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9-01后纵韧带骨化(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椎间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的压迫,从而产生严重脊髓损害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以颈椎部位多见。
本文对颈椎opll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的主要原因是骨化组织下方的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灶向椎管内横向和纵向生长,使椎管容积变小,直接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阻断脊髓前动脉[1]。
也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与骨代谢、遗传、创伤等有关[2]。
1 与骨代谢的关系柴本甫[3]教授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条件下有成骨作用,同样在骨化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miyamoto等[4]向韧带中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发现可在韧带中诱导成骨,说明韧带中有bmp的靶细胞.。
ikeda[5]发现颈椎opll患者的血浆生长激素相关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生长激素相关蛋白可反映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提示颈椎opll患者的生长激素受体数量较大。
2 遗传因素 hayashi[6]等从家谱的角度对颈椎opll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提示颈椎opll遗传可能具有常染色体的隐性特征。
3 创伤因素fujimura[7]在研究轻微创伤对颈椎opll外科疗效的影响后指出,单纯创伤可引起颈椎opll患者出现脊髓病。
但目前创伤因素在颈椎opll发病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颈椎opll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此疾患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发病及进展的因素很难自行消失,迄今为止,颈椎opll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为综合因素及局部因素共同所致。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基本概念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后纵韧带异位骨化所导致的病理过程,可见于颈椎、胸椎和腰椎,但后两者发病率较低,且椎管腔相对较大,临床更关注颈段OPLL。
OPLL好发于C3—C5节段。
由于OPLL引起的临床症状与颈椎病非常相似,同时超过半数的OPLL患者合并椎间盘突出,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二者临床治疗手段差异很大。
后纵韧带解剖后纵韧带紧贴椎体后面,细而坚韧,由大量胶原纤维构成,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至骶椎上部,起到限制脊柱过度前屈作用。
后纵韧带的纤维可分为深浅两层,深层纤维仅附着于相邻两椎体的边缘,浅层纤维则可跨越多个椎体。
影像表现薄层CT(骨窗)对OPLL诊断的准确性为100%,侧位X线片为83%,常规MR平扫的准确性低于50%,诊断OPLL首选薄层CT扫描。
CT表现:在矢状位上主要表现为椎体后部线形或新月形骨样高密度影,其内存在稍低密度的松质骨区,病灶与邻近椎体后缘之间常可见透亮缝隙影;轴位上呈结节状、山丘状、蘑菇状等形状的高密度影,无特征性。
MR表现:矢状位上椎体后部新月形或梭形低信号影,典型者在T2WI序列上可见以低信号为主的病灶内间杂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
影像学分型连续型:连续跨越多个椎体节段及椎间隙。
节段型:单一椎体后方的节段性骨化。
混合型:连续型与节段型同时存在。
局限型:局限于椎间盘水平的骨化。
节段型:病灶不连续,位于C2~C6椎体后方,T2WI上呈混杂信号,整体以低信号为主(红箭头)。
局限型:在病理状态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后纵韧带在相邻椎体的附着位置,注意椎体骨质增生常见的位置,颈6椎体后下缘有个小尖角凸起(白箭头),很可能是OPLL的早期形态。
混合型:C2~C4水平为连续型(红箭头),C5、C6水平为节段型(绿箭头),注意C2椎体后缘与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的空隙(黄箭)以及后纵韧带内低密度的松质骨区(蓝箭)。
C2-C7水平混合型OPLL,其中C5、C6、C7水平的后纵韧带呈节段型钙化(绿箭),但相应水平的后方还可见到一条带状钙化影(蓝箭),并与前方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形成间隙(黄箭所指),于红虚线水平做切面(轴位图)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个间隙。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
来源:HW ZHAO jxradiology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1960年日本学者Tsuki moto首先报道在尸检中发现1例OPLL所致的脊髓受压病变。
OPLL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后纵韧带骨化症中颈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和腰椎。
脊柱OPLL类型根据侧位片所示分为4类:
①连续型(continuous):连续骨化≥2个椎节;
②节段型(segmental):1个或多个分离并独立的椎体后缘OPLL;
③混合型(mixed):同时有连续型与节段型骨化物;
④局限型(localized):骨化物局限于椎间盘水平。
C4/C5/C6为颈椎OPLL易发节段。
许多学者提出以椎管狭窄率(上图)作为判断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但在狭窄率标准上无法统一。
不同学者提出40%~57%的不同量化标
