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平衡控抽疗法

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所以,抽动症的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

1、情志因素: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为风木之脏,风性善动而数变。小儿肝常有余,若过于娇惯,纵其所欲,任其所为,稍不顺其心,则使小儿心情不畅,或劳神太过,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而致肝风内动,风邪上扰,伤及头面,故伸头缩脑、张口噘嘴,皱眉眨眼,怪象丛生,肝风内动欲畅其性,以呼叫为快,故口中异声秽语。

2、外感因素: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之邪后极易热化,火热炼液成痰,痰热互结,上扰心神,心神不宁,则呼叫不安。痰火流窜经络则摇头耸肩,步态不稳。

3、饮食因素:小儿脾常不足,由于饮食不节或后天失养,致脾虚失运,而痰浊内生,痰阻清窍,络脉痹滞,则发为抽动、呼叫。肝强脾弱,肝乘脾则噘嘴,口唇蠕动。脾虚气血无以化生,血虚生风,经脉失养,则见不自由的扭颈、耸肩、腹部抽动、手足徐徐颤动、肌肉抽动无常、面黄形瘦诸症。

4、先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水不涵木,经脉失养,故虚风内动而抽动。若素体相火内炽,痰随火升,循经上逆,痹阻咽喉,木火刑金,金鸣异常,故口出怪声。

西医:

1、遗传方面:据许多调查资料表明,抽动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双生子同病率也比较高,抽动障碍患儿的一二级亲属中患抽动症。一般认为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2、体质因素:某些精神类型的儿童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对人对事敏感,有固执倾向者,而且常伴有不明原因头痛、腹痛、便秘,遗尿。

3、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高,责备过多,或环境中某些气氛紧张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矛盾突出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活动也可为本病的诱因。

4、习惯及模仿。极个别儿童开始的抽动可能是条件性逃避反应,比如眼睛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抽动,日久形成习惯。

5、其他某些突发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

6、饮食方面。平时饮食营养

不能达到大脑功能需求,摄入氨基酸、肪酸、卵磷脂及铁、锌微量元素等含量较少,营养不均衡对大脑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儿童出现抽动症状。

平衡控抽疗法

1、现代中医——中医理论治疗疾病,五行运作阴阳调和

抽动症专家认为,儿童抽动症与风痰有关,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心肾四脏为本,风火痰为标。四脏功能失调,尤以肝失调最着。病机多归咎为肾亏、脾虚、痰扰、肝亢,终致肝风内动。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可采用针刺如体针、头针、耳针、电针等,再加上艾灸、耳穴压籽、中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方法,效果明显。

以中医纯中药平衡阴阳为主,针对抽动症的临床分型(过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运用靶向定位技术和中药熏蒸气疗技术,将中医药物离子通过经络渗透到人体内,补阴降阳,调整中和体内的阴阳协调关系,使其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

2、生物反馈技术

以中医平衡理论为总纲,精选可有效调节多巴胺分泌的纯天然中药,借助高科技纳米生物萃取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提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美国尖端设备将药物成分导入体内,全面养护中枢神经系统,重建神经细胞的正常代偿机制,调节多巴胺的平衡分泌;进而激活自身免疫系统,防御导致多巴胺分泌失调的因素,保持机体的平衡协调功能。此外,临床配合脑循环治疗仪、经颅磁刺激仪进行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3、行为训练

正性强化法:家长帮助孩子用意志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只要孩子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症状。

消极练习法:可以要求孩子在指定时间里(15-30分钟),有意识地重复做某一种抽动动作,随着时间进展,孩子逐渐感到疲劳,抽动频率减少,症状减轻。

集结练习法:故意让抽动动作进行一段时间,然后休息一段时间。抽动动作的快速重复可导致“反复性抑制”和抽动动作的减少。

自我监督法:要孩子每天在指定时间内将自己的不自主运动详细记录下来,如抽动的次数、频率和环境有无关系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可增强孩子对抽动的意识,并努力去克制。

松弛训练:教会孩子如何以系统的方式去轮换地紧张、放松每一个肌肉群。让孩子学会放松和呼吸调节,把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改善孩子焦虑的情绪。

行为反向训练:教孩子应用一种与抽动相反或不一致的行为来对抗反应,通过对抗反应来阻止抽动。例如,有些爱发声的孩子,对抗反应就是采用紧

闭嘴巴,通过鼻子进行慢节奏深呼吸,阻止发音。

4、个性化饮食调理

少吃桔子、苹果、西红柿、布朗、李子(杏)等水果及其制品。因为这些水果含有甲级水杨酸盐,这种物质可对大脑神经信息的传递造成影响,进而是抽动症状加剧。另外,还要减少糖分的摄入。这是因为吃甜食过多易使人的起情绪激动,诱发抽动症的出现。还应少喝或尽量不喝含有色素的饮料。

具有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或调料应该避免食用。如辣椒、胡椒、大蒜、生姜、生葱等。因为患儿如果食用了这些食物或调料后容易造成兴奋及躁动不安,使得病情加重,诱发抽动症出现。

不吃含铅的食品,如松花蛋、贝类、红虾、爆米花等膨化食品。因为铅对大脑有的损害,所以患儿要避免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