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活动主题:初中化学教学重难点突破与实验教学创新。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初中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备课组长(张老师):“各位化学大侠们,咱们又凑一块儿啦!今天的集体备课就像是一场化学武林大会,大家都得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分享分享,争取让咱的化学课在学生眼里就像魔法课一样迷人。
”二、教材分析。
# (一)各章节重难点梳理。
王老师点头赞同:“没错,而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不简单,学生得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得把各个量的关系搞清楚。
这就好比让他们在化学的迷宫里找宝藏,路线一错就找不着了。
”# (二)教学目标明确。
备课组长(张老师):“那针对这些重难点,咱们的教学目标就得像精准的导航一样。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像化学方程式怎么写、酸碱盐有啥性质,还得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遇到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或者酸碱盐的鉴别题,能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迅速找到解题的线索。
”三、教学方法探讨。
# (一)趣味教学法。
孙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化学知识和生活中的趣味现象结合起来。
就说化学方程式吧,像氢气燃烧生成水,我们可以说这就像氢气和氧气在举行一场‘婚礼’,然后变成了水这个‘爱的结晶’。
这样学生一听就觉得有趣,记忆也深刻。
”大家哄堂大笑,刘老师补充道:“还有酸碱盐的反应,我们可以用动画演示。
比如说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就像两个小战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手拉手变成了水,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旁边当‘吃瓜群众’。
这样形象的动画,肯定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反应过程。
”# (二)实验教学强化。
陈老师:“实验可是化学的灵魂啊!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亲手做镁条燃烧的实验,看着耀眼的白光,他们肯定对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这个方程式印象深刻。
而且在做实验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记录,就像小科学家一样。
”杨老师:“对于酸碱盐的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就很有代表性。
化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化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日期:2023年11月12日地点:学校化学教研室参与人员:化学教研组全体成员一、活动背景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准备化学第四单元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内容课程目标分析首先,我们共同分析了化学第四单元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对每个目标的理解更加清晰,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教材内容梳理接着,我们对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
每位老师都分享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方法,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教学方法探讨针对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
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包括实验探究、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
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几种适合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
课堂实践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效果,我们选取了一位老师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其他老师认真观摩、记录,并就展示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点评。
通过这次展示,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改进方向。
反思与总结最后,我们对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第四单元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效果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通过深入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们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其次,通过探讨教学方法和课堂实践展示,我们更加熟悉了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后,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改进方向。
四、结语本次化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活动主题:初中化学教学重难点研讨及教学方法创新。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初中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备课组长(张老师):“各位化学大侠们,咱们又到了每周一次的‘化学武林大会’——集体备课时间啦!今天咱们的任务可不轻,要把化学这门神秘功夫更好地传授给咱们的小徒儿们,大家都精神点儿啊!”二、教材重难点分析。
1. 酸碱盐部分。
李老师:“我觉得酸碱盐这部分,那就是化学里的‘魔教’啊,学生们一听就头疼。
概念多、反应复杂,还得让他们记住溶解性表,这可太难为孩子们了。
”王老师:“没错,但是这部分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我觉得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还有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咱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像动画片一样有趣。
”赵老师:“我想啊,咱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
比如说胃酸过多,吃点小苏打(碳酸氢钠)就能缓解,这就是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先从熟悉的事儿开始,再去理解那些化学方程式。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孙老师:“化学方程式就像化学世界的‘魔法咒语’,写错一个符号都不行。
学生们总是在配平、条件标注上出错。
”张老师:“这个我有同感。
而且化学方程式计算,那些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再加上比例关系,学生们就像进了迷宫一样。
我觉得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简单有趣的练习题,就像游戏闯关一样,一步一步来。
”刘老师:“对对对,咱们可以搞个化学方程式书写大赛,获胜者有小奖品,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研讨。
1. 实验教学。
陈老师:“化学实验那可是化学课的‘灵魂’啊。
但是有时候实验课上,学生光顾着看新鲜,忘记观察重点了。
”马老师:“我觉得实验前得给学生明确任务,比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实验。
像做氧气制取实验的时候,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呢?’这样他们就会更有目的地去观察。
”吴老师:“还有啊,咱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该备课活动旨在促进初中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活动记录:
日期:[日期]
参与人员:
- [参与人员姓名1]
- [参与人员姓名2]
- [参与人员姓名3]
- ...
