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圣人治国思想的得与失

合集下载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通过对老子的思想的学习,我深深被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所吸引。

以下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感悟以及我对其的思考。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让我深思。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干预自然的力量,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成功,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过多的欲望,去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

另外,老子提出的“无私无欲”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放弃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境界,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放下自己的私利,关注他人的需求,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者胜刚强”的思想。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战胜刚强的人,因为柔弱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而刚强则容易违背自然的力量。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那些走上职场顶峰的人往往谦逊、有耐心、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们并非凭借强硬的态度或掌控力来成功,而是通过柔软而有力的方法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言语不能表达出真正的道,道并不是可以被刻意追求或逐个步骤达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生活中追求目标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

而道家的思想提醒我们,过程本身就是目标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让我重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追求和价值观。

我希望能够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放下杂念,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通过柔弱而有力的方法,取得成功;通过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体验人生的真谛。

老子及其思想的几点总结及见解

老子及其思想的几点总结及见解

(一)总结揭世弊,思所出;为人、治国、用兵之道,巧述以例,贯之以矛盾相依之理;时抒己之道不为所用之愤…然此一切皆为一“生”字,故曰重死。

这是我对《老子》一书的概括。

(二)老子给后人的印象老子其人有春秋说与战国说,前者较盛行,于此不做考证,暂取春秋说。

其时教育为高层统治者所垄断,其下层根本无机会读书史。

老子在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图书馆中供职,他的眼界比一般人开阔的多。

今天,老子给人以极端冷静甚至无情的印象,其实这种印象是由于我们忽视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而产生的,这是不符事实的。

因出有下:1道教是道家与佛教结合的产物。

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相争了很长时间(其实中国佛教依附于玄学),为了诋毁对方,传统的道家思想必然有变,而这时产生的道教表现得有些无情并一直延续至今,他们以老子为圣,所以老子亦不免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

2上溯至《老子》——道家思想的源头,可看出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学是积极入世的。

老子虽不是无情的,但他确乎是冷静的。

博览群书,解读政治之后,人往往对世间采取冷静的态度。

(三)生之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享受生命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看似文天祥等人不爱生命,为国献身,但为何如此?对胜朝的眷恋。

再分析一层可知其人生目标亦是享受生活),此乃人之动物性。

老子深知“反者道之动”(该思想可追溯至易经),祸福相依,矛盾融存。

万物到达极点会转变为其对立面。

因此,要事身先、利身后,取得成功要从内心与行动上将功劳推给别人,自足快乐自然就会在心中长存。

有人说,老学是虚伪之学,其实当我们读完《老子》,就会被该书折服,内心丝毫不觉它的虚伪,因为它讲自然变化的规律。

关于生与死,老子极其重前者,故曰重死。

但人在世上唯有无形体即死才可从根本上保全自己。

就此点说,死是最高意义的生。

试以印度佛教的生死轮回观点来看。

灵魂不灭,肉体轮回,唯有修炼才可超脱,那么纵使今生肉体解脱,烦恼不会消失,这里可见道家、佛教思想的冲突。

还有一点,道教希望永生不灭,而印佛教相信来生,此亦思想的冲突。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道法自然”之解读《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关于治国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

其中,“道法自然”是《老子》对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老子》的治国思想以及“道法自然”之解读,并举出五个例子说明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治国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养德”、“柔弱胜刚强”、“治国不制民”、“以德不以力”等方面。

其中,“养德”是最核心的思想,即是要求统治者自身先有德才能治理国家。

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观念就是以人治国,人的品德、德行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为:“治人者必先养其德,而后以治之”,养德便是引导人们向上走,倡导以德为基础的施政。

其次是“柔弱胜刚强”,这是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治理方式,强调在治理国家时需要爱护民生、体恤人民,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云‘我不仁,非所以能弥天下。

’”。

他们认为柔弱是最能够获得人民认同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道家的思想:“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国需要像烹饪小鲜一样委婉,因为大国的人民更多,繁荣稳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心血。

《老子》提倡不制民,这并非说不管不顾,相反,是指向自然,不实施过度的控制和干预,让自然和人民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同时,《老子》认为,“以德不以力”,侧重道德的智慧来规范并调节社会的运动,以此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

道德具有比士兵、武器等更有力的影响。

二、“道法自然”之解读“道法自然”是《老子》中最有名的思想之一。

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指的是当“道”被运用于国家治理时,须按照自然法则行动,即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

《老子》所说,天下有道,以利万物为宗,道常无名,朴虽正,不足以奉天下。

其思想实质是实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民主、自由的共同愿望。

让我们来解读这一思想:1. 道是治理国家之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道”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国家治理以道为本,创造一种不用力而治的治理模式。

