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例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2)

临
①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到朝廷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面对着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进献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将要
临行,诸僧进曰
40
居
①停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9
虑
①考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处在……地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思想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居住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③担心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
道
①道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
兵
①武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道理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②军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道义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③士兵
行收兵
④谈论
故今具道所以
4
病
①生病
未果,寻病终。
⑤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④去除
去死肌,杀三虫
③平常
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68
全
①完整
全石以为底
59
戚
悲伤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②保全
苟全性命于乱世
60
启
①打开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69
任
①责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陈述
某启:昨日蒙教
②任用
任其用,除其妖
61
强
①刚强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文言文一词多义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接近联想。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4.要集中记忆。
?
3.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文中实词一词多义的举例(二)

文言文中实词一词多义的举例(二)十、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
2.复白策其马:(骑上鞭打)。
3.策勋十二转:(记在简策上)。
4.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计策)。
十一、诚:1.常感其诚:(诚意)。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真的)。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果真、如果)。
十二、驰:1.驰然而卧:(轻松)。
2.驰担持刀:(放下)。
十三、齿: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年岁)。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排列、并列)。
十四、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2.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临时驻扎)。
3.又简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十五、殆: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败)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3.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4.殆有甚焉:(恐怕)。
十六、第:1.日暮,至豪民第门:(大宅子)。
2.必躬造左公第:(家宅)。
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仅仅)。
十七、顿:1.因顿首杖下:(叩地)。
2.兵不顿而利可全:(坏、损)。
3.饥渴而顿踣:(倒下)。
4.顿非前物:(马上、立刻)。
5.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败坏)。
十八、躬:1.我鞠躬不敢息:(身体)。
2.亮躬耕陇亩:(亲自)。
十九、顾:1.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2.将军宜枉驾顾之:(看望、拜访)。
3.大行不顾细谨:(顾及、考虑)。
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关心、照顾)。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却、反而)。
6.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7.顾自民国肇造:(但是)。
高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同”和“通”的区别
•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
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
写的字”
•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
• [今义]鼻涕
•窃 以 为 与 君 实 游 处 相 好 之 日 久 。
(《答司马谏议书》)
窃 •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 词
• [今义] 偷窃
如:“很”,古义是凶 狠,表示的程度很深,现在表 示的程度则更弱化了
如:“怨”,古义表示 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 责备。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 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传》)
“不(fǒu)”通“否”
异读和破读
• 文言文中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有特殊的读音。 • (1)破音异读:改变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的词性
和意义。王(wàng,为王)天下;衣(yì,穿)褐 • (2)通假异读:属(zhǔ,通“嘱”)予作文以记
之;君子生(xìng,通“性”)非异也 • (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还保留着古音。周景
“ 矜”,通“鳏” guān,老而无妻的人。 1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曾”,通“层”。
范纯礼传
纯礼字彝叟,以(因为)父仲淹荫(庇荫。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循例 受封,得官),知(做……知县)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北宋第四个 皇帝赵祯的寝陵)建,京西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 中央或地方官职)配木石砖甓(pì瓦)及工徒(工匠)于一路(宋元时期 的行政区划名),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把)白(报告,禀告)陵使韩 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质问、责问)之, 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一年或四季)缮(修缮)治(管理)无虚 日(空闲的日子),今乃(居然,竟然)与百县均(均摊)赋,曷若(何 如,不如)置(搁置)此,使之奉(供奉)常时用(用度)乎?”琦是 (认为……对)其对(对答,应答)。还朝,用为三司(盐铁、户部、度 之)盐铁判官(古代官职、隶属盐铁部) ,以比部员外郎(刑部比部司次 官)出(京官外任)知遂州。
课内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40例

1、属(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________(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________(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________(4)衡少善属文(《张衡传》)________(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_______(6)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________(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________(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________[答案](1)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2)动词,隶属(3)动词,属于(4)动词,撰写(5)动词,通“嘱”,嘱托(6)名词,等辈、类(7)名词,等辈(8)动词,连,跟着2、居(1)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________(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________(3)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________(4)昂其值,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________(5)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梓人传》)________(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________(7)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________(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________(9)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________(10)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答案](1)动词,居住(2)动词,居住(3)动词,处在,处于(4)动词,积蓄,贮存(5)动词,治理,安置(6)动词,停留(7)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8)动词,担当,担任(9)动词,过了,经过(10)动词,占据,占有3 故(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_______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________(4)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________(5)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________(6)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________(7)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________(8)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________(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答案](1)形容词,旧(2)连词,所以(3)副词,特意,特地(4)名词,原因(5)形容词,衰老(6)副词,故意(7)副词,仍然,还是(8)名词,老交情(9)名词,缘故,原因4 