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精品教案

《腊八粥》精品教案
《腊八粥》精品教案

《腊八粥》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甜腻”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

1 / 8

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自读提示: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本课生字。

腊粥腻咽匙搅稠嘟肿熬褐缸脏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2 / 8

(3)本课词语。

腊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肿胀粉碎外套染缸解释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3 / 8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课题:腊八粥)

4 / 8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5 / 8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6 / 8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板书设计:

7 / 8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8 / 8

2但愿人长久_教案_反思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

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形影不离”

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完整版)《腊八粥》教学设计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 2、回顾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2——19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板书) 二、精读感悟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 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 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十四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4、看粥 (1)师读第十六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七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部编版小学语文《腊八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1)

《腊八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会写12个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详略部分。 3、能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写写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美食。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读中学写,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写写自己最爱的一种美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师由传统佳节引出腊八节。出示视频:向学生介绍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2、师导入新课: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解读“腊”字),介绍作家沈从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师提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读错的字音互相纠正。 3、师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4、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腊八粥”,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⑴师给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先列出小标题,再把小标题加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故事的内容来。 ⑵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a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几件事?(板书:等粥、吃粥)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b课文的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边读边做上记号。 5、师引导学生理清等粥部分描写了几个画面。 生再读等粥部分,边读边在旁边做上批注。 师板书: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三、品味喜爱,学写美食 学习第一部分: 1.生自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批注: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大家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师引导生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感受人们的喜爱之情并读出这份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用一段话写自己最喜爱的美食。 a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写法。 b教师加以小结。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腊八粥》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腊八粥》课堂实录 一、脉络:蓄势的饱满味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生:我了解到了那里的人都喜欢吃腊八粥。 师:哦,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让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还了解到,课文分别是写了盼腊八粥、分腊八粥和看腊八粥。 师:你关注到了文章的脉络。就在这一天,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也是看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看)为了这腊八粥,谁来读这一句? 生:(朗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三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我不仅听出了喜,还听出了急呀!同学们,就为了这腊八粥,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生:(齐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二、盼粥:细节的精确味 师:那么,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到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已经有同学读好了,那先请黄同学,你来说—— 生:我从“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可以看出,八儿非常想吃这个腊八粥,所以他一直进出想看腊八粥有没有好。然后,从“碗盏都已预备整齐了”说明八儿非常着急,他一早就把碗盏预备好了,就等着腊八粥新鲜出炉了。还有,从“摆到灶边好久了”,可能并没有那么久的时间,只是因为他非常想吃腊八粥,他比较着急,所以他觉得等的时间很久了。 师:真好!你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同学们,我们看这一部分的词很有意思——(课件出示:出出进进)生:(齐读) 师:平时咱们习惯说的是—— 生:进进出出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认为他这里写“出出进进”是写八儿一次又一次地去看正在透气的腊八粥,他就是想闻闻味道,就是想急着吃腊八粥。 师:那这里也可以用“进进出出”嘛,为什么非要用“出出进进”呢? 生:因为如果说“进进出出”的话,那只能表现八儿看完腊八粥之后出去了,但“出出进进”更表示八儿出去了心里还盼着腊八粥,

《腊八粥》精品教案

《腊八粥》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甜腻”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 1 / 8

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自读提示: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本课生字。 腊粥腻咽匙搅稠嘟肿熬褐缸脏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2 / 8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腊八粥》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各个专业37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址)

各个专业37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旦大学; 骆玉明;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jpkc/jpkcList.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jpkc;用户名:psjs;口令:psjs890;备注:无 钢琴; 首都师范大学; 黄瑂莹;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202.204.208.83/gangqin/;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电影摄影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 穆德远;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jpkc/dysycz/mdylx.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图形创意》; 同济大学; 林家阳;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txcy/;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艺术概论; 北京大学; 彭吉象;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jingpin/jingpin.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艺术概论》课程主页 中国传统器乐; 中央音乐学院; 袁静芳;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用户名:ZSB030010667;口令:895643201;备注:学生入口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用户名:ZSB030010667;口令:895643201;备注:学生入口 交响音乐鉴赏; 上海交通大学; 胡企平;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202.120.11.53:8001;用户名:admin;口令:admin;备注:主机 链接:http://202.120.12.19:8001;用户名:admin;口令:admin;备注:副机 中国传统文化; 西北大学; 方光华;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ctwh/index.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大学语文; 东南大学; 王步高;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大学语文网站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811630892.html,/jpkc/declare;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教务处精品课程申报网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清华大学; 彭林;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166.111.37.254;用户名:wwjp;口令:wwjp;备注:无

《腊八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十三课腊八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汉字学习。 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等多种学习汉字的方法,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重点掌握“粥、掺、搜、俭、凑、馋、洽、叠”8个生字。 2.词语学习。 通过查字典练习已学过的词语学习新词语。通过同义词比较,词语例释等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的35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教材列举的“清理、正巧、搜集、节俭、赶忙、融洽、搜集”7个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3.句型学习。 学习本课的“从……起”、“动+起来”、“可……啦”、“一面……一面……”4个句型,要求能结合语境使用。 4.课文学习。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课文的脉络,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腊八粥》。 课内自读——《筷子漫谈》。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并掌握词语和句型;利用关键词语、句子,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教学生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并不断发扬光大。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掌握本课句型的用法。 2.理解课文一和课文二的主要内容。 3.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 (二)难点: 1.引导学生就本课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的话题的讨论。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 2.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懂得亲情、理解亲情、珍惜亲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内容 1.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将课文认真细致地阅读一遍。 2.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课文。 3.质疑误读: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怀疑和观点。 4.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室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时间 本科教学的时间建议为四课时。 1.第一节课听课文录音,初学课文;重点讲解课文词语及句型,做听力练习。第二、三课时深学课文,第四节课学习自读课文。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就本课主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 2.词语和课文应提前预习,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检查预习的情况,解难答疑、交流体会。 3.教具使用。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照片;准备听力教学的有关设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一、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请3~4名学生解释本课重点词语并造句) 2.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先请3~4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三、初学课文 1.方法与任务: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 (1)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怎样做腊八粥? (3)说一说腊八粥的来历。 (4)母亲为什么年年做腊八粥? 3.教学提示: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着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一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着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出示:《水调歌头》苏轼像 2、师: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 句。

