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土地调查工作项目技术设计书

(城镇地籍)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大学拟在其所辖区域范围内进行土地调查工程。

1.1 土地调查(城镇地籍部分)的主要任务

1.2 项目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城镇地籍调查面积以实际调查成果为准。

将测区分成八部分,测绘两个班分成八组,每组承担一部分。

1.3 作业内容

(1)在校区已有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完成各作业区域的基础控制测量,并布设调查区的一、二级导线网或GPS控制网,以满足地籍图根控制及日常变更的需要;

(2)基于现有的地籍调查数据和资料,完成各地籍调查区域的权属调查工作及地籍测量任务。

(3)应用市国土局提供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

1.4 项目工期要求

工期要求:于2009年 4月12日前完成全部工作。

2.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基础控制资料

****大学已完成了D级GPS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础控制网建设,这些控制网点成果可作为E级GPS和一、二级GPS控制测量的起算成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城镇地籍调查资料

****大学之前已经开展了城镇地籍调查,这些地籍调查成果为1954北京坐标系(需对原有成果的坐标系统进行转换至1980西安坐标系),可作为本次城镇地籍调查的作业底图和参考资料。

⑶影像图资料

校区正射影像图可作为本项目基础测绘部分的工作底图。

(1)3.作业依据

(2) 3.1 调查依据

(3)1998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省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省土地管理条例》;

(6)《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7)《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9)《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

(10)**省土地管理局1991年制定的《**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试行草案)》;

(11)**省土地管理局1991年10月制定《**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试行草案)有关的补充意见》;

(12)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制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简称《确权规定》;

(13)国土资源部2001年制定《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

(14)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制定《土地登记规则》;

(15)**省人民政府1996年制定《**省土地登记办法》;

(16)**省土地管理局1993年12月发布的《**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简称《细则》);

(17)**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变更调查中地类变更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71号);

(18)**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005年10月《**省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标准(土地空间数据部分)》(简称《基础数据库标准》);

(19)《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20)《****大学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1)《****大学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方案》;

(22)该项目技术设计书。

(23)3.2 测绘技术依据

(24)(1)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5)(2)GB 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26)(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7)(4)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28)(5)GB/T 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29)(6)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标准》;

(30)(7)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31)(8)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2)(9)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33)3.3 测绘基准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投影方式:采用3°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采用119°30′。4.作业流程

收集原有地籍调查资料、调查区及周围的高等级控制成果

分析原有地籍资料

编写技术设计书

准备工作:组织、宣传、培训、准备工作图,发放指界通知书。

试点调查、地籍调查:收回指界通知书回执,实地调查、确界、

设置界标、绘制宗地草图、丈量界址边长、填写调查表,双方

签字,资料整理,资料移交下道序。

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全站仪全野外采集数据

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检查资料是否齐全;采集数据进行地籍

图、宗地图编辑,面积量算,建立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

作业单位检查资料整理,成果输出(包括各类图、表、册)

提供最终检查验收。

5.作业路线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如收集调查区相关资料,编写技术设计书。组织、

宣传、物资准备和调查试点等;

(2)基础平面控制测量,利用已有控制点建立E级或一、二级GPS控制

网;

(3)依据国家及**省关于土地调查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按照“缺什

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原城镇土地调查变化区域实施权属补充调查,调查调查区内

每宗土地的位臵、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填写申请书、地籍调查

表,实地设臵界标等;调查虚宗地类;

(4)对每宗地界址进行解析测量,并测绘相关地籍、地物要素。

(5) 应用市国土局提供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

(6)进行面积计算、汇总和专项用地统计工作。

(7)资料整理归档。

(8)检查验收。

6.工作准备

6.1 技术准备

编制技术设计书

根据******的技术要求和**省国土资源厅建库规范,编制该项目的技术设计书,用于指导该项目的具体生产。

(2)人员培训

为统一调查要求,统一技术标准,开工前组织本项目调查作业人员培训。培训以该项目设计书为主,明确有关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通过培训,达到统一操作程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工作方法的目的。

6.2 资料准备

(1)收集整理土地权源资料,包括土地审批、土地征用、划拨、出让、转让、土地级别、地价以及土地登记发证等有关资料。

(2)收集整理测绘有关资料,包括已有地形图、平面图、地籍图、宗地图、坐标册等。

(3)房屋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

6.3 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全站仪、RTK、钢尺、手持测距仪、计算机、外设和软件系统、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

7.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⑴成图比例尺

校区土地调查采用1︰500比例尺,图幅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

⑵成图精度

①界址点精度要求

类别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

根点点位中误差/cm

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

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

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

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

一±5 ±10 ±10 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

二±7.5 ±15 ±15 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地籍图平面精度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臵中误差:明显地物点不超过图上±0.3mm,街坊内部不超过图上±0.5mm;地物点间距中误差明显地物点不超过图上±0.4mm,街坊内部不超过图上±0.5mm。

8.权属调查

8.1 作业流程

具体作业流程为:

8.2 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是土地登记中一个重要法律程序,其基本要求是: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因此调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本次地籍调查的对象是调查区内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者的情况、宗地使用的状况及他项权利,确权的依据是经过审查认为有效的权源证件,调查的主要方法是现场调查宗地的土地座落、位臵、界线、收取并核实权源证件。调查的结果是取得一份合格的宗地调查资料,为地籍勘丈提供合法、有效、可靠的依据。

8.3 准备工作

(1) 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召开被调查对象的动员大会,积极宣传地籍调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做到地籍调查工作家喻户晓。

组织宣传、发动群众 街道、街坊划分

制定调查生产计划、组织业务培训 领取图件、资料等用品

准备工作

地登记申报 发送通知和申请书或上门申报 申请书与有关表格填写 收取和

审查权源材料 绘制宗地分布略图

输出原有地籍图

调查人员逐宗检查,对变更宗地作记录

收取权源材料并审核 绘制宗地分布略图

更新调查区 巡查

发送指界通知或电话预约

现场核实、确定界址、调解处理权属纠纷 界址设置、界址边勘丈、现场绘制宗地草图 填写地籍调查表、完善签字盖章

按街坊绘制宗地结合图,按街道(镇)绘制街坊结合图 调查资料整理,组织自检互查 监理检查 检查验收

权 属 调 查

权 属 调 查 资 料 入 库

(2)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街道、街坊的划分尽量不打破原来已划分好的街道、街坊。

对未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区域,按《细则》规定,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在徐州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局的配合下统一划分街道、街坊。

调查区的街坊号和宗地号均从西北角起始,采用“弓”字形编号方法。街坊号在街道最大街坊号续编,新增、变更宗地号在街坊最大宗地号后续编。

(3) 制订工作计划,组织业务学习

在开展调查工作之前,组织调查人员、检查员、各项目负责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讨论学习《规程》、《细则》和“设计书”,技术负责人员做好事先指导,达到认识统一、思路清晰、解除疑难,方法明确之目的。

按照项目总体计划安排落实人员、计划实施。

⑷权属调查工作人员按其承担的工作内容领取相应的地籍图件和资料,办理调查工作证,同时拟订作业计划。

8.4 土地登记申报

土地登记申报以街坊为单元,采用集中申报和调查员上门申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工作内容是收取、审查权源证件,指导申报者填写申报的各类表格。

变更地籍调查区土地登记申报以街坊为单位,由调查人员根据分幅地籍图检查巡视,针对有变更的宗地,由调查员与土地使用者共同申报相结合,并收取权源证件,办理变更登记申报。

对调查区内没有发放土地使用证的宗地,申报时对土地使用者提供的权源证件需当即审查,对持有有效权源证件者办理申报,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对持有无效证件或无证件者,应详尽了解其土地的实际使用状况和变更过程并作详细记录,指导其与当地国土管理部门联系,补办必要的用地手续。

对调查区内已发放土地证的宗地,如权利人、权属性质、用途、使用权性质、通讯地址、界址点(线)、宗地四至与邻宗关系等均未发生变化,可不填写申请书,但须收取土地证(复印件)和房产证(复印件)。如发生变化,需办理变更登记申报手续。

共用(有)宗地必须按各共用(有)权属主体分别收集权源材料。

8.4.1常见有效权源证件

常见有效权源证件列出如下:

①、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合同、征(拔)用土地的批文及其附图、宅基地证、建房审批表、项目批文等;

②、地面建筑物产权证件。这是一种土地使用权的间接证明,包括房屋所有权证、建筑执照等;

③、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转让、租赁、抵押,或因机构调整、企业兼并、联营、合建、房屋买卖等原因,出现土地使用权属变更时由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出具的相关批文、合同或协议等;

④、土地使用权纠纷处理意见。包括司法部门和国土管理部门关于土地使用权纠纷的判决书或裁决意见书,公证部门的公证书;

