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

五、急救护理措施
(一)先兆及轻症中暑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环境,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 料,休息后即可恢复。对存在循环功能紊乱或循环衰竭倾向者,除 上述措施外,可经静脉补充5%葡萄糖盐水,但注意滴速勿过快, 并加强观察,直至恢复。
三、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 (二)轻症中暑 (三)重度中暑
三、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 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口渴、乏力、多汗、眼花、
耳鸣、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心率、血压可无变化,体温正 常或略高。 (二)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或 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血 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
(一)病史评估 (二)辅史评估
评估中暑的原因、损伤时间以及有无紧急处理措施,既往史、 用药史。
四、护理评估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 可见血液浓缩、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见中毒颗粒,血小板减少。 2.生化检查 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肌酸激酶增高,电解质紊乱(如低
3.热射病 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患者在上述早期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 的典型表现,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可有皮肤干燥、灼热、谵妄、昏迷、抽搐、呼吸急促、 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ARDS、DIC、多 器官功能衰竭。
四、护理评估
钠、低氯、低钾或高钾血症)。
3.尿常规 可见蛋白质、管型、红细胞、白细胞。 4.血气分析 可有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5.心电图 各种心律失常和ST-T改变。 6.特殊检查 ①怀疑DIC时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
中暑急救护理

①监测尿量、尿色、尿比重,以观察肾功能状况,深茶色尿和肌肉触痛往 往提示横纹肌溶解。②密切监测血压、心率,有条件者可测量中心静脉 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以及体外循环阻力指数等,防治休克,并且指 导合适补液以防止补液过量而引1起肺水肿。降降温时,血压应维持收 缩压在90mmg以上,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出现,必要时应及时处理。③监测 动脉血气、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的变化。中暑高热患者,动脉血气 结果应予校正。④严密监我: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 计数和纤维蛋白原,以防DIC。⑤监测有无水、电解质失衡,及时发现由 于补液过量引起的低钠血症。
血清电解质检查可有高钾、低钠、低氯血症
尿常规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改变。 应尽早发现器官出现严重功能障碍的证据。
严重病例常出现肝、肾、胰和横纹肌损害的实验室改 变。
有凝血功能异常时,应考虑DICo尿液分析有助于发现 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
(二)病情判断
根据健康史和临床表现可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中暑。评 估中暑的原因、损伤持续时间、Hale Waihona Puke 始施救时间、中暑 的程度及生命体征。
但重症中署应与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脓毒血 症、甲状腺危象、伤寒及中毒性痢疾等疾病相鉴别。
救治与护理
(一)现场救护
1.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 处或20~25℃房间内平卧休息,帮助患者松解或脱去外 衣。
2.降温 轻症患者可反复用冷水擦拭全身,直至体温低 于38℃;可应用用扇子、电风扇或空调帮助降温。口 服含盐清凉饮料或淡盐水。降温以患者感到凉爽舒适 为宜。对有循环功能紊乱者,可经静脉补充5%葡萄糖 盐水,但滴注速度不能太快,并加强观察,直至恢复。
(1)考虑该患者最可能发生了什么? (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尽快协助医生为患者做哪些
中暑病人的护理

模块三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任务九中暑病人的护理【复习提问】1. 酒精中毒兴奋期乙醇浓度达到多少?答:11mmol/L2. 共济失调的表现?答:肌肉运动不协调,行动笨拙,眼球震颤【新课导入】【案例】(图片)李先生,54岁,建筑工人,在高温闷热的夏天室外工作,全身乏力,继而体温升高T: 40.5 C并伴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抽搐,脉速,血压下降,呼吸浅快等表现,急诊就诊。
临床诊断为:热射病(中暑高热)伴休克思考:1. 为该患者降温首选的方法是?2. 请说出停止降温的指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1. 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不同类型中暑患者选取适宜物理降温方法的能力;具备正确使用氯丙嗪为患者进行药物降温的能力。
2.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并能区分不同中暑类型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治疗原则并掌握主要护理措施。
3. 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新课讲解】一、定义(图片)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曝晒等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图片)(一)病因1. 环境因素在高温(>35°C)、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或环境温度虽未达高温,但空气中湿度大且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 •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C左右。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机体产热增加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以及汗腺功能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搬痕形成等使出汗减少散热受阻;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弓I起中暑。
中暑病人的护理

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人,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一、汇报病情
患者林胜利,男性49岁,因“呼之不应30分钟”于2019年5月25日09:49由120转入ICU,2天前服用藿香正气水。入院后患者T42℃,P174次/分,R36次/分,BP80/48mmHG,昏迷,GCS评分3分,急查血气分析:PH:7.43 PCO2 18mmHG K:5.15mmol/L,Ca:1.14mmol/L,cl:107mmol/L,CLac:5.1mmol/L,血常规:白细胞:12.55,红细胞3.39,凝血四项:PT:27.1S,INR:3.61,APTT:80.6S,TT:37S,FIB:56mg/dl,D-二聚体:322.51mg/L,CT:无异常。患者呼吸困难,立即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冰帽、冰袋物理降温,扩容、升压、抑酸、保肝等治疗。半小时后测体温未见下降,持续物理降温,升压,扩容,于15:08出现心率减慢76次/分,通知医生展开抢救,反复静推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病人心率逐渐下降直至为0,继续抢救1小时42分钟于17:00宣布临床死亡。
护理措施:1、将患者置于室温22℃;
2、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呼吸机辅助呼吸
3、遵医嘱给予冰帽,冰袋物理降温。
4、在物理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体温变化,降温时每15min测量耳温1次,待耳温降至38.0℃时应暂停降温;严密监测皮肤黏膜、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有无脏器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血尿,及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等,以尽早发现DIC。
中暑患者的护理查房

