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文化是民 族的根)
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请你说一说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的人物有哪些,理由是什么?
代表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 聃,春秋末年楚国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相传《道德经》一 书,是老子著作的。老 子主张“无为”,希望 社会回到原始社会状态。
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 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又是大 教育家。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孔子 学生3000之多,其中著名的有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 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 子
战国初期,墨子开创了墨 家学派。墨子名翟,鲁国 墨子 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 进步的,主张“兼爱”、 “非攻”,主张节约、反 对浪费,主张选举贤能。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邹国人,著有《孟子》 一书。他认为“民为贵、君为轻”, 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 思想。
孟子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 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 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 刻的道德伦理等?
•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 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 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 目有 《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 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 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 十四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 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 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不可以说是汉族的)

高考政治必修3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必修3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必修3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高考政治必修3知识点: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1)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激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留存
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衰微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第二目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人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关链接: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旋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
再创辉煌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

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

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无论海外华裔学者和港台学者,还是大陆学者,虽然在具体价值评判上有所不同,但仍一致认为,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

一、重人生轻鬼神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涵盖着中国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契合中国民族特点的完整系统。

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渊源。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善良、孝顺、忠诚等品质,这些品质也正是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所追求的。

中国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诚信正直、传统美德等价值观念,都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根基。

因此,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中华文化提供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谱系,而中国民族精神则又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时代特征
薪火相传 越燃越旺
时代精神 核心
核心
中华文化
弘扬和培 育
中华文化的 力量集中表 现为中华民 族精神的力 量; 伟大民族精 神,熔炼于 辉煌的中华 文化之中。 文化之中。 中国 共产 党对 民族 精神 的丰 富和 发展
为什么 怎样
(1)两者相辅相承,相互支 )两者相辅相承, 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 主义的伟大实践。 (2)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 )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 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3)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 )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 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6)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 (6)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 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随堂练习1.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 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 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 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 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随堂练习2.人民网撰文指出: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民族振兴伟业。文章说, 随堂练习 人民网撰文指出: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民族振兴伟业。文章说, 人民网撰文指出 我们强调弘扬民族精神,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搞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们强调弘扬民族精神,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主张弘扬时 代精神,也不意味着可以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 代精神,也不意味着可以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 精神贯通起来,紧紧围绕富强、民族、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总目标, 和谐” 精神贯通起来,紧紧围绕富强、民族、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总目标,以“和谐”的 思维方式来搞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二重奏” 思维方式来搞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二重奏”。 (1)材料中所提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何关系? )材料中所提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何关系? (2)当前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当前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当
代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网络构建
专题纵横
主观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答案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 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②中华文化具 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 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 成果,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③中华民族 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④中华民 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 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来增 强认同,扩大影响。
网络构建
专题纵横
主观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答案
(2)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 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 传播者和建设者。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发 展和创新的关系。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 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④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 化、腐朽文化,提高文化鉴别能力。⑤正确处理好科学文 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 目标。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
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
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网络构建
专题纵横
主观题突破
专题纵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为什么
(1)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经沧桑, 饱受磨难, ,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2)为什么要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习 过 程
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
学生领悟(知识、方法)
时间
2、选择题全部书面完成。
怎么做
(1)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3、 将基础复习中出现疑问和困 国家: 青少年: 惑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 (2)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 面的“我的疑问”出。 b\青少年: 4、 用时 20 分钟, 请独立完成。 a\国家: (3)作为中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 【复习达标】 --- 夯实基础 传统美德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步步为赢 【交流质疑】 --关注社会 、 探 究实践
学生做能力培养中的课堂检测
15`
探究点(一)优秀的中华文化 校的魅力。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
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诵读经典、书法进 课堂等。 (1)这样的诵读活动、书法进课堂等活动 对学校和学生有什么好处?(4 分) (2)除书法外,如果你有机会学习一项传 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2 分) (3)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 (4 分)
9、校园文化能够提升 学校的品味,彰显学
15`
探究点(二)伟大的民族精神
10、国家把每年的九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月” ,请问: (1)你认为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月”意义(原因) : (4 分) (2)为学校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提 几条合理化建议: (4 分) (3)你知道哪些反映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 ( (两条 2 分) (4) 请写两条有关民族精神的宣传标语: (2 分)
【我获我悟】---反思静悟 体验成

复习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 感想?告诉大家好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在世界 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 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 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学情分析
板书设计
检测结果分析后反思
备课辅助案
课题 课型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 第一框主要让 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 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 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第二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 扬者和建设者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 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 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进而化为实际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学习指导案
课题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月 1

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要点的回顾,能进一步加深对优秀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等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 2.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同时提 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3.激情参与,快乐学习,增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以实际行动来继承和 弘扬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祖 国的热爱。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民族精神我传承。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 学生领悟(知识、方法) 时间
要点回顾】
--自主学习 对话课本
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 第五课和全品 30--32 页 内容,找出重难点,勾画 下列问题并标注,并能熟 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是什么
(1)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的地位: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影响: (2)民族精神 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需培养的民族精神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品 质特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