、度(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________(2)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________(3)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________(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________(5)卒其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________(6)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________(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________(8)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________[答案](1)名词,制度(2)名词,年(3)动词,创制(4)动词,衡量(5)名词,常态(6)动词,估计(7)动词,越过(8)动词,考虑5 知(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________(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3)其真不知马也(《马说》)________(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________(5)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________(6)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________(7)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________(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________[答案](1)动词,知道,懂得(2)动词,了解(3)动词,识别,分辨(4)名词,通“智”,智慧,明智(5)动词,主持,管理(6)名词,知觉,感觉(7)动词,认识,熟识(8)名词,知识6 除(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2)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________(4)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答案](1)动词,授职(2)名词,台阶(3)动词,清除,去掉(4)动词,逝去,过去(5)动词,清理,修治7 多(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2)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________(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________(4)绝山献多生怪柏(《三峡》)________(5)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韩非子》)________[答案](1)数量大(2)副词,大多,大都(3)副词,常常,往往(4)副词,多多地,大量地(5)动词,称赞,赞美8 、当(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________(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___(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________(5)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________(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________(7)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________(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________(9)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________(10)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________(11)当窗理云鬓(《木兰诗》)________(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________[答案](1)动词,面对(2)动词,对等,比得上(3)动词,应当(4)动词,担当,担任(5)动词,判处(6)副词,在,正在(7)动词,相抵(8)动词,把守(9)动词,应当(10)动词,主持(11)介词,对着,面对(12)连词,通“倘”,如果9 易(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2)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涉江》)________(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________(4)贼易之,对饮酒,醉(《童区寄传》)________(5)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愬雪夜入蔡州》)________(6)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种树郭橐驼传》)________(7)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________[答案](1)动词,交换(2)动词,改变,变换(3)形容词,容易,与“难”相对(4)动词,轻视(5)形容词,平坦(6)动词,更换(7)形容词,容易10 、事(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________(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________(3)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________(4)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________(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6)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________(7)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________(8)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实词一词多义

②只记多义词的若干义项还不够,还必须“因文定义”。 从工具书和注解中选择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就 是如此。 “橹”这个词在教材中出现过两个义项:
“船桨”和“盾”。
“樯橹灰飞烟灭” “樯”(帆)并列,自然指“桨” (再借指战船),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为描写战况,“橹”就指盾牌了。 “修橹轒辒”(《孙子· 谋攻》), “泰山为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橹”却又是“望 楼”(古代瞭望敌情的建筑)的意思了。
“怿白令”的“怿”指“桑怿”,人名, “令”指“县令, 处在两个名词间的 一般为谓语动词,故而“白”解释为 “禀告”正确。
想 一 想
②庭除甚芜(2005年浙江卷) “庭除”处于主语位置,应该是名 词,故“除”理解为动词“废弃” 显然不对,应该是“台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推断方法五:
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 断词义)
二、一词多义
(三)、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 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读zhŭ,意思可以有 :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二、一词多义
(四)、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2004湖南:升、和、狎、阴 多义词 明年、适、同日而语、南面 古今异义 2005湖南:游、悉、怪、缪 多义词 斯文、上下、磨灭、势利 古今异义 2006湖南:齿、陈、间、薄 多义词 2007湖南;害、体、倡、度 多义词 2008湖南:指、素、回、持 多义词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 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也是较难掌握 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词多义举例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军械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士兵,军队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 4左右欲兵之( 用兵器杀人 )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 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
朝chá 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见,朝拜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朝见,朝拜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代 ) 6期年不听朝( 朝政 ) 7坐南朝北( 对、向 )
顾 1赢得仓皇北顾( 回头看;回头 ) 2顾野有麦场( 看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惜,顾念 ) 5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 ) 6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但是 )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 表轻微转折 )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难道
)
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 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贫困) 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 严冬)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 2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除残去秽( 清除,去掉 )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清除,去掉 )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整修,修理 )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 )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文词,文学 ) 3动以朝廷为辞( 借口 )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推辞 )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告别,辞别 )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古代的一种文体 ) 7大礼不辞小让( 讲究,计较 )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谢,婉言道歉 ) 10近者奉辞伐罪( 命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例
彼竭我赢,故.克之(所以)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路途,道路公问其故.(原因)以咨诹善道.(道理)
故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道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得道.多助(施仁政)
故.虽有名马(因此)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夫.大国,难测也(发语词)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