⑤、具结书。单位或个人因种种原因缺少权源证件时,在查无邻宗纠纷和违法行为后,可由单位或个人填写具结书。具结书需由主管部门或居委会签署意见。

8.4.2 各类表格填写

根据申请者的实际情况,可在现场指导填写,或协助填写。使用碳素墨水的钢笔书写,要求字迹端正清楚、术语规范、文字通顺、项目齐全正确。

①、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该表由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单位填写,单位名称应与公章一致;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用地单位应由相应主管部门申报。此外,还需注意正确区分宗地的土地座落和单位通讯地址,抄录身份证号码时,号码应与身份证复印件一致。

②、户主身份证明书

该表由申报人填写姓名,名字以身份证为准,不得用同音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替代。

③、土地登记指界委托书

该表是在合法申报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自行办理申报(或指界)、需要委托他人代办时填写。委托人和代理人均需按要求如实填写各自相关的项目,加盖印章。

共用宗需所有土地使用者共同委托一名代表指界时,也需办理委托书。新村成套住房指界时,不需办理委托书。

④、土地登记申请书

按申请书扉页的填写说明和要求填写各项内容;

土地使用者应填写户主姓名或单位名称。单位申请书需在封面上加盖公章;地址为土地使用者的通讯地址;座落为描述宗地的地理位臵的路名、巷名、门牌号码,填写门牌号码时应严格区分支号和连续号码,连续门牌号码用逗号隔开,支号用破折号表示。

权属性质填写“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单位性质填写“行政、事业、国有、集体、私营、外资、港澳台、联营、股份制、个体或其他,个人住宅填写个人”;土地使用权性质:出让、划拨、租赁、国家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

申报人签章必须由本人签字,并盖章,个人确实无私章的可按手印。

所有申报材料和权源证件均须按宗地整理,装入资料袋中,一宗地材料装入一只资料袋。资料袋封面填写地籍号、土地使用者和土地座落。

8.5 发送指界通知

调查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前几天向有关土地使用者发放指界通知书;也可在申报时通知或约定。指界通知发出后,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熟悉和分析权源材料的有关内容。

8.6 现场调查核实

调查员会同宗地指界人到现场按权源材料共同核实土地使用者、土地座落、权属性质、土地用途、使用权类型、界址位臵、宗地四至等内容。当有邻宗共用界址边时,还需双方到场共同指界。已有土地使用证的宗地着重核查宗地界址点是否增删,位臵是否发生变动,用途、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土地使用者是否发生变更。

8.7 界址确定

界址确定是宗地现场调查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调查员应根据权源证件确界,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1)界址的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土地使用者到现场共同指定。

(2)单位使用的土地,须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个人使用的土地,须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

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及委托书;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

(3)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4)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B.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市级人民政府处理。

C.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D.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处理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现场调查遇到土地权属争议时,一般通过双方协商、调查人员现场调解或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当争议严重、调解不成时,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7号令关于《土地权属调查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提出的事实和理由并自负其责的举证,及时向负责调查处理的国土资源部门提供有关证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决定受理后由调查员进行权属争议调查处理,调查员在填写调查处理争议案件相关表格,审查当事双方列举的有关材料,如: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权属凭证、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准征用、拨用出让土地或以其他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记清争议的位臵、原由、面积、各自的主张及理由。调查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并载明以下内容、当事双方姓名或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争议的主要事实、协议内容等,调解双方并签名盖章,调查员署名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印章生效。权属争议调查处理意见书是土地登记的依据之一;调查未能生效时,连同双方提交的有关材料一并交地籍调查领导

小组进行处理,领导小组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处理。如争议在短期内难以处理,调查人员可按现状在宗地草图上予以标注,具体用0.3mm虚线表示。当争议得到处理和解决后,调查人员应立即进行定界,完善地籍调查表并签字盖章;在争议未得到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人员应告诫争议双方不得改变争议界线及其地上附着物的现状。

(5)违约缺席指界的,根据不同情况按如下办法处理:

A.如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指定界线确定;

B.如双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员依现状界址及地方习惯确定;

C.确界后,调查员将违约缺席指界通知书和确界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方。如有异议,必须在书面结果送达的15日之内向国土管理部门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上述两条确界自动生效。

指界人出席指界、并认定界线,但拒不签字盖章的,按违约缺席指界处理。

(6)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重点,依据有关确定土地权属的规定,在确定界址的实地位臵时,可参照以下情况处理:

A.沿街(路)用地界线以实际使用合法围墙或房墙(垛)外侧为界;当界标物相邻拐点间距小于10cm时,以外侧拐点为界址点;单位和个人门口的内折“八”字形内用地可确定给该土地使用者;墙基线以外占用人行道的台阶、雨罩等构筑物用地,一般不确权给该土地使用者。

B.阳台按实地根部确权。

C.墙体为界标物时,应明确墙体用地的归属,尤其要注意其公用界址点位臵的确定。

E.在建工程项目用地的界线,以建设用地许可证或出让红线图所确定的界线确权。待竣工后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时,按实际用地情况确权。

I.港口码头船舶停靠的场所及相应附属建筑物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经过审批、办理过用地手续的码头,按其用地手续确权。

J.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上四至界线与宗地界线一致,但实际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的,按实际四至界线确权。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上的四至界线与实际界线不一致的,根据实地调查及权属争议情况进行确权,原则上以实际使用状况确权。

L.对重复征用划拔的宗地界线的确定,一般以最后一次征用、划拔的文件、图件为准。

M.公共厕所、垃圾站按其实际使用状况单独设宗确权。

N.征而未用的土地,不设宗调查。

Q.同一单位被街、路、巷、河分割成几块时,根据分割状况,分块设宗调查确权。

R.共用宗地查清各自独自使用的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以及共同使用的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在调查表中阐明共同使用部分的分摊方式和分摊比例;绘制宗地草图时应将独自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用虚线表示出来。

S.同一单位地块内部,存在明显不同用途且界线明确,应按不同用途分块设宗,调查确权。

T.已在规划部门定点拆迁红线内,但未拆迁的房屋测绘现状但不确权。

U.宗地界址经双方指界人认定签章后,应立即在实地设臵规定类型的界标,在工作图上修改宗地轮廓,正式确定地籍编号,并以街坊为单位按先后顺序统一编注界址点号,街坊内不得有重复的界址点号。

(7)界标设臵

调查宗地在界址确认后,应及时设臵界标。本调查区界标有四种类型:混凝土界桩、钢钉、红漆喷涂标志和指示标。各类界标的规格详见《规程》。

A.界标设臵的一般规定

企事业单位宗地原则上按上述四种类型的顺序选用。界址桩用于土质地面,界址钉用于铺装地面或打入墙体,较完整的墙体可选用红漆喷涂标志。对于无法到达的界址点使用指示标;

个人宗地和住宅楼宗地使用红漆喷涂标志,界址点落在空地上或无法到达的界址点使用指示标;

B.界标设臵要求

界标设臵要求位臵准确、埋设稳固、符号鲜明美观;混凝土标石埋设略高于

地面3~5cm;地面界址钉埋设与地面齐平;墙上界址钢钉应牢固打入墙体,有松动时需用沙浆加固;喷涂采用模具作业,指示标应详细标注界址点的方向和箭头到达界址点的距离。喷涂界标和界址点号及指示标一般情况下应高于地面0.4米。

(8)界址点编号

在一个宗地确界、设标结束后,应进行界址点编号。界址点点号统一用纯数字表示。编号从街坊西北角开始,顺时针连续编号。界址点间发生插入点时,在本街坊已编的最大号后续编。

一个街坊内界址点不得出现重号。变更宗地界址点点位发生变化的应在街坊最大界址点点位号续排。

8.8 界址边勘丈

界址边勘丈采用钢尺直接丈量。勘丈两次,读数至厘米,两次丈量较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取中数。界址边长记录到边长勘丈记录表中。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应在勘丈记录表的备注栏内注明丈量的尺段数。当边长超过100米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勘丈,可用坐标反算,同时在备注栏内注明“反算边长”。记录数字不得字上改字,有错误应整齐划改,分米及厘米数字不能修改。修改处应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

8.9 填写地籍调查表

地籍调查表必须做到图表与实地一致,各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用碳素墨水填写,字迹清楚整洁,文字通顺简明,填写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和字上改字,同一项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划改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员印章。

每宗地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下时,可加附页。共用宗各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上级主管部门、法人代表、代理人等另填附表。各栏填写内容说明如下:

编号——宗地的正式地籍编号,应注意现场的调查时间应后于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委托指界代理身份证明书的日期。

第一页:新建区的地籍调查为初始地籍调查,保留“初始”,变更区的地籍调查为变更调查,保留“变更”。

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用地为具有法人资格单位的全称。个人用地以房产证产权人姓名为准。共用宗地则填写某一土地使用者加“等”。

性质——行政、事业单位填写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按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填写国有、集体、私营、外资、港澳台、联营、股份制、个体或其它,个人住宅填个人。

