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唐代政治1. 唐朝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世纪后期。

唐朝的建立与战国时期的秦朝相似,都是在战乱中由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完成的。

唐朝的建立者是隋朝的将领李渊,他在继位之后,很快就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

2. 唐朝的政治体制唐朝的政治体制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在地方上,实行了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可以说是唐代地方政权的主要官员之一。

节度使不仅掌握军权,而且还掌握财政权和民政权,可以说是地方政权的实际统治者。

3.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一个时期,也是唐朝政治最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是“律定刑式”、“文治武功”和“尊师重道”。

贞观之治以恢复汉武帝“文治武功”为伟绩,使唐朝出现了长达整整四十年的延续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唐朝的政治得到了最完善的建设,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第二节:唐代的经济和文化1. 经济唐代的经济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并重,商业和城市也都比较繁荣的经济,而且与隋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代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唐中晚期,农业生产不但充分了,还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唐代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冶铁、冶瓷、造船都有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2. 文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这可以从唐代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壁画艺术来作为佐证。

唐代的诗词格律和体裁的丰富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也都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节:唐朝的对外关系1. 对外政策唐朝对外关系的主要政策是以周围民族和国家为重点的多边外交政策。

唐太宗时,西域诸国纷纷向唐称臣,官方纳贡,唐朝还利用这些国家的人员和资料,探寻丝绸之路,发展西域风俗,给中土带来许多新事物。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中土以及西域的交流达到了非常活跃的程度。

2. 各族人民的融合唐朝时期,不同族群在唐朝的统治下,产生了很多融合和交流。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在 15℃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40 米/秒。

二、声音的特性。

1. 音调: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音色: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三、声的利用。

1.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回声定位、B 超检查等。

2.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等级: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如禁止鸣笛、安装消声器等;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置隔音墙、植树造林等;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耳罩等。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国家:英国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发动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触发了这场战争。

经过: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年至1860年国家:英国、法国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希腊的政治制度:
产生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特点:民主政治,但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

影响: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罗马的法律体系:
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重要法律:《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而《民法大全》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核心思想:保护私有财产。

影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些知识点是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关键,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平方根、勾股定理和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讲解。

一、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方程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

通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b=0,其中a、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先化简,然后进行移项、合并同类项、消元、求解未知数等。

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也是只包含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其形式为ax+b>0或ax+b<0。

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基本相同,先进行移项,然后进行合并同类项、消元、求解未知数等。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指包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通常的一般形式为{ax+by=c,dx+ey=f},其中a、b、c、d、e、f为已知数,x、y为未知数。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法、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等。

三、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方程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

通常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其中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因数分解法等。

2.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也是只包含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其形式为ax^2+bx+c>0或ax^2+bx+c<0。

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基本相同,先求出函数的零点,然后判断各个区间的符号,最后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四、平方根平方根是指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

平方根通常表示为√a,其中a为非负实数。

平方根有两个符号,正号表示正平方根,负号表示负平方根。

五、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a^2+b^2=c^2,其中a、b为直角边的长度,c为斜边的长度。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一、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整数乘法的意义适用于分数乘法。

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数的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比和比例
比:两个量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比的前项是比的前项,后项是比的后项。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四、百分数
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通常用百分号(%)表示。

五、圆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圆的周长用C表示,它的计算公式为C=πd(d 为直径)。

面积:圆的面积用S表示,它的计算公式为S=πr²(r 为半径)。

六、扇形
扇形是由一条弧和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扇形的中心角用θ表示,扇形的面积用S表示,它的计算公式为S=θ/ 360°πr²。

七、统计与概率
统计: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

概率: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概率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人教版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单词。

1. up.- 作副词,例如“get up”(起床),“stand up”(站起来)。

- 作介词,如“up the hill”(上山)。

2. dress.- 可作名词,“连衣裙”,例如“a beautiful dress”(一条漂亮的连衣裙)。

- 作动词,“给……穿衣服”,“dress oneself”(给自己穿衣服),“dress sb.”(给某人穿衣服)。

3. brush.- 名词“刷子”,如“toothbrush”(牙刷)。

- 动词“刷”,“brush one's teeth”(刷牙)。

4. shower.- 名词“淋浴;淋浴器(间)”,“take a shower”(洗淋浴)。

5. usually.- 副词,“通常地;一般地”,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位于实义动词之前,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例如“I usually get up at six o'clock.”(我通常六点起床)。

