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历年考博试题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我校采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优秀本科应届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接攻博")、普通招考四种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采用申请考核招生方式的院系、专业、导师见专业目录:专业目录备注中标注有“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或申请制)”的表明该院系、专业、导师以申请考核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刊发的“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通知(具体刊出时间见培养处相关通知)。
”我校部分专业按专业招生,不按导师招生,详见专业目录中的备注说明。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哲学系的前身是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室,1985年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1986年正式成立哲学系。
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实行系所合一的建制,拥有8个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外国哲学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宗教学教研室、伦理学教研室、科学哲学教研室和美学教研室。
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已经成为我国在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镇之一,具有学科多、师资强、学术传统深厚的特点。
目前,哲学系拥有8个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外国哲学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宗教学教研室、伦理学教研室、科学哲学教研室和美学哲学教研室。
1998年,中国哲学学科被列入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文化”。
2000年,以中国哲学学科为核心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1年,中国哲学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2年,以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为主的哲学系部分学科被列入“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
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历年考博试题

2011年一、名词解释(30 分):道法自然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意谓道对外无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为法。
王弼则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谓道以自然为法则。
兼爱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兼爱上》)一旦做到了“兼爱”,就会出现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谋愚”的合理的、公正的理想社会。
(见《兼爱中》)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墨家兼爱无差等,儒家仁爱有差等。
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
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
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
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
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
于是一切之法尽矣。
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
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理一分殊这个命题起源于对张载《西铭》篇的理解。
张载在《西铭》中根据人和万物都是气的聚合,从而认为,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哲学考博试题及答案

哲学考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笛卡尔D. 康德2. 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指:A. 简单的否定B. 事物的自我否定C. 否定的否定D. 事物的自我肯定3. 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的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托马斯·阿奎那4. 庄子的“庄周梦蝶”寓言主要探讨的是:A. 认识论问题B. 伦理学问题C. 政治哲学问题D. 美学问题5.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A. 理性存在B. 社会存在C. 在世存在D. 抽象存在6.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存在主义者?A. 萨特B. 海德格尔C. 尼采D. 洛克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先验与经验,他认为先验是:A. 后天获得的知识B. 先天的知识C. 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D. 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A. 社会意识B. 社会制度C. 社会关系D. 社会生产力9.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哲学的混乱源于:A. 语言的滥用B. 逻辑的混乱C. 思维的混乱D. 知识的缺乏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知识即德性”?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斯宾诺莎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12. 解释康德的“先验范畴”及其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13. 阐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4. 论述尼采的“超人”理念及其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15. 分析并评价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特别是其“正义即公平”的观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C3. C4. A5. C6. D7. B8. A9. A10. A二、简答题11.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认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非来自于理性的推导,而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归纳。
复旦中哲考题总结(考研考博历年试题按哲学史顺序)

➢先秦儒家到法家:注:F为复旦,Y为考研试题,B为考博试题,05,10……为考试年份,后面是分值●中国哲学的特征。
(FB05,20’)●道器(FY10,5’)●《论语》中关于正名的一段。
●正名是什么?分析孔子正名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FB10,10’)●孔子的仁与礼(FB12,20’)孔子“仁”的特点是?它与“礼”的关系如何?(10FY,20’)试评述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思想。
(FY02,15’)孔子关于仁与礼的思想。
(FY08,15’)●《国语·郑语》,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稗同尽。
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翻译)●孟子的良心(FB12,5’)●万物皆备于我(FY05,10’)●“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6)之悦我口。
”(原著题FB09,10)●解释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10FY,8’)●仁政(10分)(09FY)●谈谈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源及其哲学意义(FY07,15’)●“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⑤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⑥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⑦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⑧,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⑨,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⑩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教育学)

华东师⼤大2010年⽐比较教育1.试述⾯面向新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你觉得有何重⼤大意义。
2.谈谈你对“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有积极作⽤用”这句话的认识。
3.你对⽇日本教育制度的弊端是怎么看的?4.美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如何利⽤用社区资源的?你认为我们的幼⼉儿教育机构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有哪些?应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华东师⼤大2011年⽐比较教育1.请你总结⼀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教育的特点,对法国的国家发展有何帮助。
2.论述: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谈谈你的认识。
3.1947年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的改⾰革六原则及其意义具体有哪些不⾜足和优点。
4.请你阐述德国教师资格证书的特点,它的推⼲⼴广对德国的教育有哪些积极意义。
华东师⼤大2012年⽐比较教育1.请你简述英国1972年《詹⺟母⼠士报告》中关于师资培训的三段试师范教育,有何重⼤大意义。
2.“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向。
”这句话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3.请你试论述英国视导制度的内容以及皇家督学的主要任务。
4.请你谈谈⽇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政策制定⽅方⾯面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何重⼤大启⽰示。
华东师⼤大2013年⽐比较教育1.法国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你认为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哪些?为什么,请你说出你的看法。
2.试论述前现代儒家传统中的⼉儿童与⻄西⽅方⼉儿童的⽐比较。
3.德国资助与指导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措施主要有哪些?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英国“幼⼉儿凭证计划”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北师⼤大2005年⽐比较教育1、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制度层⾯面的差距 2、国际⽐比较视⾓角谈课程改⾰革原则3、⽐比较教育对认识教育现象规律的作⽤用4、⻄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理论模式5、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634哲学综合

