢。
尘粒一方面随气流沿水平方向运动,其速度与气流速度u 相同。
另一方面在重力作用下以沉降速度u 0垂直向下运动。
只要气体通过降尘室经历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其中的尘粒沉降到室底所需的时间,尘粒便可分离出来。
s p K -∆∝1旋风收尘:(旋风除尘器)从气流中分离颗粒。
含尘气体从圆筒上侧的进气管以切线方向进入,按螺旋形路线相器底旋转,接近底部后转而向上,气流中所夹带的尘粒在随气流旋转的过程中逐渐趋向器壁,碰到而落下。
颗粒到达器壁所需要的沉降时间只要不大于停留时间,它便可以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8、沉降终速及其计算公式初始时,颗粒的降落速度和所受阻力都为零,颗粒因受力加速下降。
随降落速度的增加,阻力也相应增大,直到与沉降作用力相等,颗粒受力达到平衡,加速度也减小到零。
此后,颗粒以等速下降,这一最终达到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直径为d 的球形颗粒,(重力-浮力)=阻力推导得:9、横穿洗涤与置换洗涤:横穿洗法:洗涤液所穿过的滤饼厚度2倍于最终过滤时滤饼通过的厚度;置换洗法:洗涤液所走的路线与最终过滤是滤液的路线一样。
10、流态化、固体流态化、聚式流态化、散式流态化流态化:一种使固体颗粒层通过与运动的流体接触而具有流体某些表观特性的过程。
固体流态化:将固体颗粒对在容器内的多孔板上,形成一个床层。
若令流体自下而上通过床层,流速低时,颗粒不动;流速加大到一定程度后颗粒便活动,而床层膨胀;流速进一步加大则颗粒彼此离开而在流体中浮动,流速愈大,浮动愈剧,床层愈高,称这种情况为固体流态化;聚式流态化:发生在气固系统。
床层内的颗粒很少分散开来各自运动,而多是聚结成团的运动,成团地被气泡推起或挤开。
这种形式的流态化称为聚式;散式流态化:发生在液固系统。
若固体颗粒层用液体来进行流态化,流速增大时,床层从开始膨胀直到水力输送的过程中,床层颗粒的扰动程度是平缓地加大的。
颗粒持续地增大其分散状态,这种形式的流态化称为散式。
11、起始(最小、临界)流态化速度、颗粒带出速度起始流化速度:固体颗粒刚刚能流化起来,床层开始流态化时的流体表观速度称为起始流化速度,是固定床与流化床的转折点;带出速度(夹带速度):当某指定颗粒开始被带出时的流体表观速度称为带出速度;流化床的操作流速应大于起始流化速度,又要小于带出速度。
2u 4d g )6(-g 6(2233ρπςρπρπ⋅=颗粒颗粒d d ρςρρ3)(4gd u -=颗粒二、简述题1、简述离心分离与旋风分离的差别2、重力收尘与旋风收尘的工作条件重力收尘:只要气体通过降尘室经历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其中的尘粒沉降到室底所需的时间,尘粒便可分离出来。
旋风收尘:颗粒到达器壁所需要的沉降时间只要不大于停留时间,它便可以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3、简述重力沉降速度与离心沉降速度区别和联系(设颗粒与流体介质相对运动属于层流)初始时,颗粒的降落速度和所受阻力都为零,颗粒因受力加速下降。
随降落速度的增加,阻力也相应增大,直到与沉降作用力相等,颗粒受力达到平衡,加速度也减小到零。
此后,颗粒以等速下降,这一最终达到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重力沉降速度:离心力沉降速度:4、聚式流态化的特点、腾涌、沟流5、画图并说明流化床的压力损失与气速的关系r u 18)(22t μρρ-=颗粒d u μρρ18)(2g d u -=颗粒开始 log u 流化床压力损失与气速关系在流态化阶段,流体通过床层的压力损失等于流化床中全部颗粒的净重力。
AB 段为固定床阶段,由于流体在此阶段流速较低,颗粒较细时常处于层流状态,压力损失逾表观速度的一次放成正比,因此该段为斜率为1的直线。
A’B’段表示从流化床恢复到固定床时的压力损失变化关系;由于颗粒从逐渐减慢的上升气流中落下所形成的床层比随机装填的要疏松一些,导致压力损失也小一些,BC 段略向上倾斜是由于流体流过器壁及分布板时的阻力损失随气速增大而造成的。
CD 段向下倾斜,表示此时由于某些颗粒开始为上升气流所带走,床内颗粒量减少,平衡颗粒重力所需的压力自然不断下降,直至颗粒全部被带走。
①、固定床;②-流化床;③-夹带开始 ④- 沟流现象;⑤-节涌(腾涌)现象6、举例说明数学模型法简化与等效的原理过滤时,滤液在滤饼与过滤介质的微小通道中流动,由于通道形状很不规则且相互交联,难以对流体流动规律进行理论分析,故常将真实流动简化成长度均为Le 的一组平行细管中的流动,并规定:(1)细管的内表面积之和等于滤饼内颗粒的全部表面积;(2)细管的全部流动空间等于滤饼内的全部空隙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