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合集下载

西安市商务局关于组织开展“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的通知

西安市商务局关于组织开展“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的通知

西安市商务局关于组织开展“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商务局•【公布日期】2024.03.21•【字号】•【施行日期】2024.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其他规定正文西安市商务局关于组织开展“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的通知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商务主管部门,有关企业:为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24〕2号)和2024“陕耀全球”百团千企拓市场抓订单活动安排,稳住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结合我市外贸发展特点及企业实际需求,拟组织开展“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现将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支持及推荐类展会安排围绕全市“6+5+6+1”产业体系,推进产业与贸易深度融合,市级重点支持及推荐安排境外展会70场,涵盖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6大支柱产业,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5大新兴产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其中重点类境外展会10个,推荐类境外展会60个。

二、组织方式(一)组团参展。

结合省市重点贸易促进活动安排,市级相关部门将邀请组织发动企业集体参加相关展会。

(二)自主参展。

结合企业自身需求,自行赴境外参展。

三、政策支持针对企业参加重点类和推荐类展会,将按照《西安市促进外贸提质增效若干政策措施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给予相应补助。

四、工作要求1.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是推动全市外贸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全市“八个新突破”工作部署的具体措施。

请各区县、开发区商务主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落实相关工作安排。

2.请有关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选择产品信息匹配程度高、发展机遇大的境外展会,提早进行展位预订、展品运输等安排。

3.为确保参展取得成效,市商务局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置“境外参展”栏目,及时收集企业参展信息(见附件3),请各区县、开发区商务主管部门及各企业积极配合。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分析摘要本文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并指出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对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现状。

在分析中,重点从能源消耗、碳排放、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的分析,得出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潜力。

最后,通过对陕西省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和措施。

1. 引言低碳经济是指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现状2.1 经济发展状况陕西省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状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陕西省的GDP稳步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碳排放情况碳排放是影响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陕西省碳排放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陕西省当前的碳排放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其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

2.3 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对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陕西省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和问题所在。

3.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潜力通过对陕西省碳排放数据和能源消耗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受益于陕西省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优势,陕西省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表1 “新基建”概念发展时间脉络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新基建”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三)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新基建”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不仅促进中心城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支撑"两个强国”建设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

5G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数据连接能力;高铁、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足经济社会能源连接。

提供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

通用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需求载体与核心驱动力。

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意义重大。

(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数字产业化。

“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关于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摘要】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受政策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和产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影响。

政策因素包括政府支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起关键作用。

人才因素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人才培养和吸引成为关键。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资金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都至关重要。

产业生态环境包括产业集聚效应、创新环境等,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至关重要。

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提出增加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资金支持、优化产业生态环境等建议,推动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持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政策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产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建议。

1. 引言1.1 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西安高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有多家知名科技企业入驻,如华为、中兴、海尔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西安高新区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大型科技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产业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人才短缺、资金紧缺等也制约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进程。

西安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创新源,其产业发展对于西安市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西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

西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

西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大数据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技术变革,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引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结合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规〔2016〕412号)、《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五年行动计划》(陕政发〔2016〕22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产业现状我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丰富、企业聚集加速、基础人才充裕。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获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及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国家首个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

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比2010年增长134%,年均增长18.92%。

除传统电信运营商和金融行业外,涌现出了西安美林数据、西部资信、西咸大数据公司、云基华海等一批大数据企业,初步形成了高新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与服务示范园区、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物流信息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核心园区,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存在着顶层设计缺失、开放共享不足、产业规模偏小、标准法规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按照“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围绕“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名企引领、众创发力、特色推进”的发展思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以“推动数据开放、加强技术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西安特色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品质西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专业:风景园林硕士硕士生:王立峰指导老师:吴雪萍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落后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城市正常运行和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为此,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来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

目前在西安市城市雨水自然收集面积越来越少,除自然山水和人工水系外,只剩下了城市绿地,而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的应用势在必行。

本论文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在西安市道路绿地中的应用,就是要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化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消纳更多的城市雨水,从而指导西安市新建道路绿化建设,缓解雨水排放压力、平衡城市道路生态环境。

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阐述了相关理论概念,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应用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方法与内容。

然后仔细剖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国外几大雨洪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西安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自然条件分析,构建了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组合系统。

具体分为: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控制目标、技术设施选择;并通过对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的特点分析,最终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最后以西安市建材北路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应用为例,针对西安市的道路绿地特点,优化组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设施组合系统,达到道路景观效果与雨水处理有机结合的生态效果。

