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 线性系统第23讲

合集下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线性代数知识点框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线性代数知识点框架

线性代数知识点框架(一)线性代数的学习切入点:线性方程组。

换言之,可以把线性代数看作是在研究线性方程组这一对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科。

线性方程组的特点:方程是未知数的一次齐次式,方程组的数目s和未知数的个数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1)、方程组是否有解,即解的存在性问题;(2)、方程组如何求解,有多少个解;(3)、方程组有不止一个解时,这些不同的解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即解的结构问题。

高斯消元法,最基础和最直接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其中涉及到三种对方程的同解变换:(1)、把某个方程的k倍加到另外一个方程上去;(2)、交换某两个方程的位置;(3)、用某个常数k乘以某个方程。

我们把这三种变换统称为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

任意的线性方程组都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化为阶梯形方程组。

由具体例子可看出,化为阶梯形方程组后,就可以依次解出每个未知数的值,从而求得方程组的解。

对方程组的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未知数的系数及其相对位置,所以可以把方程组的所有系数及常数项按原来的位置提取出来,形成一张表,通过研究这张表,就可以判断解的情况。

我们把这样一张由若干个数按某种方式构成的表称为矩阵。

可以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一个线性方程组,这至少在书写和表达上都更加简洁。

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

高斯消元法中对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就对应的是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阶梯形方程组,对应的是阶梯形矩阵。

换言之,任意的线性方程组,都可以通过对其增广矩阵做初等行变换化为阶梯形矩阵,求得解。

阶梯形矩阵的特点:左下方的元素全为零,每一行的第一个不为零的元素称为该行的主元。

对不同的线性方程组的具体求解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有唯一解、无解、有无穷多解),再经过严格证明,可得到关于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定理:首先是通过初等变换将方程组化为阶梯形,若得到的阶梯形方程组中出现0=d这一项,则方程组无解,若未出现0=d一项,则方程组有解;在方程组有解的情况下,若阶梯形的非零行数目r等于未知量数目n,方程组有唯一解,若r<n,则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PPT课件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第1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PPT课件
性,不能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特征(即不能反映“黑
箱”内部的某些部分),是对系统的一种不完全描述。
7
第1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例如:
从输入—输出关系来看,它们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
G(s) 1 s 1
但事实上这是两个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两个 系统是不等价的,一个是能控不能观,的一个是能观 不能控的。这表明系统的内部特性比起由传递函数表 达的外部特性要复杂得多,输入—输出描述没有包含 系统的全部信息,不能完整的描述一个系统。
Qu(t)u(t)
14
第1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三. 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
1.状态和状态变量:系统在时间域中的行为或运动
信息的集合称为状态。确定系统状态的一组独立(数
目最少)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是完全决定系统当前
行为的一个最小变量组,记为 x1(t), x2(t), , xn(t)。
几点说明:
3.状态空间:以n个线性无关的状态变量作为基底 所组成的 n 维空间称为状态空间Rn。
4.状态轨线:随着时间推移,系统状态x(t)在状态
空间所留下的轨迹称为状态轨线或状态轨迹。
17
第1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5.状态方程(※):描述系统状态变量与输入变量之 间关系的一阶微分方程组(连续时间系统)或一阶差分方 程组(离散时间系统)称为系统的状态方程。状态方程表 征了系统由输入所引起的内部状态变化,其一般形式 为:
统行为所必需的系统变量的最少个数,减少变量数 将破坏表征的完全性,而增加变量数将是完全表征 系统行为所不需要的。
3)状态变量组选取上的不唯一性: 由于系统中变量的个数必大于n,而其中仅有n
个是线性无关的,因此决定了状态变量组在选取 上的不唯一性。 4)系统的任意选取的两个状态变量组之间为线性 非奇异变换的关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线性代数 课件 空间向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线性代数 课件 空间向量
2009工科高等代数
刘敬伟 博士 jwliu_2005@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相 关 事 宜
学习辅导用书:
《高等代数方法指导》姚幕生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教出版社 2.《线性代数》第三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教出版社 作业规格:16开作业纸,注明姓名、学号 交作业时间:每周四上完《高代》课后 答疑时间:每周三、四、五 19:00---21:0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 向量的减法
规定: b a = b + ( a ) 特别地,当 b = a 时
b a = a a = a + ( a ) = 0
a
b b a b + ( a )
a
三角不等式:
ab a b
ab a b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推论2. 向量a, b, c 不共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由k1a + k2b + k3c = 0 可以推出 k1 = k2 = k3= 0 . 由于上述命题, 使得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用 来解决有关点的共线或共面问题以及线段的 定比分割问题. 例2. 设向量a, b, c , 证明 a + b, b + c, c a 共面. 证: 因为 1(a + b) + (1)(b + c) + 1(c a)=0, 且 1, 1, 1 不全为零, 由命题3可知, a + b, b + c, c a 共面.
c=a+b.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自动控制原理(北航)电子教案扰动下对稳态误差及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第10讲)

