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挚的情感、真挚的感受和才情横溢而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从“闲情赋写”、“抒怀咏史”到“救亡图强”,涵盖了各类题材,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风多样,丰富而又深刻,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让人深谙记忆。
本文将从诗歌特点、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
一、杜甫的诗歌特点1.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刻,给人以真实感受;2. 杜甫的诗歌抒发情感,表达人性的深层意义;3. 杜甫的诗歌具有批判性,对时事、社会现实、人性缺陷等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杜甫的诗歌内容1. 杜甫的诗歌主题包含了生命、人性、社会、政治等广泛范围;2.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各种人物、景物、场景和历史事件;3. 杜甫的诗歌批判强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等问题进行反思。
三、杜甫的诗歌风格1. 杜甫的诗歌具备深刻的思辨性、清晰的文笔表达、丰富的音韵表现力;2. 杜甫的诗歌风格即为“沉郁顿挫”,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之情、痛苦的思考和唏嘘的感叹。
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 杜甫的诗歌寄托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2.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物欲和精神的冲突与挣扎;3. 杜甫的诗歌折射出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五、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1.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3. 杜甫的诗歌风格不是孑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语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4.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后世文化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源泉。
六、结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唐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刻地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个缩影。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
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
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
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
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一)经历与风格简介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
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
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1. 抒发心胸与抱负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1.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啊,那是一种能让你心里沉甸甸的感觉。
就像里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在秋天,远离家乡,还疾病缠身,这孤独、这悲苦,一下就把人笼罩住了。
你想想,万里漂泊,老是在外面做客,这多难受啊,又生病,还只能自己一个人登高望远,那心里得多苦啊,这诗句就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你心头。
2. 杜甫写诗就像一位沧桑的老者在诉说苦难。
他的沉郁顿挫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都破碎了,可山河还在,春天来了,城里长满了深草。
这画面多凄凉啊!好像看到杜甫站在那破败的城前,满眼都是绝望,这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他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这种情绪就像黑暗的乌云,把希望的阳光都遮住了。
3.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得让人揪心呢。
拿来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啊。
你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就像你自己站在旁边看着这残酷的一幕。
杜甫把这两种强烈的情绪对比着写,就像把冰和火放在一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老百姓的痛苦和官府的残暴,读着能不揪心吗?4.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啊,真的像一阵沉重的闷雷。
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送行的人拉着亲人的衣服,跺着脚哭,那哭声都冲到天上去了。
这得多悲痛啊!他把这种悲痛写得那么强烈,就好像要冲破纸张,扑到我们面前。
你说这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跟着难受起来了?5. 杜甫的诗有股子压抑又震撼的力量,这就是他沉郁顿挫的体现。
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自己已经这么可怜了,一群小孩还欺负他。
杜甫当时得多无奈啊,他的那种愤懑就像被堵住的洪水,在心里汹涌着。
可后面他又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自己那么苦,还想着天下人,这胸怀,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啊。
6. 杜甫写诗就像在刻一幅苦难的画卷,满满的沉郁顿挫。
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
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嘿,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啊,
那可是诗歌界的大咖呀!他的诗就像一杯浓茶,越品越有味道。
你想想看,他写的那些个关于百姓疾苦的诗,那叫一个深刻!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简单的几个字,就把社会的贫富差距
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厉害吗?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看到富人和
穷人的巨大差别一样嘛!他的诗里总是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这种深沉的情感就像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里。
再看看他的用词,那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啊!每一个词都好像
带着力量,能直击你的心灵。
就好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
和鸟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事物啊,可在他笔下却成了悲伤的象征,这得
多厉害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啊!这就好像本来开心的你,突然听到了
一个坏消息,心情一下子就低落了。
杜甫的诗歌风格可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
看到了那么多的人间悲剧,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他就像一个饱
经沧桑的老人,用他的诗给我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故事。
咱再说说他的诗的节奏,那真叫一个顿挫有力啊!有时候读起来就
像敲鼓一样,一下一下地敲在你的心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这节奏,多带感啊!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有时候步伐轻快,有时候又沉重缓慢。
杜甫的诗就是这样,沉郁顿挫,让人读了之后感慨万千。
我觉得啊,他的诗就像是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种种。
我们应该好好
去品味他的诗,从里面汲取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就是我对杜甫
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看法,你们觉得呢?。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2. 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疾苦是“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此外,杜甫在诗歌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且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他在意象选择上具有个性化,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杜甫的诗歌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在体裁上,他有许多创新,例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
【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
一、杜甫早期的诗风
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
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组诗,从最深层次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也是作者深切热爱祖国的爱国诗篇。
因为在这些诗篇是反映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
神。
组诗中的六首诗歌全在鼓励人民抗战,全在讴歌人民的爱国。
每首诗都着力塑造了忍痛牺牲、挺身救国的人民光辉形象,千百年来成为鼓舞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的典范和楷模。
如《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杜甫诗歌风格的代表作,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充满国仇家恨。
三、杜甫晚期的诗风
杜甫的晚期指的是他四十八岁至五十八岁,在这个时期,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风也变得更为沉郁顿挫,慨叹艰难,浑厚凝重。
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登高》《登岳阳楼》和《旅夜抒怀》很有分量。
代表着他晚年的诗风。
这三首诗写景都十分壮阔,气象宏伟,气势雄浑,但都不是一味地写阔大的形象,也有渺小、孤单、柔弱的形象,并且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登高》中,那峻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洁白的沙滩,滚滚的江水,一起构成了天高地迥的阔大背景,但哀啸的猿猴,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旅夜抒怀》中,广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意境极其壮阔,但微风吹拂的细草,竖着桅杆的孤舟,以及天地间飘荡的沙鸥,无疑是弱小孤独的形象,这二者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坼吴楚,吞日月,横无际涯,无比壮阔的气势,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尽自己的孤独渺小,二者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杜甫晚年诗歌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衬手法,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回环跌宕,荡气回肠,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
杜甫晚年诗歌的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结语】
因为杜甫人身经历复杂多样,给他的诗风也带来了不断的变化,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中期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
正是由于它不同的诗风,所以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
【参考资料】
1、冯志《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02
2、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3、熊柏畦《杜甫绝句注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1
4、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欧阳修《新唐史》中华书局 2012-05
6、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2011-08
7、刘昫《旧唐史》中华书局 1975-05
8、唐生根《唐生根草书三吏三别》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0-01
9、莫砺锋;黄天骥。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冯志《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11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