关键词:道路绿地;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Sponge City Green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Xiaan Urban RoadSpecial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Graduate Student: wang li fengTutor: Professor Wu Xueping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lagging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which directly restri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cities and affect the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To this end, China proposes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ncept, whose idea is using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to control rainwater runoff. At present, the natural col lection area for urban rainwater in Xi’an is less and less. Besides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tificial water system, there is only urban green space. Since road greenbelt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sponge urban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in the road greenbelt of Xi'a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urban road greenbelt’ functions,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used to guide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road greenbelts in Xi’an, thereby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rainwater discharge and balancing the urban ro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explain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concepts,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clarifie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After that,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several major concepts of rainwater and flood manage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deeply analy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a combined system of urban road green space and sponge city measures is constructed This combined system of measures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volves: The general idea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 the goal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 the principles in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 of urba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n; proposing the combined system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by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oad greenbelt in Xi'an.Finally, tak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s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of Xi'an Jian Cai North Road as an example, this work designs a complete system of technical facilities by coun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greenbelt in Xi'an, and this system achieves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oad landscape effect and rainwater treatments.Key words: Road Green Space; Sponge 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Technical facility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1.1城市雨水问题日益突出 (1)1.1.2城市内涝频发道路积水严重 (1)1.1.3国家重视海绵城市建设 (2)1.2相关理论概念解读 (2)1.2.1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2.2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概念与内涵 (3)1.2.3城市道路绿地概念 (3)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应用现状 (5)1.3.1国外研究的应用现状 (5)1.3.2 国内研究的应用现状 (6)1.3.3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9)1.4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内容 (9)1.4.1研究目的 (9)1.4.2研究意义 (10)1.4.3 研究方法 (10)1.4.4研究内容 (11)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1)1.5.1论文创新点 (11)1.5.2技术路线 (12)第2章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3)2.1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13)2.1.1 海绵城市建设 (13)2.1.2 低影响开发(LID) (14)2.1.3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 (15)2.2 海绵城市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 (15)2.2.1海绵城市建设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 (16)2.2.2海绵城市建设与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 (17)2.2.3海绵城市建设与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17)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海绵城市建设与道路绿地系统的关系 (17)2.3.1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17)2.3.2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 (18)2.4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 (18)2.5本章小结 (19)第3章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20)3.1西安市的自然概况 (20)3.1.1地理位置 (20)3.1.2气候条件 (20)3.1.3地形地貌 (20)3.1.4地质结构条件 (21)3.1.5经济概况 (22)3.2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现状 (22)3.2.1西安市城市绿地总体情况 (22)3.2.2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总体布局 (23)3.2.3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与管理情况 (23)3.2.4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雨水处理现状分析 (23)3.3西安市道路绿地系统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应用影响因素 (24)3.3.1水文气象条件 (24)3.3.2地质条件 (25)3.3.3绿地空间条件 (25)3.4本章小结 (25)第4章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27)4.1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 (27)4.1.1总体思路 (27)4.1.2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典型流程 (27)4.1.3建设原则 (28)4.2控制目标 (29)4.2.1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 (29)4.2.2广场、停车场绿地 (30)4.2.3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区的道路绿地 (31)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技术设施选择 (31)4.3.1技术设施选用 (31)4.3.2渗透技术 (32)4.3.3储存技术 (34)4.3.4调节措施 (34)4.3.5传输技术 (35)4.3.6截污净化技术 (35)4.4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36)4.4.1优化城市道路断面 (36)4.4.2 道路绿带技术设施组合系统 (40)4.4.3交通岛绿地 (43)4.4.4广场、停车场绿地 (44)4.5 植物配置选择 (44)4.5.1 城市道路雨水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5)4.5.2植物配置选择原则 (46)4.5.3技术设施组合系统植物选择 (47)4.6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注意事项 (50)4.7本章小结 (50)第5章西安市建材北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实例分析 (51)5.1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51)5.1.1项目概况 (51)5.1.2周边环境分析 (51)5.1.3气候、地质条件 (51)5.1.4道路断面及路面排水分析 (52)5.1.5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及现状分析结论 (53)5.2建设控制目标 (53)5.2.1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54)5.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调蓄容积 (54)5.2.3设施占用绿地比例 (54)5.2.4建设控制目标 (54)5.3 技术措施选择及组合系统 (54)III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1技术措施选择 (54)5.3.2设施组合系统 (56)5.4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内容 (57)5.4.1植物试点 (57)5.4.2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试点 (57)5.4.3透水铺装材料透水性对道路结构的影响测试 (58)5.4.4初期雨水两种处理方式的净化能力测试 (58)5.5设施组合效果 (58)5.5.1测算结果 (58)5.5.2 生态社会效应 (58)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6.1 结论 (61)6.2展望 (61)致谢 (62)参考文献 (63)附录 (6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IV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城市雨水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过快,加之很多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4.10.23
•【字号】陕发改高技〔2024〕1799号
•【施行日期】2024.10.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生物
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紧抓国家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请有关市(区)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分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现状,落实落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五大体系”和“六个一”工作机制,突出抓项目、促创新、强主体、优生态,指导专业化园区做好生物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行动计划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附件: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pdf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0月23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1〕4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装〔2020〕159号)、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并重,强化整车整机带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高端化;依托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实现“一跃升四突破”:(一)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

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40%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工业重振雄风服务业凌云而上
——聚焦首次发布的《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
围绕着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城市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直接来源。

