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封堵术适应症及最新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一、循证医学证据更强,指南推荐范围扩大
左心耳是房颤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非瓣膜性房颤90%以上的左房内血栓位于左心耳,这一发现最早在1995年由Stoddard等人提出。在左心耳封堵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这一共识加以检验。2019年3月,Cresti等在Eurointerven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规模经食道超声(TEE)检查结果。该研究连续入选了1420名拟行电复律治疗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 TEE共发现87例左房血栓(6.13%),除1例血栓仅见于左房腔,3例见于右心耳外,其余房颤患者的血栓均位于左心耳内,所占比例达到95.4%!20余年后,这一研究结果在当代人群中再次证实,左心耳是房颤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其它系统性血栓事件的主要源头,也为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脑卒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简称PLAAC)是一种新型的心脏手术。
该手术可以有效的预防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栓形成和脑卒中,被广泛应用于房颤患者的治疗中。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现状。
PLAAC手术的发展历程PLAAC技术最早于2002年由美国的怀俄明州大学医学中心的Hammersmith等人提出,和前桥佑介教授及其研究组于2003年报道,并首次成功实施。
该技术最早用于经由左锁骨静脉或右锁骨静脉插管,放置通过房间隔缺损的穿支进入左心耳。
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PLAAC手术在美国的临床使用。
目前,PLAAC手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在不断进一步发展。
PLAAC手术的适应症与治疗效果PLAAC手术主要用于房颤患者的治疗。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会使心脏的左心房无法有效地收缩,导致左心房连续疾跳和不规则收缩,进而导致正常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同时,房颤患者容易产生左心耳内的血栓,进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PLAAC手术采用特殊的设备,将左心耳封堵,预防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等并发症。
相较于传统的手术,PLAAC手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安全:PLAAC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或心脏切开手术。
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PLAAC手术的创伤更小,风险更低。
短时:PLAAC手术的手术时间短,通常不超过1.5小时。
术后患者可以很快恢复正常活动,减少住院时间。
有效:PLAAC手术可以有效的预防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PLAAC手术的治疗效果可以和传统的抗凝治疗相媲美。
虽然PLAAC手术在房颤患者中的血栓预防方面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以下的不足:高价:PLAAC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来说更加昂贵,相对来说昂贵的设备和费用限制了该手术的普及范围。
有并发症:PLAAC手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并发症,例如心搏过缓、瘀血等等。
左心耳封堵术后封堵器内皮化进程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左心耳封堵术后封堵器内皮化进程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徐婧 陈发东 张奇【关键词】左心耳封堵;内皮化【中图分类号】 R541.7DOI: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20. 06. 007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群建设资助(PWZxq2017-05)作者单位:20012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张奇,Email:zhangqnh@ ·综述·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房颤导致的卒中并发症危害极大。
有研究表明,每年非瓣膜型房颤患者(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并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17.6倍左右[1]。
房颤诱发的卒中,较继发于动脉粥状硬化性脑血管病所诱发的卒中,具有梗死面积更大、致残率更高、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等特点[2-3]。
除了传统的抗凝药物以外,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LAAC)运用特制的封堵器封闭左心耳,从而有效阻断90%以上房颤栓子的来源[4-5]。
有研究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对于NVAF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LAAC相较于华法林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方法[4-7]。
然而,PROTECT-AF研究[8-9]显示LAAC 术后器械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DRT)发生率为4.2%,且和再发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DRT在LAAC术后早期、晚期甚至极晚期都有可能发生,发生率最高达17%[8]。
有研究表明,LAAC术后封堵器表面内皮化程度是影响DRT形成的关键[9-12]。
检测内皮化进程,预防DRT发生,有望进一步减少LAAC术后卒中的再次发生,优化LAAC的临床效果。
1 LAAC术后内皮化过程S c h w a r t z等[13]通过给实验犬置入左心耳封堵器(Watchman封堵器)后观察封堵器内皮覆盖进程发现,封堵器内皮化进程类似创伤愈合,是组织修复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1. 背景介绍左心耳(LAA)是左心房与房间隔之间的一个突出物,易形成血栓,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
而心室颤动(VF)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卒中发生。
为了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发生,中国专家组在2023年达成了以下共识。
2. 共识内容2.1 左心耳封堵手术专家共识认为左心耳封堵手术是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该手术通过封堵左心耳,防止血栓形成,并减少卒中的风险。
2.2 适应症根据专家共识,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有心房颤动病史且合并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 已行房颤消融手术或心脏手术的患者- 对于无法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2.3 手术技术要点专家共识提出了以下手术技术要点:- 手术应在全麻下进行,通过导管引导插入封堵器材进行封堵- 重视术前评估和手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 术后应加强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形成3. 结论专家共识认为,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
