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义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实词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语文常考文言文字词

语文常考文言文字词

语文常考的一些文言文字词包括:
1.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2.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3.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或意义相同)的字代替的现象。

4.一词多义: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5.古今异义: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的意义不同。

6.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用作另一类词。

7.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下面是120 个文言实词和18 个文言虚词,供参考。

1120 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18 个文言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幺”、“哪里”;“为什幺”、“怎幺”②副词:“多幺”。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文言文4—一词多义(实词)

文言文4—一词多义(实词)

四、一词多义——实词归纳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比较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

通假字有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形似。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七下)出门看火.伴(《木兰诗》七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七下)皆披发文.身(《观潮》八上)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八下)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八下)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八下)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八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八下)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八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八下)玉盘珍羞.直.万钱(《诗五首》八下)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九上)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九上)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九上)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盘》九下)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九下)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亲戚畔.之(《孟子》两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九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九下)小惠未徧.(《曹刿论战》九下)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也(《邹济讽齐王纳谏》九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九下)一厝.朔东(《愚公移山》九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九下)2.音同形异策.勋十二转(《木兰诗》七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古代诗歌五首》七上)路转溪头忽见.(《古代诗歌五首》七上)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七上)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七上)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七下)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八上)诎.右臂支船(《核舟记》八上)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八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八上)略无阙.处(《三峡》八上)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八下)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八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九上)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九上)困于心,衡.于虑(《孟子》两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九下)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九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九下)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九下)3.音近形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陈守令皆不在。
6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并自为其名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卷卷有爷名 ①一行有五点明处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明 ④以伤先帝之明 ⑤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⑥明朝散发弄扁舟 ⑦春和景明 ⑧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 ③度已失期
④贼二人得我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①等死,死国可乎
等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公等遇雨
①恐前后受其敌(

敌 ②盖以诱敌(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①关山度若飞(

②崔九堂前几度闻(

度 ③孤不度德量力(

④度已失期(

⑤吾忘持度(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泉香而酒洌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 ④再而衰,三而竭 ⑤濯清涟而不妖 而 ⑥而山不加增 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⑧呼尔而与之 ⑨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⑩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1 面山而居 ○12 结友而别
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③伐无道,诛暴秦 道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⑦安可为俗士道哉 ⑧行道之人弗受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二者不可得兼 得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尔安敢轻吾射 尔 ②无他,但手熟尔
③非死则徙尔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作 ③发闾左谪戍渔阳 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野芳发而幽香 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⑦与杏桃相次开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②吾视其辙乱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以钱覆其口 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其 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⑦其人视端容寂 ⑧常蹲其身 ⑨其真无马邪 ⑩其真不知马也 ○11 其如土石何 ○12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②欲穷其林 穷 ③穷冬烈风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⑤蝉则千转不穷
①且焉置土石 ②年且九十 且 ③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④且壮士不死即已 ⑤且留待之须臾
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何间焉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⑤遂与外人间隔 间 ⑥立有间
⑦见二虫斗草间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⑨奉命于危难之间 ⑩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1 虽席地不容间也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②大王加惠 加 ③既加冠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而山不加增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乃悟前狼假寐 ⑤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①天下苦秦久矣
苦 ②苦其心志 ③何苦而不平
①寂寞开无主 开 ②半亩方塘一鉴开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⑤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①绝类弥勒 类 ②为与此同类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①邑人奇之 奇 ②明有奇巧人
③长约八分有奇
①赏赐百千强 强 ②项为之强
③以弱胜强者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①虽有千里之能 能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以此夸能 ④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 ④问今是何世,竟不知有汉 ⑤见渔人,乃大惊 ⑥乃悟前狼假寐 ⑦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
①会当凌绝顶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④会天大雨,道不通 ⑤会宾客大宴 ⑥与皆来会计事 ①还自扬州 ②便要还家 还 ③还于旧都 ④计日以还 ⑤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③或王命急宣 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⑤或异二者之为 ⑥或遇其叱咄
①自以为不如 如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每听若是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 ④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 ⑤皆若空游无所依 ⑥若毒之乎 ⑦孰若吾得专也
①未曾稍降辞色 色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义不杀少而杀众 ②少顷 少 ③意少舒 ④饮少辄醉 ④陈涉少时
③不可谓知类
①天时不如地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利 ③父利其然也 ④利尽南海 ⑤不慕荣利
①君之疾在腠理 ②援疑质理 理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⑤晨兴理荒秽
①执策而临之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 ③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⑥临表涕零
①乃令符离人葛婴 令 ②忿恚尉,令辱之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赋 ②岁赋其二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④更若役,复若赋,何如?
①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②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 ③床头屋漏无干处 ④瀚海阑干百丈冰 ⑤外强中干 ⑥身干阖闾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盖以诱敌 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扶 ①便扶向路 ②出郭相扶将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就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蒙乃始就学
5
④功成名就
①公输般之攻械尽 ②进尽忠言 尽 ③利尽南海 ④担中肉尽 / 林尽水源 ⑤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①寡人无疾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③草枯鹰眼疾 ④必有窃疾矣 ⑤痛心疾首 ⑥疾恶如仇
①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仪自以为非才,固辞不受 ⑦索之固 ⑧君子固穷 ⑨子固非鱼也
①公问其故 ②温故而知新 ③故克之 ④广故数言欲亡 ⑤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⑥欲擒故纵 ⑦过故人庄 ⑧故日月星辰移焉 ⑨此独以跛之故 ⑩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1 故渔者歌曰
①方入门不顾 ②顾野有麦场 ③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顾 ④将军宜枉驾顾之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⑦顾王策安所决而
①愿陛下托尘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⑤愿诸君勿复言 ⑥更若役,复若赋,何如?
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更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是日更定 ⑤更若役,复若赋,何如?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③吾义固不杀人
3
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⑤齐人固善盗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急湍甚箭 甚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④又弗如远甚 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⑥甚矣,汝之不惠
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盛 ②今岁春雪最盛
③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④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
①臣不胜受恩感激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胜 ④胜作一书生 ⑤日出江花红胜火 ⑥高处不胜寒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 ⑧弗胜,守丞死 ①可以为师矣 师 ②齐师伐我,公将战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②君之病在肌肤(

