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9-01后纵韧带骨化(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椎间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的压迫,从而产生严重脊髓损害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以颈椎部位多见。
本文对颈椎opll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的主要原因是骨化组织下方的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灶向椎管内横向和纵向生长,使椎管容积变小,直接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阻断脊髓前动脉[1]。
也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与骨代谢、遗传、创伤等有关[2]。
1 与骨代谢的关系柴本甫[3]教授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条件下有成骨作用,同样在骨化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miyamoto等[4]向韧带中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发现可在韧带中诱导成骨,说明韧带中有bmp的靶细胞.。
ikeda[5]发现颈椎opll患者的血浆生长激素相关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生长激素相关蛋白可反映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提示颈椎opll患者的生长激素受体数量较大。
2 遗传因素 hayashi[6]等从家谱的角度对颈椎opll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提示颈椎opll遗传可能具有常染色体的隐性特征。
3 创伤因素fujimura[7]在研究轻微创伤对颈椎opll外科疗效的影响后指出,单纯创伤可引起颈椎opll患者出现脊髓病。
但目前创伤因素在颈椎opll发病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颈椎opll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此疾患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发病及进展的因素很难自行消失,迄今为止,颈椎opll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为综合因素及局部因素共同所致。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基本概念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后纵韧带异位骨化所导致的病理过程,可见于颈椎、胸椎和腰椎,但后两者发病率较低,且椎管腔相对较大,临床更关注颈段OPLL。
OPLL好发于C3—C5节段。
由于OPLL引起的临床症状与颈椎病非常相似,同时超过半数的OPLL患者合并椎间盘突出,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二者临床治疗手段差异很大。
后纵韧带解剖后纵韧带紧贴椎体后面,细而坚韧,由大量胶原纤维构成,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至骶椎上部,起到限制脊柱过度前屈作用。
后纵韧带的纤维可分为深浅两层,深层纤维仅附着于相邻两椎体的边缘,浅层纤维则可跨越多个椎体。
影像表现薄层CT(骨窗)对OPLL诊断的准确性为100%,侧位X线片为83%,常规MR平扫的准确性低于50%,诊断OPLL首选薄层CT扫描。
CT表现:在矢状位上主要表现为椎体后部线形或新月形骨样高密度影,其内存在稍低密度的松质骨区,病灶与邻近椎体后缘之间常可见透亮缝隙影;轴位上呈结节状、山丘状、蘑菇状等形状的高密度影,无特征性。
MR表现:矢状位上椎体后部新月形或梭形低信号影,典型者在T2WI序列上可见以低信号为主的病灶内间杂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
影像学分型连续型:连续跨越多个椎体节段及椎间隙。
节段型:单一椎体后方的节段性骨化。
混合型:连续型与节段型同时存在。
局限型:局限于椎间盘水平的骨化。
节段型:病灶不连续,位于C2~C6椎体后方,T2WI上呈混杂信号,整体以低信号为主(红箭头)。
局限型:在病理状态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后纵韧带在相邻椎体的附着位置,注意椎体骨质增生常见的位置,颈6椎体后下缘有个小尖角凸起(白箭头),很可能是OPLL的早期形态。
混合型:C2~C4水平为连续型(红箭头),C5、C6水平为节段型(绿箭头),注意C2椎体后缘与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的空隙(黄箭)以及后纵韧带内低密度的松质骨区(蓝箭)。
C2-C7水平混合型OPLL,其中C5、C6、C7水平的后纵韧带呈节段型钙化(绿箭),但相应水平的后方还可见到一条带状钙化影(蓝箭),并与前方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形成间隙(黄箭所指),于红虚线水平做切面(轴位图)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个间隙。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老刘今年41岁因右下肢无力伴束带感4月来我院就诊,查体:颈胸部感觉减退,右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4级,双下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病理征阳性。
X线:第2.3.4颈椎椎体后缘可见韧带骨化影。
临床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1983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
1960年,日本学者尸解时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导致了脊髓压迫症。
1964年,Terayma将该病理变化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OPLL),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一种独立的临床性疾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多见于东方人,少见于白种人,尤以日本人的发病率为最高,因此此病曾被称为“日本人病”。
日本公共卫生部的一个专门机构,除对本国以外曾先后对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菲律宾朝鲜、美国、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显示:在日本,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率约为1.5%~2.0%:东亚各国各地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率与日本的发病率相似;而在中国其发生率仅在0.6%左右,不及日本人的一半;白种人的发病率更低仅0.16%。
依性别而论OPLL患者男多于女,二者之比约为4∶1。
发现年龄多在中年以后,以50~55岁居多,约占90%左右,其中少数病例可波及上胸椎波及下胸椎者少见,但波及腰椎者却较为多见。
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
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
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
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概述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1983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唐先业颈部脊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的现象。
此病不一定都有症状,多见于东亚各国。
日本首先报道。