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手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为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的简要内容。
参考文献:1. 专家共识组.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 45-51.2. 专家共识组.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 37(1): 12-16.。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1. 引言1.1 现代医学发展背景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在过去,传统的心脏手术往往需要开胸手术,风险较大且创伤较大。
但随着经皮介入技术的发展,包括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内的心脏介入手术逐渐成为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介入手术,不需要开胸,仅需在患者的腹部或腹股沟部位进行小切口,通过导管将封堵器具送入左心耳,从而达到封闭左心耳的目的。
这种微创手术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康复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成为治疗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选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相信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2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定义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简称PLA,是一种介入治疗心房颤动的手术方法。
它通过在左心房内植入一种特殊的封堵器材,可以有效地阻止左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脱落,从而预防卒中的发生。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但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通过该手术,患者可以降低卒中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历史发展、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步骤及术后护理、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3 本文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当今医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通过对该手术的历史发展、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步骤及术后护理、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揭示该手术在治疗心脏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本文旨在总结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优势,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手术的知识和经验,以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医学界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适左心耳封堵应证(消化科版)

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消融成功后仍需继续抗凝治疗。
CHADS2 and CHA2DS2-VASc Scores in the Prediction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Tze-fan Chao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Vol. 58, No. 23, 2011.
卒中危险因素
CHA2DS2-VASc
C
充血性心力衰竭
H
高血压
A
年龄 ≥ 75
D
糖尿病
S
中风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栓塞
V
心血管疾病
A
年龄 65-74
Sc
女性
最高分数:
(1) Lip GY et al, Chest 2010;137(2):263-72 (2)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0;31, 2369–2429
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有效
服用华法林患者INR控制情况
房颤治疗 现状
有些患者,用药后INR仍难达标
S A Me* T T R
SAMe-TT2R2积分
临床特点 性别(女性) 年龄(>60y) 其他疾病史 其他治疗(如AAD)
吸烟 种族(非白种人)
计分 1 1 1 1 2 2
最高值8分
*包括以下2种以上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心衰、卒中史、肺病、 肝肾疾病
抗凝 or 封堵
左心耳封堵适应证
房颤与脑卒中房颤是最常Biblioteka 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升高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现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左心耳内部植入封堵器来阻塞左心耳颤动或血栓导致的栓塞的技术。
它主要用于预防房颤患者中发生卒中的可能。
传统上,房颤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但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又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在国际范围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得到认可与推广。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已经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列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一线治疗选择。
在美国,FDA也已经批准了一些左心耳封堵器的使用,并且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与抗凝药物相比,在预防卒中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但出血风险更低。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推崇的治疗手段。
在国内,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也逐渐引起了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目前,一些大型医院已经开始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国际上相比,国内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显得比较滞后,相关的技术、设备和经验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和提高。
尽管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左心耳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心脏介入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术。