老子四章思想总结感悟与收获

老子四章思想总结感悟与收获

老子四章思想总结感悟与收获《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有81章,其中第四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章节之一。

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道”以及“德”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习和思考老子第四章的思想,我深有感悟和收获,以下将简要总结如下。

首先,我深刻理解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描述。

在第四章中,老子称道为“无名的谓之道,无物的谓之微”。

他将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是一种无形无物、难以捉摸和言说的存在。

道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本原和根本规律,是宇宙的内在秩序和统一体。

通过道,万物才能安然运行,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永恒的存在。

其次,老子对于“德”的理解也给我以启迪。

在第四章中,老子说道:“德欲以观于宇,其外也。

”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力量,是人与道相合、与宇宙相通的重要方式。

拥有德的人能够与道相应,符合自然规律,与周围的世界产生和谐共生的关系。

德包含了仁、义、智、勇等美德,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老子的思想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首先,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和道的运行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告诫我们要适应自然,顺从大道,用自然法则去引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关爱。

老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天地的一部分,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干预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傲慢、富裕贫困差距等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摒弃功利和自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最后,老子的思想启迪了我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

在第四章中,老子提到:“德者,象也,不可见也”。

这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无形无物的东西,但它却能够影响并指导人的行为和人生的轨迹。

德不是外在的诸多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修养和修炼。

通过修养德行,我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又名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老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道法自然”。

他提倡贵在淡泊、无为而治、兼爱万物、弱国强兵、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主张去行政权、去焦虑,则天下太平,民在其乐。

老子主张推崇自然,倡导贵在无为,反对激烈的政治手段和强硬的统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规律而行事,遵循自然之道,使人类社会能够达到一种最高的治理境界。

老子的治国思想深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政治黑暗,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试图通过它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放弃强权,多行和平之道,以无为而治代替强制统治。

老子的治国思想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治理思路,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实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对世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分,对全球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的治国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老子治国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贵在淡泊”、“以柔克刚”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

浅谈老子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要义,一言以蔽之曰“道”。

所谓“道”,就是对这个世界规律的掌控,《德经》第一章即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

”按帛书本“后”非“前後”之“後”,乃“皇后”之“后”。

先秦时代,“后”亦作“司”,表掌管之意,后稷为周的祖先,即掌管农业的人,相当于后世的司农。

所谓“失道后德”,乃是因为“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自然”即自身正确,万物体道而行,无需道掌控万物。

当这种种自身正确(自然)的规律(道)丧失了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人文的公约规范(德)。

“德”是公约,践行约定需要受到监督,这就是“后”的由来。

而在公约规范丧失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对人尊重和关爱的提倡(仁),倡导人们用关爱之心维护社会的和谐。

关爱失效时,那么只能让百姓用适宜的方法(义)去行事,不突破道德的底线。

如果社会上丧失了适宜的标准,那么只能用先王的行仪(礼)来约束,使民众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遵从。

关爱、适宜、标准这三者在社会约束力上呈层级下降之势,所以认为的约束也逐渐增强。

“句”与“后”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有曲折、使收敛的含义(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句”后又作“勾”,“拘”、“怐”(恐惧意)等皆从“句”,可见其有更严肃的监管的含义。

“后”与“句”之别,正是仁义礼与德的区别,其结果是以监督为始,以监管为终;以百姓的公共约定(德)为社会制度之始(道是一种规律,而非制度),以先王行仪(礼)作为社会约束为终。

有人以为,《道德经》作者预料到“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判断其人当在孟子之后,甚至在荀子之后。

然则历史上哲人多有惊人预言,如王国维在1918年就说过:“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

”彼时方在1918年,苏俄刚刚起步一年,次年才立足脚跟。

而在中国,则要等到1921年才有共产党建立。

1991年才有苏联解体,“共产亡于共管”的事情。

如果按照怀疑《道德经》作者的逻辑,则需证明“这个王国维”不是“那个王国维”,这句话直到1991年才有,是对那段历史的总结,则无疑十分荒唐。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

老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研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老子的治国思想的研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然的道德规律来行事,而不是随意地去干预自然规律。

这一思想对于治国理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认为,政府应该追随自然的规律,不过分干预社会,而是顺应其发展的规律。

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非以有民,不可以擅其民;非以无德,不可以擅其德”、“且极,至于无极”等思想,更是对于政府治国的指导原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治国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老子的思想被当作是帝王统治的权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帝王的施政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如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法制统治体系。

在近代,随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兴起,老子的治国思想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试图从文本解读、历史考据、史料分析等多个角度对老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们致力于发掘老子的思想内涵,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论证,同时也试图找到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探索其当代价值。