准,Matsunaga等把这一指标(椎管狭窄率)提高至60%,认为在排除动态因素的条件下,椎管狭窄率>60%可发生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摘要】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对照组(n=30)和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观察组(n=3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时颈背部的轴性疼.影像学检查观测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 SVA),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CCI、C2~7 SV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CI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CC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ROM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ROM丢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2~7SVA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24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6.7%),脑脊液漏3例(10.0%),轴性症状6例(20.0%),第5颈神经根麻痹7例(2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18/3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8.3%),脑脊液漏3例(8.3%),轴性症状1例(2.8%),第5颈神经根麻痹2例(5.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9/36);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 =5.119、4.391、0.829,P <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 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恢复效果,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7【总页数】5页(P649-653)【关键词】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成形术;椎板切除术【作者】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异位骨化疾病,可对脊髓造成很大的慢性压力,使脊髓受压和神经系统退化,导致步态或平衡改变、精细运动控制丧失及上肢虚弱、麻木或感觉异常。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9-01后纵韧带骨化(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椎间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的压迫,从而产生严重脊髓损害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以颈椎部位多见。
本文对颈椎opll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的主要原因是骨化组织下方的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灶向椎管内横向和纵向生长,使椎管容积变小,直接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阻断脊髓前动脉[1]。
也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与骨代谢、遗传、创伤等有关[2]。
1 与骨代谢的关系柴本甫[3]教授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条件下有成骨作用,同样在骨化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miyamoto等[4]向韧带中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发现可在韧带中诱导成骨,说明韧带中有bmp的靶细胞.。
ikeda[5]发现颈椎opll患者的血浆生长激素相关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生长激素相关蛋白可反映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提示颈椎opll患者的生长激素受体数量较大。
2 遗传因素 hayashi[6]等从家谱的角度对颈椎opll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提示颈椎opll遗传可能具有常染色体的隐性特征。
3 创伤因素fujimura[7]在研究轻微创伤对颈椎opll外科疗效的影响后指出,单纯创伤可引起颈椎opll患者出现脊髓病。
但目前创伤因素在颈椎opll发病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颈椎opll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此疾患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发病及进展的因素很难自行消失,迄今为止,颈椎opll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为综合因素及局部因素共同所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2
颈髓肿瘤:可见各个年龄组,颈段硬膜下脊髓外肿 瘤的特点:慢性进行性的双侧上下肢瘫痪,亦可伴 有手部及躯干部疼痛。大多是转移瘤,伴有剧烈的 颈部疼痛,在X线片及CT均显示骨质破坏。
3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40岁左右突然发病, 病情进展且迅速,以肌无力为主要症状,呈 进展性,一般无感觉障碍,肌萎缩以手内肌 明显,并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出现肩部和颈部 肌肉萎缩。
3
手术方式的选择?
8.推荐阅读
讨论要点
阅读 文献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关键词
病例分析
1
2
诊断
依据
2
主要症状: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上肢疼痛或四肢 无力、麻木、运动不灵活,手不能做精细动作,步 态不稳 阳性体征:查体可发现躯干和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 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3
4
X 线片:颈椎椎体后缘异常的高密度条状骨化影。 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分为连续型、分节型、 混合型、局限型 MRI:骨化的后纵韧带呈低信号,可见硬脊膜 外脂肪减少及硬脊膜受压。诊断不及 CT ,但 可反映脊髓受压后的信号变化。
关键词
5.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处理 方案
保守 治疗
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制动、口服 消炎止痛药物、活血化瘀中药、局部外用药、 理疗。颈椎间歇性牵引与推拿,慎用!