6. forty.- 基数词“四十”,注意其拼写和读音。

7. never.- 副词,“从不;绝不”,例如“He never eats junk food.”(他从不吃垃圾食品)。

二、重点短语。

1. get up.- 表示“起床”,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短语,例如“What time do you get up every day?”(你每天几点起床?)2. go to school.- 去上学,“go to + 地点名词”表示去某地,如“go to work”(去上班),“go to the park”(去公园)。

3. get dressed.- 穿上衣服,强调动作,例如“He gets dressed quickly in the morning.”(他早上很快穿上衣服)。

4. brush teeth.- 刷牙,这是一个固定搭配。

5. eat breakfast.- 吃早饭,“eat + 三餐名称”表示吃某餐,如“eat lunch”(吃午饭),“eat dinner”(吃晚饭)。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 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育_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矶(CuS0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3 )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初中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 实数及其运算- 实数是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的数集。

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

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

- 实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加法和乘法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 实数还具有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

相反数是与该数相加得到零的数,倒数是与该数相乘得到1的数。

2. 代数式及其运算- 代数式是由数、变量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

变量表示数值未知的量。

- 代数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指数运算。

指数运算表示一个数的乘方。

- 代数式可以进行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和分解因式等简化操作。

3. 一元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是形如ax + b = 0的方程,其中a和b为已知数。

-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包括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移项、化简和求解。

- 方程组是由多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

- 解方程组的步骤包括联立方程、消元、求解和验证。

4. 线性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线性不等式是形如ax + b > 0的不等式,其中a和b为已知数。

- 解线性不等式的步骤包括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移项、化简和求解。

- 不等式组是由多个不等式组成的一组不等式。

- 解不等式组的步骤包括联立不等式、求解交集和验证。

5.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点、线、线段、射线和角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 直线是没有端点且无限延伸的图形,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图形,射线是有一个端点且无限延伸的图形。

- 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形成的图形。

- 几何图形的性质包括长度、角度、相似性和对称性等。

以上是初中数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 注意:本文档为助手根据相关知识整理的内容,供参考学习之用。

请勿将其作为严格的教科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方案根据国人部发〔2007〕59号文件的要求,为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义务教育实际情况和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1.承担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2.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1.义务教育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2.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包括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

3.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义务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义务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指具有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相应教师资格与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

4.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义务教育学校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设置。

义务教育学校可实现社会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5.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义务教育学校岗位总量应按照中小学编制标准,原则上以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确定。

岗位设置要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非教学岗位。

对寄宿制学校可适当增加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普通初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15%。

普通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超过10%。

三、岗位等级设置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岗位一般设6个职员等级。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义务教育学校现行的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五至十级职员。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

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

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的实施办法之前,暂按现行的教师职务制度实施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

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学校中学教师岗位共划分为9个等级。

其中高级岗位分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五级、六级、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八级、九级、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

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师岗位暂按6个等级划分。

现行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八级、九级、十级;小学一级教师职务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一级、十二级;小学二级、三级教师职务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三级。

小学中评聘了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按现行规定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五级、六级、七级。

根据全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结合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农村地区学校教师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应与本地城镇同类学校大体平衡。

教师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到十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十一级、十二级之间的比例为5:5。

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义务教育学校(或教学点),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可以中心校为基础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

高级、中级教师岗位的设置要兼顾不同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各学校在总结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本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县教体局将按要求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义务教育学校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县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县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义务教育学校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四)特设岗位设置义务教育学校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特点和义务教育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义务教育学校中的非常设岗位。

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义务教育学校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1.义务教育学校中学教师岗位名称:中学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中学一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二级教师一级岗位、中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中学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中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师岗位名称: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小学一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义务教育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办法和标准执行。

3.义务教育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义务教育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

义务教育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1)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2)六级职员岗位,须在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各乡镇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1.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2.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

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学习,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严于律己。

3.各乡镇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4.义务教育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务教育学校按照《实施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五)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县教体局依法聘任。

受聘校长岗位的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管理岗位基本条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团结同志,作风民主;具有中级(含)以上教师职务任职经历;一般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身心健康。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1.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2.义务教育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等级限额等事项。

3.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2)按程序报县教体局审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6)组织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