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全容积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

US: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左乳上方低回声团块 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内部见少量彩色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US: 右乳外侧低回声团块 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 周边见少量彩色血流
临床意义
超声诊断乳腺纤维瘤敏感性很高,特别是对位于乳腺组织深部的纤维腺瘤。同时超声检查对肿瘤术前定位、切口位置选择提供了正确信息。
腺组织增厚变粗,小叶间纤维组织结构紊乱,呈斑马状 单纯乳腺增生症
乳腺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囊性回声
直径数毫米至2cm不等
圆形或椭圆形
囊壁多光滑,囊内透声良好,后壁回声增强
囊肿之间组织回声较高,呈“豹斑征”
声像图表现
囊性增生症
乳腺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囊性回声;直径数毫米至2cm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多光滑,囊内透声良好,后壁回声增强,囊肿之间组织回声较高。 乳腺囊性增生
酒窝征
乳腺癌时,如癌块侵入Cooper’s韧带,使此韧带收缩而失去弹性,可导致癌块表面皮肤凹陷,称“酒窝征”
桔皮症
乳腺癌累及乳房浅淋巴管网时,可导致所属范围的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结紧密,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呈“桔皮样”改变。

病 理
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浸润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粘液癌、炎性癌和湿疹样癌等。乳腺恶性肿瘤中除乳腺癌外 , 还有少数乳腺间叶组织肿瘤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 , 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 70% 。
4
乳腺癌概述
乳腺癌
病理、临床表现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据国内统计,除子宫癌外,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多发生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早期表现为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乳腺癌逐渐增大,侵入Cooper韧带,肿块处皮肤往往有凹陷。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乳房缩小,变硬,腋下淋巴结肿大,连结成硬结,晚期,肿瘤侵入胸大肌,与之固定,并与皮下组织广泛粘连,形成“桔皮样”外形,并且发生溃破。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是一种新型的乳腺超声检查技术,它能够快速地获取乳腺组织的三维图像,并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乳腺病变的准确显示能力。

与传统的二维超声相比,ABVS在乳腺癌筛查和诊断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对比优势。

二、常规超声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局限性传统的二维超声在乳腺肿块的检测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无法全面展示乳腺组织的立体结构,使得对于肿块的定位和边界的判断不够准确;2. 对于小的微小病变或者深部结节的显示能力不足,易漏检;3. 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对于检查结果的影响较大,且存在主观差异。

四、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本研究选取了10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检查,并比较了两种检查方法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10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中,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检查能够全面、立体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对于病变的定位和边界的判断准确率达到95%以上,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90%。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在微小病变和深部结节的显示能力也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出率提高了15%左右。

两种检查方法的操作时间相差不大,但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的检查过程更加简便快捷,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结论: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相对于常规超声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能够改善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微小病变的检出。

推广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对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乳腺病变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也需要加强对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以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比较分析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

比较分析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

比较分析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发布时间:2022-09-28T07:25:25.01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1期作者:蒲亚希[导读]比较分析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蒲亚希(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629000)摘要:目的:就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在其诊断中分别予以常规超声及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检查。

结果:相应检查实施后,参照病理结果,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成像的差异较大(P<0.05)。

结论:在乳腺癌的诊断中,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的应用价值优于常规超声,可作为首选方法。

关键词: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常规超声;乳腺癌;价值乳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早期诊断有利于促进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而合理的选择检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病的诊断中,常规超声凭借无辐射、无创伤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有效弥补了乳腺X线检查的不足,但此方法极易受操作者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降低诊断的准确性。

在超声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对于致密型乳腺的检测具备独特优势,进一步促进了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本文主要就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0例),基于检查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各有25例,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74岁、21岁。

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精神正常;意识清楚;自愿参与。

通过对患者年龄等资料的对比分析,未发现较大差异(P>0.05)。

(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在此过程中,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将频率设定为8~16MHz,患者处于仰卧体位的前提下接受检查,对于乳腺体积较大的患者,必要情况下则需取侧卧位实现全面扫查,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乳腺,如若结节较多,则需多切面对结节图像特征进行观察,包含大小、边界、形态等,而对于有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就需展开对大小、结构、血流等情况的观察。