③病未果,寻病终(

④病树前头万木余助苗长矣。

①执策而临之( 策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策勋十二转( ④束手无策(
) )
) )
①薄暮冥冥

②不宜妄自菲薄 (
薄 ③薄雾浓云愁永昼 (
④狐裘不暖锦衾薄 (
⑤莫辞酒味薄 (
) )
) ) )
① 将军身被坚执锐 (
2
⑧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①凡三往,乃见 凡 ②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④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①方七百里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③北方有侮臣者 方 ④齐之地方千里 ⑤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⑥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⑦今方来,吾欲辱之
①今天下三分 分 ②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③长约八分有奇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① 尔安敢轻吾射


② 安能辨我是雄雌 (

安 ③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④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①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去


拜 ②拜相如为大夫


③左右命之拜,不拜 (

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 ② 余强饮三大白而去(

③虚吏白州,州白大夫 (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⑤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⑥推己及人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即 ③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④即聘取 / 即藏其尸 ⑤即不为河伯娶妇 ⑥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①感极而悲者矣 ②南极潇湘 极 ③初极狭,才通人 ④此乐何极 ⑤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凡三往,乃见。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④胡不见我于王 见 ⑤才美不外见 ⑥于是见公输班 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⑧郎诚见完与恩 ⑨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①公将战 ②上使外将兵 ③将军身披坚执锐 ④则命一上将 将 ⑤将荆州之兵 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⑦陆军将领 ⑧将计就计 / 将心比心 ⑨出郭相扶将 ⑩将子无怒 / 将进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朝而往,暮而归 归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⑤男有份女有归 ⑥十八归先付君 ⑦士以故归之
①夫大国,难测也。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国破山河在 ④去国怀乡 国 ⑤国恒亡 ⑥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⑦国险而民附 ⑧此用武之国
⑨死国可乎
①苟富贵,勿相忘 苟 ②故不为苟得也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④苟无饥渴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⑤无从致书以观 ⑥观潮 ⑦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⑧急往观之 ⑨尤为奇观
①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 奉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