华东师范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634哲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逍遥游
2.浩然之气
3.资本
4.世界观
5.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6.先天综合判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先秦儒家天人观
2.简述法家的基本思想
3.如何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4.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5.柏拉图是如何解释“认识就是回忆”的
6.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分歧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孔子仁论。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谈谈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3.比较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异同。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综合考研初试试题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综合初试试题
业务课名称:哲学综合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现实的个人。
2.阶级。
3.察类明故。
4.道法自然。
5. 洞穴比喻。
6. 我思故我在。
二、简答(每题10)
1.如何理解历史进步论。
2.如何理解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思想。
4.如何理解苟子的明分使群。
5.如何理解康德的认识论是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超越
6.如何理解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三、论述(每题20分)
1.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化
2.如何理解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法,并说明他的实践智慧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博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哲学博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实践答案:B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A.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B. 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和非矛盾的观点D. 以上都是答案:D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观符合客观B. 客观符合主观C. 主观创造客观D. 客观创造主观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属性是()。
A. 客观性B. 主观性C. 相对性D. 绝对性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英雄人物D. 人民群众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 个人利益的实现B. 社会利益的实现C.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D. 个人与自然的统一答案: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的实现途径是()。
A. 个人奋斗B. 社会制度的改革C. 人的自我解放D. 人的自我实现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
A. 教育B. 劳动C. 科技答案:B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终目标是()。
A. 个人自由B. 社会自由C. 人的自由D. 人的解放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答案:ABC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基本属性包括()。
A. 客观实在性B. 可知性C. 运动性D. 多样性答案:AC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起源包括()。
A. 社会实践B. 生物进化C. 社会存在D. 社会意识答案:AB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一、名词解释(30 分):道法自然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意谓道对外无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为法。
王弼则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谓道以自然为法则。
兼爱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兼爱上》)一旦做到了“兼爱”,就会出现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谋愚”的合理的、公正的理想社会。
(见《兼爱中》)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墨家兼爱无差等,儒家仁爱有差等。
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
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
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
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
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
于是一切之法尽矣。
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
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理一分殊这个命题起源于对张载《西铭》篇的理解。
张载在《西铭》中根据人和万物都是气的聚合,从而认为,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程颐的弟子杨时因此认为,这里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嫌疑。
程颐回答说,张载和墨子不同,张并不主张兼爱,这里只是“理一分殊”。
即理是一个,比如都是忠孝仁义,但由于各人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只能执行各自的职能,如作为臣子应当尽忠,作为儿子应当尽孝等等。
朱熹一方面继承了程氏的这个主张,另一方面又将这个命题发展为一般和个别的普遍关系。
依气的聚散学说,人和万物都是气的凝聚,气中的理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人和万物的理应该都是一样的。
气中之理,在聚合为人或事物时,气是被分割开了,理是否也有个分割的问题呢?朱熹认为,不是的,理没有分割的问题。
每个具体物中的理和气中那个普遍的理,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江河湖海所有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没有差别一样。
朱熹融合了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
俱分进化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
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
1906年章太炎在《民报》第七号发表的《俱分进化论》一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他说:社会的进化,"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
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
对于这种"俱分进化"的原因,他企图用佛教唯识宗的理论去解释,认为由于"熏习",使得人所禀赋的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染上了善、恶的性质,因而人的行为便有善有恶。