自动控制原理(北航)电子教案扰动下对稳态误差及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第10讲)

第10讲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3.6.1 稳态误差的定义3.6.2 系统类型3.6.3 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以上讨论了系统在参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事实上,控制系统除了受到参考输入的作用外,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扰动的影响。

例如负载力矩的变化、放大器的零点漂移、电网电压波动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等,这些都会引起稳态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扰动稳态误差,它的大小反映了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强弱。

对于扰动稳态误差的计算,可以采用上述对参考输入的方法。

但是,由于参考输入和扰动输入作用于系统的不同位置,因而系统就有可能会产生在某种形式的参考输入下,其稳态误差为零;而在同一形式的扰动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未必为零。

因此,就有必要研究由扰动作用引起的稳态误差和系统结构的关系。

考虑图3-23的系统,图中)(s R 为系统的参考输入,)(s N 为系统的扰动作用。

为了计算由扰动引起的系统稳态误差,假设R(s)=0,则输出对扰动的传递函数为 (控制对象控制器)图3-23 控制系统N(s)C(s))()()(1)()()()(212s H s G s G s G s N s C s M N +== (3-71))()()(21s G s G s G = 由扰动产生的输出为)()()()(1)()()()(212s N s H s G s G s G s N s M s C N n +==(3-72)系统的理想输出为零,故该非单位反馈系统响应扰动的输出端误差信号为)()()()(1)()(0)(212s N s H s G s G s G s C s E n n +-=-=(3-73) 根据终值定理和式(3-73)求得在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1)()(lim 2120s N s H s G s G s sG s sE e n s ssn +-==→ (3-74) 若令图3-23中的21)()(,)()(222111ννs s W K s G s s W K s G == (3-75)为讨论方便起见假设1)(=s H 则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νs s W K s W K s G s G s G )()()()()(221121==(3-76)1)0()0(,2121==+=W W ννν。

北航线性系统理论完整版答案

北航线性系统理论完整版答案

1-1 证明:由矩阵 可知A 的特征多项式为nn n n n n n n n n 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I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1-3-32-21-11-3-3122-2-1-n 13-n 2-n 21-1n 12-n 1-n 12-n 1-n n1- )1(-)1(- 00 0 1- )1(-)1(- 0 00 1-1 0 1- 0 0 0 1-若i λ是A 的特征值,则所以[]Ti i 1-n i 2 1 λλλ 是属于i λ的特征向量。

1-7 解:由于()ττ--t e t g =,,可知当τ<t 时,()0≠τ,t g ,所以系统不具有因果性。

又由于()()0 ,,ττ-=t g t g ,所以系统是时不变的。

1-8 解:容易验证该系统满足齐次性与可加性,所以此系统是线性的。

由于()()t 0t ⎩⎨⎧>≤-=-=ααββαβαt u t u P u Q P 而()()⎩⎨⎧+>+≤-=⎩⎨⎧>≤=βαβαβααβαβ t 0 t t 0 t t u t u Q u P Q ,故u P Q u Q P αββα≠,所以系统是时变的。