“产业强市”需要寻求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用了近两年时间,对我市主体产业、主体产业区和主要部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在系统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形成了西安市第一部《产业发展白皮书》,并于昨日正式发布。

对比篇
西安产业地位
●《白皮书》原音
西安市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16,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3位(长春市因为部分数据空缺,不参与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深圳市、广州市和杭州市。

副省级城市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解读
从综合指数上看,西安市同沿海城市差距比较明显,但是与东北老工业城市哈尔滨和沈阳差距不大,与济南的差距也比较小。

综合指数由基础资源层、核心竞争层和产业表现层三个部分组成。

△基础资源层。

整体上看,西安市基础资源指数为5.11,位列第12位,位于济南和哈尔滨之间。

综合而言,西安市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资源瓶颈导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注重财富积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核心竞争层。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形成稳定的“三、二、一”格局。

就西安目前而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劲,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在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均列第4位;高校规模列第3位,仅次于武汉和广州;科技竞争力列第6位。

综合来看,西安市的创新力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4位,进行创新活动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产业表现层。

企业整体表现一般,提升空间较大。

截至2005年,西安市拥有上市公司18家,中国企业500强企业5家,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均为第10位;截至2006年9月,西安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个,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6位。

相对于丰富的资源,产业综合表现不佳,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14位(长春市因为多个指标数据空缺,暂不进入排名),相对于其丰富的基础资源,产业表现是差强人意的。

从指标及位次上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经济总量规模较小,产业外向度不高。

●不足
通过对选取的指标的分析处理发现,西安市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科技实力强,经济(产业)弱”。

二是大企业集团缺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名牌产品数量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定位篇
产业新格局
●《白皮书》原音
西安市工业及服务业主要产业可归类为先导产业、明星产业、金牛产业。

●解读
△先导产业新格局:“一轴一圈一基地”
一轴———工业先导产业轴
北起阎良航空产业基地、经渭北能源化工业聚集区、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基地、浐河经济开发区纳米科技产业园,至韦曲航天产业基地。

一圈———会展及总部经济圈
六大会展集聚区:曲江国际会展聚集区、浐灞会展聚集区、高新区高新技术展览展示区、城墙内国际文化交流区、三桥国际汽车专业会展区、阎良航空会展集聚区。

四大总部商务中心:高新区总部商务中心、新北城总部商务中心、阎良总部商务中心、浐灞生态区总部商务中心。

一基地———软件产业基地
依托西安高新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建设西安国际软件园,打造国内软件产业总部基地、研发基地,世界一流的软件加工、出口基地,形成国际知名的软件外包中心、商业流程外包中心和软件人才培育基地。

△明星产业新格局:“两城两基地”“1+3+4+5”
两城两基地———南北两大汽车城、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基地
1+3+4+5———形成秦岭北麓文化长廊;三大商业圈(中心商业圈、二环商业圈、三环商业圈);四大文化产业区(曲江文化产业核心、老城(唐皇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周至文化产业集聚区);五个物流产业主节点(新筑物流园区、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临潼物流园区、浐灞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

△金牛产业新格局:“四带一区一基地”
四带———机械设备产业集聚带、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带、文化旅游及休闲旅游发展带一区———阎良航空工业旅游试点区
一基地———食品饮料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空间拓展———“渭北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目前,西安市虽已分别与榆林、延安签订了“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也和延安、榆林和咸阳三市做了多次沟通和衔接,但进一步激发陕西省政府、陕北及咸阳对该项目的重视和支持急需西安市尽快做好充分准备,先行拟定详细可行的“渭北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规划。

基于对西安产业布局的重新梳理和分析,借鉴国内外能源化工产业布局的经验,我市应尽快开始详细规划“渭北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此举不但可以拓展现有产业空间,更是为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链提供必要支撑。

目标篇
发展总目标
工业: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800亿元。

把西安建成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城市,中国最大的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技术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服务业: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支撑,特色鲜明、运行高效。

使西安成为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国内领先的科研基地和总部基地、创意中心,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城市。

今年安排356亿资金建设160个重点项目
今年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将围绕我市“十一五”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重点领域安排,拟安排在建项目160个,当年计划投资356亿元,较2007年增加96亿元,提高48%;拟安排前期项目85个,总投资约1260亿元。

在城市建设方面,重点推进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西安铁路枢纽新丰编组站改扩建工程、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工程、西安氵产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

在工业方面,重点建设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重型商用车项目、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
公司Eilog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中钢西冶整体搬迁改造项目、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项目,加快推进美国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美国应用材料西安全球开发中心建设项目。

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方面,重点加快建设西安市天然气二期工程、西安城市水环境治理一期和二期工程、第四污水处理厂、中国石化公司西安分公司环保完善及节水减排技改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

在社会事业方面,重点推进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和秦俑馆馆前服务区(B区)、西安广电世纪园项目、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西北大学“211工程”三期工程、西安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建设项目,尽快推进西安行政中心迁建项目、数字西安———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