多见于颈椎,常与特发性弥散性骨肥厚症、强直性脊椎炎和颈椎病同时出现。
病因不明。
骨化韧带突向椎管,可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脊髓型颈椎病难以区别,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
诊断靠侧位X射线检查,可见椎体正后方有片状或条索状韧带骨性致密现象,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更有帮助。
一般脊髓受压症状明显者需要及时解除压迫,脊髓造影骨化部位明显梗阻时适于进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型减压。
梗阻在椎间盘水平,适于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术。
诊断根据上述神经学检查,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所见,常可作出明确诊断。
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1)、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出现,许多x线普查发现的后纵韧带骨化十分严重,但其本人还可以正常生活而无明显的症状。
同样,在某些广泛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中,并不是每个平面都产生压迫症状的,必要时可采用神经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来确定受累及的神经范围及平面;(2)、除了后纵韧带骨化之外,骨化灶还可以发生在黄韧带,这两组韧带的同时骨化就会严重影响椎管的大小,产生明显的脊髓压迫症,若同时累及到胸、腰椎,则病情将更为复杂多变。
2治疗措施概述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和药物治疗等。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是指因胸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从而压迫脊髓和( 或) 神经根,产生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 自主神经 功 能 紊 乱。OPPL 病 情 发 展 缓 慢,患 者 发 病 年 龄 为 40 ~ 59 岁〔1〕,当出现神经症状时影像学表现往往显示压迫严 重。OPLL 保守治疗无效,当确诊之后,应当手术治疗。许多学 者提出了各种手术入路及对 OPPL 具体分型,但是胸椎椎管减 压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慢,而且瘫痪概率较大。所以病人是 否能手术,术后恢复程度如何,这对脊柱外科医生提出了一个 挑战。为了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就胸椎 OPLL( T-OPLL) 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3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随着 CT、MRI 及介入造影的临床应用,对疾病的诊断做出
了极大贡献。X 线平片不能诊断和定位,但是有一定参考价 值,如椎间隙窄,生理曲度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强直性脊柱炎等, 还可 以 排 除 结 核、肿 瘤 等 疾 病。CT 和 MRI 基 本 可 以 确 诊 OPLL,但必须排除是否同时有 C-OPLL、颈椎管狭窄及腰椎椎管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前后路手术比较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前后路手术比较张本;侯铁胜;沈洪兴;贺石生【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结果,比较颈前路与颈后路手术治疗OPLL的优缺点.方法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手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22例,其中1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骨化灶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例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比较前路与后路术前的基本因素(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病程、骨化灶累计节段数、椎管狭窄率、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两组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手术优良率之间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最短9个月,最长38个月.a)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性提高(P值小于0.001),总计平均增加4.77分,前路组平均增加4.80分,后路组平均增加4.75分.b)JOA平均改善率为72.25%,前路平均改善率为73.26%,后路为71.40%.c)手术优良率为77.3%.前路优良率为80%,后路优良率为75%.d)颈前路、颈后路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前路与后路两组术前的基本因素(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病程、骨化灶累计节段数、椎管狭窄率、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及手术优良率,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前路手术更容易发生脑脊液漏的并发症(2/10),而后路无一例发生.结论对于颈椎OPLL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骨化灶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或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手术短期疗效是满意的.前路与后路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特点和外科医生的经验.【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3(019)010【总页数】5页(P865-869)【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作者】张本;侯铁胜;沈洪兴;贺石生【作者单位】广东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广东,广州,510010;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陈德纯;陈宇;陈德玉【摘要】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72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椎板成型术、45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
根据OPLL骨化最高点相对于K线的位置,分为K线阳性组(标准侧位片K线阳性,39例)和过伸位K线阳性组(标准侧位片K线阴性但过伸位侧位片K线阳性,33例)。
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恢复率。