左心耳封堵器的选择和植入位置对手术的成功与失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目前的左心耳封堵器在材料、结构和植入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鉴于以上挑战和问题,未来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发展方面还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是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对于左心耳封堵术的认识和操作经验,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二是加大对于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发和改进力度,提高其在材料、结构和植入方式上的性能和安全性。
左心耳封堵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方法和器械不断完 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研究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脑栓塞方面的疗效,为该 手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
未来,左心耳封堵术的技术和器械仍 将不断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 全性和长期有效性。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 抗凝药物,并定期进行复查。
康复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 动和重体力劳动,逐渐恢复正 常的活动和工作。
03 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心脏左心耳内血栓形成和脱落密切相 关。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有效预防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
左心耳封堵术
目 录
• 左心耳封堵术简介 • 左心耳封堵术的原理与技术 • 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 左心耳封堵术的疗效与安全性 • 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左心耳封堵术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 法,通过导管将封堵器植入左心耳, 以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AF)引起 的血栓栓塞事件。
时处理。
心包积液
术后可能出现心包积液, 需定期监测心脏超声,
必要时进行引流。
器械相关并发症
封堵器移位、脱落、血 栓形成等,需定期复查 心脏超声和凝血功能。
其他并发症
如感染、出血、心肌梗 死等,需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05 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 与未来展望
研究进展
左心耳封堵术的起源
左心耳封堵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末,旨在预防心房颤动(AF)引 起的脑栓塞。
左心耳是左心房的一个小结构,是血栓形成的重要部位,也是心房颤动 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心耳封堵术适应症及最新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截至2010年,房颤患病率男性为0.60%,女性为0.37%,发病率男性为0.78‰,女性为0.60‰。
40岁以上者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1]。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急剧升高[2],而房颤所致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更高、残疾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出院率更低。
在房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过程中,CHA2DS2-VASc评分可用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栓塞风险,并可用于口服抗凝治疗的决策。
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和禁忌症(尤其是大出血),口服抗凝治疗尚存在一些不足,这就使左心耳封堵术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左心耳封堵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更新,临床应用逐渐普及,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一定争议;针对房颤患者,选用口服抗凝药还是左心耳封堵术进行治疗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
1、左心耳血栓的形成机制
既往研究[3]表明,左心房血栓90%来自于左心耳。
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机制可概括为“Virchow三联征”,即血流阻滞、左心房壁异常、凝血功能增强。
形态方面,左心耳是胚胎左心房的残余,其形态复杂且易变,左心耳耳缘有锯齿状切迹,其内有梳状肌及肌小梁,表面不光滑,容易导致血液瘀滞。
功能方面心房壁压力异常时,左心耳分泌钠尿肽(ANP)和脑钠
肽(BNP)分泌增加,降低循环血容量[4]。
房颤状态时,左心耳收缩功能和顺应性下降,左心室充盈能力降低,流速降低;左心耳收缩功能的指标—“左心耳排空分数及左心耳壁运动功能”均和血栓事件相关。
如果左心耳排空分数≤20%,即使低危脑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也应接受抗凝治疗以避免栓塞事件,左心耳排空分数<20%,则对左心耳内血栓形成存在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5]。
1995年首次提出房颤导致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的概念[6],炎症、心房重塑、一氧化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多种机制促进了房颤的高凝状态[7]。
此外,应用钆延迟增强核磁共振显示房颤患者左心耳瘢痕区域的存在与血栓形成有关[8][1,2]。
2、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主要通过经皮置入植入式装置及经皮缝合结扎左心耳两种方式,已有多种左心耳封堵装置应用于临床,中国上市使用的主要是WATCHMEN 封堵器、AMPLATZER Cardiac Plug (ACP)封堵器、LAmbre 封堵器。
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应具有使用以下特征:①使用方便,对多种左心耳解剖学的适应性;②安全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设备相关血栓发生率低;③有效性:完全阻断左心耳血流;降低中风率。
2006年美国房颤指南[9]简略介绍了左心耳干预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但未给予推荐;2014年美国房颤指南[10]详细介绍了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证据,首次建议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可考虑行左
心耳切除预防血栓栓塞(IIb,C);2015年美国发布了经皮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推荐声明[11],对左心耳封堵治疗进行概述。
2016年ESC房颤管理指南[12]建议,有高卒中风险但长期口服抗凝药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IIb,B)。
