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攻关方案

合集下载

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

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

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table> 为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促进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强化领导,坚持主攻小麦战略不动摇小麦是我县重要的粮食作物,抓好小麦生产事关全县农业乃至经济发展大局。

各乡镇要始终坚持主攻小麦战略不动摇,以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小麦高产攻关长效机制,推进全县小麦产业的战略升级。

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领导机构。

继续深化县、乡党委政府负责人联系点制度和考评制度,秋种之后和夏收之前,县政府将分别就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秋种质量和产量组织综合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给予奖励。

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项目资金,优化服务质量,增强小麦高产攻关合力,共同把我县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通过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的带动,实现全县小麦单产、总产稳中有增。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县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40万亩。

其中:六十铺、五十铺、红星三乡镇各3万亩,南照、润河、耿棚、盛堂四乡镇各2万亩,其余各乡镇1万亩。

继续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百千万”工程,县抓万亩示范方,乡镇抓千亩示范片,村抓百亩高产攻关点。

全面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其中五十铺、六十铺、红星三乡镇各创建一个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的万亩超高产示范片。

耿棚、盛堂、润河、南照四乡镇各建一个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片,力争亩产达到550公斤。

其余23个乡镇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均超500公斤,在示范区内都要创建每亩产超550或600公斤的核心示范片、点,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沿淮地区小麦高产的路子。

各乡镇要整合资源,强化措施,着力提高示范区建设标准,改土培肥,完善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确保旱涝保收。

示范区要大力发展专业服务组织,提高技术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强化“统”的功能,切实做到“五统一”服务和“五有”标准。

“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机耕机播、统一防虫治病、统一收获;“五有”,即有明显示范标志、有整套的技术方案、有技术专人指导和行政领导联系、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

小麦的高产攻关活动工作总结

小麦的高产攻关活动工作总结

小麦的高产攻关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你的描述, 以下是关于小麦的高产攻关活动的工作总结:
在小麦的高产攻关活动中, 我们设定了以下目标:
1. 提高小麦的产量: 通过优化种植技术, 合理施肥和灌溉管理, 预防病虫害, 增加小麦的产量。

2. 改善小麦的耐旱性和抗病性: 种植抗旱和抗病小麦品种, 并研究土壤改良措施, 以提高小麦的耐旱性和抗病性。

3. 减少小麦的损耗: 加强颗粒收割技术, 预防损耗和采取适当的储存措施, 减少小麦的损耗。

4. 提高小麦的品质: 通过选择优质种子, 种植适宜的土壤条件, 控制草害和采取适当的收获和储存措施, 提高小麦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1. 品种选择: 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 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

2. 土壤改良: 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调整土壤pH值, 改善土壤质量, 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3. 施肥和灌溉管理: 根据实际需求, 准确施肥和灌溉, 避免过度或不足, 以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采取合适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不良影响。

5. 技术培训和指导: 给农民提供小麦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更有效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总的来说, 这次小麦的高产攻关活动的工作总结是积极的。

我们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
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减少了损耗, 帮助农民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效益。

小麦高产创建与试验方案

小麦高产创建与试验方案

小麦高产创建与试验方案
小麦高产是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可以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提高小麦产量起到关键作用。

在实现小麦高产的过程中,创建有效的试验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探讨一下小麦高产的创建与试验方案。

一、在小麦高产的研究中,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确定研究目标可以帮助研究者清晰地认识问题,指导后续的研究工作。

二、建立小麦高产试验地点是实施试验方案的第一步。

选择合适的地点可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确定试验的设计和方法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步骤。

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有效地验证研究假设。

四、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判断小麦高产效果的重要依据。

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小麦高产的机制和规律。

五、根据试验结果,研究者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小麦高产的试验方案,推动小麦高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六、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小麦高产的目标可以得到有效实现,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小麦田间高产管理措施

