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拓展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3.朗读并体会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准备】准备好语文书、签字笔。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承接单元,导入新课➜回顾自检,巩固字词➜理清事件,整体感知➜延学阅读,拓展思考。
【作业设计】1.关于腊八粥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上网查一查,和同学们分享。
2.延学思考:文中为什么这么安排详略?继续画下八儿等粥时的相关细节语句,进行品读。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详写的部分,找出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形象。
2.感受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仿照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学习准备】准备好语文书、签字笔。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回顾衔接,质疑导入➜品读细节,感悟人物➜感悟写法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小练笔。
【作业设计】1.基础运用蜡()熬()灌()稠()褐()腊()遨()罐()绸()竭()2.拓展阅读故乡的元宵汪曾祺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
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青蛇、白蛇、老渔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教案

2 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写12个字。
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
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
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沸腾”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
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
《腊八粥》教案(含教学反思)

2.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
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
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腊八粥》教案

《腊八粥》教案《腊八粥》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知道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通过学看日历,知道腊八节是哪一天?星期几?在自己探索、与同伴交流中主动求知,集体体验过腊八的快乐。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重难点:知道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集体过腊八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PPT、各种制作腊八粥的材料(实物)等。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初步了解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师: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师: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我国的传节日叫做腊八节。
二、基本部分1、腊八节知多少。
师: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古时候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口述两三个传说)。
2、介绍腊八粥师:你们吃过腊八粥吗?师:你吃过的腊八粥里都有哪些食材呢?请你简单介绍腊八粥的食料。
(红枣、红豆、绿豆、桂圆…)师:腊八粥里面会有8样不同的食材。
3、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上来认识这些材料。
师: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们所见到的食材,了解腊八粥食料的名称幼:扁扁的红豆,圆圆的桂圆,胖胖的花生米…4、宣传“腊八粥”——八宝粥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食材,向同伴介绍腊八粥所需的材料!三、结束部分今天我们学习了腊八节的相关知识,知道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且懂得关心爱护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
四、延伸部分小朋友们,其他班的小朋友还不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赶紧去告诉他们吧,出发吧!活动反思: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直接给孩子自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孩子们也没有多大兴趣,因此,我通过多媒体PPT课件方式展示腊八节特有的习俗,孩子们看的认真,听的仔细,互相讨论,活动结束后依然沉浸在腊八节的温暖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拓展特训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拓展特训卷(一)-(含答案)现代文阅读拓展特训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向日葵早上出门时,气候微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傍晚时气温居然降至6℃。
我和丈夫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刺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不见踪影,我们的手机偏偏又落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丈夫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冻得犹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
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搭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
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
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
”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
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心里爱着它、宠着它。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腊八粥》课文

《腊八粥》是一篇描写传统我国节日风俗的课文,通过描写少女小云在腊八节这一天为家人煮腊八粥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传统节日的民俗习俗。
1. 腊八粥《腊八粥》这篇课文以描写腊八节家庭制作腊八粥的情景为主线,通过描述少女小云为家人煮腊八粥的过程,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2.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少女小云的塑造,展现了少女的孝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少女小云用自己的辛勤劳作,煮制出一碗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表达了她对家人的深情厚谊。
3. 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腊八粥》课文深刻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推崇。
腊八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煮制腊八粥,象征着对节日的尊重和对家人的关爱。
4. 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饶宗颐先生曾经说过:“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智慧,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
”《腊八粥》课文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5. 当代意义在当代社会,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忽视了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重要性,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意义。
《腊八粥》这篇课文正是通过描写腊八节家庭煮粥的情景,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珍视家庭关系,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6. 结语《腊八粥》这篇课文通过描述腊八节家庭制作腊八粥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传统节日的民俗习俗。
它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是一篇值得深入品味、传承和发扬的优秀课文。
7. 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腊八粥》一文体现了传统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腊八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承载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情感表达。
腊八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祭天而设立的,同时也是为了预祝新年的来临。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民俗,表达了对过去一年已经过去的缅怀和对新一年的期许,也承载了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语文书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笔记

《腊八粥》六年级下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课文内容理解《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腊八节这一天八儿一家煮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经过和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和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气息。
全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重点写了等粥和吃粥两部分,其中等粥过程写得详细,可分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层次,吃粥过程写得简略。
二、生字词语积累1. 生字读音腊(là)粥(zhōu)腻(nì)咽(yàn)匙(chí)搅(jiǎo)肿(zhǒng)熬(áo)2. 词语释义腊八粥:即腊八这天喝的粥。
农历腊月初八日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
这一天,我国广大地区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腻:油腻,使沾上了油腻。
肿胀: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身体某部分体积增大。
搅和:混合;掺杂。
本课指用筷子在粥里搅拌。
熬: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粥或糊。
3. 词语搭配米、豆、干果:这些都是腊八粥的食材。
肿肿的:形容眼睛红肿。
惊异:惊奇诧异。
叹气:因心里不高兴或不如意而呼出长气。
锅巴:煮粥时,紧贴在锅底的糊状物。
米粒:米的颗粒。
三、句式句型学习1. 排比句“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米有米、豆有豆,干果有干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清晰地写出了老米、豆、干果的品种之多,为后文写八儿猜想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做铺垫。
2. 比喻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看来,只能猜想,不能看到,况且八儿又急于要知道,不能马上猜出,就马上要揭开锅来看看吧。
”此句把八儿急切、好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疑问句“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表现了八儿急切、好奇的心情。
四、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人人喜爱腊八粥。
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八儿等粥。
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反思6篇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反思6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说课稿篇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一、说教材:《腊八粥》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二、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课题和平时教学更好的整合,课的伊始我让学生先说出含有本课生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尽量多地使用成语。
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一饱口福。
2、运用进修倡导的阅读“四读”模式,初读感知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在这节课着重体现的是精读感悟、回读赏析和拓读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 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
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
()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
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多选)。
A.糯米
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 不但不是而是虽然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
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
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
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
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
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
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
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
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
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选自“中国在线”2010-09-16有改动)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2.连一连。
太师饼汉代
胡饼宋
月饼殷、周
宫饼、小饼唐
3. 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始祖”称为,真正称为月饼是在,逐渐流传是在,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
古诗吧。
答案: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太师饼——殷、周胡饼——汉代月饼——唐宫饼、小饼——宋 3.太师饼唐朝宋朝清朝 4.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