乳腺超声诊断

乳腺超声诊断
晰,包膜反射光带局部有, 硬度硬。右侧乳腺皮肤及 其皮下软组织肿胀,回声 不均。
CDFI 显示肿块内部血流 信号丰富,呈条状 。
脉冲多普勒 肿块某一部 位测得典型动脉谱,收缩 期峰值流速约16cm/s,另 一部位测得静脉谱。
右侧腋窝检查:腋窝区见 数个低回声区,后方回声 衰减,境界不清晰,包膜 反射光带不明显,硬度硬。 淋巴门结构不清晰。
CDFI 显示肿块内部血流 信号一般,呈条状。
脉冲多普勒 测得典型动 脉谱,阻力指数0.83 。
右侧腋窝检查:右侧 腋窝见一分叶状团块, 内部呈实质低回声, 分布欠均匀,后方回 声增强,境界清晰, 包膜反射光带有,硬 度硬。淋巴门结构欠 清晰。
CDFI 肿块内部血流 信号一般,呈条状。
脉冲多普勒 测得动 脉谱,收缩期峰值流 速10cm/s,
谢谢大家!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1.1121.1.11Monday, January 11, 202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7:30:3717:30:3717:301/11/2021 5:30:37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1.1117:30:3717:30Jan-2111-J an-21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7:30:3717:30:3717:30M onday, January 11,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121.1.1117:30:3717:30:37Januar y 11,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1日 下午5时30分21.1.1121.1.11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下午5时30分37秒17:30:3721.1.11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1年1月下 午5时30分21.1.1117:30Januar y 11, 2021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5时30分37秒17:30:3711 January 2021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5时30分37秒 下午5时30分17:30:3721.1.11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1.1121.1.1117:3017:30:3717:30:37Ja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1年1月 11日星 期一5时30分37秒Monday, January 11, 2021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112021年1月11日星期 一5时30分37秒21.1.11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
A:正常细胞 B:小叶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C:基底膜
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 Vascular and Lymphatic Invasion
• A:血管 • B:淋巴管
• A:正常导管细胞 • B:癌细胞 • C:基底膜 • D:淋巴管 • E:血管 • F:乳腺组织
腋窝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s
• • • • • • •
A:导管 B:小叶 C:输乳管窦 D:乳头 E:脂肪 F:胸大肌 胸壁、 G:胸壁、肋骨
A:正常导管细胞 B:导管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C:基底膜
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
• • • • • • • A:导管 B:小叶 C:输乳管 D:乳头 E:脂肪 F:胸大肌 G:胸壁、肋骨
酒窝征
乳腺癌时,如癌块侵入 Cooper’s韧带,使此韧带收 缩而失去弹性,可导致癌 块表面皮肤凹陷,称“酒 “ 窝征” 窝征”
桔皮症
乳腺癌累及乳房浅淋 巴管网时,可导致所 属范围的淋巴回流受 阻,发生淋巴水肿。 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 皮下组织连结紧密, 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 点状凹陷,呈“桔皮 “ 样”改变。 改变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US: 左乳上方低回声团块 形态规则, 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内部见少量彩色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US: 右乳外侧低回声团块 形态不规则, 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 周边见少量彩色血流
右乳脂肪瘤声像图
US: : 右乳内上偏高回声团块 边界包膜欠清 形态尚规则
乳腺癌概述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 呈明显上升趋势 •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病因仍不太清楚 •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早期 发现、早期诊断 • 乳腺肿瘤血管在诊断、判断预后、了解术前化疗 效果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是一种新型的乳腺超声成像技术,其基于自动探头移动和数据处理,可生成整个乳腺的三维图像,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ABVS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优势和局限性尚需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和治疗指导。

一、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优势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自动探头移动和数据处理的成像技术,通过大范围的扫描和数据处理,可以生成整个乳腺的三维图像。

相对于传统的乳腺超声检查,ABVS 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全面性:ABVS可以提供整个乳腺的三维图像,能够全面地观察乳腺的各个部位和结构,有助于发现乳腺病变。

2. 高分辨率:ABVS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微小结构和异常改变,有助于准确定位病变。

3. 无辐射:ABVS是一种无辐射的成像技术,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损伤,对于孕妇和乳腺组织辐射敏感的患者更为安全。

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局限性常规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乳腺成像技术,但其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存在一些局限性:1. 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常规超声在诊断乳腺病变时,受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2. 局部观察:常规超声只能对部分乳腺组织进行观察,对于一些深部或者局部组织的病变容易漏诊。

三、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为了探讨ABVS和常规超声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不同表现,我们开展了一项对比研究。

我们选取了100例确诊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ABVS和常规超声对这些患者进行成像检查,并对比两种成像技术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结果。

在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ABVS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以下优势:1. 全面性:ABVS能够提供整个乳腺的三维图像,有助于发现乳腺恶性肿瘤的位置和范围,较常规超声更为全面。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ppt课件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ppt课件