在对老子的治国思想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他们在文本解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成为了研究老子思想不可或缺的文本。

研究者们对《道德经》的语言文字进行解读,试图从中找出老子的治国思想内涵。

他们也对《道德经》的版本和篇章进行考证,力图还原老子的原始思想。

他们从历史和地域的角度对老子的治国思想进行研究。

老子生活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而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对于他思想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当时历史和地域环境的分析,找出老子治国思想的源泉和渊源。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

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

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圣人治国思想的得与失
-------读史笔记之五
一般地说,《老子》开篇就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道”、“名”这二个哲学概念,和“无”、“有”这二个抽象思维的成果,全书反复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形象地阐述了对立与统一、世界本源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所以认为其是一部哲学著作是毫无疑问的。

但就全书的最主要内容而言,该书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是为了来探究治国救民的方法,追索世界的本源是为了让统治者依据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统治国家。

全书八十一章中,涉及治国治民的内容远比阐述哲学概念要多。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的书。

老子生活的年代,周王朝日渐衰弱,诸侯割剧纷争,社会动荡日益加剧,奴隶制社会行将崩溃。

老子身为周王室的一位史官,从历代王朝兴衰中吸取了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面对残酷的现实,既为周王室前途唉叹,又为百姓生活担忧。

《老子》这部书,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治国策略的总结与发展,实际就是他治国思想的宣言,也是他对统治者如何治国的劝诫。

老子在书中反复提到了圣人这个概念。

在老子眼中,圣人以国为重,以民为本,是完全得道之人,所以国家才可以托负给他,人民才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在这一点上,这个圣人的概念与先人们对尧舜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所不同的是,《老子》第二章就对圣人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不仅要求圣人主宰一切而又不占有一切,成就一切而又不居功自傲,其实也鲜明地对夏以后的统治者把天下当作家天下,把百姓当作奴仆,随意渔肉百姓,暴虐天下的做法提出了强烈质凝。

与这种统治方法相对应,在第三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圣人治国的思想,认为只有圣人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得国家大治。

老子认为,圣人是与百姓“二不相伤”的,通过圣人的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得“百姓皆注其耳目”,成为圣人的追随者,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圣人之治的最高境界是“不知有之”,即人们根本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民众自然地生存和自由地发展。

当然,这样的圣人之治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老子对“其次,亲而誉之”也有较高评价。

这种圣人之治的思想在历经夏桀和商纣酒池肉林荒淫无度残暴得今人发指的统治后,在当时周王室气数将尽之时,无疑是有其积极进步意义的。

更为伟大的是,老子这种圣人治国的思想,不仅被国人所接受,而且历经几千年的王朝变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

从此以后,圣人之治就是国人衡量对照统治者的一把尺度。

然而,长期以来对圣人的“亲而誉之”,使得人们把国家治理完全寄托于圣人之上。

历朝历代演绎多少圣人出则天下大治的悲欢离合,由此人们逐步习惯了对圣人的崇拜,习惯了对圣人的依赖,最后把一个国家的复兴,把一个民族的强盛之希望完全寄托在圣人身上。

这就是圣人之治的另一面。

《老子》一书中,非常强调相对立的事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与圣人相对的,就是愚民。

愚民政策既是与圣人之治相对而存在的,又是圣人治国之策的重要辅助手段和组成部分。

“是以圣人之治也,。

恒使民无知无欲。

”由是,历代统治者一方面不断压制不同言论,另一方面使教育贵族化,剥夺绝大部分平民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变成没有思想,没有愿望的顺民,以利于统治者奴役驱使。

美国《独立宣言》作者托马斯﹒杰弗逊说:人人生而平等。

其实老子也说过:“不尚贤”。

圣人与平民本没有区别,但“圣人在天下”即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做到圣人与普通百姓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百姓对圣人“皆注其耳目”,而圣人必能对百姓“皆孩之”。

所以圣人之治一方面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同朝代各有千秋的兴盛,同时也造就了统治者的高高在上和国人的人格依赖。

小小七品县令徐九斤有句名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一方面说
的是统治阶级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不也透露出普通百姓只能依赖于强势集团这样一种信息吗?
老子这位先智先圣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伟大的圣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几朵浪花后也随波而去,但国家要不断地强盛,民族要更加地富强,人民要长久地安康,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能总等着不期而至的圣人来推波助澜的。

老子圣人之治的思想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应当有一个更新更好的发展。

唯有这样,才不会我们中华民族在逐渐强大之后再次历经沧桑沉浮。

河马先生
2005年11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