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础知识讲稿
古诗词解读讲义完整

古诗词鉴赏专题时间:姓名:第一讲:梳理鉴赏诗词必备知识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双鲤、尺素(远方来信),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芭蕉(离情别绪);▼阳关曲(送别的歌声),南浦(送别之地),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
诗词讲座(一)

诗词讲座(一)诗词讲座/指尖第一课格律基础知识(上)几年前有人和我说,格律诗词会有重新被关注的一天。
当时不以为然,没想到几年后的今天,凭借网络,格律诗词果然有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趋势。
何谓诗?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我则认为尚须加上“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就开始正式上课了,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一、什么是格律格律,从狭义的角度上说,它是指押韵、平仄、对仗在诗词中安排的一种规律和格式.是格律诗词的三人要素。
人们把这三方面的要求称作“讲中三味”。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即使是写出七(五)言八句或四句的诗来,也不能算作是格律诗,只能是别的什么诗体,当然如果按照要求写出中规中矩却没有形象、没有新意的诗来。
也不能算是好的格律诗词。
二、什么是平水韵学习古典诗词,必须认识并掌握《平水韵》。
在以后我的所有关于古典诗词的讲座中,都会贯穿这样的观点---那就是要想学习古典诗词,跨入古典文学的顶级殿堂,那么,必须认识并熟悉《平水韵》。
这是学习诗词所必须掌握的,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不识古韵,是永远跨不进古典诗词真正的殿堂的。
说句通俗点的话:古诗配古韵,这么简单。
首先,大家打开下面的网址,然后收藏备用:/QR.aspx接着找到页面上部的“韵典”,点击后,将要找的韵字输入到“请输入韵字”旁的小框内,然后点击“查询”,就出现你要找的韵字和韵部。
如:我现输入“明”字就出现“八庚平声生声明。
”的字样,这就能快捷找到你所要找的字以及其释义和词组等内容,这个网址很强大,还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待以后再细说。
需要说明的是:平水韵共一百六韵。
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
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
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1、什么叫押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词基础知识讲解

诗词基础知识讲解
诗词三步曲,独一事难成。
韵应精选,短歌长调气多灵。
格律拈来书写,意境自然清雅,胸宇世间行。
认真水穿石,基础阅诗经。
字轻巧,句婉转,性灵情。
挥毫泼墨,纸上音妙似琴筝。
安得窥其传世,留作载于长史,缓缓接天清。
致力此生愿,描绘古风情。
第一格律,平仄、相粘、相错,这几个都是联系很紧的,律诗的中间两联当然要对仗,词性和平仄都要相对。
不懂可以百度百科相关词条,如律诗、绝句等。
第二性灵,诗言志,要写出你想表达的东西,你心里觉得最美的`东西,不要刻意去使用一些晦涩生僻的词,最自然最清雅即可,但也不可混用口语白话,这两者和诗的语言有较大差距。
第三襟怀,性灵虽说重要,但要看你的里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追求和人生观,不能是自私偏激的,要真诚自然,要学会关爱别人关爱自己,要学会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发现美。
不能假大空。
以上三点,必须以一定量阅读与研究作为基础。
做一件事草草为之谁都可以,怕就怕认真二字。
滴水穿石立竿见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诗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
诗词讲课课件课件稿

1、审诗题
1诗歌标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总概括, 有时诗题还是诗眼,包含着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类型等诸多 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诗歌的 主要内容、写法或暗示诗歌的情感基 调,因此很有必要对诗题进行推敲, 以明诗歌主旨,从而总体把握整首诗。
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标题则 告诉我们是在旅途的夜晚抒发的情 怀,细究“旅”字则暗示了飘零奔 波 之苦,而“夜” 字又点明时间 同时隐含了前途茫茫 之悲,“书怀”则明确此诗当为诗 人抒情写志,说悲叹苦 之作。这样既总体了解了整首诗歌 的内容,又懂得了它的感情基调,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 “吐”字的妙处。(五分)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照应首句的“雾 裹”,生动地突出了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 下,随着浓雾消散而渐渐显现并屹立在夕 阳光辉中的情形。
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 简要赏析。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孤壁野僧邻”(《灞上秋居 》)
反衬如“空园白露滴” (《灞上秋居 》)
(2)虚实结合 今夜画船何处 (《临江仙》)
(3)对比。“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 鲜 ”(《秋雨叹三首》)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 (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 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 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 反问等
拿到一首诗可以不妨先看诗题,然后 揣摩本诗属于什么类别诗歌,然后再 仔细分析它叙述了什么人什么事,有 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作 者怎样的感情,如《送人还荆州》。 这就是我们在审标题时所要得到的信 息,也是我们解读诗歌所采用的一种 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诗词演讲稿(整理6篇)

