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 本文刻画了在这样一个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 国,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形象,其中最主要 的人物是赵盾。他对国家忠诚;对于国君, 他既敢于提意见,又保护、尊敬,他希望国 君能改正错误,更好地治国。 • 本文通篇都在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字词读音:
胹 蹯 寘 畚 溜 衮 阙 鉏麑 ér fán zhì běn liù gǔn quē
• 台——古代建筑,以土堆成,四方而 高。此指宫廷之台。 • 弹:用弹丸射人。 • 辟——后分化为“避”。 • 宰夫——厨师。 • 胹——烂熟。 • 蹯——足、掌通称。
• • • • •
诸——“之于”的合音。 畚——蒲、草之类编成的器物。 “杀之,寘诸畚”的主语不是“宰夫”。 载——等于说“持”。 朝——朝廷。
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 史书; 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 部单独著述。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也是先秦 重要的文学著作,把《春秋》大事记式的记录发 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对后代的叙事文学产生 了重大影响。
《左传》介绍: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 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 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 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 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 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
Chú ní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yì n sǒ 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yí
三、课文讲解与分析 第一段
• 晋灵公:名夷皋,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 607年在位,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 厚敛——加重赋税。敛:收取赋税。 • 以:连词,相当于来。 • 雕:刻画,绘制。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1.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3.精读两篇经典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时数】5课时(作业完成及讲评时间另计)单元文化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唐刘知几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
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
《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
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至春秋时,各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
早期史官记载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史实记录和年代编排,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却为后人研究古史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应属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记录)。
现代学者王国维等依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证实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所记殷王世系和事迹的可靠性,因而也不能排斥《夏本纪》中包含的历史真实性。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不能忽略早期史官所起的作用。
应当指出,在古代,这类官方记事制度本非中国所独有,如古埃及朝廷就有书吏专记政府或贵族的一举一动,并产生了简单的官修年代记和帝系表。
古巴比伦和亚述的泥砖刻文或碑铭中则有出自官方的帝王名氏表、年代表、职官年名表和史表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东方古国的官方记事传统后来都中道而辍。
而在古希腊的史学中,则难以找到这类制度的痕迹。
只有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沧桑而一支独盛,得以一直保持沿用下来。
中国古代确立的史官记事制度,就其初意而言,不仅在于系统记载和保存文献史料,实际上还负有监督最高统治的责任。
秦汉以后,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并且一般也不再为世袭的,而是完全融入了普通官员的任免系统之中。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单元概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像今天的标题新闻。
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
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唐代的杜预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一曰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即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思自明。
用我们熟知的例子,如语文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相如”出现了姓氏。
别小瞧了这一“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
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太史公在叙事时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
“二曰志而晦。
约言示志,推以知例。
”即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
例如“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坦率”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斥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三曰婉而成章。
曲从义训,以示大顺。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
(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
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
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
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衣朝冠。
尚早, 坐而 假寐。 麑 退, 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钅且麑退出来,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贼 民之主,
感叹地说:“不忘记端庄有礼,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
不忠;
弃
君之命, 不信。
有一于
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有
以不被废弃,实际意
思是君位可以保全。
犹不改。 宣子骤 谏, 公患之, 使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
钅且麑贼之。 晨 往,寝 门 辟矣,
盛
钅且麑暗杀他。钅且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
服 将 朝。 整齐准备上朝。
骤:多次。患:意动用法。钅且麑:晋国的力士。 贼:刺杀。寝门:卧室的门。辟:开着。盛服:穿
(察看)而又前也。公知欲谏,故佯不视。”及:到。
溜:通“罶(liù)”,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
稽首而对曰: “人谁 无过,过 而 能改,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如果能改正,
善莫大
焉!《诗》 曰:‘靡
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
不有
初,
鲜克有终。’夫
夯基础
一 左、丘作明者(约名前片502-约前422),春秋时史学家,5.宣子田.于首山 (通“_ _ _ _ ”,_ _ _ _ ) 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答案:1.避 躲避 2.罶 这里指屋檐下 3.置 放
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置4一.缺 过失 5.畋 打猎
2.以儒家的观点应如何认识赵盾这个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赵盾为人臣敬忠国君,直言敢谏,对本职工作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作者:王彩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内容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含褒贬和笔直书。
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探究“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即“守礼据实”。
探究:以现代观念审视“春秋笔法”的内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 3.1 文化经典阅读·春秋笔法学时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等。
2、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并探究其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探究、应用、拓展、创新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重对话的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2、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2022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相关读物直书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内容 《史通》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 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史通》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 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 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 赵盾之为
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
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 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 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 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 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比如在渭河水流弯曲之处列阵,被诸葛亮击败。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世人大多都倾向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 ___________________ 人2.的是行以为张,俨为发什愤么,呢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因__此__张__俨__因__愤__激__而__决__心__努__力__,_私__下__保__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撰 写3了.陈《寿晋、阳王秋隐》咸寄杜到口辽而东无以言存,其陆真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知识梳理】
1.解释词语“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宰夫胹.(音:义:)熊蹯.(音:义:)不熟
(2)三进及溜.(音:义:)
(3)袞.(音:义:)职有阙.