出示:示范读... 3、先轻声把这几句诗读一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这些生字词你能卖准吗?心其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哦!请跟我读。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辙,要屈指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m d ”,可以组成“埋伏” “埋藏”等。 出示埋怨埋伏埋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字词和诗句读好了,你能把课文也读好吗?请6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苏轼和弟弟苏辙形容感情深厚的课件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 1词语。 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方案

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用五年时间,把高级英语建设成为一门充分践行“学生本位”、“素质本位”思想,人文色彩浓郁,时代内涵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环境信息化特色突出,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自我革新能力强的高年级“核心”课程。 二、建设步骤:本课程建设将在多项“分目标”同时并举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次、有优先、有重点、逐年推进的建设方略。具体规划如下: 1.人文及时代内涵建设 (1)本课程组刚刚编写、出版的《新编高级英语教程》取材广泛,选材新颖,时代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这为本课程实现未来5年的“人文及时代内涵”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适时引入、编写一批教辅、学辅材料,进一步扩充本课程人文内涵,保持其时代性。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人文内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授课形式。 (4)将对学生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设计、开展实践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2.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 (1)“高英”课堂教学网建设:A. 完善并适时更新现有的电子资料库——CAI课件,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语言知识点、文本赏析、注释、相关话题导引、习题、试题等教辅、学辅材料;B. 逐步实现课程全部模块授课录像并上网;C. 在现有朗文、韦氏、金山词霸等在线词典的基础上,再投放几部高质量的网络词典;D. 建设网上学习资料下载平台。

(2)校园网、局域网建设与利用:A. 进一步拓展校园网的“资源”功能;B. 开展网上资源利用研讨活动;C. 进一步发掘Internet网上学习资源,提供具体链接地址。 (3)在线语料库建设:A. 探索能充分利用现有BNC、BROWN,LOB,LDC等在线语料库的教学新形式;B.适时购进1-2个切合“高英”(及其它课程)教学、科研需要的国、内外语料库(尤其是英、汉平行语料库);C.力争自主建设1-2个切合本课程及其它多门课程教学、科研需要的校本语料库。 3.教学过程建设 (1)课堂教学建设:A. 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展对学生期望的理想教学形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探索能充分实践启发、体验式、发现式、研究式、合作式等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效授课形式,拓展其内涵。B. 教学资源:探索能有效利用现有多功能教学资源形式的途径和方法;开辟新的资源形式;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再创性、多样性、结构合理性研究。C. 教学手段:探索能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各种传统及信息化教学手段。D. 加强信息化学习方式(如适应性学习、WebQuest 学习,探险性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E.加强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 (2)在线辅助教学建设:A. 创建网上学习社区,构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B. 创设BBS电子布告板系统,增加师生互动。C. 建立师生个人电子档案,探索在线教学规律。D.加强网上教学实践技术培训。 (3)实践课建设:A. 融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与实践课教学于一体;B.通过实践课培养学生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C.通过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体验和能力训练;D.探索一切行之有效的实践课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 4.革新能力建设

腊八粥教学设计(1)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把握叙事详略,体会作者选材时如何抓住事物特点做到取舍。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有能力的同学可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学出趣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3.品味文中对腊八粥细腻、生动的描写。 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2.品味文中对腊八粥细腻、生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说说自己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 补充腊八粥的资料,辨析词语 (一)来历源自于古代天子国君,每年农历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时间上来说,腊祭在每年腊月初八,亦称腊八。每年腊月初八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祝与粥谐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搅拌〗在一起,煮成粥,敬献农神并祷祝,以表示庆丰收之意。用腊八粥谐音腊八祝。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是宋代开始盛行的。 (二)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摩尼悟道成佛之日,成佛之前被一牧女用乳糜所救,于是佛教徒把佛祖成道之日称为成道节,弟子们在这一天熬粥施舍纪念佛祖,民间渐渐演变为腊八节里吃腊八粥的习俗。(搅和:侧重于几样东西掺杂在一起。 搅拌:侧重于用棍子在混合物中转动,使其均匀。) 3.腊八粥有特有的制作方法,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沈从文笔下的腊八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 腊八粥教学设计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粥腻栗咽匙灌搅稠嘟熬褐缸脏筷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腊八粥 教学设计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读写“腻、咽、匙”3个字;会读写“沸腾、唾沫、搅和”等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4.通过启发与引导,朗读与赏析、交流与讨论等手段完成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飞花令: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教师先重点指导学生正确读写下列字词: 腻咽匙沸腾唾沫搅和浓稠资格稀烂染缸 2.思考课文: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3)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分析第一部分。 (一)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常识

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常识 时间:2005-2-6 20:13:01 作者:教务处点击:70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期间由于爆发非典疫情而延缓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全国取得抗非斗争的胜利,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很快又步入了正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