适应 症
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 息能缓解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 疾病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
治疗措施
手术 治疗
手术指征:症状严重。椎管管径小于12mm;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无效;影 像学较重,颈椎管极度狭窄,轻微外伤可能有损伤(预防性手术) 适用于节段型或短节段连续型OPLL。一般对于骨化早超过3个 节段以上,厚度大于5mm这,不宜采用前路手术。 适用于混合型OPLL伴有巨大椎间盘突出或显著增厚的局限性 骨化块者,以最大限度解除脊髓压迫。先后路,后前路。
后纵韧带骨化症ppt课件

OPL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概述
1、OPLL指因脊柱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从而压迫脊髓和(或)神经根,产生肢体的 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 疾患。
2、组织学改变: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 组织的形成。
OPLL多伴有黄韧带的肥厚,造成脊髓 的前后受压,导致四肢瘫,上肢远远严 重于下肢。
OPLL发生时,既沿纵轴生长,同时水平扩大 ----椎管内占位。
在不同区域,骨化进程不同,可分为成熟性 和未成熟型----连续干感觉 运动障碍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四肢病理反射
临床表现
后纵韧带骨化灶生长→脊髓前方受压, 主要是骨化块的增厚。
脊髓受压后移,还受到两侧齿状韧带的 牵拉。
3、影像学改变:沿椎体及椎间隙后方分布 的条索状高密度区。
4、颈椎最为多见。50-60岁年龄组发生率 最高。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为放射线所见, 称为“哑型OPLL”。
只有当构成脊髓或神经根的病损,产生 相应的症状或体征时,才称为”OPLL症”。
病理
后纵韧带分为深浅2层,浅层连续分布3-4个 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2个椎体之间。
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与非遗传因素

对于 ( L ) L的发生、 P 发展具有非 常重要意义 , 且两者可 能 互相调节[ 1 。骨形成 和骨 吸收过程受 多种激素 、 生长 因
出现了潜在 的骨层 (P ) L L 。然而 , n 等 研究认为骨化发 (o g 生于后纵韧带浅层 , 其下为肥厚的韧带组织, 两者之 间的骨 化前沿不断增生、 钙化 、 成骨 , 并伴有 问充质细胞 的增殖 、 迁 移 。E s i ptn 研究发现, eE 有一种后纵韧带较长 时间处 于钙 化阶段而不能完成骨化 , 称之为演化 型 O L , P L 表现为后纵 韧带肥厚 , 可伴或不伴后纵韧带 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 , 可 并
根据矢状位上后 纵韧带 骨化灶 的形态 和范 围 , 一般 将 O L P I分为连续型、 节段型 、 节型和混合 型等 4种类 结 型[ 。E s i[建议增加演化 型作 为第 5 3 ] pt n e 4 种分 型 。根据 横断面上 骨化 灶 的形 态 , 可将 O L P L分 为 平板 型 、 蕈伞
关 键词 后 纵 韧 带骨 化 ; 遗 传 因素 ; 因 非 病
E ):0 3 6 /.sn 1 7 —0 3 2 1 . 1 0 5 K I 1 . 9 9 jis . 6 37 8 . 0 1 0 . 0
后纵韧带骨化 症 ( P ) O I 是后纵 韧带 异位骨 化形 成 L 后压迫脊髓或神 经根而 出现 的脊髓损 害及 神经根刺激症 状, 多发于颈椎 , 胸椎较少 , 鲜见于腰椎 。流行病学调查显 示 , 本人颈椎 ( L 日 ) L的发病率较高 ,0岁以上人群 的发 P 5 病率为32 . X44 1, [ 而韩国人的发病率仅为06 ] 目 ] .0 。
和发 病机 制 尚 未明确 , 遗传 因素 与非 遗传 因素 占有 重要 作 用 。大量研 究提 示 , 素 与 生长 因子 、 械 刺 激 、 激 机 脊 椎 运 动 力学 等 非遗传 因素异 常 可 能与 O L 生相 关 。该 文就 非 遗传 因素与 O L 关 系作 一 综述 。 P I发 P I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概述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1983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唐先业颈部脊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的现象。
此病不一定都有症状,多见于东亚各国。
日本首先报道。
多见于颈椎,常与特发性弥散性骨肥厚症、强直性脊椎炎和颈椎病同时出现。
病因不明。
骨化韧带突向椎管,可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脊髓型颈椎病难以区别,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
诊断靠侧位X射线检查,可见椎体正后方有片状或条索状韧带骨性致密现象,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更有帮助。
一般脊髓受压症状明显者需要及时解除压迫,脊髓造影骨化部位明显梗阻时适于进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型减压。
梗阻在椎间盘水平,适于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术。
诊断根据上述神经学检查,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所见,常可作出明确诊断。
