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九单元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2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2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复习与应用。
2. 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课课堂数学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乘法口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并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练习课堂数学活动教师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乘法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 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概念,能够正确辨别元素和非元素。
3.训练学生运用实际问题解决集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辨别。
2.通过练习训练学生集合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并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板书内容、练习题目等。
2.学生准备好课堂用具,如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比如“小明的文具盒里有铅笔、书、橡皮,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集合。
”2.讲解:教师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A={1,2,3}表示集合A包含元素1、2、3。
3.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集合概念和元素辨别的练习题,如“判断下列哪些是集合:{苹果、香蕉、梨},{画圆、黄色、8}”。
4.拓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集合问题,并给出解答。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集合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2.思考身边的事物是否可以用集合的方式描述。
参考资料1.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小学数学教育技术指导》,XXX出版社本节课是第九单元的第二课时,着重训练学生对集合概念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9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集合的知识,集合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它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该班的男女生总人数为20+15=35人。
例题3:
已知集合A={1, 2, 3},集合B={4, 5, 6},求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
解答:
A∩B={ }。
所以,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为空集。
例题4:
某班有参加篮球赛的学生12人,参加足球赛的学生10人,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学生有多少人?
解答: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Venn图、集合圈等。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知识。
4.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9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习,巩固对集合的认识和运用,学会用集合图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要学会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后作业(5分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二课时】集合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元素和属性,集合的分类和子集。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练习题。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分类和子集的概念。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3. 集合的分类和子集4.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和差集七、作业设计1. 做一些集合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练习,学生对集合的分类和子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讲解集合的运算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并集、交集和差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需要详细规划每个步骤,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和练习,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集合例子,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集合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导学案

1. 我们班有45人,期末考试语文90分以上的有38人,数学90分以上的有40人,语文和数学90分以上的总人数为什么比全班人数多?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数学广角(集合)
【独立自主学习】
2.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都想喜欢哪些项目?老师昨天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参加跳绳和踢毽项目的学生情况。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朱东
李芳
陶伟
卢强
根据表格解决问题:
(1)参加跳绳的有( )人,参加踢毽的有( )人,参加跳绳和踢毽的一共有( )人。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人参加这两个项目,这是为什么?
【合作互助学习】
(2)学生活动:请学生现场实际模拟具体情境:
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华马超丁旭赵军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 例1 及 做一做 练习题
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重难点
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提升学习】
3. 课本第105页做一做1、2题
4. 课本第105页思考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会了:
我的疑惑的是:
徐强于丽周晓朱东陶伟卢强
跳绳:
踢毽:
(3)参加跳绳和踢毽的究竟有多少人?为什么?你想怎么解决问题?
方法一:把两个项目都参加的人用线连起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练习课

1.把一个西瓜分成7块,雯雯吃了3块,她吃了这个西瓜的 。()
2. 和 比较,因为2<7,所以 。()
3. =1。()
4.将一根铁丝平均分成10段,每段是它的 。()
5.分子和分母相同(0除外)的分数等于1。()
四、按要求写分数(6分)
1.写出3个大于 的分数。
2.写出3个小于 的分数。
2020年上学期XX小学电子教案
( 数学广角-集合 )练习题 总结数: 第 节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 型
练习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课 时
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能借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小红统计全班46人所喜欢的科目,其中有22人喜欢语文,30人喜欢数学,10人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既不喜欢语文又不喜欢数学的有多少人?
2.将一张白纸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这张白纸的()。
3. 加上4个 是()个 ,就是()。
4. 表示()个 减去()个 ,剩()个 ,就是()。
5. 读作(),六分之一写作()。
6.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时,分母越(),分数越大;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时,分子越(),分数越小。
7.三(1)班有24名女生,其中,喜欢穿裙子的有18人,喜欢穿短裤的有16人,每名同学至少喜欢一种,既喜欢穿裙子又喜欢穿短裤的女同学有()人。
五、解决问题(32分)
1.贺贺买了一张彩纸,用了这张纸的 折纸鹤,折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自己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脑筋急转弯
小明数手指,从左数起中指排第三,从右数起中指也排第三,你说小明一只手有六
根手指头吗?为什么?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
什么呢?
互动探究:
青蛙龙虾小狗章鱼瓢虫
金鱼兔子蜗牛海马乌龟
为了证明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小动物们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这些动物有些能在水里生活,有些能在陆地上生活,还有些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
以在水里生活,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先和同桌说说这里表示什么?
2、把动物放到合适的位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XX学校年级数学导学案
设计者:学生姓名: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学习重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 课件、卡片。
学具准备:信息卡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知识点:集合的思想方法的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
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有25人,参观大象馆的有30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18
人。
(1)填写下边的图。
(2)去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
?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分析:(1)
(2)参观熊猫馆的+参观大象馆的-都参观了的=共有的人数,所以共有25+30-18=37(人)。
(3)可根据图中的数量提出相应的问题。
答案:(1)25-18=7(人) 30-18=12(人)
(2)37
(3)只参观熊猫馆的比只参观大象三(2)班同学参加体育达标测试,每人至少有一项合格,其中跳绳合格的
有31人,跳远合格的有35人,两项都合格的有26人。
(1)填写下边的图。
(2)三(2)班参加体育达标测试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31-26=5(人) 35-26=9(人) (2)31+35-26=40(人) (3)(答案不唯一)只参加跳绳合格的比只参加
跳远合格的少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