夫非夫.人之物而强假(那)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其夫.呓语(丈夫)姑俟异日观.云尔(看)
荷担三夫.(成年男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
策.勋十二转(简牍)群响毕.绝(全部)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毕毕.力平险(竭尽)执策.而临之(马鞭)此印者才毕.(完毕)
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确实)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姑且)帝感其诚.(真心实意)苟.富贵(假如)
薄薄.如钱唇(不厚)毒.之乎(怨恨)薄.暮冥冥(迫近)赋敛之毒.(毒害)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其一犬坐.于前(坐着)
鄙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坐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先帝不以臣鄙.(见识浅陋)坐.中数千人(在座)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赋更若役,复若赋(赋税)及及郡下,诣太守(到)岁赋其二(征收)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和)
几死者数矣(将近)生于忧患(生存)
几几欲先走(几乎)生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君将哀而生之乎(使之生存)
貌若甚戚者(好象)其所为予群从所得(得到)
天涯若比邻(好象)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办法)
若更若役,复若赋(你)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得)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各不相类(好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了解,知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略)
曾不若孀妻弱子(如)得道多助(施行)
就持就火炀之(接近)比
瞬息可就(完成)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市欲至宛市(集市)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愿为市鞍马(买)盖以诱敌(敌人)
稍稍出近之(渐渐)时天时不如地利(时令,气候)其船背稍夷(稍微)时而献焉(到时候)
更若役,复若赋(赋税)公等遇雨(你们诸位,对对方敬称)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征收)公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各不相类(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种文体)同别人共用)
忠之属也(类属)居十日,扁鹊复见(过了)
属司命之所属(管)居面山而居(居住)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居在者椎髻仰面(坐着)
一鼓作气(第一次)卜者知其旨意(意图)
一通计一舟(全)意意暇甚(神情)
一碧万顷(一片)意将隧入(想)
而或长烟一空(完全,都)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桓侯故使人问之(派)止有剩骨(只)
使必能使行陈和睦(让)止一狼得骨止(停下)宫使驱将惜不得(使臣)笑而止之(阻止)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排比编列)前狼不敢前(上前)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停留,驻扎)起一犬坐于前(前面)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屡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
数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皆数友出东直(几个)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殚其地之出(生产的粮食等)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
书得鱼腹中书(字条)出水落石出(显露)
黄生允修借书(书本)出淤泥而不染(长出)
退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回家)卒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终于)是进亦忧,退亦忧(离开朝廷)卒买鱼烹食(士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停止)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
已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停止)从一狼乃从(跟从)
可以已大风,挛、痿(治愈)使舍船,从口入(顺、从)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已经)民弗从也(依从)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志处处志之(做标志,动词)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寻向所志(标志,名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轻视)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亡)易然试易地以处(交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灭亡)辙欲易置之(改换)
寻寻向所志(寻找)索索下,不复听之(要求)寻病终(不久)使人索扁鹊(寻找)
不教胡马度阴山(过)忽然抚尺一下(量词)
度度已失期(估计)下烟花三月下扬州(下行)崔九堂前几度闻(次)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跨越)甫下数子(下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不治将益深(将要)
间又何间焉(参与)将宫使驱将惜不得(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出郭相扶将(扶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名词)大忽一人大呼(大声)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动词)又一大儿醒(年纪大)卜者知其指意(同“旨”,意图,名词)定伯曰:“大善”(很,非常)卒中往往语,指目陈胜(指点,动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以为妙绝(极点)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命名)
佛印绝类弥勒(极、很)并自为其名(名字)
指通豫南(到达)相两岸青山相对出(互相)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达)眈眈相向(一方向着另一方)
通初极狭,才通人(通过)微斯人,吾谁与归(通“无”,没有)鸣之不能通其意(通晓)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中通外直(贯通)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略微)伐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 病君之病在肌肤(疾病) 穷乐亦无穷(穷尽) 齐师伐我(攻打)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欲穷其林(走完)
作百千齐作(一起) 居居十日(停留) 从战则请从(跟从) 火齐之所及也(通”剂”药剂) 与吾祖居是乡(居住)民弗从也(依从)
然汪然出涕(……的样子) 且年且九十(将近) 好秦氏有好女(美貌)
然则北通巫峡(这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喜欢)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样子)上使外将兵(带领)
今其室十有一焉(了)项燕为楚将(将领)
谨食之,时而献焉。
(蛇)将
且焉置土石(哪里)不治将恐深(要)
焉永之人争奔走焉(在这件事)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无实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说”)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人)请臣是以无请也(过问)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享乐;所乐的事)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曹刿请见(请求)乐山水之乐(乐趣)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战则请从(请让我)不亦乐乎(快乐)
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君将哀而生之乎(指代人;我)
用作代词有数刀毙之(指代物:狼;它)以光先帝遗德(用来)操蛇之神闻之(指代事:愚公挖山这件事)何以战(凭,靠)
用作介词悉以咨之(拿来)小大之狱(相当于“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无实义)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用作助词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公将鼓之(用于补足音节,无实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用作连词而吾以捕蛇独存(因为)惧其不已也(他)是以先帝简拔(因为)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利三世(这件事)用作动词: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认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那些)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指示代词)不能指其一端(其中的)苟全性命于乱世(在)其人视端容寂(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用作介词)苛政猛于虎也(比)
其喜洋洋者矣(加强肯定语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则人之食于虎也(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助词,无实义)
望之蔚蓝而深秀者,琅琊也(又,并列连词)
得而腊之以为饵(表连动)
聚室而谋曰(表承接连词,可译为”然后””就”)
面山而居(状语连词,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连词)
用作连词)环而攻之而不胜(却,转折连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则何时而乐耶(表条件关系连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连词)
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并且,递进关系连词)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假设关系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表对象)
(用作介词)尚思为国戍轮台(替)
山峦为晴雪所洗(被)
行拂乱其所为(行)
(用作动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写)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
自名为罗敷(叫)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
入则无法家拂士(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用作连词)战则请从(表承接关系,“就”)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表承接关系,“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于加强语气,相当于“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