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1)、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出现,许多x线普查发现的后纵韧带骨化十分严重,但其本人还可以正常生活而无明显的症状。
同样,在某些广泛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中,并不是每个平面都产生压迫症状的,必要时可采用神经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来确定受累及的神经范围及平面;(2)、除了后纵韧带骨化之外,骨化灶还可以发生在黄韧带,这两组韧带的同时骨化就会严重影响椎管的大小,产生明显的脊髓压迫症,若同时累及到胸、腰椎,则病情将更为复杂多变。
2治疗措施概述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和药物治疗等。
由于后纵韧带的骨化块既可以对脊髓产生直接接续的压迫,又可以在颈部活动时对脊髓产生磨擦,采用保守疗法将颈部固定后可以消除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疗效往往较预期的为好。
对于颈椎的间歇性牵引法与推拿疗法,有引起症状加重的报道,应慎重选用。
药物疗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药物之外,近来有神经生长因子运用于临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若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疗法仍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1)症状严重,骨化明显,椎管矢状径小12mm以下;(2)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无效者;(3)影像上骨化灶十分明显,此时颈椎管已极度狭窄,轻微外伤即可引起脊髓损伤,有人主张积极手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可选择前路和后路两种途径实施,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扩大椎管。
颈前路手术适应征(1)颈3以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骨化灶厚度小于5mm,椎管狭窄率小于45%,前路手术较安全;(2)对于3个或3个以下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为首选。
从理论上讲,后纵韧带骨化均应施行颈前路手术,直接切除韧带骨化灶解除脊髓压迫,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于某些较为特殊的后纵韧带骨化,外科医师不得不选择颈后路手术。
颈前路手术又包括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切除法和飘浮法两种。
采用飘浮法时,先切除减压范围内椎间盘,再用咬骨钳将椎体部分咬除,并用微型钻头磨削切除椎体后缘骨质,使黄白色的后纵韧带骨化块逐渐显著出手术野,并将骨化灶四周完全游离软化呈浮动状态,减压后硬脊膜下脑脊液的搏动膨胀,骨化灶可以逐渐向前移动,从而达到减压目的。
减压区域须植入髂骨块。
颈前路手术关键点近年来,笔者施行了颈前路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灶手术,通过随访总结后认为:1、严格掌握前路手术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2、彻底切除骨化灶,扩大减压范围,显露出骨化灶上下两端及左右两侧的正常硬脊膜。
3、彻底止血,保持手术野清晰,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4、术中操作准、轻、稳,防止脊髓伤害。
5、当椎管有效矢状径小于6mm时(椎管原始矢状径减去骨化灶厚度),更要注意无创操作,如果椎管矢状径小于3mm时,在术中发生瘫痪的可能性极大。
6、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操作,切除相应的椎间盘和骨化灶,可提高手术疗效。
7、减压区域植入修整成形的髂骨或腓骨,但不要超过4个椎节,以免术后晚期发生颈椎曲度畸形。
8、颈椎伤口必须放置半管引流条24小时。
9、术中采用上下界面螺丝钉固定,或术后采用颈颏石膏固定3个月,直至植骨块融合。
颈后路手术适应证(1)、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连续型或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2)、后纵韧带骨化灶累及颈1~2者;(3)、后纵韧带骨化灶波及颈胸段至颈,以下椎节者;(4)、后纵韧带骨化灶伴发急性颈脊髓损伤,须作广泛多节段椎板切除除减压者。
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和椎管成形术两类。
椎板切除术中又有半侧椎板切除术和全椎板切除术之分,前者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内侧缘、棘突基底部及黄韧带,后者切除棘突及双侧椎板,切除的范围除受骨化灶压迫的脊髓节段之后,还须包括上下各一正常椎节的椎板。
半椎板切除术操作简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椎管扩大范围有限,通常选择临床症状、体征较重的一侧进行颈椎半堆板切除,但有时骨化灶在椎体后缘的一侧较为严重,甚至与椎管侧壁相连,造成一侧椎管极为狭窄,此时若选择该侧进行半堆板切除,会增加脊髓损伤的机会,为此,可选择骨化壁的对侧进行减压,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全椎板切除术先将减压节段的棘突切除,再用咬骨钳咬薄椎板或采用微型钻头将椎板削磨到能隐约见到硬膜的菲薄程度,用剪刀将菲薄的椎板剪除,使减压范围内的硬膜与脊髓同时膨隆。