上级主管部门——与单位有资产、行政关系的上级领导部门。个人、个体等性质的土地使用者此栏不填。

土地座落——经实地核实的土地登记申请书中的宗地所在区、路(街、巷)及门牌号,填写规范同“土地登记申请书”。

法人代表或户主——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或使用土地的个人的房产证上所载产权人的姓名。共用宗需填其所有法人代表或户主姓名。

代理人——使用土地单位的法人代表或使用土地的户主不能亲自到场指界时,受委托的指界人员的姓名,代理人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

土地权属性质——“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性质——出让、划拨、租赁、国家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

宗地面积——宗地的调查面积。

预编地籍号——准备阶段预编的地籍号。

地籍号——通过实地界址调查后确定的正式地籍号,可与预编地籍号一致。

原地籍号——原初始土地登记确定的地籍号,以土地使用证上记载的为准。

所在图幅号——本宗地所在的主要图幅的图幅号。

宗地四至——用两个界址点号表示方向,相邻宗地间有3个以上公共界址点并点号相连续时,只填首末两个点号。具体格式如:北(1-2)为××路,东(2-5)为××单位。

批准用途——权属证明材料中的批准用途。

实际用途——现场调查时,宗地的一种主要实际用途。

实际用途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相关规定执行。

使用期限——权属证明材料中批准的宗地使用期限,没有规定暂不填此栏。

共有使用权情况——共用面积分摊的方法、分摊系数。一般依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共用面积(建筑面积可从房产证中摘取)。

说明——地籍调查结果与土地登记申请书填写不一致时,按实际情况填写,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原因。其它情况,如宗地只调查不确权,宗地设定了他项权利,宗地状况未变化的,也需要说明。

第二页:界址标示栏内,界址点号,以街坊为单位的界址点编号,从宗地西北角起,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与宗地草图一致。

界标种类——界址点上设臵的界址点标志类型、在相应栏内打“√”;

界址间距——相邻界址点间的勘丈距离,从界址边长勘丈记录表上抄录,当不能丈量时,可用反算边长代替,要在备注栏注明“反算边长”,其单位为m,注至小数后两位。

界址线类别——界址线位于何种类型线状地物上,用“√”表示。

界址线位臵——指界址线落在地物上的具体位臵,对本宗地来说分内、中、外,用“√”表示其相应位臵。落在空地上不作位臵说明,双墙应在备注栏内注明。宗地较大时,续表填写。

界址线——相邻宗地间公共界址点的起、终点号,与宗地四至相对应。

指界人姓名——法人代表、户主或指界委托书代理人姓名,签名要工整,不识字的可代写,签章栏可以是指界人签名并加盖的印章、指纹,签章栏不能由他人代按指纹或签章。本宗地指界人应对每条起终点号间界址线(包括与街巷等相邻)签章。与集体土地相邻时,应有相邻的集体经济组织指界人签章。

指界日期——邻宗地签章的日期。

界址调查员姓名——包括所有参加调查人员的签名,为首的应为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登记发证过的宗地,宗地状况无变化时,邻宗可不签章,只需在说明栏内注明。

第三页:宗地草图——对于较大宗地可另附宗地图,并注“另附宗地草图”。

第四页: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指手续履行、界址设臵、边长丈量、争议界址最后处理等情况。对于有争议的界址,现场不能处理时,应作笔录,有争议的界址地段各自的理由,调查员的处理意见,应向土地登记领导小组报告。

地籍勘丈记事——检查界标设臵情况,地籍勘丈方法和使用的仪器。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方法。地籍勘丈员签名即为地籍细部测量人员签名。

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对权属调查、地籍勘丈成果是否合格进行评定,并由地籍调查负责人签章。

8.10 绘制宗地草图

宗地草图是宗地调查中的原始资料,一切数据与记录均系实地勘丈和调查,绘制应美观、清晰、数据准确。宗地草图可以根据宗地大小选择适当比例尺,概略绘出其形状;个别大宗地可另附大图。宗地草图用铅笔绘制。

宗地草图表示的内容:本宗与邻宗的使用者名称、宗地号、分宗地界址短线;本宗地的地类号、门牌号、界址点(线)位臵、界址边长;对本宗内各建筑物进行绘制,并注明楼层数、房屋结构,楼层数标注在房内右上角;绘制本宗及界址线外附近的主要地形要素(道路、河流等),界址线通过的界标物应详细绘制;注明部分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点的条件距离;共用宗需用虚线表示使用者各自使用范围和其它必要勘丈数据。

每宗地用铅笔绘制宗地草图一份,所有边长(注至小数后二位),注记应为实地丈量数据,字头向北、向西,界址边长注在线外。

宗地草图绘制完成后,应现场核实有关内容,特别是界址点数量和界址线的位臵。

8.11 绘制“宗地关系略图”

每个街坊在权属调查过程中需根据宗地草图逐步绘制“宗地关系略图”。

8.12 地籍调查表属性数据的输入

经检查合格后的地籍调查表,录入徐州师范大学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时,需充分利用系统的检校功能,消除录入数据的逻辑错误,修正地籍勘丈数据在互校中发现的问题,并经第二人校对,确保系统内属性数据,调查表内容实地状况的一致性,尤其要注意土地使用者名称不能缩写,也不能多宗。

8.13 资料整理

权属调查资料整理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是一项逐步完善的工作。其整理方法和要求如下:

①、及时填写“土地登记申报、权属调查进度一栏表”等各类统计分析表,通过总表分析做到适时修订计划,确保权属调查资料逐步完善,能够在自查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互查和专查;

②、申报、调查资料以宗地为单位装入资料袋中,以街坊为单位集中宗地资料袋,袋内宗地资料按清单顺序依次用夹钉叠放。

9.控制测量

在徐州师范大学已有C、D级GPS控制网下,加密E级GPS网,按作业区域统一布网。根据实际情况,在E级GPS网基础上加密一、二级GPS网或一、二级导线(网);在E级GPS网或一、二级GPS网(导线网)下加密图根平面控制,以满足界址点、碎部点测量。

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公式为:

2)

2

σ

a+

(bd

=

式中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 ——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系数(1×10-6)

d ——相邻点间的距离(km)

9.1 E级GPS平面控制网

从已知C、D级GPS点中选取不少于3个控制点,作为E级GPS网起算点。起算点要求分布合理,构网图形良好,起算点在联测之前须进行兼容性检核。

E级GPS平面控制网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定位模式同步观测。

9.1.1 布点基本要求

1.根据作业区情况,布设四等GPS点应能覆盖整个作业区,同时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

2.每个GPS点应至少与另一个GPS 点通视。

3.选点与埋石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有关要求执行。

GPS 网的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⑵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点位应便于安臵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被测卫星的地面高度角应大于15°;动态地面如大树邻近、填土区域、开挖现场、松土中均不得选埋。

⑶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 ,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4)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及其标石。

(5)GPS点均应按实地绘制点之记(包括所利用的旧点)。并应符合《全球定

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附录A 的要求; 9.1.2 观测及基本技术要求

GPS 点作业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

观测作业要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要求执行。

9.1.3 数据处理

a) 在采用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一个同步时段中,可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也可以只选择独立基线多基线处理模式统一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

b)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同步环坐标分界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 10-6)

等 级

限差类型

E 级 一级 二级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6.0 9.0 9.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0.0 15.0 15.0

c)、GPS 网平差处理

① 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 WGS —84 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在WGS —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②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 在本调查区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约束点的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或已知方位,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平差结果应输出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③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 △x 、V △y 、V △z )的绝对值应满足以下式的要求:

V △x= V △y= V △z ≤ 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④ 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 △x 、dV △y 、dV △z )应符合下式要求:

项目 等级

观测方法 E 级 一级 二级

卫星高度角(o) 静 态

快速静态 ≥15 ≥15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静 态 快速静态 ≥4 ≥5 ≥4 ≥5 ≥4 ≥5 平均重复设站数 静 态 快速静态 ≥1.6 ≥1.6 ≥1.6 ≥1.6 ≥1.6 ≥1.6 时段长度(min ) 静 态 快速静态 ≥45 ≥15 ≥45 ≥15 ≥4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

静 态 快速静态

10~60

10~60

10~60

d V △x = d V △y= d V △z ≤ 2σ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约束方位与GPS 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式要求。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闭合差按表2相应等级要求执行。 9.2 一、二级GPS 平面控制网

在E 级GPS 点的基础上布设一、二级GPS 控制点时,需要满足《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技术要求。一、二级GPS 平面控制网采用静态定位模式同步观测。

