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茶文化的渊源

合集下载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茶,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独特饮品,也是一种富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代表。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的智慧和内涵。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时代。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而中国的茶文化也是最为丰富和完整的。

茶树最早被发现在中国的云南地区,随着古代人们对草药的使用和研究,茶叶开始被人们加工成饮品。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古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对茶的加工工艺非常注重,将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据古籍记载,茶叶从最初的饮食植物演化到具有社交和礼仪意义的饮品,历经了漫长而独特的发展过程。

茶叶的烹饪和冲泡技艺、制茶工艺以及茶具的使用等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茶的消费和品鉴成为了文人雅士和士大夫们的日常活动。

茶楼、茶室和茶道等茶文化场所的兴起,使茶文化更加繁荣和深入人心。

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内地发展繁荣,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自古以来,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东亚、西亚等地,成为联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桥梁。

茶的文化传播推动了世界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社会,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的象征。

人们通过品味茶叶、品鉴茶香,感受茶文化所带来的美好与宁静。

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茶艺师的努力和推广。

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通过茶艺表演、茶艺培训和茶文化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茶文化。

总结起来,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茶不仅仅是一个饮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希望茶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舒适。

侗乡油茶及其茶文化初探

侗乡油茶及其茶文化初探

层茶饼取出来,用2—3根干净的禾草将茶饼一个个串在一起 挂在屋梁上晾干。晾干期间不能让茶饼吸附烟火异味,更不可 日晒雨淋,否则茶饼会带有不正常的气味,颜色会发黑。好的 茶饼平整网紧,每个0.5-0.6kg。从颜色上看整个茶饼应当金 黄光亮,干茶饼的香气应当是沉香,带淡淡的蔗甜味12l。 阴米,又叫“糯米花”,其制作比较简单。把晒干的糯米用 茶油炸成米花而成。通常是现炸现用,以免受潮。 2.油茶的制作 做油茶主要有3道工序,即准备原料及佐料、准备油茶 汤、泡茶食用。 (1)原料及佐料的准备。“三料”准备好后.佐料的准备 也很重要。往往不同地区油茶的佐料有很大差别.有时还因人 而异。可见油茶的佐料是区分各地区油茶文化差异的重要内 容。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为例,油茶的佐料主要有:花生、 葱、猪粉肠、糯米粑、粉条等。花生、猪粉肠等预先炒好,与阴米
历史文化
侗乡油茶及其茶文化初探
杨胜海蒋芳芳
(湖南农业大学,410128)
杨昌秀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政府)
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总人121约 296.6万,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毗邻区域。侗族是一个 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勤劳耕作,“饭稻鱼羹”,繁衍发展, 创造了极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尤其是侗族的饮食文 化,特色明显,品种丰富,如酸鱼、酸肉、牛羊瘪、油茶等,其 中油茶在侗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油茶,顾名思义, 与水泡的茶不一样,而是与油有关的茶饮。同时,喝油茶除 了品饮之外,主要还是用来食用充饥的,因此,喝油茶确切 地说应该是“吃油茶”。喝油茶的习俗广泛分布于西南少 数民族地区,是“吃”茶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I“。侗、苗、瑶 等少数民族都有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甚至四五餐喝油茶的 习惯。所形成的油茶文化代表了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热情、 纯朴、善良、礼让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一枝奇 葩。

贵州黎平侗乡茶文化旅游开发和保护探析

贵州黎平侗乡茶文化旅游开发和保护探析
量 的野 生 古 茶 树 。
等荣 誉称 号 , 茶叶 产业 成 了黎 平 山区 最 大 的特 色 产
业 之 一 。截 止 到 2 0 1 4年 1 2月 底 , 全 县茶 园面 积 达
1 6 . 5 2万 h m , 分布 2 5个 乡 镇 1 2 3个 村 , 年 综 合 产
值 7 亿 元 以上 , 成 为 当地 群 众 增 收 的 一 条 好 路 子 。
黎平县境内茶树资源丰富至今保存有大量的原生态野生古茶树全县25个乡镇中均分布有野生茶树在老山界太平山弄相山五龙山等次原始森林中还保留有上万亩的野生古茶树和上千亩的古茶园在水口龙额永从顺化雷洞肇兴德凤高屯洪州等喜爱吃油茶一种茶饮食的乡镇村寨的田边地角及周围山坡也保存着一定数量的野生古茶树
贵州茶 叶
2 0 1 5 , 4 3 ( 2 ) : 5 ~1 0
黎平 县 位于 贵州 省 东 南 部 , 是 贵 州 省 一 大产 茶 县, 茶文化 历史 悠久 , 侗、 苗 等 民族 风情 浓郁 , 生 态环
境优 美 , 红色 文化 深厚 , 是一 个旅 游 的胜地 。黎 平县
原 向丘 陵地带 过渡 区 , 属 亚热 带季 风湿 润气候 区 , 是
茶树 原产地 之 一 。黎 平 县 境 内茶 树 资 源 丰 富 , 至 今
SH I We i — c h a n g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r e a u o f T e a I n d u s t r y o f L i p i n g, L i p i n g , G u i z h o u 5 5 7 3 0 0 )
1 . 2 种茶 、 制茶 、 饮茶 的历 史悠 久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底蕴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都是今天贵州省所属地域。