又因为()()()()()⎩⎨⎧>≤=⎩⎨⎧>≤=ααααα,,T T t u t u P u P P T T min t 0 min t t 0 t 而()()()()()()()⎩⎨⎧>≤=⎩⎨⎧>≤=ααααα,,,,T T t u T T t u P u P P P T T T min t 0 min t min t 0 min t ,故()()u P P P u P P T T T αα=,所以系统具有因果性。

1-11 解:由题设可知,()τ-t g 随τ变化的图如下所示。

第2章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与数据处理

第2章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与数据处理

信号与测试技术
24
2.3 测试系统的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二、量程(Span) 测量范围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代数差,记为:xmax- xmin
2011/3/21
信号与测试技术
25
2.3 测试系统的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三、静态灵敏度(Sensitivity) 测试系统被测量的单位变化量引起的输出变化量之 比,称为静态灵敏度。
– 函数及曲线
y = f ( x) = ∑ ai xi
i =0
n
y
ai 测试系统的标定系数, 反映了系统静态特性曲线的形态
x
y = a0 + a1 x a0零位输出, a1静态传递系数
2011/3/21
零位补偿
y = a1 x
信号与测试技术
10
2.2 测试系统的静态标定 1、静态标定的定义: • 在一定标准条件下,利用一定等级的标定设备对测试 系统进行多次往复测试的过程,以获取被测试系统的 静态特性。
2011/3/21 信号与测试技术
y ynj
(xi,ydij)
yij
(xi,yuij)
y2j y1j
x1 x2
xi
xn
x
16
2.2 测试系统的静态标定 • 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被测系统的静态特性:
1 m yi = yuij + ydij ) ( ∑ 2m j =1 i = 1, 2," , n
yFS
× 100% = max y i − yi , i = 1, 2,...n
( ΔyL )max = max Δyi ,L
2011/3/21
非线性度 non-linearity
yFS = B( xmax − xmin ) ——满量程输出,B参考直线的斜率

自动控制原理 北航课件(八章全)

自动控制原理 北航课件(八章全)

快:
指动态过程的快速性
快速性即动态过程进行的时间的长短。过程时间越短,说明系 统快速性越好,反之说明系统响应迟钝,如曲线①所示。 稳和快反映了系统动态过程性能的好坏。既快又稳,表明系统 的动态精度高。
准: 指系统在动态过程结束后,其被控量(或反馈量) 与给定值的偏差,这一偏差称为稳态误差,是衡量稳 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系统后期稳态的性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若 r (t ) ar (t ) 时, 为实数,则方程解 1 为 c(t ) ac1 (t ) ,这就是齐次性。
上述结果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产生 的响应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于系统产生的响 应之和,而且外作用增强若干倍,系统响应也增 强若干倍,这就是叠加原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以上分析的稳、快、准三方面的性能指标往往由于 被控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各系统要求也有所侧重, 而且同一个系统的稳、快、准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的。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基本要求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 2-4 动态结构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 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常 见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非常 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 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
这种控制方式控制精度较高,因为无论是干扰的作用, 还是系统结构参数的变化,只要被控量偏离给定值, 系统就会自行纠偏。但是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如果匹 配得不好,会造成被控量的较大摆动,甚至系统无法 正常工作。

20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线性代数课件第一章行列式的定义-文档资料

20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线性代数课件第一章行列式的定义-文档资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朱立永
线性代数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
•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 这门课程的特点及考核方式 • 行列式的定义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课程简介
• 英文名字:Linear Algebra • 线性代数是讨论有限维空间中线性关系经 典理论的课程; • 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理工科 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 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 同时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有着十 分广泛的应用。
2.
线性代数
本门课程的特点
•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 各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线性代数
课程安排及考核方式
• 总学时:48=36课内学时 + 12学时习题课 课内教师讲授,课外学生自学与作习题 •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 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90% 2.平时作业占10%
线性代数
其它要注意的几点
线性代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
§1.1 n阶行列式 §1.2 行列式的性质 §1.3 行列式的展开与计算 §1.4 克莱姆(Cramer)法则
§1.5 数域
线性代数
§1.1
n阶行列式
1.1.1 排列与逆序 1.1.2 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1.1.3 n阶行列式的定义
线性代数
1.1.1 排列与逆序