小麦田间高产管理措施

Z a i p e i j i s h u在小麦生产中,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两者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4个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查苗、补苗、间苗、浇水、施肥、除草、化控、防治病虫害以及收获等,以为实现小麦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一、出苗至分蘖期管理1、查苗、补苗、间苗小麦出苗以后应及时深入田间进行查苗,如发现缺苗断垄问题,应及时采取补种措施。

补种应利用经催芽处理的同品种种子,方法是将小麦种子放入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捞出后放在温室环境中催芽,要使种子保持湿润状态,待小麦种子露白后可进行补种。

如果田间有大量的疙瘩苗,要及时间除,使麦苗整齐均匀,在田间分布合理。

根据小麦地的肥力及目标产量确定基本苗数量,一般每公顷应保苗270-330万株。

2、追施分蘖肥小麦出苗后15天左右,即进入了分蘖期,到越冬前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植株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麦苗的生长比较缓慢,秧苗弱小,分蘖量少,应选择在雨天追施分蘖肥。

每公顷施尿素90-105公斤,可促进小麦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量。

3、浇水如未降雨的天气持续20天以上,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出现干旱,土壤墒情变差,小麦因水分不足而生长缓慢,分蘖量减少,应及时向田间灌水。

浇水应采取喷灌的方式,以使水量均匀,水量以保证能将根部土壤湿透为宜。

浇水后观察,如地表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以将板结消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伴随杂草的侵扰,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不及时除掉杂草,会形成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的局面,不利于小麦的生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小麦除草多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入冬前是化学除草的良好时期,由于此时的气温比较高,杂草已基本出土,但田间的草量仍较少,初生杂草幼嫩,其抗药性比较差,而且麦苗还处于初期生长中,未形成荫蔽,利用这一时机喷施灭草剂,可以提高灭草剂的利用率,保证药效。

因此,此时采取化学除草措施可达到用药少,效果好的目的。

小麦高产创建与试验方案

小麦高产创建与试验方案

小麦高产创建与试验方案一、引言小麦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创建和试验小麦高产的方法和技术,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二、目标设定1. 创建小麦高产的模式和技术体系,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2. 提高小麦抗病虫害、逆境等的抗性,提高品质和品质稳定性;3. 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条件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三、方法与步骤1. 优选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的优良小麦品种,进行品种和株型选择试验。

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且稳定的优质品种供农民种植。

2. 施肥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和施肥措施,确保小麦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结合土壤质量和小麦生长需要,确定合理的施肥时间和施肥量。

同时,加强农民对肥料管理的培训,提高其施肥水平和技术水平。

3. 病虫害防治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通过定期观测和数据分析,早期发现和预警病虫害的发生。

结合农业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4. 灌溉技术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农田,开展小麦水分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与推广。

通过有效的土壤水分管理和灌溉技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旱能力。

5. 栽培管理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包括种植密度、播种深度、间隔时间等因素的调控,以及及时的耕作、除草、松土等措施。

通过科技手段和现代农机设备的应用,提高小麦的栽培效率和质量。

6. 技术培训通过组织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的培训班、讲座和技术推广会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和推广小麦高产技术。

通过技术指导和实地示范,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试验示范与推广1. 试验示范选择适宜的农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示范,并建立监测系统,跟踪记录生长情况和产量变化。

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验证小麦高产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从小麦高产攻关实践浅析小麦高产跨越的有效途径

从小麦高产攻关实践浅析小麦高产跨越的有效途径

2 0— 0 9 0 8 2 0 年度桥 头镇 何营 行政 村郭楼 示范区 ( 负责人郭凯 ) .3 mz 1 h 3
高产攻关 田 ,品种矮 抗5 8,平均单产
6 33 k ; 0 8 2 0 年 度 大 冯 营 乡 0 .6 g 2 0 — 0 9 西张 营村 农户 张茂 昌02 h 矮 抗 5 .7 mz 8 示 范田 ,平 均单 产5 8 g 2 0 ~ 0 9 8 k ;0 8 2 0 年 度桥头镇姚 营村小 柴庄农户李 宝生
( 加 强监 测 , 用无 公 害高 效 四) 运 技术防 治病虫 罟。可以用 “ 一拌 、 两防 ” 技术来防治 拌” 就是应用 “ 农贝 得 ” 麦一 小 拌无 蚜拌种剂拌种 ,可以有效控 制蛴