古诗词演讲稿(整理6篇)篇1:古诗词演讲稿中国是诗词王国。
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应辩才能。
孔夫子曾教诲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于是乎鲤退而学诗。
当然这个言,绝非常人的泛泛之言,而是强调人们说话要像诗一样,语言要精粹,要饱含弹力,感染力要强,概括性要强,在特定的场合,或抒情、或达意,能以一当十,赢得对方。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象《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
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故乡时引起共鸣。
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遇到困难,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不断攀登。
回顾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以主席为首,大都是热爱古诗词的。
他们不仅喜欢诵读,而且自己也以诗言志和抒情。
如主席的《沁园春》、《长征》、《蝶恋花》,周总理的《东渡》,陈毅外长的《梅岭三章》,朱老总的《出太行》,无不是以诗词的形式抒发自己的豪迈壮志和爱国情怀的。
由于热爱诗词,所以他们往往把诗词的佳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象主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中阿友谊;周总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用“黄土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边疆,奉献祖国;陈毅外长,用“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
同是一家人,共饮一江水”,来形容和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乔冠华同志闻林彪叛逃,摔死在温都尔汗的消息后,立即将现实情况,化为旧诗:“月黑夜风高,林彪夜遁逃,不用轻骑逐,焚火自燃烧”,入情入理,发人遐思,可谓创新,令人赞叹!最近以来,读报纸我发现我们新的一代领导人,像总理,在旧诗方面的造诣亦极深。
语文知识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诗词基础知识讲座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词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南歌子[宋]张泌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xiāng)。
画堂开处晚风凉(liáng),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yáng)。
这里“香”、“凉”、“阳”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ng。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化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讲座一、体裁分诗、词、曲。
1、诗,分为:①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诗。
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指唐代以后的古诗。
可分三类,一是律诗,二是绝句,三是排律。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2、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关于古诗词的演讲稿3篇