定义1.1.1
• 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 • 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 • 有问题要及时问(/google),(答疑时间 和地点?) 办公室:学院路校区图书馆西配楼519室, Email:
线性代数
第一章 行列式
• 行列式是由解线性方程组引进的,是研究 线性代数的重要工具,它在自然科学的许 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三讲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续)⎡例:考虑系统100111x x u ⎤⎡⎤=+⎢⎥⎢⎥−⎦⎦[]11y x⎣⎣=讨论其BIBS 、BIBO 及BIBS 、BIBO 全稳定。

解系统是不可控但可观测的可控模态是解:系统是不可控但可观测的,可控模态是−1。

根据定理7-6,系统BIBS 稳定,但非BIBS 全稳定。

又系统可控、可观的模态是−1,故系统BIBO 稳定。

但不可控、可观的模态是1,故系统也非稳定但不可控可观的模态是故系统非BIBO 全稳定。

三、总体稳定( T 稳定)定义若对任意的x (0) 及在任意有界输入u(t) 作用下, 均有x(t) 、y(t)有界, 则称系统(A-1)总体稳定。

)(A1)总体稳定总体稳定包含了BIBO全稳定和BIBS全稳定;而BIBS全稳定蕴涵BIBO全稳定,于是我们有总体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IBS全稳定。

全稳定()(定)可观则有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命题(6-1):(定理7-8)若(A,C)可观,则有BIBO 稳定⇔BIBS 稳定证明:“⇐”显然。

下面证“⇒”:假定系统已具可控性分解形式:⎧12114111,00()[]y s u −⎡⎤⎡⎤==⎪⎢⎥⎢⎥⇒=−⎣⎦⎣⎦⎨A A B A B A C I A B []()12s ⎪=⎩G C C C 则是可控可观测的(A ,C )可观意味子系统(A 1, B 1, C 1)是可控可观测的。

BIBO ⇔A 1的所有特征值均具负实部。

另外,(A 1, B 1)可控BIBS 稳定可控、A 1的所有特征值均具负实部⇔BIBS 稳定。

证完。

命题(6-2):(定理7-9)若(A, B)可控,则有BIBS 稳定⇔Reλi(A)<0, ∀λi明只需要稳定i()即可证明:只需要证BIBS ⇒Re λA)<0即可。

事实上,系统BIBS 稳定等价于所有可控模态所对应事实上系统S的模式收敛,即可控模态(特征值)具负实部。

因为(A, B)可控,故A阵的所有模态(特征值)均为可)可控故控模态,此时系统BIBS 稳定必等价于其所有特征值均具负实部从而所有的模式均收敛均具负实部,从而,所有的模式均收敛。

证完。

命题(6-3)(定理7-10)若(A,B ,C)可观、可控,R )0则有BIBO 稳定⇔Re λi (A )<0证明:⎯⎯⎯⎯→⎯⎯⎯⎯→←(A,C)(A,B)可观可控Re ()0i λ<←⎯⎯⎯⎯⎯⎯⎯⎯6-16-2BIBO BIBS A 命题命题稳定稳定命题(6-4)(定理7-11)BIBS BIBS BIBS 全稳定⇔BIBS 稳定, 且A Lyapunov 稳定命题(6-5)(定理7-12)若(A, C)可观,则有BIBO BIBO 稳定A BIBO 全稳定⇔BIBO 稳定、A Lyapunov 稳定证明充分性显然必要性因可观测则证明:充分性显然。

