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学生回顾填表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 识,去解答一些问题。
7、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分子: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常见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碳等
离子:氯化钠、氯化钙等 一、分子与原子 1、在物理变化中微粒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微粒的空隙大小;而化学变化中微粒发生改变; 2、不同物质有不同化学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环节二:分子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预习检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
学生回答
呢? 【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分子 和离子。(举例)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 见物质各由什么微粒构成。
【联想与启示】水的煮沸过程和水的电解过 程有什么不同?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怎样的
观察两个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环节三:原子
教师活动 3 【视频】水电解过程的微观模型
学生活动 3
1、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
观看视频
变的又是什么??
交流讨论,组织思考
2、你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电解这个
化学变化吗 【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
【设疑】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
4、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从分子、原子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探究性实验报告: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相结合,运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等解释化学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原子、离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奥秘。
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和资源,学生将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实验观察、小组合作以及个人研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2. 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实验技能,研究如何进行物质组成的实验观察;4.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会使用不同资源和工具做研究;5.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结构:- 元素;- 化合物。
2. 实验观察与分析方法:- 重量法;- 溶解法;- 气体体积法。
3. 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鉴定:- 颜色变化;- 气体释放;- 溶解特点。
4. 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酸、碱、盐化合物。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法:- 通过操作实验进行物质组成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基本的组成结构;- 教师展示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鉴定过程,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进行鉴定与分类。
2.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规律。
3. 个人研究项目:- 学生选择个人研究项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报告和展示,分享个人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3. 图书和网络资源;4. 多媒体演示和视频资料。
评估方法1. 实验观察和报告评分;2. 个人研究项目的评估;3. 合作讨论和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估;4. 学生对于物质组成内容的理解程度。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奥秘,并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探索知识。
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学生将培养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本专题旨在通过微观角度来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而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通过启发式讲解和模型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和复杂性。
本主题单元共分为三个专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
其中,研究原子和分子是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元素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通过探究研究、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了解如何依据物质的微观组成与性质差异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建立物质的分类观。
的概念形成(2课时)在研究过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在本专题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归纳,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分类和周期表的构成,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设计第一课时:认识元素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研究:介绍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构成。
3.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4.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1.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周期表的构成和作用。
2.研究:介绍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的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实践:通过练,让学生掌握使用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4.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本单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归纳和练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篇一: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3、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2、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co2、o2、h2o、空气等)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导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阅读教材第62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回答:(预计答案:物质可分,物质都是由极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如白糖溶于水)提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有那些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设问: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变干了;漫步花园,闻到浓郁的花香。
这是为什么呢?生:微粒在不断运动。
(板书)1、微粒在不断运动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了微粒能够运动。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继续来讨论和验证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微粒的运动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结构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复习目的】:
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 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重要区别,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5.物质组成的表示。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根)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复习重难点】
1、原子的构成;
2、2、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重要区别,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复习过程】
【例题呈现】
例1:(2016)23.(2分)右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
(1)物质A是( )(选填序号)。
a.浓氨水b.浓硫酸c.浓盐酸
(2)该实验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例2:课堂上。
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金属钠熔化成小球,一段时间,金属钠燃烧起来发出黄色火焰。
小英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钠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一般是_______。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过氧化钠由钠离子和阴离子(O22-)构成,则过氧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请你帮小英将相关内容填写完整。
物质名称组成物质的元素
(用符号表示)
物质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构成物质的微粒
(用符号表示)
物质类别
(单质、化合物)
钠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氧气__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
氧化钠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进入钠原子,我发现:a.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和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竟然那么小;c.电子在核外不同的区域高速运动,能量越高的电子离核越远;d.我数了数,质子和电子的数目居然是一样的;e.我试着去搬动它们,发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都差不多;f.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时,钠原子的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
小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有错误的一句是_______(填序号),正确的说法是____。
【练习反馈】
1、右图表示某物质微观形成过程。
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
问题:
(1)图示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
(2)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电子形成离子。
A 紫色石蕊
2、如图所示,装置的U形管左侧管内固定一小试管。
(1)若右侧管内挂的是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向小试管中滴加浓
氨水,可观察到滤纸条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若先在小试管
中加入氧化钙固体,再进行上述实验操作,则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观察
到滤纸条有相同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若右侧管内挂的是石蕊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条,其中一条是湿润
的,一条是晾干的。
向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写出
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______;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的现象:________ ______;要让气球明显变瘪,可用针筒向U形管内注入足量的_______【体系构建】
思考: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水、氧气、汞、氦气、氯化钠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
2.分子与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试以水通电分解为例说明。
3.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三类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各有什么特点?这种不同对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5.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有何异同?分别以Mg和Mg+2、Cl和Cl-为例加以说明。
7.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水③铁④烧碱⑤氢气⑥乙醇,其中那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单
质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什么不同?
8.下图所示,“○”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
化合物?单质分子与化合物分子有何不同?
9.小结:从宏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____等粒子
构成的。
10.化学式的书写及计算
例:2.某种氮元素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该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4
D.+5
【巩固练习】
1.下列符号中,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又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N B.2H C.O2D.Fe
2.镆是近期刚确定中文名称的元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镆元素为金属元素B.镆的原子序数为115
C.镆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15 D.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3
3
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
A 电解水得到氢气水中有氢分子
B 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分子在不停运动
C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D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
4.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分子不同性质不同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5.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D.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6.下面左图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右图是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1 )左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_ ;右图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________
( 2 )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 个氟原子________ ;钠离子__________
( 3 )钠元素属于_____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左图所示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7.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保存较好的玉器非常罕见。
对玉石主要成分(化学式为NaAlSi2O6)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含有3个氧分子B.钠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比为23:27
C.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4% D.相对分子质量为202
8.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
9.自然界里丰富多彩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化学就像一架“显微镜”,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深入认识和研究物质,使我们学会了“用微观眼光看世界”。
(1)若“”表示一个甲烷分子,则“”表示(填写化学符号),甲烷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2)水通入直流电后可分解,以下图片是水分解过程中微粒变化的部分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10.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 写出图甲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根据上述微观模拟图,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