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实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4—一词多义(实词)

四、一词多义——实词归纳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2、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 接着拿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
2、“期”本意:一个塑望月内的各种月相所对应的 刻度线(时间记号)
①规定的时日,期限。 ②等待。 ③期望、要求。 ④ 读“ji”期功,为亲属服丧一年。 ⑤约会。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 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中 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对于这一方面的学习,除了我们平时注 意积累,加大对一些一词多义、古今通 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 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 法。
1、“出”本意:长出。
①出、出来。②出去、外出。③逃出。④拿出、交 纳。⑤产生、发生。⑥出现,显露。⑦超出,超过。 ⑧出任、调任。⑨出兵、出征。⑩使......流出。
1、杀适立庶。
《鲁周公世家》
杀掉嫡子,立庶妻所生之子。
2、余适客稷下。
《地震》
我正好在稷下做客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Biblioteka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怎么处分要符合哥哥的心意,我哪里敢自作主张啊!
4、“覆”本义:反,引申为“翻” ①颠覆,灭亡,覆没。②倒,倾倒,使...... 倾倒。③保护,庇护。
1、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
用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让它完全复原。
2、期我乎桑中。
《诗经·桑中》
约我到桑中(地名)
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
富贵不是我所期盼得到的东西,而天帝居住的琼楼玉 宇 也不是我所能期望得到的。
3、“适”本义:往、到、到......去,动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追求准确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同义词\近义次词之间细致琢磨__还原到译文中去
揠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 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 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 言辞 )
(考虑)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徒
(看清楚) (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2、对于比较生疏的意思要加强记忆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密切关注词语的活用现象
鹬蚌相争 《战国策》
文言文一词多义实词部份