结果术后1年,K线阳性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3±2.9)分提高到(14.2±3.0)分(P<0.05),过伸位K线阳性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5±1.8)分提高到(13.3±2.7)分(P<0.05),但术前、术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线阳性组和过伸位K 线阳性组恢复率分别为(51±22)%和(44±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OPLL患者施行后路手术可以获得与K线阳性患者相当的临床疗效。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osterior surgery for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ith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lateral X-ray film. Method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cervical OPLL underwent posterior laminoplasty (27 patients) or laminectomy (45 cases) in Changzheng Hospital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05 to January 2012,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relation of K-line and the range of OP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groups, K-line positive group (OPLL not beyond K-line, 39 cases) and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OPLL beyond K-line in normal lateral X-ray film but not beyond K-line in extension lateral film, 33 cases).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before surgery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were recorded,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verage of JOA score in K-line positive group was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11.3 ± 2.9) to (14.2 ± 3.0) at 1 year afte r operation (P<0.05), the average score in 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was also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10.5 ± 1.8) to (13.3 ± 2.7)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P <0.05);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preoperativ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respectively (P >0.05). The mean improvement rate was (51 ± 22) % in K-line positive group and (44 ± 23) % in 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Cervical OPLL patients with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X-ray film could achieve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compared with K-line positive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261-265)【关键词】颈椎;骨化,后纵韧带;减压术,外科;K线;后路手术【作者】陈德纯;陈宇;陈德玉【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R687.3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引起颈脊髓慢性压迫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手术率高,但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PPT课件

3
颈椎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 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 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 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 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 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 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 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 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 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 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早期或轻度的OPLL的观察并不理想。
2019/11/12
.-
10
后纵韧带
骨化症X线
表现为椎
体后缘致
密骨化影。
骨化影边
缘光滑整
齐,长度、
厚度不一,
骨化影与
椎体间有
一线条状
透亮间隙。
2019/11/12
.-
11
根据OPLL在脊椎侧位X线片的形态特征分为4种类型:
①分节型(segmental type)骨化灶在每个椎体后面,呈单节型, 上下不连接,骨化片和椎体间有间隙。
2019/11/12
.-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
5. 椎间盘退变 由于椎间盘退变后椎体间失稳,牵拉附着于椎体上的纤维环或周围韧带,引
起骨膜下出血,血肿渗入后纵韧带下钙化或骨化则形成OPLL。
6. 机械刺激 颈椎的前屈、后伸及侧屈活动及髓核组织的突出直接导致患者颈椎间盘应力
分布异常、后纵韧带张力增高,这种对于后纵韧带的机械刺激直接促进后纵韧带 骨化进程的加快。
2019/11/12
.-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X线影像学诊断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X线平片常规拍脊椎侧位X 线平片。
有学者报道常规颈椎X线平片诊断颈椎OPLL的检出 率为68%,其中上颈椎阳性率100%,下颈椎由于肩部阴影 重叠,阳性率低。多数学者认为脊椎侧位平片或矢状位断 层片可作为初次筛选手段而简单、经济,但X线平片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
来源:HW ZHAO jxradiology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1960年日本学者Tsuki moto首先报道在尸检中发现1例OPLL所致的脊髓受压病变。
OPLL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后纵韧带骨化症中颈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和腰椎。
脊柱OPLL类型根据侧位片所示分为4类:
①连续型(continuous):连续骨化≥2个椎节;
②节段型(segmental):1个或多个分离并独立的椎体后缘OPLL;
③混合型(mixed):同时有连续型与节段型骨化物;
④局限型(localized):骨化物局限于椎间盘水平。
C4/C5/C6为颈椎OPLL易发节段。
许多学者提出以椎管狭窄率(上图)作为判断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但在狭窄率标准上无法统一。
不同学者提出40%~57%的不同量化标
准,Matsunaga等把这一指标(椎管狭窄率)提高至60%,认为在排除动态因素的条件下,椎管狭窄率>60%可发生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