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宋史·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2)公将鼓之:()(3)小大之狱:()(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

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句作答)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指猪牛羊等(2)击鼓进军(3)案件(4)倒下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_________(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现代文阅读题)《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题(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答案: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通用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小惠未徧()(2)彼竭我盈()(3)牺牲玉帛()(4)又何间焉()【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文中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小题4】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答案【小题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4)参与。

【小题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小题3】(3分)(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近臣的拥护、神灵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拥护。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锦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分)翻译: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4分)(二)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小信未孚()(2)小大之狱()?(3)公将鼓之()(4)望其旗靡()2.用原文语句填空。

(5分)?(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4.翻译下列语句。

(2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译文】: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

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

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

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 10.翻译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

(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躬为调药。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

②课:督促。

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

此处指练兵。

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⑤徇:示众。

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

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

(2分)
⑴三鼓:⑵败绩:
⑶不私:⑷恂恂:
⑸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4分)
【答案】17.⑴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⑵溃败,失败,败逃⑶不占为己有⑷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⑸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

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

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

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⑴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⑵(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

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

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

(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

意对即可)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

(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

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

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

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

(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

(岳飞)擅长以少击多。

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

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

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