9.2.1一、二级GPS 控制点的埋石要求

非路面上埋设标石的标石顶高出地面5厘米,路面上埋石点标志高出路面1cm 。铺装路面上不能埋石的可打专用水泥钢钉(界址钉)标志,正规的水泥路面采用钻孔打入5cm 长的钢钉标志(φ10),沥青路面打入10cm 长的钢钉标志(φ10),不正规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石子路面凿20cm 深10×10cm 的方孔,灌入混凝土后放入10cm 长的钢钉标志。实地用油漆在适当位臵字头朝北标注点号。

9.2.2一、二级GPS 控制网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具体测量精度要求见下表: 等级 平均距离(km) a(mm) b(ppm)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一级 1 ≤10 ≤10 1/20000 二级 <1 ≤15 ≤20 1/10000

9.2.3 一、二级GPS 平面控制网布设要求

每点应有一个以上已知通视方向,保证图根控制加密和细部采集定向使用。 GPS 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路线形式构成。GPS 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小于或等于10条。

9.2.4 一、二级GPS 平面控制网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卫星高度角≥15o;有效观测时间≥15min ;有效观测卫星数≥4个;数据采样间隔为10—60S 。

一、二级GPS 网点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值应小于6。

一、二级GPS 网的观测要求、外业记录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GPS 基线解算同步环检核: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相闭合差不超9.0(1×10-6),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5.0(1×10-6)。

GPS 基线解算异步环检核:GPS 基线组成的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σωn x 2≤ σωn y 2≤ σωn z 2≤

σωn 32≤

式中ω——环闭合差,ω=2

22z y x ωωω++

n ——独立环中的边数。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应超过下式规定:

ds ≤σ22

当上述各项限差检验符合要求后,利用所有独立基线组成图形条件,以基线向量及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观测信息,以网中任一已知为起算点,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验GPS 观测精度及剔除有效粗差。

在无约束平差的基础上,根据已知起算点的已知条件进行约束平差。在约束平差中排除不兼容的已知点。平差结束后应提供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等精度信息。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 Δx 、V Δy 、V Δz )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 Δx ≤3σ V Δy ≤3σ

V Δz ≤3σ

一、二级GPS 控制网的观测要求、数据处理要求具体见9.1.1表中一、二级GPS 控制网精度要求。

9.3 一、二级平面导线

在E 级GPS 点的基础上布设一、二级平面导线控制点时,编号、埋石同一、二级GPS 控制点,技术要求满足《城市测量规范》。

一、二级平面导线一般沿主要街道布设,布设成附合、闭合线路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

9.3.1 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路线长度(km ) 平均边长(m ) 每边测距中误差(mm ) 测角中误 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1/万 DJ2

DJ6 一级 3.6 300 ±15 ±5 2 4 ±10n 1.4 二级

2.4

200

±15

±8

1

3

±16n

1.0

注:导线网结点间的长度为附合路线长度的0.7倍;n 为测站数。

边长测量时,用Ⅰ、Ⅱ类测距仪每边单程二测回,Ⅲ类仪器为四测回,观测的斜距须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改正,周期误差改正及气象改正。

利用垂直角计算高差和平距时,垂直角测定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α

ξα

sin '

'2??=''T S m

式中

α

m''为单程观测时所需垂直的测角精度;α为垂直角。

所有一、二级平面导线点均需埋设标石,铺装地面可用电钻钻孔后镶嵌测量标志,房顶上埋设楼顶标石,一、二级导线点需填写点之记。

9.3.2观测

①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全站仪按方向法进行观测,测站之间采用三联脚架法,导线两端点应联测定向角。

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见下表:

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限差要求

仪器型号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J2型8 13 9

②边长测量使用全站仪每测回四次读数。一测回内读数较差应小于1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5mm。气象数据可取每条边主机端的数据,气温最小读数0.5?,气压最小读数为100Pa(或1mmHg)。气象数据可直接输入全站仪,由仪器自动进行气象改正。

③一、二级导线的验算及平差计算使用经鉴定的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成果打印。

9.4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本次地籍测量的方法是全野外数据采集,在E级GPS平面控制网、一、二级GPS平面控制网或一、二级平面导线的基础上,采用动态RTK方法施测图根点。如果实际工作中的地理环境不适宜采用动态RTK方法施测时,则可在E级GPS 平面控制网、一、二级GPS平面控制网或一、二级平面导线的基础上采用全站仪按常规导线测量方法,分片布设一级图根平面导线,按需加密二级图根平面导线,困难地区可布设少量支导线。

在E级GPS平面控制网、一、二级GPS平面控制网或一、二级平面导线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布设GPS平面图根控制网或一、二级图根平面导线。

9.4.1 GPS图根平面控制

①采用GPS-RTK定位法测定图根点:测量时臵信程度必须设臵在99.9%,在固定解状态且HRMS≤0.02、 VRMS≤ 0.02时方可数据采集,并在同一时间段重臵整周模糊度,再采集一次数据以供检核。对于没有检核条件的测量点,应分不同时间段进行重复测量,以避免测错。

如在测量过程中出现误操作时,要从基站读取数据,检查天线类型、天线高等参数的正确性,并重新设臵流动站。

测量结束后应对两组成果进行比较,较差小于5厘米的取中数使用,大于5厘米的应返工重测。

②静态定位法测定图根点:当采用GPS-RTK测量有困难时,可采用GPS静态模式施测,时段长度为10分钟。

9.4.2一、二级图根平面导线测量

①一、二级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

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其主要技术要求如表

等级导线长

度(km)

平均边

长(m)

测回数

测回差

(″)

方位角闭

合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坐标闭合

差(m)

J2 J6

一级1.2 120 1 2 18 ±n

241/5000 0.22

二级

0.7 70 1 ±n

401/3000 0.22 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少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米

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电磁波测距导线可按需要自行设计,但精度不得低于上表的规定。导线总长小于规定长度1/3时,坐标闭合差不应大于13 cm。

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符合时,可布设不多于4条边,总长度不超过900米的支导线。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需观测左、右角各一测回。

②图根导线点相对于起始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③图根点的密度视地区地物的复杂程度而定,对于1∶500比例尺变更地籍

测量,每幅图应有3个以上埋石点,其点位分布应均匀。

④埋石点的标石制作要求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附录C执行。在铺装路

面可先用电钻钻孔,再埋入钢钉,并用水泥固定。

⑤图根平面导线观测应使用检校后的全站仪,所有外业观测应按《城镇地

籍调查规程》或《**省地籍调查细则》执行,记录手簿如采用电子记录,应打印,装订成册。

⑥图根平面导线平差后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上述要求。

9.4.3图根点标志和编号

图根点一般采用7cm长的钢钉或木桩标志,并用红漆写上点号。当每幅地籍图内的埋石点数不足3个时,可在图根导线点上增加埋石点,铺装路面上的钢钉可作为埋石点。

9.5 四等水准测量

9.5.1 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要求

⑴.所有E级GPS控制点都要进行四等水准联测,设在建筑物上的点,地面

上在该点附近有一个水准点,联测时注意不要漏掉。

⑵.起算点应不低于三等水准点,一般采用附合路线,在距离超限时也可以采用水准网或结点水准路线,注意起点至结点间和结点至结点间距离不超过30公里。

⑶.四等水准主要精度指标应符合下表:

四等水准主要精度指标单位:(mm)

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测段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10 ≤±20L≤±20L≤±30L

注:L为路线长度的公里数。

9.5.2 水准观测

⑴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观测。观测顺序后—后—前—前。

⑵当水准路线为附合路线或闭合环时采用单程测量,水准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法观测。

⑶四等水准执行GB 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城市测量规范》,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四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m)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 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 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仪器类型 视距 双面

DS 3

≤80

≤5.0

≤10.0

三丝能读数

四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

基辅分划或黑 红面读数的差

基辅分划、黑红面或 两次高差的差

单程双转点法观测 左、右路线转点差

检测间歇点 高差的差

3.0

5.0

4.0

5.0

⑷ 水准作业前按规范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必要的鉴定。水准尺弯曲差大于8.0mm 的应施加改正;一对标尺零点差不等差大于1.0mm 时应予以调整;水准仪i 角大于20″时应进行校正,否则禁用。

⑸ 作业过程中应按规范要求检测仪器i 角,并随时检查仪器和标尺的质量情况,按要求做好检查记录。作业前后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必要的标尺检验。 (6) 水准视线高度应保证三丝能读数。水准测量按规范规定格式记录,或采用电子记录,当天小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⑺ 水准按始末路线或观测时间记录表头内容,须记录观测日期、时间、天气、成像、路线始末点号、距离、高差,不能漏项。路线应尽量连续,工作间歇时应尽量在水准点上。需要设臵间歇点时,应注意进行检测,检测高差不予采用。

⑻ 环线或符合于高级点间水准路线的单独的水准附合路线,长度不超过80公里,环线周长不超过100公里,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不超过30公里;水准网中最弱点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 ;

⑼ 平差完成,制作水准联测路线图,评定精度,整理成果。 9.5.3 成果整理

⑴.每一水准路线观测结束,经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编算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绘制平差略图,进行概算和精度统计。满足要求后再输入计算机进行平差计算。

⑵.计算水准点概略高程时,所用的高差加入下列三项改正: a.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 b.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 c.路(环)线闭合差的改正。

⑶.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计算公式:

M W =±

??