左乳脓肿超声声像图
10
乳腺囊肿声像图
边清壁薄的无回声团块 后方回声增强 侧方声影
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
US:右乳外下混合回声团块
边界清,形态尚规则 周边见点状彩色血流
12
乳腺纤维腺瘤
病理、临床表现 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 上皮组织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过多刺激有关。 常见于年青妇女。临床上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纤维瘤好发 于乳房外上象限,有包膜,呈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 韧,边界清楚,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没有粘连,触之有滑动 感,切面色灰白,有光亮,肉眼常见到许多排列不整齐的 裂隙。
2 肌上皮增生
2.1 肌上皮增生 2.2 腺肌上皮腺病 2.3 腺肌上皮瘤 2.4 恶性肌上皮瘤
3 间叶肿瘤
3.1 血管瘤 3.2 血管瘤病 3.3 血管外皮细胞瘤 3.4 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3.5 肌纤维母细胞瘤 3.6 纤维瘤病(侵袭性) 3.7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3.8 脂肪瘤 3.9 颗粒细胞瘤 3.10神经纤维瘤 3.11神经鞘瘤 3.13脂肪肉瘤 3.14横纹肌肉瘤 3.15骨肉瘤 3.16平滑肌瘤 3.17平滑肌肉瘤
• A:胸大肌 • B:腋窝淋巴结:Ⅰ • C:腋窝淋巴结:Ⅱ
• D:腋窝淋巴结:Ⅲ
• E:锁骨上淋巴结 • F:乳内淋巴结
27
WHO 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
1 上皮性肿瘤
1.1 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 1.2 浸润性小叶癌 1.3 小管癌 1.4 浸润性筛状癌 1.5 髓样癌 1.6 黏液癌和其他伴丰富黏液的肿瘤 1.7 神经内分泌肿瘤 1.8 浸润性乳头状癌 1.9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1.10 大汗腺癌 1.11 化生性癌 1.12 富于脂质的癌 1.13 分泌性癌 1.14 嗜酸细胞癌 1.15 腺样囊性癌 1.16 腺泡细胞癌 1.17 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1.18 皮脂腺癌 1.19 炎症性癌 1.20 小叶性肿瘤 1.21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1.22 微浸润导管癌 1.23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1.24 良性上皮增生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ppt课件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ppt课件
可见扩张的导管。 •脓肿早期局部增厚,回声偏低,边缘不规则。 •脓肿形成后可见边缘非常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CDFI:急性炎症期局部血流明显增多。 脓肿形成后脓腔内无血流信号,周边有 丰富的血流信号。
急性炎症未完全治愈,可转为慢性炎症, 出现局限性增厚,回声增强而杂乱,或 边界不清的团块,如果脓肿未完全吸收 可出现局灶性无回声区。慢性期血流不 甚丰富。
•男性乳腺增生:通常认为与睾丸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良 有关。男性乳腺发育,导管和间质增生,酷似乳腺单纯性 增生声像图,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正常<3mm)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病因病理:乳腺囊肿多为导管阻塞,导致导管 扩张呈囊,单个或多个。绝经前后,腺体组织 退化,也可形成囊肿。
哺乳期-乳汁淤积囊肿-与脓肿鉴别
病理:癌细胞广泛侵犯表皮层淋巴管及皮下组织,形成 栓塞性未分化癌。早期可出现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声像图:乳腺局限性增厚,质硬,肿块边缘不规则,边 界不清,与皮肤界限不清,皮肤及皮下组织亦增厚、模糊 内部回声不均。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良性肿瘤
形态及边缘 圆形或椭圆形,边 缘规整
乳腺后区域:脂肪、胸肌、肋软骨、肋骨、肋间肌。 肋软骨常呈椭圆形低回声,勿误为肿块。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乳腺炎 乳腺增生 乳腺囊肿 乳腺导管扩张征 乳腺纤维瘤 乳腺癌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病因及临床:多发生在哺乳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染所致。有明显的红、肿、热、痛。
声像图: •乳腺局限增厚,边界不清,回声较杂乱和增强,其内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组织结构: 乳腺:腺泡 小叶 腺叶 乳腺 导管:小叶输乳管 乳腺导管 韧带:cooper韧带,从皮下脂肪向乳腺内延伸至后筋膜 脂肪和结蒂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
规则、椭圆形或圆形 清晰,部分有包膜
均匀 少见,较粗大 增强或无改变 明显 小 无 多不丰富,低速低阻型
恶性
不规则、分叶状或蟹足状 多不清晰,部分有恶晕征
不均匀弱回声 多见,沙砾样为主 衰减多见 无 大 有 部分较丰富,高速高阻型
思考题
病例1,女,42岁
US: 左乳外上低回声团块 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内见散在钙化点 彩色血流信号丰富
4 纤维上皮性肿瘤
4.1 纤维腺瘤 4.2 叶状肿瘤 4.3 导管周围间质肉瘤,低级别 4.4 乳腺错构瘤
5 乳头肿瘤
5.1 乳头腺瘤 5.2 汗腺瘤样腺瘤 5.3 乳头Paget病
6 恶性淋巴瘤
7 转移性肿瘤
8 男性乳腺肿瘤
乳腺肿瘤的临床TNM分期
• T0:原发癌瘤未查出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2 肌上皮增生
2.1 肌上皮增生 2.2 腺肌上皮腺病 2.3 腺肌上皮瘤 2.4 恶性肌上皮瘤
3 间叶肿瘤