增 产 , 确保 国家粮 食安全 , 对 稳定 社会 政 治大局和促 进农村经济 发展都 具有 十 分重要 的意义。笔者从 近年来 开展
( 推厂觅 窄行种植模 式 五) 方法是每 机播2 1 耧 4行 ( 距 行 O2 , _m宽行 ( m) 留04 或称 为走道) 既 ,
利 于 小 麦 通 风 ,又 利 于 以 后 打 药 、 去 杂 、 水等田问管理 。据试验 , 浇 这种模 式比常 规不 留宽 行 的老方 法每 6 7 6 m2 能增产 小麦2  ̄ 5g 既 方便 田间管 0 2 k。
( )选 用 低 秆 抗 倒 超 高 产 品 一 种——矮抗 5 、 8 花培6 号等 矮抗5和花培6 具有低秆、 8 号 多 抗、 高产稳 产和品质 优良的 特点 , 适 且 播期 长 , 宜各 种 土质 , 适 分蘖 力强 , 成 穗率 高 , 产性 好 , 稳 增产 潜力 大 , 宜 适 高产和 超高产栽培 , 抗倒能力 强 , 且 每

提高小麦产量的方法

提高小麦产量的方法

提高小麦产量的方法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提高小麦产量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管理、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等方面探讨提高小麦产量的方法。

一、农业管理农业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业管理方法:1. 合理施肥:小麦对养分的需求较高,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供足够养分供给小麦生长。

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类型和小麦的生育期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2. 控制病虫害:病虫害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采用轮作和间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

3. 合理灌溉:小麦生长期需求适宜的水分供应,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确保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根据小麦的生育期和土壤的含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的时机和水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灌溉。

二、品种改良品种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高产、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品种改良方法:1.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小麦品种的杂交,可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利用杂交育种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虫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的性状。

2. 基因改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小麦的基因进行改造,可以获得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基因改良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进而提高产量。

三、土壤改良土壤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土壤结构对小麦的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土壤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1.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为小麦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适量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2. 调节土壤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小麦生长有着直接影响。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确保小麦高产稳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小麦要高产,关键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优良品种选育、合理的田间管理、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下面就分别对这些关键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优良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石。

品种选育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要求选择适当的小麦品种。

优良品种应具有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等特点。

要加大品种的选育研究力度,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以推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水平的持续提高。

2. 合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的耕作、合理的水分管理、科学的密植和套作等。

适时的耕作包括种子的播种、追肥、培土等。

合理的水分管理要根据小麦的吸水特点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确定灌溉的时机和量。

科学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密植过度会导致养分竞争和病虫害的发生。

要根据品种特点和土壤肥力选择适当的密度。

合理的套作可以提高土壤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科学的施肥:小麦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科学的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手段。

施肥应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和土壤供肥能力,科学选择肥料和施肥的时间和方法。

小麦的追肥应注意追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微量元素的供应。

要合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特点,采取合理的肥水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是指通过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加强苗期管理,优化田间结构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综合治理是指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选择药剂,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级植科二班小麦高产攻关方案一、品种选择及攻关方案设计(一)品种选择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良种是获取增产的内因,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具有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作用。

选用良种的原则: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

种子的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预选品种:济麦22、汶农141、济麦22的性状表现:济麦22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超高产、广适、优质中筋品种,杂交组合为:935024*935106.基本的突出特点是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2006年通过山东省审定。

综合性状: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属于多穗型品种。

株型紧凑,叶片较小、上冲、旗叶深绿、长相清秀,茎叶白色蜡质较多、耐旱,株高70-75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穗层整齐、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丰产、稳产性好。