? ??F WW N 1 式中,W —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 );

N — 水准环数;

F — 水准环线周长(km )。

⑷. 四等水准外业和计算数值取位按下表:

表6.3.F 四等水准外业和计算数值取位(mm )

往返测距 离总和km 测段距离 km 测站高差 往返测 高差总和 测段高差 中数

高程 0.01

0.1

0.1

0.1

1

1

⑸.平差计算采用使用清华山维《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软件进行平差。 9.6 一、二级控制点高程测量

一、二级 GPS 点的高程可采用拟合高程,在测区内或测区外围联测不少于6个四等以上等级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选取的四等点要均匀分布,能够控制整个一级GPS 网的高程拟合,禁止高程外推。

10.地籍测量

对用GPS-RTK方法测定的图根点,外业采集数据前,应用全站仪检查其正确性,并做好记录。

界址点和细部点尽量从测站点上采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测定,外业无法测到的点,结合一定的几何图形,勘丈若干边长,运用边长交会、内(外)分点等方法解算其坐标。

本次采用全解析法测量,对地籍图各要素采用解析法进行。

10.1 外业采集的基本要求

①测站能直接观测到的,且距离在150米以内的界址点、地物点,采用极坐

标法直接测量。

街坊外围的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明显的界址点(一类界址点)原则上需要图根导线点以上的控制点上直接施测,距离不超过150米;街坊内部界址点(二类界址点)大部分必须在图根导线点以上的控制点上直接施测。

②无法施测附合导线的地方,采用支导线法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水平

角半测回,垂直角半测回,测距2次读数(两次读数差小于10mm),总长不超过100米,图根点至界址点不宜超过3条边;老校区特别困难的地方,支导线总长不得超过150米,边数放宽至5条。

③少量无法直接施测的界址点和地物点,根据已测出坐标的界址点或地

物点,通过钢尺量取栓距,采用距离交会,内外分点法等多种方法求其坐标。

用支导线大于2条边的图根导线点上施测的界址点(或地物点),补测界址只能发展一个层次,补测地物点只能发展二个层次;依据图根点,补测界址点和地物点一般不宜超过三个发展层次。布测的图根导线点,应保证上述发展层次的需要。

量取的栓距必须有多余条件检核,并进行误差分配。

④界址点观测、计算:测站点对中误差不大于3mm,定向边宜长于测量

边,定向边检测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之差不应大于30mm,水平角观测半测回,垂直角观测半测回,测距棱镜位臵不能与界址点位重合时,应加距离改正。

观测结束后(观测点数大于3个)应进行方向归零检查。斜距应作加、乘常数改正和倾斜改正,边长、坐标计算至0.01米。

⑤重要地物点坐标的采集按二级界址点的要求执行。

10.2 地物要素测量

地物要素测量,采用全解析法进行,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

地物要素采集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地、工矿建(构)筑物、交通、管线、水系、地貌、植被等。

10.2.1 居民地及垣栅

①房屋以墙基角为准,不得综合,不同性质、不同高度、不同权属的房屋

应分割表示。楼房的阳台应准确表示,落地阳台(包括因地下室采光造成距地不到半米的阳台)综合到楼房内,按实际位臵以实线表示;不落地阳台以楼房主体墙以实线表示,突出部分以虚线表示。附属在楼房等建筑物上的门廊、雨罩等只采集带支柱的;二层以上的突出楼房,底层墙基以实线表示,突出部分按投影位臵以虚线表示;居民地内部小于6m2的偏房、单独的小门楼、门洞一般不采集,

与房屋毗连的小门楼可按房屋综合采集。凡有基础的在建房屋均应采集,并加注“建”字。

②房屋应加注层数,2层起注,注记在建筑物的右上角位臵。对于楼房层数,四周门窗处房檐的净高在2.2m以上的算作一层,低于上述高度的不算一层。小区建筑物的楼幢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幢”注记在建筑物的合适位臵,用2.5mm 细等线体注记。

③街道两侧用石棉瓦、塑料制品等搭建的不正规的临时建筑不采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区内正规的停车棚,大于12m2的要采集,并用棚房符号表示。建筑物外围小于50cm×50cm的装饰性细部(如墙面外砖柱)可舍弃。建筑群内井式建筑中大于6m2的天井或院子需表示。

④室外楼梯一般要采集,并按《图式》4.3.4符号表示。但居民地内小于

1.2米的楼梯不采集。地下建筑物的天窗及地下室一般不采集,但大面积的地下商场应采集,用《图式》4.1.4虚线表示出范围,内加说明注记,地下商场的入口按《图式》5.8.3符号表示。

⑤正规的厕所、牲口房要采集,并加注“厕”或“牲”。永久性的固定垃圾台应采集。

⑥房屋前端有两端封闭走廊的按房屋符号表示,其余情况按《图式》4.3.1.3符号表示。有柱的檐廊按《图式》4.3.1.1 b符号表示,拐角处的柱子准确采集,直线部分的柱子适当配臵表示。

⑦居民地的围墙一般应采集;与权属界址有关的或沿街道两侧用于亮化的栅栏要采集,当在图上短于1cm时不表示。

⑧加固坎上建有栏杆且无法按真实位臵表示时,按《图式》8.4.5-d栅栏坎符号表示。

⑨划入宗地内的台阶要表示,未划入宗地的可不表示。

⑩农村居民区内的各家各户的小门墩不设界址拐点,但地籍图要表示。

10.2.2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①凡依比例尺表示的烟囱、水塔、纪念碑、塑像、宝塔、微波传递塔等独立地物,按着地的几何图形采集外围轮廓线,以地类界或范围线表示,中间配臵符号。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独立地物,符号的定位点应采集在该地物的中心位臵处。

②宣传橱窗、广告牌一般不表示,但具有方位意义的独立、大型广告牌应表示,独杆的,符号采用“”,其中短线与园直径为1mm,高度和宽度为2mm。

④居民地及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水泥地不表示。

⑤工厂内主要的露天设备(包括主要管线)要采集,以反映工厂用地性质。露天设备可只绘出范围,内加注露天设备(《图式》5.2.9)符号。

10.2.3 交通及附属设施

①各级道路应采集,公路按其技术等级代码以《图式》6.3.1~6.3.3表示,并在图上每隔 15cm~20cm 注出公路的道路编号和铺面材料。公路及其附属建筑物,如桥梁、涵洞、路堤、路堑等以相应的符号表示。无房屋建筑的公共汽车站牌不表示。等级公路应绘出铺面线、路基线,如路边有路沟、路堤等时,路基线可省略表示。

②公路桥、铁路桥、高架桥等应按规定表示,有桥名的要注记桥名。

③公路进入校区或通过居民地时,要完整绘出。校区街道的快、慢车道间的隔离栏不表示。

④公路平面相交时,铺面与路肩线对应衔接。等级公路与大车路相交时,等级公路铺面线不间断,大车路路边线接在等级公路的路肩线上。

⑤大型企事业单位内大于3米的正规(有铺面材料)的内部道路要采集。

⑥大车路宽度变化不大时,一般取其平均宽度绘制。

⑦道路附属物、里程碑、指路牌、红绿灯不表示。

10.2.4 管线及附属设施

①电力线、通讯线(通讯电缆)不采集。但有塔位的高压线要采集,高压线不连线。

②各种检修井、污水篦子、阀门均不采集。室外消防拴要采集,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④各种管道可不采集。

⑤军事驻地按有关规定表示,不标注名称。

10.2.5 水系及附属设施

①人工沟渠以沟渠内侧上边缘为准进行采集,图上宽度大于1mm时用双线,小于1mm时用单线表示,均加流向。沟渠流入河流时水崖线如不在同一平面上,以沟边线和同高的坎边线相接,河流的水崖线要绘完整。人工沟渠内侧不绘陡坎符号。

②有堤的沟渠,其堤高出地面0.5m以上时,按有堤岸的沟渠符号表示。如堤内侧未成两层的,用单面堤符号(《图式》8.3.2a)表示;当堤的内侧成两层,顶层堤脚与沟缘间有可通行地段的,用双面堤符号(《图式》8.3.2b)表示。