(4)公嗾.(音:义:)夫獒.(音:义:)焉
(5)寘诸橐.(音:义:)
2.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以观其辟()(2)寘诸畚()(3)袞职有阙()(4)田于首山()(5)亡不越竟()(6)自诒伊戚()
3.解释下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1)晋灵公不君.
(2)饮.赵盾酒
(3)食.之,舍其半
(4)提弥明死.之
(5)问其故而患.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之继也
(2)虽猛何为?
(3)其我之谓矣
【文本解读】
5.课文第1自然段通过写哪几件事表明晋灵公不行君道?请摘录有关原句并加以点评。
6.课文第2、3、4自然段分别写到了三位武士及其事件,下面的概述与课文不相符
...的一项是()
A.鉏麑奉灵公之命刺杀赵盾,当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保全了赵盾。
B.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以君臣礼法为由,让赵盾酒
过三杯后离席,晋灵公却不理睬提弥明所说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咬赵盾,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搏斗,最终不敌身亡,赵盾逃出。
C.灵辄是晋灵公的甲士,在宴席上却反戈一击,救出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
D.赵宣在首山打猎时看见饿病了的灵辄,于是给他食物吃,还赈济灵辄的老母,后来灵辄为了报恩,当了赵宣的卫士,使赵宣免于祸乱,自己身亡。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子未出山.而复山:山界
B.反.不讨贼反:返回
C.自诒伊.戚伊:此,这
D.书法
..不隐书法:写字的方法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B.①我之.怀矣
②以示于.朝②其我之.谓矣
C.①子为.正卿D.①宣子曰:‚不然.。
‛
②为.法受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赵盾脱身逃亡后,还没逃出晋国的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穿杀死,于是,赵盾又返回国都重新执政。
B.晋太史董狐认为赵盾逃跑没有越过国境,还保持着君臣之义,回来后却没有讨伐赵穿,违背了君臣之礼,因而在朝堂公布赵盾犯了弑君罪。
C.赵盾不承认自己有弑君之罪,因为赵穿杀晋灵公时,他不在都城,事后才返回都城。
D.孔子认为:董狐是古之良史,坚持原则,秉笔直书;赵宣子是国之良臣,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背上恶名,很冤枉。
11. 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观点。
【问题探究】
13.董狐认为赵盾错在“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提出“越竟乃免”,你认为董狐和孔子评价这件事情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所谓“越竟乃免”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史书叙述的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它从当时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有时一字暗含褒贬,因此又叫“微言大义”。
晋灵公不君
1.(1)ér,煮、炖 fán,野兽足掌(2)liù,通“罶”屋檐下滴水处(3)
gǔn,古代天子或三公所穿的礼服,引申穿礼服的人(4)soǔ,使唤狗的声音áo,猛犬(5)tuò,一种盛物的袋子
2.(1)辟-避(2)寘-置(3)闕—缺(4)田-畋(5)竟-境(6)诒-贻
3.(1)行君道(2)使……喝(3)给……吃(4)为……死(5)为……担忧
4.
5.(1)厚敛以雕墙(奢侈)(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残忍)
6.D。
“当了赵宣的卫士”“自己身亡”与原文不符。
8.D.(史书)记事的原则
9.A.(A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B项①“之”为语气助词,衬音节;
②“之”为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C项①“为”,判断词,是;②“为”,因为。
D项①“然”,这样;②“然”,然而。
)
10.D.(孔子并不认为赵盾冤枉,只是认为他如果逃过了国境就断绝了君臣之义,便可免弑君之罪。
)
11.孔子一方面肯定董狐坚持春秋笔法的记事原则,另一方面肯定赵盾是晋国的良臣,对他给予同情,但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冤枉,如果逃过了国境才可免弑君之罪。
13.他们评价这件事的原则都是《春秋》礼法中的君臣礼义,尽管晋灵公残暴,赵盾贤良,但臣要为君分忧,为臣如果没有尽到忠君的本分即是大义不道。
孔子所谓“越竟乃免”的说法经不起深究,甚至荒唐,但也可从中看出孔子维护“春秋礼仪”与他的“民本思想”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