3.1 血管瘤 3.2 血管瘤病 3.3 血管外皮细胞瘤 3.4 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3.5 肌纤维母细胞瘤 3.6 纤维瘤病(侵袭性) 3.7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3.8 脂肪瘤 3.9 颗粒细胞瘤 3.10神经纤维瘤 3.11神经鞘瘤 3.13脂肪肉瘤 3.14横纹肌肉瘤 3.15骨肉瘤 3.16平滑肌瘤 3.17平滑肌肉瘤
• 可疑表现——主要:形态(不规则) 边缘(针芒样) 微钙化灶
次要:形态(圆形) 边缘(模糊,微小分叶,成角) 回声(混杂)
• 分类——1类:正常 2类:良性 囊肿,均匀的强回声 3类:非2,4,5类 4类:可疑表现,非5类 5类:主要可疑表现
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形状 边界
内部回声 钙化灶 后方回声 侧方声影 纵横比 淋巴结受累 血供及动脉频谱
• Tis:原位癌
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可推动
• T1:癌瘤长径≤2cm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
• T2:癌瘤长径>2cm,≤5cm
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癌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 T4:癌瘤侵及皮肤或胸壁
M0:无远处转移
M1: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乳腺癌超声表现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一般呈不均质的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无包 膜,周围凹凸不平,有角状突起或蟹足样延伸,有的肿块周边显示强 回声带,有的肿块内部显示较强的粗斑点状回声。CDFI示肿块内部 及周边点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根据病理不同,肿瘤的声像图存在一定 差异。如硬癌其体积小,大多为纤维组织故质地坚硬,声像图显示肿 瘤边界不整齐,境界不清,后方回声明显衰减。髓样癌表现为瘤体较 大,边界光滑,内部为等回声,部分为无回声区,后方回声不衰减, 有时反而增强。特别注意炎性乳腺癌,其声像图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 织增厚,回声增强,腺体结构紊乱,常不能发现肿块。
左乳脓肿超声声像图
乳腺囊肿声像图
边清壁薄的无回声团块 后方回声增强 侧方声影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
US:右乳外下混合回声团块
边界清,形态尚规则 周边见点状彩色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
病理、临床表现 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 上皮组织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过多刺激有关。 常见于年青妇女。临床上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纤维瘤好发 于乳房外上象限,有包膜,呈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 韧,边界清楚,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没有粘连,触之有滑动 感,切面色灰白,有光亮,肉眼常见到许多排列不整齐的 裂隙。
急性乳腺炎
超声表现 声像图表现为腺体增厚,内部回声不均, 边界不规则,模糊不清,回声增强,形成不均质 增强团块,如形成脓肿,内部可见不规则的无回 声区,边界厚而不光滑。时间长者形成强弱不均 的镶嵌样改变。CDFI示肿块周边及内部呈点状散 在血流信号。
急性乳腺炎超声声像图
左乳内侧见一低回声区, 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 周边彩色血流信号丰富
壁的各层结构 • 判断肿块物理性质(囊性、实性或混合性) • 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穿刺活检及治疗 • 筛查及随访 • 对钼靶显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有助于诊断
乳腺超声检查方法
•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 患者体位:通常采用仰卧位,辅以侧卧位
• 探头选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频探头,通常频率≥7.5MHz
• 检查方法:间接检查法(现已淘汰) 直接检查法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 A:导管 • B:小叶 • C:输乳管窦 • D:乳头 • E:脂肪 • F:胸大肌 • G:胸壁、肋骨
A:正常导管细胞 B:导管癌细胞 C:基底膜 D:导管腔
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 A:导管 • B:小叶 • C:输乳管窦 • D:乳头 • E:脂肪 • F:胸大肌 • G:胸壁、肋骨
乳腺增生症
超声表现 乳腺增生症的超声表现为两侧乳腺轻度 对称性增大,腺体结构紊乱,回声弥漫性增强, 分布不均,呈条样或斑片样改变,当形成囊性扩 张时,乳腺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低回声或 囊肿。
急性乳腺炎
病理、临床表现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急性化脓性感 染,多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往往发生在产后3~4 周。发病原因主要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发病 初期表现为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后在短 期内形成脓肿,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US: 左乳上方低回声团块 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内部见少量彩色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
US: 右乳外侧低回声团块 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 周边见少量彩色血流
右乳脂肪瘤声像图
US: 右乳内上偏高回声团块 边界包膜欠清 形态尚规则
乳腺癌概述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 呈明显上升趋势