③道路两侧的护路沟一律用人工沟渠符号表示。

④大面积高出地面的养鱼池,外侧用单面堤表示,内绘水线;中间的隔离堤用水线表示。坑塘一律用《图式》8.2.4右侧的符号表示。

⑤其它水利设施如水闸、滚水坝、拦水坝、防洪墙、输水槽、倒洪吸等均需采集。土堤堤高0.5m以上的才采集,堤顶宽度大于0.5m使用双线堤表示,否则用单线堤表示。

⑥河流应采集岸边线,地下河流、地下排水沟不表示。

10.2.6 境界

本项目不进行境界调绘。

10.2.7 地貌

①本调查区地籍图不绘等高线,不测绘高程。

②陡坎、斜坡应区分未加固和加固两种,陡坎是形成70°以上陡峻地段。70°以下用斜坡表示,斜坡符号长线应绘至坡脚线位臵。

③土堆、坑穴要采集。

10.2.8 植被

①调查区内所有的植被一律按其外围轮廓进行采集,一律填充相应的植被符号。图上面积大于5cm2的固定菜地应采集。

②花坛一般不采集,但单位内部有标志性的花坛、假石山及主要道路上的条形花坛要采集,道路上的花坛边线用实线表示,其他花坛边线高于地面0.3米的实线表示,否则用地类界表示。

③较大场地上的草坪以实地范围采集,广场、公园内的草坪按《图式》11.4.1表示,内注“草坪”二字。

④行树、散树不表示,古树要表示。

10.3 地籍图编辑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设计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 库建设设计书 1 概述 1.1项目来源和目标 根据国家公共资金使用和招投标法的有关精神和具体要求,福瑞尔科技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承担省市竹山县农业局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 本项目的目标为在全面查清农村承包土地利用状况和分布,查清每一宗承包地的空间位置、界址、权属、面积;查清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地址、承包土地经营权权属等信息基础上,建立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集影像、图形、权属为一体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承包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1.2测区围和行政隶属

图1-1 竹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竹山县隶属省市,竹山县地跨东经l09°32-110°25’、北纬31°30’-32°37’之间。位于西北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市巫溪县。县城东北距市城区158公里,东南距市638公里。 1.3项目容及任务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项目工作主要任务是对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农村土地经营权权属数据、栅格数据,以及相关表格、文档、图件资料,实现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数据、文档、图件资料进行质量检查、组织、整理并导入县级数据库。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相关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体系,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益,完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3.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确权登记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入库

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土地调查工作项目技术设计书 (城镇地籍)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大学拟在其所辖区域范围内进行土地调查工程。 1.1 土地调查(城镇地籍部分)的主要任务 1.2 项目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城镇地籍调查面积以实际调查成果为准。 将测区分成八部分,测绘两个班分成八组,每组承担一部分。 1.3 作业内容 (1)在校区已有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完成各作业区域的基础控制测量,并布设调查区的一、二级导线网或GPS控制网,以满足地籍图根控制及日常变更的需要; (2)基于现有的地籍调查数据和资料,完成各地籍调查区域的权属调查工作及地籍测量任务。 (3)应用市国土局提供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 1.4 项目工期要求 工期要求:于2009年 4月12日前完成全部工作。 2.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基础控制资料 ****大学已完成了D级GPS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础控制网建设,这些控制网点成果可作为E级GPS和一、二级GPS控制测量的起算成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城镇地籍调查资料 ****大学之前已经开展了城镇地籍调查,这些地籍调查成果为1954北京坐标系(需对原有成果的坐标系统进行转换至1980西安坐标系),可作为本次城镇地籍调查的作业底图和参考资料。 ⑶影像图资料 校区正射影像图可作为本项目基础测绘部分的工作底图。

(1)3.作业依据 (2) 3.1 调查依据 (3)1998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省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省土地管理条例》; (6)《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7)《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9)《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 (10)**省土地管理局1991年制定的《**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试行草案)》; (11)**省土地管理局1991年10月制定《**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试行草案)有关的补充意见》; (12)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制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简称《确权规定》; (13)国土资源部2001年制定《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 (14)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制定《土地登记规则》; (15)**省人民政府1996年制定《**省土地登记办法》; (16)**省土地管理局1993年12月发布的《**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简称《细则》); (17)**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变更调查中地类变更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71号); (18)**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005年10月《**省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标准(土地空间数据部分)》(简称《基础数据库标准》); (19)《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20)《****大学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1)《****大学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方案》; (22)该项目技术设计书。 (23)3.2 测绘技术依据 (24)(1)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5)(2)GB 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26)(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7)(4)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28)(5)GB/T 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29)(6)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标准》; (30)(7)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31)(8)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2)(9)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33)3.3 测绘基准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投影方式:采用3°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采用119°30′。4.作业流程

土地和宅基地房屋测量技术设计书

土地和宅基地房屋测量 技术设计书 1.3.1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包含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填写地籍调查表等表格。权属调查由 西马银自主迁徙居民接收管理办公室组织完成,地籍测量由宁夏基础测绘院完成,主要内容为权属调查、界址调查、地籍测量、制作地籍图与宗地图、面积计算等。 1.3.2房屋调查 房屋调查与地籍调查一并开展,填写房屋调查表。工作主要包含房角点测量、权属调查、房产分幅图、房产平面图(分户图)、面积计算等,通过房屋权属调查,查清房屋坐落、种类、结构、条件、用途、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和使用面积等,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可靠依据。 1.3.3农用地调查 农用地调查主要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和农用地的其他使用权宗地进行权属调查、界址测量、面积计算,查清承包地块的发包方、承包方、土地用途、地力等级、是否划定为基本农田、四至、位置等内容。 1.3.4不动产数据入库 将整理后的不动产登记信息按照《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对基础地理信息、宗地数据、自然幢数据、权利数据、权利人数据等进行数据组织、编码、入库,建成支撑银川市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运行的不动产登记数据

库(成果数据库),并生成不动产登记元数据。 1.4工作期限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本项目应在合同签订后6个月之内完成全部工作并提交所有成果资料。 2、任务区域情况与已有资料 2.1任务区域自然人文概况 银川市西夏区西马银地区东至贺兰山,西至西干渠,北至新小线,南至北京路,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农作物以旱地作物为主,少量耕地可引黄灌溉,种植水稻。 居民主要由宁夏区内及区外自主迁移居民构成,其移民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其占用土地大多为原国营贺兰山农牧场土地,主要聚居在110国道以东、贺兰山路以北的区域内,其居民来源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为本次调查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2.2资料收集 收集以下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 (1)已有的控制资料:辖区内的C级GPS点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计等; (2)影像资料:2014年0.2米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 (3)甲方提供的“西马银项目地块示意图”及西马银移交土地地块的《地籍测绘技术报告》; (4)收集整理土地承包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土地台帐、登记簿、承包地籍图、农户信息(户口簿,身份证明)等资料。 3、工作依据 3.1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主席令【2004】第28号,2004.8.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1998.12.24);

扶沟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项目技术设计书

扶沟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第七标段)项目设计书

扶沟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第七标段)项目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审核意见:设计负责人: 审核人:主要设计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1、概述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范围和任务 (1) 2、作业区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 2.1作业区地理概况 (2) 2.2已有资料情况 (2) 3、引用文件 (3) 3.1政策及法律法规依据 (3) 3.2技术依据 (4)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5) 4.1坐标系统 (5) 4.2高程系统 (5) 4.3比例尺 (5) 4.4分幅与编号 (5) 4.5计量单位 (6) 5、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6) 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6) 5.1.1仪器设备配置计划 (6) 5.1.2软件配置计划 (7) 5.2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7) 5.2.1 技术路线 (7) 5.2.2 工艺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技术规定 (9) 5.4成果整理汇交方案 (32) 5.4.1基本要求 (32) 5.4.2成果的内容 (32) 5.4.3成果汇交 (33) 5.5质量保证措施及要求 (33) 5.5.1整体措施 (33) 5.5.2对项目机构有效的控制 (34) 5.5.3项目部与各方的协调 (34) 5.5.4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35) 5.5.5成果检查 (37) 5.5.6成果验收 (40) 5.5.7项目成果资料的提交和审批 (40) 6、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 (40) 6.1进度安排 (40) 6.1.1准备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设计书

XXX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项目 技术设计书 xxxxx 二○一四年x月

XXX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权登记项目 技术设计书 编写单位:长春伟业测绘有限公司 网址: 总经理:xx 总工程师: 编写者:王彪 审查者: 编写日期: 二○一四年x月

目录 一、概述 (66) (一)项目区概况 (66) (二)主要工作内容 (66) 二、作业依据 (66) (一)政策及法律法规依据 (66) (二)技术依据 (77) 三、主要技术要求 (88) (一)数学基础 (88) (二)主要精度要求 (99) 四、设计方案 (1010) (一)工艺流程 (1010) (二)前期工作准备及人员准备 (1010) (三)调查底图与调查表的制作 (1111) (四)外业入户权属调查 (1212) 1.调查内容 (1212) 2.实地权属调查 (1515) 3.调查成果确认 (1515) 4.调查成果移交 (1616) (五)内业矢量化及属性信息上图 (1616) 1.图形矢量化及调查属性上图 (1616) 2.外业权属调查表录入 (1616) 3.调查图、表排错 (1616) 4.入库前的准备 (1616) (六)成果审核公示 (1717)

