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2、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4、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5、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提升全文总字数:13641 字篇一: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伴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体育学科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希望在诸多方面寻求发展与重大突破。

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传统大学生体育教育主要还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其中针对体育方面的教学强调理论与技能教学训练,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不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并不全面,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并不到位,针对该方面的体育教学教研工作成果也不够丰富。

所以在《人文体育教学概论》一书中就专门提出了有关应试教育背景下优质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发展优化途径,希望基于人文精神思考并指引大学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学过程。

《人文体育教学概论》一书主要针对人文精神教育观念展开体育教学改革论述,深度阐述人文教育精神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深化发展进程。

其中,主要针对人文精神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度、全面剖析,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精神视域下的基本内涵明确、目标重塑、内容革新、手段优化、评价完善等内容展开分析解读,希望为未来体育教学发展与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形成_套完善化体系,满足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相关理论内容的合理化。

所以该书的第一章节主要对人文体育教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阐释,结合人文精神内涵、体育教学内容等展开一系列论述,确保真正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进程,并对教学进程本身展开相关研究,同时结合体育教学目标重塑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第二章节指出高校体育教学能够起到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深度挖掘体育人文精神、重塑体育教学目标的良好作用。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

人文素养工程论文范文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修养与修炼获得的,它体现在对人类共同遗产的认同与尊重、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与表达、对于人伦关系的关心与体验,以及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循与实践等方面。

人文素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个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文素养工程的意义和目标,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实施策略和效果。

一、人文素养工程的意义人文素养工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文素养工程能够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

其次,人文素养工程有助于增强个体的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

通过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品和体验传统文化,个体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为社会的文化创新做出贡献。

最后,人文素养工程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使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人文素养工程的目标人文素养工程旨在提高个体的人文素养水平,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个体的人文关怀能力。

通过开展关于人类共同遗产的教育和培训,使个体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个体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意识。

2. 提高个体的文化修养水平。

通过推广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品欣赏和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培养个体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和科学创新的训练,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4. 培养个体的终身学习意识。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训资源,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能够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浅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4300字

浅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4300字

浅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4300字摘要:笔者针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了造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了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人文素养理工科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教育更多地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这种现象在高校理工科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是与天文共生的相别相系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两千多年前《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养。

在西方,人文拉丁文词源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

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

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人文科学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科学。

它包括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人文学科是以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社会学是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行为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客观性、实用性等特点。

大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论文

大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论文

大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论文大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然而,科技并不能完全取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并呼吁大学生在科技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科技与大学生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高效。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并且可以利用各种应用软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科技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例如在线课程和社交媒体等。

这些科技的应用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二、科技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加倾向于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解决,而忽略了传统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例如,大学生习惯于在网上搜索答案,而不是通过思考和独立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历史、文化等人文领域的理解和关注,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人文素养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脉络。

人文素养还能培养大学生对价值观、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四、科技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科技与人文素养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有机结合的。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例如,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获取文化、历史及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分享。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读书和思辨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应对科技时代的挑战。

五、大学生如何提升科技与人文素养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科技与人文素养,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 大学生应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依赖科技手段来解决问题。

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2篇

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2篇

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2篇第一篇一、调查结果分析(一)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学校的做法如何(1)学生对学校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力度及培养方式不甚满意在调查中,有1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平时涉及的内容较少;46%的学生表示,学校虽然重视,但在内容设置上单调乏味,脱离实践,作用不大;37%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2)学生认为有效增强人文素养的途径应形式多样调查中,有25%的学生选择要围绕职业发展需要来展开;有14%的学生选择人文课程内容设置应更具有趣味性;有54%的学生认为要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避免空洞的说教;7%的学生觉得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

(二)我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学校更注重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只重视专业课,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自身也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及未来的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找到一份工作,学好专业课是他们的必然选择,所以形成了在校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1.人文基础知识的缺失很多学生能够说出化学工艺的流程、医学专用术语,却分不《清诗三百》与《唐诗三百首》的区别,文史哲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写文章错字连篇,一逗到底的现象比比皆是。

现在的大学生早已把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抛到九霄云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扬。

2.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以前提到“: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理应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

究其根本就是指人在持续的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90后的他们,面临的往往是精神信仰上的缺失、情感上的空缺、生活目标的渺茫,造就了思想消沉、人情冷漠、无法直面人生的一代。

3.人文行为的缺失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外在显现。

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关于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相关探讨逐渐被学界关注。

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

本文以校园文化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为基本切入点,阐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探讨了培育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校园文化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才。