活动内容:
1. 讨论教材内容:参与人员共同探讨了当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讨论了如何更好地解释和演示这些概念。
2. 分享教学资源:每位参与人员带来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优质资源,包括实验设计、多媒体资料和练题等。
大家互相交流和分享了这些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探讨教学方法:参与人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
大家就教学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4. 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某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参与人员共同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结果和反馈:
该备课活动得到了参与人员的积极反馈。
大家认为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不仅增加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拓宽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参与人员表示将会将这次备课活动中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
下一步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备课活动的效果,参与人员决定继续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活动,并在每次活动中设立特定主题,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和分享化学教学方面的内容。
化学集备组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二、活动地点:学校化学实验室三、参与人员:化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四、活动主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探讨五、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分享教学心得(1)青年教师A分享: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介绍了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中年教师B分享: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的目标,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策略。
(3)资深教师C分享: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3. 小组讨论教研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进行讨论:(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调整与实施(2)化学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应用(3)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在讨论过程中,各组成员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形成了以下共识:(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目标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化学教学策略应多样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3)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加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评价,确保实验过程安全、规范、高效。
4. 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并对今后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1)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目标,调整教学策略。
(2)注重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化学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确保实验过程安全、规范、高效。
六、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化学教研组成员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确了今后的教学方向。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概念,主要考查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得正误判断、气体摩尔体积得概念。
2015年得高考仍会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设置知识陷阱,同时又隐含对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离、水解等知识得考查。
一、重点、难点难点一、阿伏伽德罗常数得应用应用物质得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时得注意事项:1.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出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等.2.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给出在标准状况3.物质结构:考查一定物质得量得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粒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18O2等特殊物质.4.一些物质中化学键得数目,如金刚石、石墨、SiO2、CH4、P4、H2O2、CO2、CnH2n+2等.5.较复杂反应中转移电子数得计算,如Na2O2与H2O或CO2得反应、Cl2与NaOH溶液得反应、Al与NaOH得溶液反应、电解CuSO4溶液等.难点二、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应用1.定律:在相同得温度与压强下,相同体积得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得分子.2.推论,还应该注意1.,切忌单纯、机械地记忆某些1.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质量分数(w)之间的换算c=nV=m/MV=m(aq)wMV=1 000ρwMw=cM1 000ρ(ρ单位为g/cm3)2.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解度(S)的换算c=nV=S/M100+S1 000ρ=1 000ρSM(100+S)(ρ单位为g/cm3)3.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w=S100+S×100%4.气体溶质溶于水中制得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在标准状况下,1 L水中溶解某气体V L,所得溶液密度为ρ(ρ单位为g/cm3),则c=nV=V/22.41 000×1+V22.4×M1 000ρ=1 000ρV22 400+MVc1V1+c2V2=c混V混(V混=m混ρ混)2.整合与重组:在双基复习中,针对学生疑点与高考热点可进行归纳、整合、重组,使相关零碎知识串联起来作专题强化训练,如此既可查漏补缺,完善学生得知识结构,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初一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一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时间:2023年4月10日上午9:00 - 11:30地点:学校会议室参与人员: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赵老师活动议程:1. 张老师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提出教学重难点。
2. 李老师对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教学设计进行分享,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3. 王老师对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4. 赵老师对第四单元《溶液与浓度》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教学建议。