文言文一词多义-实词部份初三文言文复习一(一词多义-实词部份)实词1、间:(1)立有间(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6)反间计(离间,挑拨使人不和)(7)亲密无间(间隙)2、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2)3、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2)曾益其所不能(3)曾贻余核舟一(4)曾观弈者之不若已4、顾:(1)顾野有麦场(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5、延:(1)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固:(1)君子固穷(安于)(2)齐人固善盗乎?蛇固无足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然学固岂可以少哉(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7、更:(1)更相庆(2)更上一层楼8、虽:(1)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2)9、坐:(1)但坐观罗敷(2)众宾团坐10、苦:(1)何苦而不平(2)天下苦秦久矣11、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回乡偶书)(2)得鱼腹中书(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未尝识书具)(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书抵万金)12、薄:(1)薄如钱唇(2)薄暮冥冥(3)不宜妄自菲薄13、具:(1)未曾识书具(2)各具情态(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4、居:(1)面山而居(2)居右者椎髻仰面佛印居右(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5)居十日(经过,停留)(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15、鸿:(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重如泰山,轻如鸿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6、当:(1)木兰当户织(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当是时,妇手拍儿声(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4)锐不可当17、属:(1)属引凄异(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属余作文以记之(4)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5)神情与苏黄不属18、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3)卜者知其指意(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9、绝:(1)群响毕绝(属引凄异,衰转久绝)夜久语声绝(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以为妙绝(4)佛印绝类弥勒(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往来而不绝者20、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21、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一路平安在洞庭一湖(2)吏呼一何怒(多么)(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6)一视同仁(同一)22、发:(1)野芳发而幽香(2)一时齐发(3)舜发于畎亩之中(4)发闾左谪23、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2)曾不若孀妻弱子(3)24、开:(1)连月不开(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25、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中道崩殂(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6)以咨诹善道(治国方法,治国策略)26、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3)皆次当行((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5)必能使行阵和睦27、从:(1)木兰从军(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3)小惠未,民弗从也(听从,顺从)(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28、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29、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0、益:(1)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增加),增益其所不能,(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3)不治将益深(渐渐)(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31、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32、诚:(1)虎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33、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34、号:(1)阴风怒号(呼啸)(2)号为张楚(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35、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3)将非鬼也(或许)(5)公将战,曹刿请见36、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4)亡羊补牢(丢失,失去)(6)且秦灭韩亡魏(使……灭亡,即消灭)37、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3)则题名其上(名字)(4)同不在高,不仙则名(出名,著名)(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38、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或尽栗一石(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吃的东西)身上衣裳口中食(口粮)(4)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39、应:(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2)急应河阳役(应征)(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4)佣者笑而应曰(回答)40、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41、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2)42、比:(1)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43、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2)向之来也,非有取于斗升之禄(3)秋天漠漠向昏黑(将近,接近)(4)向无此例(向来,从来)44、去:(1)去时雪满天山路(离开)(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4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2)不能指其一端(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46、自:(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如果,假如)47、意:(1)目似瞑,意暇暇甚(神情,神态)(2)宾客意少舒(心情)(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卜者知其旨意(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中心)(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48、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倍寻为常,“寻常”指通常的不长的尺度,“寻”引申为不长时间)49、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何其有(助词,无实义)(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50、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跨越)51、下:(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2)烟花三月下扬州(顺水而下)欲买舟而下(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52、志:(1)必先苦其心志(3)寻向所志53、出:(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跟“入”相对)(2)出淤泥而不染(长出)(3)不落而石出(露出,显露)(4)两岸青山相对出(出现)54、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长约八分有奇55、大:(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2)忽一人大呼(声音大)(3)又一大儿醒(年纪大)(4)定伯曰“大善”(很,非常)56、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3)中通外直(贯通)(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5)博古通今(通晓,懂得)(6)通宵达旦(整个,全部)57、环:(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3)环滁皆山也(环绕)58、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5)属作文以记之59、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2)举头望明月(抬头)(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5)举世无双(全)60、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曳屋许许声(3)杂然相许(赞同)时人莫之许也(4)高可二黍许61、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62、是:(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63、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人具鸡黍(旧的)(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64、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上使外将兵65、业:(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66、尽:(1)林尽水源(尽头)(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3)一食或尽粟一石68、临:(1)临溪而渔(来到)莅临指导身临其境(2)执策而临之(面对)把酒临风居高临下如临大敌(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临别(4)背山临水(靠近)(5)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69、际:(1)横无际涯(边际)(2)外与于际(接,连接)70、志:(1)不志其大(立志)(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71、日:(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72: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3)73: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74、顺:(1)天下顺之----顺其自然----顺应天时75、测:(1)夫大国,难测也----高深莫测----变幻莫测----心怀莫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76、胜:(1)战必胜矣----胜败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人定胜天----稳操胜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77、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2)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78、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邻会,体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得遗金一饼(拾到,捡到)(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9)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79、信:(1)谓为信然(确实)(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3)80、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81、轩:(1)中轩敞者为舱(高,高起)8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84、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85、因:(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人成事-因陋就简(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3)余因得遍观群书86、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2)以情感人(情感)87、辙:(1)下视其辙((2)重蹈覆辙88、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3)流辈皆称其贤89、广:(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90、豪杰:(1)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当地有声望的人)(2)壮顾黄河之奔流,概然想古之豪杰(卓越杰出的人物)91、谢;(1)使君谢罗(致辞,说话)(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92、卑:(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低下)93、遗:(1)得遗金一饼(丢失)(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遗臭万年(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4)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94、释:(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2)释担而立(放下)95、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96、诸:(1)其西南诸峰诸子百家(2)投诸渤海之尾97、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98、景:(1)春和景明(日光)(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99、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霄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100、极:(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101、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说处杀虎斩蛟102、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且壮士不死则已,(3)且战且走(一边,又)(4)存者且偷生(暂且)。
高考语文学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1.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词义的引申方式(连锁式和辐射式)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五、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3、方位名词作状语【教学重难点】1.能灵活运用一词多义现象翻译课外文言文2. 准确分析词类活用现象【特色讲解】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3)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

【2024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3)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必备知识】1.一词多义的概念一个词有多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作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
例如:“兵”本义是武器,《出师表》“兵甲已足”中的“兵”就是这个意思。
《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中的“兵”指军队,“行收兵”中的“兵”指士兵。
2.一词多义的形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
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
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
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
如“然”,本义是燃烧。
后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
如“鞣使之然也”。
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
如“屋舍俨然”。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整理