就人性来说,既好真、善、美,也有好胜心。
这样,反映在社会历史的进化中,就出现了善和恶"双方并进"的情况。
新理学《新理学》系冯友兰著,系其“贞元六书”之一,反映了作者新的理学思想体系。
作者强调本书是“接着”宋明以后理学而不是“照着”宋明以后理学所讲的,故称之为“新理学”。
《新理学》以程朱理学为依据,同时参以西方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新实在论”的主要理论,构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将宇宙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新理学》也持如是观,并将前者称为“真际”、“理”,后者称为“实际”、“事”。
作者认为,经验中的事物作为“实际”是存在的,但“实际”又是以“真际”为本体的。
理是第一性的,事物是第二性的,“理世界在逻辑上先于实际底世界”。
其理论与程朱理学的“理在事先”之说是一脉相承的。
三、论述题(40 分)1.试分析庄子的“齐物”思想。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篇目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2.论王夫之的人性理论与人格学说。
言性必从气上说。
王夫之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之产,皆精微茂美之气所成。
”言性也必须从此着眼,他说:“盖言心、言性、言天,俱必在气上说。
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气为万物之母,人性也是气化流行的产物,因此王夫之又说:“气之化而人生焉,人生而性成焉。
由气化而后理之实著,则道之名亦因以立。
是理惟可以言性,而不可加诸天也审矣。
就气化之流行于天壤各有其当然者曰道,就气化之成于人身实有其当然者曰性。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性”为“气化”所然。
性者生理。
人性既为气化所致,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呢?王夫之以为“性”是一物之为一物而区别于他物的一种特质,如他说:“凡物皆太和絪蕴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
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尔。
”所谓“质与人殊”,实即人性即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确定性。
故王夫之又说:“人则有天道(命--自注),而抑有人道(性--自注);去天道远而人道始持权也。
”王夫之以为,人因其有“人道”,故殊别于万物,也优越于万物,“若人之异于禽兽,则自性而形,自道而器,极乎精微,莫非异者。
”由此性一元论观点,王夫之不同意程、朱分性为气质、天命之性。
他说:“离理于气而二之,则以生归气而性归理,因以谓初生有命,既生而命息;初生受性,既生则但受气而不复受性,其亦胶固而不达于天人之际矣。
”又说:“志于仁而无恶,安有恶之所从生而别为一本哉。
”夫之这里不仅揭露了人性二元说的“不达天人之际”,而且也坚决反对“别理为一本”的把“恶”全推给气质之性。
2009年一、名词解释(30 分)《天下》《庄子·杂篇·天下》,庄子后学所做/v5968734.htm?ch=ch.bk.innerlink《中庸》《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
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并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感情充沛地赞美“圣人之道”。
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为习见的成语,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不真空论》《不真空论》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
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人,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生,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一”。
《不真空论》阐述的对象是“有”、“无”即“色”、“空”问题。
僧肇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虚妄假相,虚妄即不真,不真故空。
空亦非无有一物,而是相有性空。
谈有谈空都是各执一偏,实际上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不真空论》讨论世界的存在问题,其主要论点是说一切人和事物都生灭无常,缘会则生,缘了则灭,所以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谓“不真空”即是说世界不真实故空。
但事物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过是假有而已。
《物不迁论》讨论世界的运动问题,它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是假象,其本质是不动的,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故曰静而非动”,“不迁”就是不动。
它只肯定事物变化的间断性而否定其连续性。
以上两篇是对当时佛学理论讨论的总结。
太虚即气《正蒙·太和篇第一》:“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
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和“太虚”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
“太虚”和万物只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
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只不过是气的聚散,即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这就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只有物质气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虚无”的本体,从而明确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
然后又指出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气聚而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物散而为太虚,恢复了气的本来状态。
所以,太虚、气、万物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只是聚散关系,可以说是本一而形殊。
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观察得到,气散复归于太虚时,就不能为人所看到了。
凝聚的气和分散的气,同是气的不同形态,所以,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说它是无,它只是微而不显罢了。
以这种“太虚即气”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张载还对“天”、“道”、“性”、“心”诸概念、范畴进行了解说。
认为天是散而未聚的太虚之气,道是气的运动变化,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与具体的物或人所禀之气的结合,心是人的本性与知觉作用的结合。
《訄书》章炳麟(章太炎)著。
学术论文集。
本集取名《訄书》(訄音qiú,逼迫),意谓书中所论及的都是为匡时救国被迫非说不可的问题。
此书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在当时影响颇大。
在内容上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泛,对中国古代各时期、各流派的学术思想、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风俗、民族、政治、经济、法学等都有论述。
其中《天论》、《公言》、《原学》、《原人》、《原变》、《订实知》、《通谶》等篇,依据近代自然科学一些新成果,较集中地阐述了他当时的哲学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反映论、以进化论为依据的自然观,以及对有神论的揭露和批判等。
重订本《訄书》在政治观点上批判了维新派,宣传民主革命,号召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天地境界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之《新原人》中提出的,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