必要性:因(A , C )可观测,则所有的模式均可出现在(0)A C te x 中由于的任意性要求稳定中。

由于x 0的任意性,要求A Lyapunov 稳定。

证完推论:若(A , C )可观,则BIBO 全稳定与BIBS 全稳定等价。

证明:由命题(6-5),BIBO 全稳定等价于BIBO 稳定、A 6-1A 是Lyapunov 稳定;而命题(61)表明系统还是BIBS 稳定的。

故由命题(6-4)知结论真。

证完BIBS 全稳定稳定BIBO 全稳定BIBS 稳定(6-4)+A 稳定BIBS 全稳定可观(6-1)(6-5)可观(6-1,5,推论)BIBO 稳定+A 稳定BIBO 全稳定可观(6-1) 若(A、C)可观,则有(6-5) 若(A、C)可观,则有若(A、C)可观,则有BIBO 稳定BIBS 稳定BIBO 全稳定BIBO 稳定,A 李氏稳定BIBO 全稳定BIBS 全稳定定理7-13若(A,B,C)可观、可控,以下事实等价11.BIBO稳定;2.BIBS稳定;3.A渐近稳定;.的所有特征值具负实部;4.A ;5.传递函阵极点具负实部;6.总体稳定注:定理中的5 用到了第三章中的定理3-8:(A,B,C)可控、可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 s的极点多项式与()A的特征多项式相等。

7-13(6-3)若(A、B 、C)可观、可控,则R 定理传函阵极点A 可观可控有BIBO 稳定Re λi (A)<0负实部特征值负实部6-16-2A 渐近稳定BIBS 稳定BIBO 稳定可观可控总体稳定传函阵极点A 可观可控负实部特征值负实部A 渐近稳定BIBS 稳定BIBO 稳定可观可控总体稳定A 稳定时不变系统判断各种意义下的稳定性,一般要求出A的特征值,再对这些特征值的可控、可观性近行研究,再根据定理作判断。

因为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与传函阵零、极点对消(或约去模态)有联系,因此可以不去判别各特征值的可控、可观性,直接计算:BIBS稳定:(s I−A)−1B (所有极点在左半面)S稳定BIBS全稳定:(s I A)(不发散) BIBS稳定−−1 )+BIBO稳定:C(s I−A)−1B (所有极点在左半面)BIBO全稳定:C(s I−A)−1 (不发散) + BIBO稳定由计算的结果判别。

例3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如下000⎡⎤⎡⎤b 001001⎢⎥⎢⎥=+⎢⎥⎢⎥⎢⎥⎢⎥−− x x u a a 12⎣⎦⎣⎦1y b x=−[]其中a 1、a 2和b 均为实常数,试分别给出满足下列条件时,a 1、a 2和b 的取值范围李普诺夫意义稳定1.李亚普诺夫意义下稳定;22.有界输入、有界输出(BIBO )稳定。

解:特征多项式为221()0s s a s a ++=1 李氏稳定:1)特征值个为两个有负实部10a >20a >特征值一个为0,两个有负实部;2),0a =0a >)特征值两个为0,一个有负实部。

经验算,零特征值几何重数与代数重数相同初等因子为一次12值几何重数与代数重数相同,初等因子为一次;3)10a >20=a 一个零特征值,一对共轭零实部特征值。

4) a 1=0, a 2=0,系统不稳定。

例4:考虑动态方程:001−⎡⎤⎡⎤⎢⎥⎢⎥=−−= a []55155,000001+⎢⎥⎢⎥⎢⎥⎢⎥−⎣⎦⎣⎦x x u y b x讨论当常数a 、b 为何值时有11.关于零解李氏稳定;2.系统BIBS 稳定;3.系统BIBO 稳定。

系统可控性矩阵是21525a a ⎡⎤−解系统可控性矩阵是:255100b b b a ⎢⎥⎡⎤=−−⎢⎥⎣⎦⎢⎥−⎣⎦A A 使系统不可控的a =0, 5/2。

例5 系统动态方程为1000100a u σσ⎡⎤⎡⎤⎢⎥⎢⎥−⎢⎥⎢⎥=+⎢x x =00100001λλ⎢⎥⎥⎢⎥⎢⎥⎣⎦⎣⎦[]010y b x试分别给出系统满足各种稳定性时,参数a 、b 、σ、应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λ应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