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在贵州游玩品饮名茶都濡月兔后,曾作一首茶词赞美贵州当时的名茶都濡月兔“品高”、“春味长”和“焙香”。

都濡是在今天务川县内。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

荼、苦荼、檟、蔎、荈、诧、茗、皋芦、锅芦等古代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认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

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交界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地区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

黔南布依族叫茶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

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

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

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起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檟’的发音相近,似可以认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

”从茶市交易看:贵州有贡茶20余只,现存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在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关口寨的贡茶碑。

经现代茶学大师吴觉农依据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古人类及近代考古和茶学研究成果显示,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高原,不仅是人类最早的活动地域和古生物的安详地,而且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和茶文化发祥地。

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文化专家张其生从清代王褒的《童约》中发现有“夜郎茶市”的记载。

四川武阳茶市曾是茶学界认可的中国最早的茶市,而张其生的这一发现证明了夜郎茶市比四川的武阳茶市还要早76年。

这充分说明,贵州作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茶叶交易市场。

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

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

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所产的茶叶不同,地域性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饮茶习俗也大有不同。

从茶艺表演角度来看,除了上面介绍的工夫茶、绿茶、红茶、花茶等形式外,还有融入地方特色的茶艺表演,如擂茶、新娘茶及各地的茶礼表演等。

下面就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做一详细介绍。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

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

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

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

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蛊,敬给客人。

彝族"腌茶"蒙古族"奶茶"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是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人在帐篷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用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壮族"甜茶"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

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

如果茶中放有糖,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

这种表达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族"苦茶"其做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

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

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贵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

1980年,在贵州普安县和晴隆县交界处首次发现了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经专业机构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仅次于第三纪地质层,距今已有100万年。

这是贵州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茶叶。

而在2010年前后,全国各大媒体陆续报道了在贵州花溪久安发现了一批古茶树的新闻。

茶叶专家们一般认为,茶树树龄超过100年的可称为古茶树。

经过现场勘查后,发现久安乡古茶树大植株的树龄在600年以上,大部分的树龄在100—200年之间。

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的古茶树在国内实属罕见。

时间追溯到古代,西周时期,贵州省德江、务川、正安、沿河等县的少数民族已经能够制作出味美可口的好茶。

至唐代时,贵州成为了我国的八大茶区之一,所产的茶叶与丝绸、瓷器一起通过茶马古道,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等地。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中,赞美贵州茶“品高”“焙香”“春味长”。

1、独特的茶树原生地文化2、独特的民族茶文化黔东南月亮山一带的苗族鼎罐茶,黔西南晴隆、普安一带的苗族擂茶,印江的土家族罐罐茶,还有各地的姜茶、打油茶等等,都十分具有特色。

4、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与茶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文、各类文物、独特建筑等等都是茶文化资源。

贵州有贡茶数十支。

现存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在云雾镇鸟王村关口寨的贡茶碑。

20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现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的茶工业化遗址和茶叶机械化生产线,都有着很高的茶文化开发与利用价值。

在20世纪40年代,国立浙江大学为避日军侵华战火,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达七年之久,其间在湄潭的苏步青、刘淦芝、江问渔等成立了“湄江吟社”,常聚在一起,品茶论道,诗词唱和,留下了200余首传世佳作,其中茶诗就有60余首。

浙江大学教务处所用的湄潭文庙是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贵州三大文庙之一,很具有观赏性。

侗族有哪些饮茶风俗

侗族有哪些饮茶风俗

侗族有哪些饮茶风俗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

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那么侗族有哪些饮茶风俗?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侗族饮茶习俗一般包括:豆茶、打油茶、十五茶。

“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男女恋爱的一种媒介。

侗族饮茶习俗之豆茶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把“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

豆茶是用米花、苞谷、黄豆、炒米等经过特别加工后和茶叶一起入锅煮制而成,分为“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三种,喝之香甜可口。

清豆茶一般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会聚,将各自自制的豆茶献出,大家一起吃,并边吃边唱边跳舞,成为侗乡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礼时喝。