素质教育亦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

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发展空间。

但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很多问题和缺憾渐渐凸显出来,渐渐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关于解决途径的讨论也愈来愈多,能够形成共识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课堂学习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在这一点上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1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1.1 人文素质的定义关于人文素质的定义在各类文献中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说法本质是基本一致的。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人文素养教育毕业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毕业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毕业论文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公民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素养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素养教育毕业论文篇一摘要: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就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首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从业者的差距,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工程哲学思维训练对工程专业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是必须的;然后基于矿业工程中的工程哲学问题,从资源认识、矿业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矛盾、规律和方法论等方面分析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工程哲学意识,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积极向上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的职业精神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最后分析专业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践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工程专业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然选择,并以“采矿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工程哲学思维和人文素质培养再现,课程实践表明:这种相互交融式方法对专业知识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程哲学;矿业工程;人文素养;交融式培养煤炭行业通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科技发展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些企业除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岗位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的综合性科技人才外,更需兼具采矿、机械、微电子与电器、信息与智能等综合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1]。

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培养[2-4],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两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实施个体的人文知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有关。

由于工程中蕴涵众多哲学问题[5-10],故工程创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但目前的工程大学生缺乏这种思维意识。

“煤矿开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因其知识点间关系复杂、实践性强和交叉性强而蕴涵诸多工程哲学思想[11],本文拟从课程知识内涵、采矿工程哲学问题与人文素养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课程综合教学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课的功用远不止与上述的几个方面,比如,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等,总之,它能教人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

所以无论是大学语文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大学语文的学习,都应该重视起来。

引言:大学是知识的宝藏,有歌声、笑声、读书声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能学到好多的知识,结识很多的朋友。

可是有一件事是,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我是大学生了,上了好多年的语文课,到了大学了,还要让我们学习语文,真是不理解,就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不重要,所以就轻视,甚至厌烦大学语文,果真是这样吗。

下面谈一谈大学语文在那些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有益处。

一、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大学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利用,虽然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可是这种进程本身也造成了我们今天为之苦恼的环境问题,比如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

因此,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就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

而大学语文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大学语文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之美。

《大学语文》的课本里选编了好多篇描写大自然美色的文章,其艺术效果可谓达到了晶莹亮丽、明朗清澈、生机勃勃。

反复的诵读吟咏,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伟《山居秋暝》)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清幽明净的自然美。

晚秋之际,新雨刚过,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照在溪水之上。

自然美与心境美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水月交辉,人、物两忘的意境。

二、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很少能真实的感受生活的艰辛,一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想不开,甚至更有甚者,拿自己的生命做儿戏,大学语文的学习就能帮助同学们培养乐观、豁达的胸怀。

比如,大学语文里苏轼的作品,通过对苏轼本人的了解就知道,苏轼一生坎坷崎岖,在遭遇“乌台诗案”以后,他被贬黄州,可是他并未觉得凄苦难忍,反而在《定风波》一词中发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情怀。

此后被贬岭南,他依旧乐观。

几次的贬谪,并没有使他觉得人生的绝望,反而还促成了他创作的高峰,他的佳作不少都是在贬谪期创作出来的,比如说《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等。

当代大学生可以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经不起大的挫折磨难。

大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生命生这方面,应该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教给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旷达潇洒,积极乐观。

三、大学语文可以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孝”的含义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是很少离开过自己的父母的,他们大多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大小姐。

在他们
的意识里,好像“孝”这个字离他们很遥远,有好大一部分同学就认为,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把学习成绩搞好,就是对父母的报答。

这样的理解当然没错,可是只是这些就足够了吗,平时课余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他们,在学校不乱花钱,身在外地求学,照顾好自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孝,并不是说我现在还是学生,等我将来毕业了,工作了,挣了钱,到那个时候再好好地孝敬父母。

大学语文课里《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四、大学语文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交友理念
大学语文课里选编的先贤的名言名句,在当下的这个时代仍然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论语》里有句话说“勿友不如己者”,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说,交朋友,要交比自己优秀的人。

细细品味确实很有道理,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可不慎重,和比自己无论是在德行上还是知识上强于自己的人交朋友,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观看他人,类比自己,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慢慢地也向朋友看齐。

这个并不是说你要就交的朋友,他是多么富贵,而关键是看他的德行才华如何。

五、大学语文可以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看待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是啊,爱情是个千古不变的话题,谈论了千年,还会这样长盛不衰的谈下去,究竟爱情是什么,好多人都在谈论,可是没有人能非常明晰的谈清楚,大学语文当然对这个话题也不能给出自己很好的答案,可是它蕴含一种大多数人接受的理念。

舒婷的《致橡树》给我们说明了爱情应该独立,相互尊
重,建立平等的爱理念。

《孔雀东南飞》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叫做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爱的方式,等等。

这些显然能够启发我们当下的大学生。

某些大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在谈恋爱,自己如果不谈恋爱,就是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有的谈恋爱是只看外表长得如何,家里是不是有钱,是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意识想法和大学语文里那种描写的纯美的爱是不是相差甚远。

结语。

大学语文课的功用远不止与上述的几个方面,比如,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等,总之,它能教人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

所以无论是大学语文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大学语文的学习,都应该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论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卓里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5)
[5]胡绪阳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