全椎板切除减压较为彻底,手术也不复杂,但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并可因环形疤痕形成脊髓压迫,在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行全椎板切除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报道中发现约1/3的患者骨化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颈椎屈度畸形率达到43%。
注意要点为此,有人对椎板切除术进行改进,设计了椎管成形术,有单侧开门、和双侧开门术等,尽管有人认为在减压程度、神经恢复、脊柱稳定性和颈椎屈度畸形等方面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更多的研究证明,颈椎管成形术能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止颈椎反屈畸形发生,并能控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发展。
椎管成形术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维持脊椎后结构稳定在手术时的位置,保持对脊髓的减压效果。
早期采用了将椎板棘突缝合在邻近肌肉及关节突上的方法,尽管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但由于缝合固定不确实,时常发生椎骨后结构重新恢复到手术前位置,而再次形成椎管狭窄。
为避免上述关门现象的发生,人们又设计出了众多的椎板成形方法,采用这种手术,需要有精细的手控高速钻锯,术中采用植骨和内固定技术,同时,由于这种操作较为复杂使术中出血增多,手术时间延长,脊髓损伤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3临床表现病因学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
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
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
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在一般成人门诊中,约占1%~3%。
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血觉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但在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见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
同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东亚地区以稻谷为主食的民族中,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率特别高。
由于韧带骨化症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以导致韧带骨化。
虽然血液化学测定常为正常,但钙摄入量试验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肠腔钙吸收有降低的趋势。
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此外,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
故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
病理改变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
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
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
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
临床表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邻椎管狭窄症、颈椎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既可有脊髓压迫症状,也可有神经根受压症状。
患者感觉颈部疼痛或不适,逐渐出现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加重。
查体发生肢体及躯干感觉障碍,深反射亢进,多伴有上肢及下肢病理反向。
绝大多数患者起病时无明显诱因,缓慢发病,但有近1/5的患者,因程度不同的外伤、行走时跌倒或乘车时头颈突然后仰等突发起病,或使原有症状加剧甚至造成四肢瘫。
脊髓症状产生的原因包括:(1)、后纵韧带骨化灶逐渐生长变厚,在脊髓前方直接产生压迫(脊髓丘脑前束及皮质脊髓前束);(2)、脊髓在受压并逐渐后移过程中,还受到两侧齿状韧带的持续牵拉。
这种齿状韧带的牵拉可以在脊髓产生应力区,应力区集中在齿状韧带附着的邻近部位(皮质脊髓侧束);(3)、当患者颈部突然后伸时,肥厚的黄韧带向前方膨出压迫脊髓,使脊髓在前方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及后方前突的黄韧带夹击下造成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产生四肢瘫,且上肢症状远较下肢为严重;(4)、骨化物突入椎管恰好对脊髓前动脉造成压迫时,可引起中央沟动脉的血供障碍,使脊髓中央部损害,也表现为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
并发症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变累及椎间盘、椎体、椎板、小关节、韧带等各个部位,如椎间盘脱水变性、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韧带肥厚等。
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
另一方面,当颈椎某一节段发生后纵韧带骨化而使活动受到限制时,该部位的上、下椎间隙和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活动将增加,可逐渐出现并加速退行性改变。