关于古诗词的演讲稿3篇诗词,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感与奇特想象。
它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却高于生活。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诗词的演讲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古诗词的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荣幸我能站在这里,作为诗词小达人向诸位分享我的乐趣所在。
稼轩吊古、易安放舟、东篱采菊、山河锦绣这是炎黄子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智慧的凝结、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源头,只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我们的诗词文化便生生不息!于是我开始了我的诗歌创作。
我知道,我们立达高手云集,我的政治老师包xx老师便是其中翘楚,她已然是中国诗词协会的一员了。
读到她的诗集时,我的心情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我何德何能,竟有如此良师!因为包老师,我才真正了解到我国文脉究竟悠长到了何等地步,发展出来卷帘体、辘轳体、八仙体、回文诗等简直就是文字游戏的诗体。
谁想到,独一句"红梅冷月竞芬芳'便能衍生出巧如一个轮回的十六句诗组?这在包老师生花妙笔下竟已成真。
各位政治是包老师教的同学有福了,这么有才的老师可能一辈子只有一个哦。
我才疏学浅,在诗词之路上尚在蹒跚学步,只会作些简单的七律。
是包老师为我指明方向,引我前进。
我在这里深深的感谢您,包老师!相较于闺阁小曲,我更爱那些酣畅淋漓、掷地有声的大手笔。
辛稼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东坡"大江东去'的开阔博大,李太白"丈夫未可轻年少'那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平阳老虎生命最后的哀歌,李易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以取三山去'的一往无前的气势......这一切的一切令我沉迷,令我思索,令我蹙眉长叹,令我豪气氤氲,我追溯着先人的脚步,拨开时光迷人的面纱,寻觅着天地之间那一缕烈士英魂,家园天下的种子在我心头萌芽,在电光火石间疯狂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基础知识(讲稿)————————————————————————————————作者:————————————————————————————————日期:ﻩ诗词基础知识——2012年12月8日在钟山诗词研究会的讲课周勤璋尊敬的各位诗友:大家好!受你们的邀请,到这里来,感到很荣幸。
受到你们如此热烈欢迎,我很感动。
谢谢大家!在这里能和广大老朋友见面,能同诗友们广泛交流,能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
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诗词创作的体会。
由于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讲错了敬请多多指正,以此作为抛砖引玉吧。
诗歌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华诗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对国人性情的陶冶和素质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随着中国诗学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光辉夺目的文学作品,以其博大精美、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诗词格律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词、曲的形式是由歌唱的曲调决定的,近体格律诗则是在汉字、汉语声调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作为中国诗歌的形式特征,诗词格律是前人创作实践和智慧的结晶。
完美的形式和充实的内容相结合,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古典诗词的永恒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和格律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诗词格律是一种累积起来比较稳固的形式。
这种形式,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审美特征融为一体。
这种形式对于诗人的帮助,犹如翅膀之于飞鸟;但是这种形式对内容也起着限制、约束的作用。
诗词格律既不是可以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形式,也不是诗词创作必须砸碎的枷锁和镣铐。
不可否认,过去长期存在着否定格律的倾向。
诗词格律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
为什么要了解了诗词格律呢?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前人那些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诗词佳作;同时,熟练掌握了诗词格律,可以运用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诗篇。
为了适应广大诗词爱好者欣赏和创作的需要,由南京市社科联组织,我们曾编写一本小册子。
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列举了100个常用词谱,附录了《平水韵》、《中华新韵韵目》和《词林正韵韵部》等资料,通俗易懂,力求实用。
有的诗友有此小册,大家可看看。
今天首先向刚入门的诗友们介绍一下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这是班门弄斧了,在座的有很多行家里手,有很多诗词大家,讲错了,敬请批评指正。
一|、诗律《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一)格律诗的种类古典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近体诗以前的诗。
近体诗:指南朝至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绝句限定四句,有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限定八句,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句法: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讲究句子的节奏。
但是,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整首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要求整齐。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用韵: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押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极个别的也有押仄声韵的。
平仄:古、近体都十分注意字声的铿锵和谐。
古体诗运用的是汉字汉语的自然声韵;近体诗运用的是关于对汉字“四声”的自觉认识。
“四声”是分为平仄的,所以说,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的。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二)用韵古代韵书很多,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实际的是金代的官韵书《平水韵》。
后人用韵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称为上平声、下平声。
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附:《诗韵常用字表》(平水韵)一、上平声;二、下平声;三、上声;四、去声;五、入声。
上、下平声都是平声,上、去、入声都是仄声。
如何运用“平水韵”?我的做法是:首先,不违背“平水韵”的基本原则,用“平水韵”,不与新韵混用。
其次,不完全照搬、机械套用“平水韵”。
从《平水韵》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一东和二冬,三江和七阳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就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例如古人读《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a),白云深处有人家”。
很悦耳。
如果现在人读“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云深处有人家”,就不悦耳。
再如上平声四“支”韵里:枝、垂、衰、涯、蛇等,上平声十三元韵里:繁、元、言、喧、门、根、村、坤……这些字今天不通押。
怎么办?我把这些字重新分类,与现代汉语音韵相同的归一类。
如把繁、元、言、喧与门、根、村、坤分开。
an韵一类,en 韵一类。
“平水韵”和现代汉语读音与用法相结合。
这样,既不违背“平水韵”,今天读起来又不别扭。
何乐而不为?我们写诗是让今人读的。
语言是有变化的,总不能一味地、机械地仿古,要做到古为今用才是。
写诗作词都是如此。
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中华诗词》2004年第5期)一、麻 a,ia,ua二、波 o,e,uo三、皆 ie,üe四、开ai,uaiﻫ五、微ei,ui六、豪 ao,iao七、尤 ou,iu八、寒 an,ian,uan,üan九、文 en,in,un,ünﻫ十、唐ang,iang,uang十一、庚 eng,ing,ong,iongﻫ十二、齐 i,er,ü十三、支(-i)(零韵母)ﻫ十四、姑 uﻫ用今韵写近体诗,只要掌握以上十四韵韵母就可以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波 o,e,uo、十二、齐i,er,ü、十三、支(-i)(零韵母)。
其它不难掌握。
当然,要用新韵,必须学好汉语拼音。
(三)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平、上、去、入构成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仍然属于仄声;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例如“屋”“福”“国”“习”等。
写近体诗,有的朋友感到入声字难以把握,其实入声字不多,常用字更不多。
多看、多记就行。
还有象以拼音an、ang、en、eng为韵母的多不是入声。
有的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
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
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
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
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
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四)律句在近体诗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这个音节可以称为“节奏点”。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这四类句型归两大类:(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
(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
由这四类句型变化可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小册p27(2)平起式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
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
把平起变为仄起。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四类句型变化也可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小册 p30(2)仄起式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五)粘对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邻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
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