煮红豆茶时还要加入猪血汤。

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

将一碗碗豆茶放在托盘上,由新郎新娘共同托着,向贺礼宾客献茶。

白豆茶用于长者过世时喝。

煮白豆茶时则要加入牛血汤。

喝白豆茶时,由死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奠的来客献茶。

侗族饮茶习俗之打油茶广西一带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

打油茶所用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

清明前后,侗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地上山采茶。

鲜叶采回后,先放在锅里蒸至煮黄,取出沥干水,加入少许米汤揉搓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

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入锅中翻炒,至茶叶发出清香时加入芝麻、生姜等佐料炒片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

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品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

但喝油茶时,需当心不要让滚烫的茶水烫伤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一天到晚可随时制作,随时饮喝。

侗族人好客,并总以茶待客、以茶交友。

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客气,不然是对主人的不恭。

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斟茶给你。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下面将给您介绍一些侗族的人文特点。

一、历史渊源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侗族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黔东南地区,后迁徙至湖南、广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语言文字侗族人民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

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支的一种语言,以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象形文字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书写方式。

三、传统服饰侗族人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男性主要穿着长衫、短打、腰带,女性则以长衫、长裙、头巾等为主。

服饰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刺绣、蛙纽、银饰等,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间音乐舞蹈侗族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而著名。

侗族的民间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如葫芦丝、苦丁笙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乐器,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民居建筑侗族人民的民居建筑以侗寨为主要代表,侗寨是侗族居住的特色村落。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屋顶两边各有两个倾斜的角度,形似羊角。

寨中的建筑以“三堂两院”为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六、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腊八节、苗年、苗族杀猪节等是侗族人民比较盛大的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沉浸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

七、传统工艺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

银饰制作、木雕、刺绣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特点而广受赞誉。

总之,侗族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俗、服饰、音乐、建筑等文化元素,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茶文化
茶叶之所以能传播全球被世人喜爱,因为她不仅是一种绿色的健康的饮用品,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茶文化。

三江侗乡茶文化历史的悠久以及侗族茶文化之浓厚的民族特色,她跟侗乡的风雨桥一样,承载着侗乡数百年来的人文历史,伴随着风雨桥漫漫的历史岁月中,侗乡人以打油茶的特有形式,演泽了数百年来的民族茶文化。

一、侗族茶文化的起源:在三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侗族。

在侗族村民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侗族男女青年在山上干活,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悦耳的美妙的声音,那声音此起彼落,和声协调,宛如歌声,于是,这对男女就顺着那声音找过去,来到了一棵参天的古树下(老茶树),才发现那一阵阵美妙的声音就是从这棵老树上传出的,他们觉得很奇怪,仔细一看,原来这美妙的声音是在树山的几只蝉发出的。

从此,侗寨的青年男女天天都来到这棵古老的树下听蝉唱歌,学着蝉唱歌(侗族大歌——蝉歌的起源)。

有一天,他们正在古树下学蝉唱歌,突然下起一阵大雨,雨水从树叶滴下来,滴到人们的嘴里,他们都觉得这水滴入口有点香甜的味道,于是人们就摘下这树上的叶子回家泡水喝,(侗族人喝茶的起源),因为当时时值谷雨时节,所以后来称为“谷雨茶”(侗族人原先是喜欢喝谷雨茶的),日长月久,侗族人发现喝了这种树叶泡的水,不但少生病,而且还延长寿命,于是侗族人喝
茶的习惯代代流传了下来。

就这样,侗族人从此唱起了大歌,喝起了茶,酝酿形成了侗族茶文化。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棵古老的茶树历经沧桑,慢慢地枯死了,侗族人们很失望,也很痛苦,纷纷到枯死的老树前祭拜,在祭拜的过程中,发现树下有很多的茶籽,就捡回去试种,惊喜地发现种子竟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人们喜出望外,重新看到了希望。

从此侗族人学会了种茶。

由于古老茶树枯死了,腐烂了,侗族人没有了唱歌、多耶的娱乐活动的场所,何况雨天或黑夜也不便到山上树下活动,为了纪念死去的古树,为了有一个唱歌、多耶等娱乐场所,侗族人们就用木材在寨中模仿古树建造了一座具有侗族风格的建筑——鼓楼。

在侗族村寨中的鼓楼,不仅是侗族人的娱乐场所,更是侗族村寨镇寨辟邪的建筑。

从古至今,打油茶一直是三江侗族人款待亲朋好友和远方客人的一种习俗,唱侗歌、多耶等成了侗族人民迎接客人的一种礼节。

一边喝油茶一边唱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侗族人们别具特色的侗族茶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