1.初步调查成果审核 (1717) 2.制作公示成果 (1717) 3.成果公示确认 (1717) 4.成果修正 (1717) 5.第二次公示 (1717) (七)制作宗地图并颁证 (1818) 1.完善土地承包合同 (1818) 2.申请 (1818) 3.制作承包地宗地图 (1818) 4.建立登记薄,制作经营权证书 (1818) 5.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1818) (八)建立数据库及面积汇总 (1818) 1.与周边各标段数据的接边 (1818) 2.再入库 (1919) 3.检查完善数据库 (1919) 4.量算面积及面积汇总 (1919) (九)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信息系统 (2020) (十)验收 (2020) (十一)资料归档 (2121) 五、质量管理 (2121) (一)质量目标 (2121) (二)质量保证措施 (2121) 六、人员设备配置及工作计划 (2424) (一)建立项目部 (2424) (二)人员配置及职能 (2424) (三)设备配置 (2525) (四)分阶段工作安排及工期 (2525) 七、安全措施 (2626) 八、成果资料 (2626)

农村土地确权技术设计书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农村土地确权调查 技术设计书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录 1 概述 (4) 1.1调查区概况 (4) 1.2目的、任务 (4) 2 资料收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权属调查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地类调查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控制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图件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作业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调查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测绘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技术流程和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作业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坐标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图幅比例尺、规格与编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精度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行政区域界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土地权属调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土地权属的确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土地权属调查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地类调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线状地物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图斑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零星地物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地物补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8.5调查底图标绘及手簿填写 ...................................... 错误!未定义书签。9统计汇总.....................................................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面积统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9.2数据汇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次国土调查流程

次全国国土 调查流程 目录 一、技术路线 (1) 二、前期准备 (2) 1、制定方案................................... - 2 - 2、人员培训................................... - 2 - 3、资料收集................................... - 2 - 4、资料分析................................... - 2 - 5、仪器和设备准备............................. - 3 - 三、内业数据处理 (3) 1、权属界线调查及上图......................... - 3 - 2、城镇村范围界限划定......................... - 3

-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4 - 4、农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6、属性完善................................... - 7 - 7、调查底图制作............................... - 8 - 8、数据检查................................... - 8 - 四、外业调查 (9) 1、实地举证................................... - 9 - 2、标注核实................................... - 9 - 3、地类核实.................................. -10 - 4、图斑边界核实.............................. -10 - 5、数据检查.................................. -10 - 五、专项用地调查 (10) 1、耕地细化调查.............................. -10 -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10 - 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 -11 -

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房屋调查项目技术设计书

阜阳市颍泉区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 地和房屋调查项目 技术设计书 批准单位:申报单位:颍泉区国土资源局 编写单位:安徽省第四测绘院 审批意见:编写人:柏友林 审批人: 2015年月日 2015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一、项目来源 本项目由安徽省第四测绘院于2015年9月通过《阜阳市颍泉区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公开招标方式获取。 二、完成期限 按照合同要求本项目于2015年10月开始,至2016年5月底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调查测绘、房屋调查及登记发证工作,于2016年7月底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三、测区概况 颍泉区位于阜阳市中心区域,北纬32°54′-33°10′,东经115°30′-115°55′。北至东北与太和县、利辛县相连,南至东南与颍州区、颍东区两区交界,西至西北与界首市、太和县接壤,是阜阳市3个市辖区之一。东西最大直线距离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公里,辖区总面积648平方公里。 颍泉区位居阜阳市商业中心区,大京九、商阜、漯阜、濉阜、阜淮铁路在此交汇,京九铁路上最大的编组站位于区内,界阜埠、阜六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阜亳高速和105国道、202省道纵贯全境,4C级的阜阳西关机场航班直通上海、北京、广州、厦门等地,内河水运纵横交错,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颍泉区地处中国东部的中纬度地带、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降水量毫米,年均气温℃。 四、工作内容

1、根据《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划分颍泉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 2、查清测区范围内所有宗地的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成果,为不动产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但测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只调查测绘权利人、界址、用途等信息,不填写地籍调查表等相关表格,仅在地籍图上标注界址线和权利人名称等信息。此次调查按初始调查模式进行。 3、按照地形图测图要求,测绘村庄范围内地形要素,绘制1:500地形图。 4、按照《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和《房产测量规范》,针对农村房屋实际情况,实地调查各宗地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产权状况,包括房屋的权利人、权属来源情况、建筑结构、建成年份、批准用途与实际用途、批准面积与实际面积等要素,并结合地籍测量一道开展房屋测量,形成房地一体的地籍调查成果。 5、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在地籍调查和房屋调查的基础上,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对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配合国土部门进行登记发证,对不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登记造册。 6、地籍测量和房屋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地籍调查、房屋调查和登记发证成果为基础,依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国土资源部“一张图”工程要求,以GIS平台为基础,满足矢量、栅格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建设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更新等功能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7、证书填制和档案卷宗装订。

房产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XXXXXXXXXXXXX房产测绘 专业设计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

目录 1、任务概况 2、作业依据 2.1 依据的规范 2.2 坐标和高程系 2.3 成图规格及基本精度要求 2.4 控制资料 3、房产面积测算 3.1 一般规定 3.2 房屋建筑面积测算的有关规定 4、房产图绘制 4.1房产分丘图测绘 4.2房产分户图的绘制 5、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6、提交成果资料

受XXXXXXX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接了XXXXXX有限公司厂房房产面积测算,以便于为房地产的各种管理服务;为评估、征税、收费、仲裁、鉴定等提供基础图、表、数字、资料和相关信息。 1、任务概况: 本小区位于XXXXXXXXX六号路南侧。测绘面积约3万平方米。 2、作业依据 2.1 规范依据 2.1.1建设部颁发的《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2.1.2 国家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7919—1995。 2.1.3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1-2000。 2.1.4本技术设计书。 2.2 坐标和高程系统为青岛地方坐标系,(与北京坐标系的关系X=X 北-3890000M,Y= Y北-300000M。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确保测绘系统的统一。 2.3 成图规格及基本精度要求: 2.3.1房产分丘图采用比例尺为1:1000。 2.3.2基本精度: 2.3.2.1展绘图廓线、方格网和控制点,各项误差不超过表1的规 定:

2.3.2.2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始控制点不得大于图上0.1mm。 2.3.2.3图上地物点的精度相对于邻近控制点而言,不超过分幅图上±0.5 mm,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 2.3.2.4测站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3mm。 2.4控制资料 为满足本测图任务的需要,决定以牛岛、显浪、烟崮墩三个D级GPS 点为起算点,为求得GPS点的高程,网中应有分布均匀、密度适当的若干个高程联测点,联测应采用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或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联测的高程点不宜少于5个点。直接布设GPS点,作为本测区的首级控制。为满足测图精度,直接利用新布设的GPS点作为图根点,以满足测图要求。 3、房产面积测算: 3.1一般规定: 3.1.1房产面积测算的内容 面积测算系指水平面积测算。分为房屋面积和用地面积测算两类,其中房屋面积测算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产权面积、使用面积等测算。 3.1.2房屋的建筑面积

土地调查技术作业考点总结(附答案)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 1、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谈谈土地的定义。 答:土地是指地球的陆域表面,含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而不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植被与人工设施以及地下矿藏等附属物。大气,水文地质,基础地质等各种自然因素以及人工设施和人类对土地的形成和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且影响土地的质量,但不是土地的组成部分。 2、土地具有负载功能、养育功能、存储功能和观赏功能。 3、简述土地的特性 答: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①自然特性:a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b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c 、土地利 用的永续性d 、土地地域的差异性②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作为社会资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商品属性。 4、我国土地的主要特点 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6、地籍的定义 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或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7、地籍的分类 答:①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地籍行政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④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8、地籍管理的内容 答: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9、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制定土地政策的科学依据②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③保护土地产权不受侵害,避免纠纷④为土地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10、土地调查的内容

1比2000土地整理技术设计书

广元市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土地整理项目测绘技术设计书 编写单位:四川致远测绘有限公司 编写人:陈浩 技术负责人:余键鹰 编制时间:2010年6月

广元市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土地整理项目 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为加快广元市元坝区晋贤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受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局委托,我公司对其拟进行土地整理的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实施1:2000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和勘测定界,为该项目规划设计、上报审批、工程施工提供现时、准确、可靠的地形地理信息数据,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服务。 二、测区概况 该工程项目位于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辖区内,含前述两个村所辖全部行政权属境界范围。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4°54′03″至114°57′47″,北纬32°09′12″至32°11′32″。测图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测区属浅丘地形、村庄稀疏,林(竹)木覆盖密度较大,通视条件一般,测区内盘山土路较多,其交通条件较差。 三、工作内容 2.1 基础控制测量:测区内布设E级GPS控制网,以保证满足图根控制及碎部测图需要为原则。 2.2 该项目区范围内1:2000地形测图约10.5平方公里。 2.3 测绘县(区)、镇、村界及地类图斑,编辑勘测定界图。 2.4 图斑面积量算并分类统计汇总到组。