5. 各位老师就以上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活动记录: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张老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
她指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是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张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具和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李老师对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享,她提出了关于化学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的疑问。
李老师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王老师对第三单元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她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状态和变化。
王老师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单元《溶液与浓度》赵老师对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解读,她强调了溶液浓度计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赵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就以上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张老师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化学知识。
李老师认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老师提出了关于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思考,她认为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二化学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5日活动地点:高二年级化学教研组办公室参与人员:高二年级全体化学教师主持人:张华老师记录人:李娜老师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高二年级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高二年级化学教研组于2023年10月25日开展了主题为“深化化学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经验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张华老师带领全体化学教师对下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张老师对下周的教学进度进行了梳理,并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
接着,各位教师针对下周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备课。
(1)张华老师:针对下周的“化学键”这一章节,强调了化学键的概念、类型和性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2)李娜老师:针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如如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如何运用元素周期律帮助学生记忆元素性质等。
(3)王强老师:针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提出了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方法。
2. 教学案例分析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次活动还邀请了资深化学教师王老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王老师以“铁与硫酸铜反应”为例,详细分析了该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
王老师强调,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教学经验分享在经验分享环节,各位教师纷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
(1)张华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李娜老师:分享了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王强老师:分享了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取样品滴入酚酞试液D.测试样品的导电性
()5.现有四组物质,仅用酚酞试液和同组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Ba(OH)2、HCl B、NaOH、HCl、NaCl
C、NaOH、HCl、HNO3D、H2SO4、NaCl、Na2SO4
()6.有失去标签的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钾溶液、硝酸银溶液中的某一种。按照表中所叙述进行的实验和结论推出“丙+丁”的实验现象是(已知碳酸银难溶于水)。
溶液间进行的反应
甲+丙
甲+乙
乙+丁
丙+丁
实验现象
有气体产生
有沉淀产生
有沉淀产生
A.一定有气体B.一定有沉淀C.可能有反应但无现象D.可能没有反应
请回答:四所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Fe2(SO4)3NaOH AgNO3Na2CO3FeCl3H2SO4中的哪一种?
甲乙丙丁
四.实验探究:(每空1分,共18分)
1.小华同学寒假后来到学校化学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有瓶失去瓶盖的氢氧化钠溶液,于是他对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小华对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做出了猜想:(1)可能NaOH(2)可能是Na2CO3(3)可能是
(3)实验室有一瓶未开封的浓盐酸,部分标签如右图所示.若用这瓶
浓盐酸来配制该实验所用的稀盐酸,需要浓盐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2.这三种猜想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写序号)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分)设计实验验证这种猜想的错误:
实验步骤: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对另两种猜想的证明:
(1)当两种离子同时存在时,鉴别时应先鉴别出碳酸根离子并同时除去,试剂为,现象:
,化学方程式:。
后鉴别出氢氧根离子,鉴别试剂为,现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物质
小苏打
火碱
消石灰
纯碱
物质类别(填酸、碱、盐)
化学式
三.物质推断题:(共4分)
1.某中学环保监测小组的同学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发现四所工厂,如图。这些工厂向小河所排放的废水中各含一种化合物,经检测发现:①甲处河水呈黄色;②乙处河水呈红褐色浑浊状;③丙处河水变澄清;④丁处河水不断冒气泡;⑤M处水样PH>7,加足量HNO3再加BaCl2溶液后无沉淀;⑥N处水样PH<7
第__三_周___初三__级_化学____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___3___月__18___日中心发言人___邹梦莲____
课题:三月月考
修改意见
化学3月月展示作业
Zn:65 H:1 Cl:35.5 Ca:40 C:12 O:16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火碱不是碱B纯碱不是碱C食盐不是盐D盐酸不是酸
()2.实验室以锌粒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氢气的反应中,参加反应锌粒与硫酸的质量比为:
A.65:98 B.65:73 C.65:96 D.无法判断
()3.欲除去混在硝酸中的少量盐酸,可加入适量的
A.AgNO3溶液B.NaOH溶液C.AgCl D.锌粒
()4.为了鉴别一桶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否被某种酸污染,不可取的方法是:
证明该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四、计算题:(共6分)
1..取12g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杂质不参加反应),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7.6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
(1)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