当
1.怀宾身当战伐(面对)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六国论》
3.一夫当关(把守)——《蜀道难》
道
1.则指道以明之(引导)
2.就有道而正焉。(道德,德行)——《论语十二章》
3.行军用兵之道。(方法)——《过秦论》
4.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志向,理想)——《报任安书》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彰显)(美好的)——《大学》
3.名实已明。(明了,清楚)——《答司马谏议书》
4.明于治乱。(懂得)——《屈原列传》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光明)——《登泰山记》
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伶官传序》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竟然)——《石钟山记》
居
1.武灵王平昼闲居(平素、家居)
2.居为奇货。(积储)——《聊斋志异·促织》
3.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登泰山记》
4.居则曰。(平素、家居)——《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
抗
1.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大声)
2.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过秦论》
3.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拒绝)——《答司马谏议书》
克
非
1.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不是)
2.觉今是而昨非(错误)——《归去来兮辞》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不是)——《劝学》
负
1.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
2.苍山负雪(覆盖)——《登秦山记》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六国论》
4.见犯乃死,重负国(对不起)——《苏武传》
5.使负栋之柱(承受)——《阿房宫赋》
4.宰严限追比。(官府限期办好公事)——《促织》
毕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课件22张

评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
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
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
瓦也弄。古”人怒把而璋责给之男。孩未子己玩,。果璋双:生一一种男玉一器女;,卜者名大著 。 (冯古梦人龙把《瓦古给今女谭孩概子》玩)。瓦:原始的纺锤。
该词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
一个词借用了另外一个同音字的 意义。
一词多义示例
导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 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本义 动词,喜爱、爱好。 例:独爱菊/秦爱纷奢
爱 引申义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文言实词复习
文言文:一词多义
导
什么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 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 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 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 一大难题。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导
词的本来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 那个意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它和本 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中词义的推断方法:
评
一、字形分析法:找表意的形旁,结合语境推测 二、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依文定义。先直译后意译 三、联想推断法:联系课本,联系成语 四、句式结构推断法: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境推断法
• 例如:
• 1、借助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
• 2、借助外部语境来推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叙述)
②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
(用文字记载)
3、课文迁移法
如:高考题“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征召。 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 “胜”,禁得起,能承受。 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爱惜,珍爱。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好的,美好的。 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 与 “拔石城”同,攻占,攻下。 “齐人追亡逐北” 同《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同,败北的军队。
当道,即除魏阉废 立即清理废弃的魏忠贤祠堂的 理
祠以葬之。
旧址以埋葬五位壮士。
予掌除握右丞一相词兼多枢密义需我多被读封官、为多右查丞相字兼典枢、密使多。积拜
累。使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官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1、字形分析法 3、课文迁移法 5、对句分析法 7、邻词推断法 9、合体拆分法
4、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 很大的帮助
例如: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又如:“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 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 合)。 “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 (胡乱) 。
《陈涉世家》
了也不过是死。
今复十年,存亡不可知。 现在又过了十年,是活着还是死 死亡
《苏武传》
了都不了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这真是决定危急存亡的时刻。 灭亡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者 晚上,果然大量地丧失了财物。 丧失、
疑邻》
丢失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的,如果无 通
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限度的滥用,那么物质财力就必 “无”,
6、 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 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 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 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 “用眼睛示意”。
•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 “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削,修
改; •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
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 ,不难推测与处 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 “去”的意思,“造” 的其它意义 “制造” “成就” 显然与文意不符。 •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 之义,如《过故人庄》。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疾风知劲草,强 )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⑥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5、 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 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 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的军队。常用"败北",北即败) C、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F、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2、语境分析法 4、成语印证法 6、语法分析法 8、代入检验法
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给我们推断 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麻、宀--房舍、 求--毛皮 隹(zhui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 目---眼、 尸 -身体……
然短缺。
没有
实词 例句
译文
释
义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迎接, 台
主人之礼,引公子 按主宾之礼导引公子走西面的 阶
就西阶。
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矣。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除 去
去了。
掉
清
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了。 逝 去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请求,清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 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
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
诲:教导、指导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长治久安
治:安定,太平
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人浮于事 浮:超过 原指人的才德
文言文复习
——实词之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 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 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实 例句 词
译文
实词释 义
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失败 逃跑
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女也不爽,士(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
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