白粉病免疫,中抗条锈病,中抗至中感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

2006年6月12日由省科技厅和农业厅组织的专家组在兖州市对济麦22进行实打验收,4.56亩实打验收平均727.43公斤/亩,为实打验收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的品种(56万穗,31粒,千粒重42克)。

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宜范围广,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及周边省份土地肥沃、水浇条件良好的中高产地块均可种植。

适时播期为10月中、上旬,日均气温18℃-16℃,亩基本苗8-12万,高产田应适当降低播量。

精细整地,配方施肥,足墒播种。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浇足冬水。

返青划锄、镇压。

起身后至拔节期重追肥,浇足水。

挑旗至灌浆中期浇足水,酌情追肥或根外施肥。

还要及时防治病虫,适时收获。

2、汶农14号的性状表现:汶农14号系泰安市汶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84139作母本,9215×876161作父本杂交,经五年系谱选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幼苗叶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株高75厘米左右,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47克左右,容重800克/升,穗粒数40粒左右,综合丰产性好。

抗冻,抗病,抗倒,抗干热风,落黄好。

汶农14号经2006年小麦新品系比较试验,平均亩产681.3公斤。

2006~2007年山东省小麦新品系预备试验,平均亩产669.8公斤,产量居第一位。

2008年6月13日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厅邀请省内有关专家教授对大汶口东武村10亩高产攻关田机械实打验收1.79亩,亩产达762.96公斤,创全省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该品种适宜于中高肥水地块种植,亩施土杂肥万斤,三元素复合肥50公斤,足墒播种,最佳播期10月1日至10月15日,亩播种量6~7.5公斤,注意浇好越冬肥水和年后起身拔节水,后期搞好病虫害防治。

(二)、攻关方案设计本次试验包括两组实验处理:1、品种内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高低的比较在试验田中设置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分别为:1.平地大小行种植,行距分别为30和20cm。

2.平地等行间距种植,等行距,均为25cm。

3.沟作大小行种植,将小麦种植在沟中,沟宽为20cm,垄宽为30cm,沟深约10cm。

在水、肥等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三种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高低的影响。

定期在田间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层的光照强度的测定,以及光合速率的测定,分析各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

在收获期进行估产,结合实际收获量得到适合本地的种植方式。

2、品种间产量高低的比较本次实验中我们种植济麦22和汶农14两种品种,在相同的田间管理条件下,对两个品种的各个生育时期进行观察和记录,比较它们之间各个性状间的差异,得到综合性状之间的比较,到收获期进行小麦估产,并结合实际收获产量,比较产量高低。

同时结合综合性状的差异最终得到哪种小麦品种在本地最适宜种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二、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具体实施计划(一)、整地准备整地是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1、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增强地力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

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磷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1-2公斤等。

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

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

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二)、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不仅能调控小麦的群体结构,还会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

1、适时播种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

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

播期过晚的缺点是:①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

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

一般的小麦在10月5-10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

2、适量播种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

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

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

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播种深度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

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三)、配套田间管理技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种好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在提高种植基础前提下,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

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主要管理措施是:(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

小麦3-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

①浇冬水浇冬水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满足小麦越冬期间及返青期的需水;二是可以平抑地温;三是可以沉实土壤,可冬水春用,延迟春灌,利于地温回升,麦苗返青早:四是可以减轻病虫害等。

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

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

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

②追冬肥俗话说: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银”,深刻的说明了追冬肥的增产作用。

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3)深耘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厘米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

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

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

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是:(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肥水管理: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

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

适当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每亩采用20%壮丰安乳油40毫升+75%巨星干燥悬浮剂1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3、注重后期管理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目标是:防早衰,防倒伏,促进粒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主要措施是:(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

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天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四)、适时收获,防杂保纯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

蜡熟末期的长相是: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

三、调查测定项目及具体实施计划1)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

根据《土壤肥料学》等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施底肥前,取0—20cm 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等指标的测定。

2)进入各个生育期的具体时间根据《植物生产学》、《作物栽培学》等教材知识,对小麦各生育期标准的定义或描述,定期观察,认真记载小麦进入各生育期的具体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