解可知det()0−=±由有解和二重的可知:s j σλI A 1.x =0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稳定:00σλ≤<渐近稳定2.x =0渐近稳定:00σλ<<3BIBS 稳定:2200,a b λ=<时其可控部分是由()决定的,只需即可;A σ为;任意实数000±≠<<时,由于有特征值,须。

必a j σλσ4BIBS 全稳定:BIBS 全稳定等价于所有可控的模式收敛所有不可控的模式不发散收敛、所有不可控的模式不发散。

时系统可控对特征值000≠<<±时,系统可控,对特征值必须。

,j a λσσ22,000a b j σλσ±=<≤;时其可控部分是由()决定的,需要其不可控部分的根均为单根:,需要就可以了。

A5BIBO 稳定:根据定理7-7:BIBO 稳定等价于所有可控可观的模式收敛可控可观的模式收敛。

时00,b a λσσλ==⎧一:时,对应若当块不可观,对应若当块不可控,为任意实数00a σσλ⎨≠<⎩,对应若当块可控,,为任意实数0b λ≠二:时,对应若当块可观00a σσλ=<⎧,对应若当块不可控,为任意,对应若当块可控000a σσλ⎨≠<<⎩,对应若当块可控,,6BIBO 全稳定:BIBO 全稳定等价于所有可控可观的模式收敛所有可观不可控模式不发散的模式收敛、所有可观不可控模式不发散:=≤⎧00,000,a b a σλσλ=⎨≠<⎩,可为任意实数第一种情形:,可为任意实数00000a b σλσ=≤<⎧≠⎨第二种情形:00a λ≠<<⎩Lyapunov第二方法29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Lyapunov方法Lyapunov第一方法Lyapunov第二方法Lyapunov第二方法为了分析稳定性, Lyapunov y p 提出了两种方法: 第一方法 用微分方程的显式解来对稳定性进 行分析 是一个间接的方法 行分析,是一个间接的方法。

第二方法不是求解微分方程组,而是通过构 造所谓Lyapunov函数(标量函数)来直接判断运 动的稳定性,因此又称为直接法。

例:考虑如下系统关于零解的稳定性: = −5x x首先构造 个函数: 首先构造一个函数:v (x ) = x 2显然,v (x ) > 0, ∀x ≠ 0, 且v (x ) = 0 ⇔ x = 0。

现考虑v 沿上述微分方程的解对时间t的导数,有 = 2xx  = −10x 2 < 0, v 0 ∀x ≠ 0这意味着v (x ),从而x 必将渐近收敛到零。

我们 得出了这个结论但却并未求解微分方程。

例:考虑阻尼线性振动系统:1 = x2 ⎧x ⎨ 2 = − x1 − x2 ⎩xx2x1试研究其平衡状态x1 = 0, x2 = 0的稳定性。

类似于前例,取一个函数,通常称为v函数: 2 2 v (x1 , x 2 ) = 3x1 + 2x1x 2 + 2x 2易于验证,这是一个常正函数。

而方程2 3 x12 + 2 x1 x2 + 2 x2 = C , 当0 < C < ∞时表示一个椭圆族。

时表示 个椭圆族求出 v 沿微分方程解的导数:= v ∂v ∂v 2 2 1 + 2 = (6x1 + 2x 2 )x 2 + (2x1 + 4x 2 )(−x1 − x 2 ) = −2(x1 x x + x2 ) ∂x1 ∂x 2当x1和x2不同时为零时,即在相 平面上,除原点x1=x2=0外,总 有dv/dt<0,这说明v总是沿着微 分方程的运动而减小的。

也就是 说,运动轨线从v=C的椭圆的外 面穿过椭圆走向其内部。

因此, 系统关于零解必是渐近稳定的。

x2x1以上例子说明,籍助于一个特殊的 以上例子说明 籍助于一个特殊的v函数,不求 函数 不求 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按v及dv/dt的符号性质来判断零 解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