2.5 刻制地形图和勘测定界图等数据光盘。 四、工作技术依据 1、《地籍测绘规范》(GH5002-94)简称“地籍规范”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简称“GPS规范”;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简称“规范”;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7-1995)简称“图式”; 5、《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8、《土地开发整理标准》(CTD/1001-1013-2000);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 10、《四川省土地勘测定界要则》。 11、《成都市土开发整理测量技术规程》(成国土资发[2005]362号); 12、技术设计书。 五、已有资料及作业流程 5.1 已从四川省测绘局档案资料馆收集该测区1:10000地形图,通过图解法计算出起算点坐标。 5.2 广元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四川省测绘局于1986年调绘的元坝区晋贤乡中山村、道角村1:1万比例尺地形图,该图件作为测区范围的大致标定、踏勘、控制网点图上设计的工作底图。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 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

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1.3.更新调查范围及地理概况 1、更新调查面积 XX县面积约3125.39平方公里,辖XX个乡;XX个国营农场。涉及1∶10000国际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53幅。 2、地理概况 XX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南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南依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临湘县一衣带水;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与仙桃、潜江市隔河相望;东滨洪湖,与洪湖市共水同渔;西搀荆沙,

1∶500地籍调查专业设计书

1∶500地籍调查专业 设计书 1 概况 1.1 任务来源 为了全面落实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工作》“十五”计划纲要,尽快建立全省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实现地籍信息查询、统计、输出、分析的现代化、科学化、规化,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国土的进程,省地质矿产局测绘院(乙方)受友谊县国土资源局(甲方)的委托,承担友谊县1∶500地籍调查任务。 1.2 测区围、行政隶属及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东经131°46′30″~131°49′20″,北纬46°44′30″~46°48′10″,行政隶属于省友谊县。 友谊县位于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东邻宝清县,西与集贤县接壤,南靠双鸭山市,北临富锦市,1960年设县。 全县面积1800平方千米,人口12.4万人,辖4个镇。 友谊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为完达山余脉,中部为丘陵漫岗区,东部为平原区,地势低洼。本县南部边境有七星河流经。 测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3毫米。年平均气温2.6℃,无霜期为125天。冰冻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2米以上。 测区交通便利。福前铁路贯穿全境,S206省道贯穿东西,并连接省外,另有城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 友谊县有煤炭、白云石、岩、石灰石等12种矿藏,其中原煤矿层厚,品位佳、储量大。山区和半山区林业资源丰富。境土质肥沃,有全国最大的农场---友谊农场。有耕地近10万公顷,盛

产大豆、小麦、水稻、甜菜、西瓜等。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山产品有木耳、鹿茸等。工业有采矿、发电、食品加工、造纸、建材、机械等主要部门。近年来,招商引资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 已有资料情况 2.1 控制资料 国家三等控制点二分场、四分场及四等点IV05。 2.2 地图资料 友谊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友谊县1∶10000比例尺总体规划图,可作为技术设计、生产指挥及控制布点的参考图件。 3 作业依据 (1)《城市测量规》CJJ8-99,简称《城市规》;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简称《GPS规程》; (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简称《调查规程》;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 1995,简称《图式》; (5)《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255号; (6)批准后的本专业设计书。 4 基本技术要求 4.1 控制测量的投影、分带、坐标系统 4.1.1 投影: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 4.1.2 分带:3°带第44带 4.1.3 坐标系统:1954年坐标系 4.2 地籍图的成图方法、比例尺、成图软件、分幅及编号 4.2.1 成图方法:全解析法数字测图 4.2.2 成图比例尺:1∶500 4.2.3 成图软件:MAPGIS 6.5 4.2.4 分幅及编号:采用正方形分幅,规格50cm×50cm。图幅编号采用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法,X在前,Y在后,中间用短

(完整word版)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市辖区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XXXX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五年九月

XXX市辖区市辖区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 测绘技术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审核意见: 审核人: 年月日设计负责人: 主要设计人: 年月日 审批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日期:年月日

目录 1、项目概述 (1) 1.1项目来源 (1) 1.2项目目的 (1) 1.3作业范围 (1) 1.4项目期限 (1) 2、项目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2) 2.1项目自然地理概况 (2) 2.2已有资料情况 (2) 2.2.1控制点 (2) 2.2.2图件 (2) 3、引用文件 (2) 3.1法律与法规 (2) 3.2行政规章 (3) 3.3技术规程及标准 (3)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 4.1坐标系统 (4) 4.1.1平面系统与投影方法 (4) 4.1.2高程系统 (4) 4.2比例尺 (4) 4.3分幅与编号 (4) 4.4 地籍编号 (5) 4.4.1 宗地代码 (5) 4.4.2 界址点编号 (5) 4.5 界址点精度 (5) 4.6计量单位及精度 (6) 5、设计方案 (6) 5.1 软、硬件配置要求 (6) 5.1.1 硬件配置要求 (6) 5.1.2 软件配置要求 (7) 5.2 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 (7)

5.2.1 技术路线 (7) 5.2.2 工作流程 (8) 5.3 前期准备 (11) 5.3.1 组织建设 (11) 5.3.2 工作计划 (11) 5.3.3 资料收集 (11) 5.3.4 表册准备 (11) 5.3.5 软硬件准备 (12) 5.3.6 宣传培训 (12) 5.4 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 (12) 5.5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 (13) 5.5.1 权属调查 (13) 5.5.2 地籍图编绘 (17) 5.5.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 (21) 5.5.4 土地登记发证 (24) 5.6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26) 5.6.1 地籍控制测量 (27) 5.6.2 1:1000地形要素图测绘 (29) 5.6.3权属调查 (36) 5.6.4 地籍测量 (39) 5.6.5 农村地籍数据库建设 (42) 5.6.6 成果数据整理 (44) 5.7房屋调查与测量 (45) 5.7.1作业方法 (45) 5.7.2房产平面图要素测量 (45) 5.7.3数据处理与图形编辑 (46) 5.7.4房屋调查 (48) 5.7.5房屋面积计算 (49) 5.8成果提交 (51) 5.8.1控制测量成果 (51)

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技术方案

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技术方案_图文 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技术方案;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工;一、工作任务;(一)农村地籍调查;按照《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调查;充分利用农村地籍调查获取的土地权利人、地类、宗地;宅基地需调查家庭人口数、农户主要从事的职业等情况;(三)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有条件的地区,应当依据《不动产权籍调 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技术方案 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14号)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任务 (一)农村地籍调查 按照《地籍调查规程》(TD T1001-2012)要求,组织开展全省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查清农村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标准,开展全覆盖细化调查。已完成或正开展的地区,按照技术方案要求,进行地籍调查成果的完善与更新工作。 (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调查

充分利用农村地籍调查获取的土地权利人、地类、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信息,充实人口、税收、建筑物建造时间、利用状态以及权利人对建设用地的处置意向等信息。 宅基地需调查家庭人口数、农户主要从事的职业等情况;经营性建设用地需调查土地用途、所属行业、税收及就业人数等情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调查土地用途、服务人数等情况。 (三)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依据《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技术方案》(试行),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将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一并调查,以满足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完成一个乡镇(街道)的农村宅基地、农房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工作。 (四)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 各地参照省统一编制的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标准,依据调查成果,建立本级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在全面完成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管理和业务需求,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数据库定期更新机制。 二、基础资料情况 (一)基础控制资料 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简称JSCORS),可用于外业平面控制测量和界址点测量。江苏省C级GPS网点成果以及设区市、县建立的基础控制网,可用于本次调查平面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的成果起算和检核。

使用权项目技术设计书

使用权项目技术设 计书 1

1总则 1.1目的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豫发〔〕1号)以及<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60号)、<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7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意见的通知>(豫政〔〕77号)的有关要求,受**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河南天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确权登记发证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的第四标段的任务。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区域地理概况 1.2.2调查范围及工作任务 工作范围:**四乡镇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测绘及确权登记发证,并负责标段的数据库建设,面积约41.78平方公里。

工作任务:根据<土地登记办法>土地总登记的规定,以总登记的模式,以<河南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实施细则>为基准要求,按照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实际归属,查清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界址位置、界线走向、面积等状况。并按要求配合相关标段和单位完成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每宗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根据县级人民政府对调查结果的确认文件,开展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核发土地证书,确认集体土地使用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完善已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提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管理水平。 1.2.3工作内容 1.土地权利确认 (1)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及数据库建设 (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及数据库建设 2.土地登记 3.颁证 1.3技术依据 1.3.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