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70年代,西方文学翻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另一标志是当代西方译学 界名副其实的文艺学派的诞生和发展。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形成 了比较完整而且比较独特的翻译研究理论。他们的研究不仅对西方译 学界,而且对整个国际译学界,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
他们都把文学理解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动态的体系;他们都认为,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翻译研究应互相借鉴;他们对文学翻译 的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他们都 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和各种译本类型指 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 期: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 家奈达则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语文学派、语 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 译圣经和文学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 翻译理论就是奈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 派即纽马克所说的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伦敦学派与弗斯、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 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 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 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 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汇编)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汇编)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安德鲁勒菲弗尔曾为当代翻译理论提出了很多贡献,是翻译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位学者。

其翻译理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古典翻译理论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即勒菲弗尔翻译理论的发展史、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以及在当代翻译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等。

一、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展史安德鲁勒菲弗尔作为一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以此时正在兴起的结构主义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作为基础,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安德鲁勒菲弗尔在语言学及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语言结构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翻译实践为研究方法,立足于语言关系,建立起一部完整翻译理论之上。

它以句法、语义和范畴关系作为翻译原则,把翻译看作是语言系统间连接作用的一种过程,认为译者应该突出文本的结构,注重语义的准确表达等,从而形成了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二、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基础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的基础是结构主义,其中提出的翻译理论有以下三点:(1)翻译是词语系统之间的连接,是原文与译文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2)译文不仅要有一定的格式,而且还要考虑文体、风格、语气等,以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3)当翻译同义词时,译者应当选择同一种语言的词语,因为同义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会产生误解。

三、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是一种实验性翻译方式,他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1)翻译应考虑句法,在原文和译文中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2)在翻译句子时,应保持词语的原义,重点突出原文的语义特征;(3)翻译应考虑文化文本,语言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4)应尽可能把原文的语法、语气、节奏等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表达出原文的意义;(5)除去原文的冗余和无用的部分,使译文简洁、流畅,以便容易理解。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 一准则 ,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威密尔所提 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 ,意思是 “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 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 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

许渊冲 对雅赋予了新的含义 《翻译的标准》1981
常谢枫 信达雅是一个提法上混乱,实践上有害的原则 只有一个:信
文学翻译标准
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以奈达的理论为主
中国译论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进入了新的时期
许渊冲 江西南昌人 1921-
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翻译家
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 法等语种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 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 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与 “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 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出版社 上海骆驼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 三联书店出版 平民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翻译理论的流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可概括为“古典 文论学派 ”
围绕如何和原作相似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以归化翻译为主
缺乏可操作性: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翻译理论研究不系统: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经验式的随笔文章特征明显
对信达雅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刘重徳 信,达,切 1979 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原文风格
90进入了一个总结和反思的时期
不再热衷于介绍奈达 纽马克 巴尔胡达罗夫等
刘宓庆认为: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一个有起,有落,有波, 有折的过程

西方当代翻译三个源头

西方当代翻译三个源头

Thank You
Good Luck!
二、现代主义 (Modernism or Modernity)
1、范围: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在各个国家 现代主义的断代时间不同: 1)法国:19世纪 90年代至纪40年代。 2)德国:19世纪90 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3) 英国:20世纪初期 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4)美国: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现代”共有“五反”:
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t)、 反目的论(anti-teleological)、 反基础主义 (anti-foundationist)、 反反映论 (anti-representationist)、 反现实主义意义论 (anti-realistimplications)。
3)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原语取向。 代表人物:德莱登(翻译授役于原作,“因 应论”) 4)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影响。 代表人物:歌德(SL文化与TL文化融合共生: 使SL文化融入TL文化)、施莱马赫(翻译的基 础是正确的理解)、洪堡( “语言决定思维和 文化论”、“语言特殊性决定翻译中的不可译 性”、 “翻译过程是解释过程论”)。
另一方面,后现代一词中的“后”字也表明 了对此前之物的一种依赖和连续关系,这种依赖 和连续关系使得某些批评者认为后现代只是一种 进一步强化了的现代性,是一种超现代性,“现 代性的一种新面貌”,或是一种现代性之内的 “后现代”发展。因此,用“后现代主义者”一 词来称谓哲学、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领域中的 后现代倡导者。
4、传统要义:
1) 重对应,尤其是SL-TL 意义对应。 代表人物:西塞罗(倾向于意译)、贺拉 斯(将审美感性融入意义抉择,着眼于修辞)、 昆体良(意义对应部排斥译文的原创性) 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 代表人物:哲罗姆(翻译是对原文的征服 论者理论)、奥古斯丁(古典符号学先驱之一)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Jean-Paul Vinay(1910-1999) and Jean Darbelnet (1904-1990)
Jean-Paul Vinay was born in Paris and studied English at the Sorbonne before obtaining an MA in Phonetics and Phil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 1937.then he moved to Canada in 1946 as a professor and head of the dep. of th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and in 1967 he moved to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in British Columbia.And Jean Darbelnet was born in Paris, he taught French at Harford before moving to Canada in 1940, where he taught at McGill University until 1946, setting up a three-year program of translation. Their book Stylistique comparee du francais et de l’anglais (1958) is a landmark work not particularly because of its contribution to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but because of what it expressed in the subtitle: methode de trduction, claiming that a 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languages could in itself found a translation method. The work thus gave rise to a taxonomic mode of translation theory ostensibly aimed at helping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2.3 Roman Jakobson (1896-1982)

A Russian-American linguist, a leading authority on Slavic languages, he is the principal founder of Prague school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of phonology. His major publications include 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 ( with G. Fant and M. Halle, 1952) and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 1956).

5 Development since 1970s
1. Introduction
As translation historian claim, the classical revival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emphasis on technical accuracy, combined with a spirit of exclusivism among the intelligentsia, conspired to make the 19th century pedantic in its attitude towards translation. The 20th century witnessed a radical change in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fact, 5 development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1) Rapid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2) Application of methods in structural linguistics to deal with special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3) 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 which conduc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lation and began publishing a quarterly journal ( Bible Translation), for which they we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linguistics; 4) Publication of „Babel‟ , which helps translators get to know about new tools and aids and become aware of the changing conditions; 5)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rojects on machine translation which has progressed through different phases and provided us with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semantic theory and of structural design.
2. The Representatives in the Classical Revival of the 1 Water Benjamin(1892-1940)
He is now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his essay “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1923), he said: “ a translation participates in the „ afterlife‟ of the ST, enacting an interpretation that is informed by a history of reception. This interpretation does more than transmit messages; it recreates the values that produced the ST over time. And insofar as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of this text are signaled in the TL, they ultimately convey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 pure language”, a sense of how the “ mutually exclusive” differences among languages coexist with “ complementary” intentions to communicate and to refer, intentions that are derailed by the differences.” For Benjamin, translation differs a Utopian vision of linguistic “ harmony”.
2.3.1 Jakobson’s 3 Descriptions of Translation:
1 )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 rewording 2 )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 translation proper 3 )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 transmutation


4.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4.1 Holmes 4.1.1 The general branch of Holmes‟s framework 4.1.2 The applied branch of Holmes‟s framework 4.1.3 Holmes‟s Translation Policy 4.2 Jeremy Munday
Jakobson follows the relation set out by Saussure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From a linguistic and semiotic angle, he approaches 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with the following, now famous, definition: 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is the cardinal problem of language and the critical concern of linguistics. For him, the problem of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focuses on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and terminology of languages rather than on any inability of one language to render a message that has been written in another verbal langu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