病例2,女,46岁
US:右乳外侧低回声团块 边界清晰,形态规则 内见数条彩色血流信号
?
THANK YOU
FOR
ATTENTION!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A:正常导管细胞 B:导管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C:基底膜
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
• A:导管 • B:小叶 • C:输乳管 • D:乳头 • E:脂肪 • F:胸大肌 • G:胸壁、肋骨
A:正常细胞 B:小叶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C:基底膜
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 Vascular and Lymphatic Invasion
检查 • 90年代后,彩色血流显像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 • 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声学造影、介入超声等新技术的发
展,使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乳腺超声诊断优点
• 实时、简便、快捷,无放射性损害,可反复进行 • 受检者无需特殊准备,无痛苦,无检查盲区 • 高频超声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能清晰显示乳房及胸
• A:血管 • B:淋巴管
• A:正常导管细胞 • B:癌细胞 • C:基底膜 • D:淋巴管 • E:血管 • F:乳腺组织
腋窝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s
• A:胸大肌 • B:腋窝淋巴结:Ⅰ • C:腋窝淋巴结:Ⅱ
• D:腋窝淋巴结:Ⅲ
• E:锁骨上淋巴结 • F:乳内淋巴结
酒窝征
乳腺癌时,如癌块侵入 Cooper’s韧带,使此韧带 收缩而失去弹性,可导致 癌块表面皮肤凹陷,称 “酒窝征”
桔皮症
乳腺癌累及乳房浅淋 巴管网时,可导致所 属范围的淋巴回流受 阻,发生淋巴水肿。 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 皮下组织连结紧密, 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 点状凹陷,呈“桔皮 样”改变。
导管原位癌
•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病因仍不太清楚 •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早期
发现、早期诊断 • 乳腺肿瘤血管在诊断、判断预后、了解术前化疗
效果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
• 病理、临床表现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 发生的恶性肿瘤。据国内统计,除子宫癌外,乳腺癌占女 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大多发生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 妇女。早期表现为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 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乳腺癌 逐渐增大,侵入Cooper韧带,肿块处皮肤往往有凹陷。 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乳房缩小,变硬,腋下淋巴结 肿大,连结成硬结,晚期,肿瘤侵入胸大肌,与之固定, 并与皮下组织广泛粘连,形成“桔皮样”外形,并且发生 溃破。
WHO 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
1 上皮性肿瘤
1.1 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 1.2 浸润性小叶癌 1.3 小管癌 1.4 浸润性筛状癌 1.5 髓样癌 1.6 黏液癌和其他伴丰富黏液的肿瘤 1.7 神经内分泌肿瘤 1.8 浸润性乳头状癌 1.9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1.10 大汗腺癌 1.11 化生性癌 1.12 富于脂质的癌 1.13 分泌性癌 1.14 嗜酸细胞癌 1.15 腺样囊性癌 1.16 腺泡细胞癌 1.17 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1.18 皮脂腺癌 1.19 炎症性癌 1.20 小叶性肿瘤 1.21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1.22 微浸润导管癌 1.23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1.24 良性上皮增生
• 0期:TisN0M0
• Ⅰ期:T1N0M0
• Ⅱ期:T0~1N1M0 ,T2N0~1M0 , T3N0M0
• Ⅲ期:T0~2N2M0 , T3N1~2M0 , T4任何NM0 ,任何TN3M0
• Ⅳ期:包括M1的任何TN
乳腺超声检查
• 乳腺疾病的超声检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 • 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临床应用实时超声开展乳腺疾病超声
乳腺疾病超声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