2. 心力衰竭。
3、呼吸衰竭。
4、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中暑的肾脏损害,病理改变为肾脏充 血伴有囊下,肾盂,肾间质的出血。临床表现尿量少,尿常 规中有蛋白,透明管型和颗粒性管型,脓细胞和红细胞。休 克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休克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影响 极大,尤其是老年患者。中暑患者休克的发生与脑水肿,心 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相 反,休克亦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伤及衰竭。
辐射散热
辐射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 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 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 方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处 于气温较低环境中约有60% 的热量是以此方式散热,是 主要的散热形式。
传导散热
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 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 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 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 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 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温 (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 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 的原理。在人体散热中,传 导散热大约占人体总散热量 的3%左右。
鲍继雪 2018.7.27
中暑(thermoplegia)是在暑热天气、湿度 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
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 I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 (heat cramp)、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和热(日)射病(heatstroke,sun stroke)。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
1.将患者置于通风阴凉的病室,室温22~25℃,松解衣扣。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 3.建立静脉通道,准备抢救用药。 4.测量体温,根据体温的情况进行降温。体温低于38℃时终止 降温。 5.观察生命体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尿量等变化。 6.日射病人头部用冰袋或冰帽。 7.昏迷、躁动病人做好安全防护。 8.病情稳定后护送住院治疗。
重症中暑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重症中暑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2-20T11:43:05.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君[导读] 中暑是由于人体受高温环境或烈日的影响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为临床症状的一组急性疾病。
王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 200940)【摘要】本文通过阐述重症中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归纳出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积极抢救及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等,预防并发症,同时应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健康宣教,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重症中暑治疗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151-02 中暑是由于人体受高温环境或烈日的影响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为临床症状的一组急性疾病。
依据临床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1]。
重症中暑可分三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现就重症中暑的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一、重症中暑的治疗(一)降温措施迅速降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中暑的死亡率高低与高热持续时间的长短呈正比[2]。
1.物理降温(1)降低室温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的病房或安置于装有空调的监护室,脱去腰带衣物裤袜。
室温控制在20℃~24℃。
(2)体表降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将病人置于冰毯上,冰帽戴于头部, 将热敏传感器分别置于鼻咽部和肛门,以监测脑部和中心温度。
根据病人当时的体温程度, 分别设置水温6℃~20℃, 机器温度36℃~37℃[3];也可以给予冰袋冷敷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并给予酒精擦拭,以不引起寒战为宜。
(3)体内降温 4℃~10℃的生理盐水1000ml给病人灌肠,或注入胃内[4],加速传导散热,但须警惕溶血的发生。
2.药物降温氯丙嗪25 mg~50 mg或地塞米松稀释于500ml葡萄糖盐水中静脉输注,2h内滴完。
重症中暑的护理进展

重症中暑的护理进展作者:李玉芯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探讨了重症中暑的救治和预防。
进行合理的预防是避免中暑的重要措施,综合救治能够提高中暑患者的生存率。
总结重症中暑昏迷病人救治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从实践中体会到,对重度中暑病人,应及早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积极给予支持疗法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同时加强体温、循环、呼吸等各系统功能监护,为抢救及时捕捉信息,做好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中暑;抢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81—01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疾病。
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其常见的诱因,为夏季多发病[1]。
依据临床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几种类型[2]。
重度中暑往往由于病人出现了前驱症状或中暑症状未加以保护或采取措施发展而致。
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在临床上以超高热、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及DIC,病死率极高[3.4]。
1 早期快速降温对于重症中暑的治疗,首先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降温,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5]。
中暑的死亡率高低与高热持续时间的长短呈正比[6]近半数重症中暑患者体温高于40℃,通常要求1h内温度降至38.5以下。
降温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
可采用物理与药物、体外与体内相结合的方式。
1.1物理降温:室温调节在20-22℃,①冰水或乙醇擦浴;②头部降温:电子冰帽的使用,水温的设置:3-15℃;③电子冰毯的运用,在使用电子降温毯或冰帽过程中,注意用毛巾保护皮肤和防止冷凝水浸湿床单元。
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 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
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痛加重。
5、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
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6、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留置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7、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
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8、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
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
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
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
<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
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
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
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
痛加重。
5、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
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
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6、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
昏迷病人留置
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7、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
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
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8、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
合治疗护理工作。
【健康指导】
1、嘱患者避免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保持室内通风。
2、大量出汗时,要大量服用淡盐水,避免因高热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热痉挛、热衰竭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