对于CHA2DS2-VASc评分≥2的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是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证,①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者;②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者;③HAS-BLED评分≥3者;④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⑤年龄>18岁(推荐>65岁)。
2019年中国专家共识[13]提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适应症为:对于CHA2DS2-VASc评分≥2 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 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③HAS-BLED 评分≥3,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2020年EHRA/EAPCI 专家共识声明[14]提出适合左心耳封堵器植入的几种临床情况:①有脑卒中预防指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当抗凝及抗血栓药物都完全禁忌时,首先考虑左心耳心外膜封堵。
如果患者可经2-4周的抗血栓治疗,可考虑心内膜植入左心耳封堵器;②不愿意或不能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在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领域,口服抗凝药物的绝对禁忌症还没有明确定义,在临床条件下对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下出血风险升高的患者使用是禁忌的;③因临床证据不充足,无法给出具体建议的情况:a.口服抗凝药物无效或在有效抗凝治疗下仍出现血栓栓塞事件;b.导管消融后左心耳电隔离的患者;c. 在出血和卒中风险高的房颤患者中进行导管消融术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二者有共同的手术入路,可减少手术创伤;d.作为血栓栓塞事件的初级预防。
最近发表的研究显示[15] 左心耳电隔离后收缩力下降导致血流停滞,血栓形成/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有研究[16]通过对左心耳电隔离后是否进行抗凝治疗评估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提示左心耳电隔离与脑卒中关系密切,但可以通过不间断抗凝治疗或左心耳封堵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3、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WATCHMEN 封堵器的两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Protect AF及PREVAIL均已完成5年随访且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
Protect AF 研究[17]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与华法林相比,WATCHMEN 封堵器在预防脑卒中、全身栓塞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上不劣于华法林,在预防心血管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终点上优于华法林。
PREVAIL研究5年结果显示,左心耳封堵组主要终点(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血管死亡/不明原因死亡)未达到非劣效性标准,但次要终点(器械植入7天后缺血性卒中以及系统性栓塞)达到了非劣效性标准。
将PREVAIL研究与PROTECT AF 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相结合,分析表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WATCHMAN封堵器进行的左心耳封堵具有与华法林类似的脑卒中预防效果,并进一步减少了大出血,尤其是出血性卒中[18]。
这些研究仅将左心耳封堵术与华法林进行了比较,但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其
疗效和安全性都优于华法林,特别是在减少出血性脑卒中方面[19],然而目前尚无左心耳封堵与新型口服抗凝药比较的相关研究。
Reddy等[20]人通评估左心耳封堵后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上的残余漏和设备相关血栓(DRT)的患病率、特征和相关性得出结果:残余漏与基线时的左房/ 左心耳大小以及随访时封堵器位置不正和血栓形成不完全有关。
DRT与临床或影像学特征及植入标准无关,而与封堵器血栓形成有关。
Bertrand Philippe等[21]人进行了一项评价用AMPLATZER Cardiac Plug(ACP)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高出血风险房颤人群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研究。
结果显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抗血栓治疗以防止血栓性并发症是必要的,但同时也会在高出血风险人群中造成出血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界定最佳持续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旨在减少出血并发症,同时保持较低的血栓形成率。
在一项对左心耳封堵后抗栓治疗的倾向性匹配分析[22]中,比较了口服抗凝药物(OAC)和抗血小板治疗(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有高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WATCHMAN封堵器封堵左心耳是OAC的替代选择。
用WATCHMAN封堵左心耳后,尽管与设备相关的
血栓形成在APT中更为常见,但APT和OAC策略均导致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终点。
初发脑卒中的患者再一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为此Litwinowicz等[23]人评估了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患者一级和二级卒中预防中的长期疗效。
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存在抗凝治疗禁忌症,出现过脑卒中的患者可能是左心耳封堵术的首选人群。
欧洲最新研究[24]报告了使用最新的LARIAT +缝线递送装置进行经皮左心耳缝线结扎左心耳的欧洲经验。
该研究对14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完成左心耳封堵后进行临床随访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随访。
30天内严重的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设备相关的左心耳穿孔发生率为1.4%,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封堵有效率为97.1%,初步经验证明了LARIAT +缝线递送装置封堵左心耳的可行性,但还需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
4、结语
目前,左心耳封堵术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缺少比较性的研究数据,医生知识层次不均衡,制定决策缺乏依据,经济条件限制等。
在规范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合理地推广左心耳封堵术能够对房颤卒中预防起到积极作
用。
在大力推广左心耳封堵术之前,仍有问题尚无定论,包括左心耳封堵与新型口服抗凝药孰优孰劣,左心耳封堵术后最优抗栓方案的确定,真实世界中左心耳封堵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导管消融、抗凝药与左心耳封堵术之间正确地个体化抉择等,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证据来解答。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关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来为左心耳封堵术做出更科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